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增量政策

搜索文档
前5个月广义财政支出超14万亿,财政如何持续发力
第一财经· 2025-06-26 22:59
财政收支概况 - 2025年广义财政收入11.2万亿元,同比下降1.3%,广义财政支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6.6%,收支差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46.5% [1] - 财政支出增速(6.6%)高于一季度经济增速(5.4%),资金重点投向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 [1]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万亿元,同比下降0.3%,其中税收收入7.9万亿元(同比下降1.6%),非税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6.2%) [3][4] 财政收入分析 - 税收收入下滑主因: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2.5%(企业经营困难)、进口相关税收下降(外贸形势复杂)、物价低迷拖累现价计算收入 [4] - 个税收入增长8.2%(居民收入增长带动)、增值税增长2.4%(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印花税增长(股市活跃) [4] - 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6.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281亿元,同比下降11.9%(房地产市场低迷) [6] 财政支出与债务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度37.4%(与五年均值接近) [8] - 支出结构:社保和就业支出2万亿元(+9.2%)、教育支出1.7万亿元(+6.7%)、卫生健康支出8896亿元(+3.9%),基建类支出收缩 [8] - 政府债券发行提速:国债发行6.29万亿元(+38.5%)、新增地方债1.98万亿元(+36.6%),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3.81万亿元) [7] 政策动向与展望 - 财政部强调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支持"两重""两新"(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 [11] - 发改委拟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12] - 专家建议需观察财政赤字持续性(前5个月广义赤字率2.4%),增量政策或在下半年推出(如增发国债、稳楼市措施) [11][12]
国盛证券:当前为何要重视建筑央企港股投资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6-15 14:04
央企港股估值分析 - 央企港股估值处于极低位置,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的H股PE(TTM)均小于4倍,PB(MRQ)均小于0.4倍 [2] - A/H股平均价差为86%,显著高于所有两地上市公司平均价差73%,其中中国中冶、中国能源建设A/H价差超过100% [2] - 7家建筑央企H股平均股息率(TTM)为5.16%,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中石化炼化工程H股股息率均高于5% [2] 长期资金配置优势 - 内地机构连续持有H股满12个月可免征最高25%的红利税,税收优惠显著提升长期持股吸引力 [4] - 监管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业绩稳健、股息率高、市值大的标的将成为重点配置对象 [4] - 建筑央企港股因极低估值和高股息率,对保险等长周期资金配置性价比凸显 [1][4] 财政政策与基建展望 - 2025年新增专项债已发行16479亿元,同比多460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的37%;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16835亿元,完成84%目标 [5] - 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4340亿元,后续仍有20-50年期国债待发行 [10] - 下半年可能扩大赤字、专项债等财政工具额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央企债券等"准财政"工具有望发力 [5] 建筑央企业绩预测 - 2024年建筑央企营收与业绩分别同比下降3%/12%,Q2-Q4单季业绩降幅达15%-17%,低基数效应将推动2025年下半年业绩边际改善 [8] - 专项债等资金加速投放将推动基建实物工作量落地,带动建筑央企收入提速 [8] - 建筑央企减少承接PPP等垫资项目,2024年投资性现金流流出规模收缩,自由现金流边际好转 [13] 市值管理举措 - 央国企已制定市值管理方案,将通过并购重组、分红提升、增持回购等方式推动估值回升 [13] - 建筑央企强化ROE及现金流考核,减少PPP等资本开支项目,优化投资结构 [13] - "一利五率"考核引导下,经营质量提升将驱动估值修复 [13] 重点公司推荐 - 中国交通建设PB 0.29X,2025E股息率6.4%;中石化炼化工程PB 0.79X,股息率7.1% [14][15] - 中国铁建PB 0.25X,股息率5.8%;中国中铁PB 0.27X,股息率5.3% [14][15] - 中国中冶、中国能源建设PB分别为0.29X/0.38X,2025E股息率均为4.3% [14][15]
我国布局人形机器人、原子级制造产业 让更多企业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3-24 15:36
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 2024年三季度出台财政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明显回升 社会信心有效提振[1] - 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 均高于上年全年增速[3] - 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 安排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5][7] 财政政策实施特点 - 对专项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组合运用多种财税工具 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7] - 政策突出精准施策 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经济循环畅通[9] - 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和债券发行使用 尽快形成实际支出[11] 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14] - 在人形机器人 原子级制造等新兴领域谋划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16] -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16] 企业创新培育体系 - 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 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推动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18] - 出台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推动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20] - 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 加快先进技术在中国转化落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