Workflow
科技浪潮
icon
搜索文档
【狮说新语】略感焦虑?接下来市场的“能见度”好像变高了点?
新浪财经· 2025-11-12 17:36
市场能见度提升 - 国内外政策环境逐步稳定,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宏观不确定因素正在明朗,展现出更多结构性机会 [2] - 美国特朗普2.0相关政策不确定性已明显下降,从一个极度无序的风险因素转变为可管理的不确定性 [3] - 若美国政府停摆结束且更多经济数据出炉,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将重新校准,全球可能迎来共振修复窗口 [3] - 未来中美关系有望步入新阶段,国际货币秩序重构逻辑仍在演绎初期,将继续推动全球资金配置再平衡,利好中国资产 [4] 国内经济与政策 - 地产去杠杆对信用周期和企业现金流的冲击正在边际缓解,2025年前10个月22城二手房成交量累计同比增长约10% [5] - 2025年新房加二手房成交量同比降幅将从2024年的7.5%明显收窄至2%左右 [5] - 财政政策实际执行更加积极有为,2025年前9个月广义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长7.9%,较2024年全年的2.7%明显提速 [5] A股估值水平 - 截至11月6日,沪深300指数前向市盈率为12.6倍,略高于2005年以来历史均值12.2倍,处于历史76.8%分位数,股权风险溢价在历史均值附近 [6] - 全球比较下A股估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标普500、日经225、法国CAC40、德国DAX的前向市盈率分别为22.8倍、21.7倍、16.4倍、15.3倍,均高于沪深300指数 [8] - 沪深300股息率约为2.6%,相较十年国债收益率仍高出超80个基点,具备较好的相对吸引力 [8] - 全球AI与半导体行业业绩高增,创新药和部分新能源板块逐步走出周期低点,后续行业盈利兑现有助于消化估值 [8] 科技浪潮投资线索 - 2026年科技资本开支将是中美两国重点投资区域,AI产业发展逻辑清晰,全球科技巨头均在明确AI战略 [13] - 当前AI发展处于偏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锦标赛阶段,未来将进入广泛应用场景落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落地将形成良性循环 [14] - AI技术领域经历3年高速发展,2026年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应用兑现阶段,算力、光模块、云计算基础设施层面仍有机会,应用端关注机器人、消费电子、智能驾驶和软件应用等 [14] - 创新药、储能、固态电池等方向也在步入景气周期 [14] 外需突围投资线索 - 中国制造业凭借规模效应、产业链完整和全球化布局等优势保持韧性,出口增速整体表现稳健 [15] - 结合中国制造优势及过去在非美经济体出海的成功,以及2026年美国降息及宽财政支持,2026年中国出口增长仍有韧性,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项 [15] - 2025年特朗普新制定的贸易规则将再度重塑全球供应链,中国迎来出海2.0,企业走向更加多元化 [15] 反内卷投资线索 - 随着反内卷政策持续深化,部分行业或迎来价格及利润拐点,黑色系、有色系等上游商品价格有望保持温和回升 [17] -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实施,靶向整治内卷式竞争,部分处于周期底部且国企占比较高的行业(如煤炭、钢铁、水泥及部分化工品)有望借助供给侧政策推动,实现价格与利润的逐步修复 [17] - 供给端或增减并行,增加优质消费供给的同时,继续反内卷以减少低效产能,需求端政策也将适度加码 [17] - 结合产能周期位置,可关注供需问题临近改善拐点或政策支持领域,如化工、新能源等,地产链和泛消费行情或仍偏左侧 [17]
10月17日每日研选 | 科技浪潮与能源转型“新命脉”,这个板块怎么看?
搜狐财经· 2025-10-17 08:19
行业核心观点 - 有色金属板块因新兴科技需求与传统供给不足的碰撞可能迎来长期拐点 [1] - 科技浪潮与能源转型使传统金属资源成为新命脉 [1] 锡市场前景 - AI服务器较传统服务器耗锡量显著提升 预计2025年至2030年全球AI服务器耗锡量年均增速达44.5% [2] - 锡供给新增产能有限 新兴领域如AI和机器人加速发展打开需求空间 [2] - 新能源车和光伏行业稳步增长 锡价长期被看好 [2] 贵金属与铜市场展望 - 贵金属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中枢下沿 具备持续修复的动力及空间 [3] - 金银比价处于偏高水平未来有望收敛 建议关注白银 [3] - 电网投资和AI数据中心增长叠加铜供给相对刚性 铜价格中枢有望持续抬高 [3] - 铜矿供给将长期面临矿产资本开支不足问题 对中长期供给形成约束 [4] - 供给端增量有限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有望催化铜价新一轮上涨周期 [4] 钴市场供需分析 - 刚果(金)钴出口企业配额制下未来两年钴出口将减量超10万吨 [5] - 按照2024年供需数据估算 钴市场将短缺约3万吨 [5] - 未来钴市供应趋紧 价格中枢将维持高位或继续上移 [5] 有色板块投资逻辑 - 经历过市场反应后有色板块仍存在投资空间 主要源于美联储进一步降息预期 [6] - 贵金属和工业金属对全球利率环境敏感 未来价格存在上行可能 [6] - 现阶段港股有色板块估值较A股具有一定优势 [6]
长城基金雷俊:产业周期与政策支持共振 港股科技板块迎来配置机遇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12
港股科技板块投资机遇 - 全球科技浪潮与AI产业变革驱动下,中国科技资产价值凸显,恒生科技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达16.15%,领先全球主流指数 [1] - 恒生科技指数凭借高弹性、低估值等优势,成为布局港股科技赛道的重要工具 [1] - AI产业链技术突破加速向应用场景扩散,国内互联网大厂研发投入增加,民营科技企业景气度显著提升 [1] AI产业与公司发展 - AI浪潮推动港股科技公司业绩预期改善,云计算和AI大模型的研发投入与商业化落地成为核心驱动力 [1] - 港股科技板块作为相关企业上市聚集地,直接受益于AI产业周期上行 [1]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支持芯片、软件等领域发展,为科技行业注入新动能 [1] 恒生科技指数特点 - 恒生科技指数由30只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港股组成,涵盖软件服务、专业零售、资讯科技器材、半导体等领域 [2] - 成分股多为中国科技龙头企业,26家未在A股同步上市,与A股科技指数形成差异化互补 [2] - 指数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特征,短期波动大但弹性明显,当前估值20.43倍,处于近5年低位,显著低于纳斯达克指数 [2] 后市展望 - 港股科技板块处于估值修复转向业绩驱动的过渡阶段,短期波动不改长期投资价值 [3] - AI技术突破驱动的科技股行情有望持续,港股科技板块仍有较大向上空间 [3]
凯莱英涨停,创新药企ETF(560900)拉升涨近2%,机构:创新药企正处于关键转型期
新浪财经· 2025-04-24 10:32
创新药行业表现 - 创新药企ETF(560900)上涨1.80%,成交额走阔,跟踪指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上涨1.60% [1] - 成分股凯莱英上涨10.01%,迈威生物上涨7.23%,荣昌生物上涨6.57%,泽璟制药和浙江医药跟涨 [1] - 长春高新2024年研发投入26.90亿元,同比增长11.20%,占营收比重近20%,推进生长激素适应症拓展和海外布局 [1] 科技投资产品布局 - 摩根恒生科技ETF(QDII)(513890)布局港股科技龙头,摩根中证碳中和60ETF(560960)捕捉绿色投资机遇 [1] - 摩根MSCI中国A股ETF(515770)布局中国核心资产,科创信息技术ETF(588770)聚焦硬科技领域 [1] - 主动管理产品包括摩根新兴动力基金(377240/014642)、摩根智慧互联基金(001313/016919)聚焦人工智能,摩根动力精选基金(006250/013137)关注新能源车和机器人 [2] - 被动投资产品包括摩根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QDII)(019172-019175)布局全球科技龙头 [3] 企业战略与产品发展 - 长春高新实现长效生长激素自产自用,促卵泡激素水剂等新产品陆续上市 [1] - 摩根资产管理整合"全球视野投科技"产品线,涵盖主动和被动投资,布局太平洋地区优质科技企业通过摩根太平洋科技基金(968061/968962/968063) [2]
国信证券2025年春季上市公司交流会
剑道电子· 2025-02-24 22:29
科技与金融融合 - 会议聚焦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趋势 探讨AI等前沿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变革影响 [1] - 活动设置总量论坛和分行业论坛 覆盖宏观分析、AI应用、半导体、机器人等核心领域 [2][5] 宏观与资本市场 - 敦和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小庆将解读2025年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走势 [2] - 国信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探讨"三重背离"下的经济再平衡问题 [2] - 海外市场首席分析师王学恒分享春季海外市场展望 重点关注美国科创企业融资模式 [3] AI技术应用 - 国信证券策略团队展示DeepSeek AI对多元资产配置框架的优化实践 [2] - 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熊莉分析AIDC(AI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趋势 强调算力核心地位 [5] - 专题讨论AI+营销、智慧物流等场景应用 涉及大模型赋能投顾业务等具体案例 [6] 半导体与硬件创新 - 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胡剑研判AI创新驱动的半导体成长周期 [5] - 北极雄芯副总裁徐涛分享Chiplet异构集成技术 作为后摩尔时代提升AI算力的关键路径 [6] 新兴技术领域 - 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双提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 具身智能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5] - 圆桌论坛汇集产投双方 共同探讨AI+浪潮下的融合机遇 涉及电子、投行、创投等多方视角 [6] 会议形式 - 采用主论坛+分论坛模式 包含主题演讲、案例分享及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 [2][5][6] - 设置上市公司小范围交流环节 提供深度沟通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