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研主控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佰维存储(688525):Q2营收强劲增长,持续关注晶圆级先进封装进展
中泰证券· 2025-08-15 19:37
投资评级 - 报告对佰维存储(688525 SH)维持"买入"评级 [1][4] 核心观点 - 25Q2营收23 7亿元,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54%,毛利率回升至13 7%(6月达18 6%),净利率环比改善12个百分点至-1 5% [6] - 25H1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0%,Q2同比增长33%,主要投入芯片设计 固件开发及先进封测领域 [7] - 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4 6 6 8 9 0亿元,对应PE 64 43 33倍 [4][11] 财务数据 盈利预测 - 2025E营收8 704亿元(+30%),归母净利润4 61亿元(+186%),每股收益1 00元 [4] - 2027E营收12 011亿元(CAGR 15%),归母净利润8 99亿元,ROE提升至23% [4][12] 资产负债表 - 25Q2总资产115 6亿元(较期初+45%),所有者权益42亿元(+74%),主要因定向增发募资 [6] - 2025E存货预计达52 24亿元,经营性现金流5 06亿元 [12] 行业与业务亮点 存储行业机遇 - TrendForce预测Q3存储芯片价格普涨:DRAM涨幅最高达90%,NAND涨幅5-10%,公司作为国内存储龙头有望受益 [8] 技术布局 - 晶圆级封测:覆盖Bumping Fan-in Fan-out等工艺,子公司泰来科技掌握16层叠Die技术,广东芯成布局FMOS CMC系列 [10] - 自研主控芯片:eMMC(SP1800)已量产,UFS(SP9300)主控支持AI应用,预计25年投片 [10] 估值与投资逻辑 - 当前市值295 53亿元(股价64 07元),2025E PB 10 6倍,2027E降至7 0倍 [4][12] - 核心逻辑:存储涨价周期+高端产品放量+封测一体化优势,长期毛利率中枢有望提升 [11]
江波龙(301308) - 2025年7月30日-3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04 18:36
技术优势与产品竞争力 - 公司通过TCM模式与存储晶圆原厂合作,体现主控芯片、固件研发和封测制造等全面领先能力 [3] - 自研主控芯片性能突出:UFS4.1产品顺序读写达4350MB/s和4200MB/s,随机读写达630K/750K IOPS,优于市场主流 [4] - 企业级存储产品线完整,涵盖eSSD、RDIMM、MRDIMM、SOCAMM和CXL2.0内存拓展模块,适配AI服务器需求 [3] 市场表现与增长潜力 - 2025年一季度企业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200% [5] - 与闪迪合作推出定制化UFS产品,计划扩大Tier1客户供应链 [5] - 当前收入规模占全球半导体存储市场份额仍较低,增长空间大 [5] 行业趋势与价格预测 - 第三方报告显示Q3存储价格预计上行,受服务器备货、终端容量提升及晶圆厂产能调控影响 [6] 客户与合作伙伴 - 企业级产品获互联网、运营商、金融等多领域头部客户认证 [3] - 与闪迪长期合作验证技术实力与产业特殊定位 [3] 注:所有数据及单位均严格按原文标注,未进行单位换算
江波龙(301308) - 2025年7月14日-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16 20:50
公司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 [2] - 参与单位包括华商基金、招商证券等 [2] - 活动时间为2025年7月14日上午10:00 - 11:30和7月15日下午15:00 - 16:30 [2] - 活动地点在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听海大道5059号鸿荣源前海金融中心二期B座2301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许刚翎等 [2] 企业级业务 - 公司是极少数能披露企业级存储产品组合业绩的A股上市公司,也是国内少数具备“eSSD + RDIMM”产品设计、组合及规模供应能力的企业 [3] - 2025年一季度企业级存储产品组合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3] - 企业级存储产品获不同行业知名客户认可,适配性和可靠性强,能满足高性能和定制化需求 [3] - 随着AI应用加速,国产企业级存储产品需求增加,公司企业级业务有望在重要客户处持续突破 [3] TCM模式 - 公司与闪迪合作,基于双方优势面向移动及IOT市场推出定制化UFS产品及解决方案 [3] - 搭载自研主控芯片的UFS4.1产品性能优于市场主流产品 [3] - 公司UFS产品有望大规模导入Tier1客户供应链,扩大嵌入式存储市场领先地位,提升高端存储市场占有率 [3] - 公司积极推进TCM模式应用,拉通晶圆原厂与大客户,降低价格波动影响,创造核心价值 [4] - 除闪迪外,已与传音、ZTE等Tier1客户达成TCM模式合作,未来将在主要大客户合作上持续突破 [4] 存储价格走势 - 2025年第一季度后半期存储产品市场价格及心理预期上扬,下游需求实质性增长,半导体存储市场自3月底逐步回暖 [5] - 受服务器OEM客户备库存需求、手机存储容量提升及存储晶圆原厂价格策略影响,预计第三季度服务器和手机等领域存储产品价格仍有上行动能 [5] 自研主控芯片 - 自研主控聚焦高端产品领域客户需求,已推出三款主控芯片,累计应用量超3000万颗,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已成功流片 [5] - 搭载自研主控芯片的存储产品有性能和功耗优势,公司将保持及扩大在存储市场的领先地位 [5] - 2025年自研主控芯片应用规模预计明显放量增长,公司将与第三方主控芯片厂商长期合作,拓宽产品组合 [5][6] 品牌业务 - Lexar品牌全球销售收入延续增长,2024年超35亿元,多个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先,全球市占率有增长空间,公司将深化全球战略布局推动业务增长 [6] - 2024年Zilia业务整合成效显著,收入23.12亿元,同比增长120.15%,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45.08%,公司借助其海外优势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6]
江波龙(301308) - 2025年5月19日-2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3 19:06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和电话会议 [2] - 参与单位包括诺安基金、银华基金等 [2] - 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5 月 19 - 21 日多个时段 [2] - 地点在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相关地址 [2]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许刚翎等 [2] 存储价格走势与市场需求 - 2025 年云服务提供商对 AI 硬件投资,推动服务器和智能终端存储需求增长 [3] - 存储晶圆原厂减产或控产,下游需求实质性增长,半导体存储市场 2025 年 3 月底逐步回暖 [3] 企业级存储业务情况 营收规模 - 2025 年一季度企业级存储产品组合(eSSD 和 RDIMM)收入 3.19 亿元,同比增长超 200%,公司将把握机遇实现业务持续高速增长 [3][4] 竞争优势 - 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eSSD + RDIMM”产品设计、组合及规模供应能力的企业,已推出多款相关产品 [5] - 企业级存储产品客户群体广泛,包括中大型互联网企业、信创类客户和运营商客户,具备较强适配能力 [5] 自研主控芯片运用 - 已推出用于 eMMC、SD 卡、车规级 USB 产品的三款主控芯片,累计应用量超 3000 万颗 [6] - 成功流片首批 UFS 自研主控芯片,搭载该芯片的 UFS4.1 产品性能优于市场主流产品,2025 年运用规模有望放量增长 [6] - 保持与第三方主控芯片厂商合作,拓宽产品组合 [6][7] TCM 模式情况 - TCM 模式是公司核心能力凝结出的业务模式革新,旨在建立新型锚定供需关系,降低价格波动影响并创造价值 [7] - 已与传音、ZTE 等 Tier1 客户达成合作,未来将在主要大客户合作上持续突破 [7] 库存策略 - 公司加速向服务和价值模式转型,采用以需求为牵引、结合市场综合因素判断的采购策略 [7] - 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灵活调整库存策略,优化库存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7]
江波龙赴港IPO,蔡华波或成为行业首富
雷峰网· 2025-03-31 08:14
公司上市计划 - 国产存储厂商江波龙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登陆港交所主板,联席保荐人为花旗集团和中信证券,若成功将实现"A+H"两地上市 [2] - 选择港股上市的原因包括财务和业务发展需求,港股流动性好利于融资,且信息透明程度高有助于拓展海外客户和提高品牌国际化 [3] - 此前公司曾计划发行可转债募资近30亿元用于收购SMART Brazil 81%股权,后因外部环境变化及战略调整取消 [4] 品牌战略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董事长蔡华波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品牌,2017年收购美光消费品牌Lexar以突破消费者对原有品牌的认知壁垒 [5] - Lexar被收购前已具备全球品牌认知度,公司目标是通过该品牌在消费级存储领域进入全球前三 [1][5] - 全球化布局可分散存储行业强周期风险,日本、欧洲和美国市场虽规模小于国内但利润更高 [6] 行业竞争与差异化策略 - 存储行业强周期性的本质在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通过品牌化和差异化产品策略对抗周期 [5] - 未来重点发展品牌化、全球化和自研主控芯片,形成新的业务叙事点 [7]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董事长蔡华波持有公司A股38.96%股份,按最新市值388.65亿元计算身价达150.16亿元 [7] - 行业评价认为蔡华波从华强北起步,经历贸易、代工到品牌的转型路径具有战略眼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