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资产需求

搜索文档
金价波动引关注,黄金还能涨回来吗?
中国经营报· 2025-06-07 21:15
金价波动分析 - 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T+D 6月6日收盘下跌0.17%报779.79元/克,近期金价大幅波动[1] - 多家机构仍看涨黄金,金雅福黄金研究院认为只要价格未有效跌破3200美元/盎司,黄金仍处于大上涨周期中[1] 金价波动原因 - 渣打中国分析近期金价波动源于风险情绪缓解导致短期多仓校正,但美国债务增长担忧支撑黄金货币属性[2] - 浙商期货指出6月以来短期避险需求变化主导金价,俄乌局势和中东动荡推高安全资产需求,而中美经贸关系缓和导致避险情绪降温[2] - 东方金诚认为俄乌局势恶化将短期支撑金价,但美国5月非农数据可能限制反弹空间[2] 黄金走势预测 - 渣打中国将3个月金价预期下调至3100美元/盎司,维持12个月预期3500美元/盎司,关注避险、央行配置和货币属性三大支撑因素[3] 投资策略建议 - 浙商期货建议短期关注中美关系缓和与降息预期影响,中长期看好特朗普政策导致美元信用下滑及地缘冲突风险推动金价上涨[4] - 渣打中国强调避免过度集中配置黄金资产,建议逢低布局而非追高建仓[4]
黄金下跌的原因:其一中美关税和谈成功,其二美股美元开始回暖
搜狐财经· 2025-05-18 14:37
现在我们要判断这一次黄金下跌是短期因素影响,还是开始走出下跌通道。我觉得目前黄金应该是进入 了一个调整周期,而不是短期波动,开始走入下行调整阶段。为什么?因为中美关税和谈之后,短期内 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协议可能会执行一到三年,特朗普虽然可能搞新动作,但对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 响会慢慢减小 —— 边际效应在递减,毕竟上一次关税战闹得那么凶最后也和谈了,市场对未来新动作 的担忧没那么强烈了。当市场担忧减少,黄金因避险情绪推动上涨的动力就没那么大,所以随着世界局 势慢慢稳定,黄金价格会逐步下行。 黄金最近开始下跌了,从国际金价 3500 美元跌到现在 3200 美元,国内的黄金首饰金价已经跌破了千 元。接下来黄金会怎么走?这一轮黄金暴跌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普通人现在到底应不应该砸锅卖铁去买 黄金?现在是不是合适抄底的时机?咱们今天来好好聊一聊。 首先这一轮黄金暴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就是中美之间的关税和谈。中美关税和谈成功之后,美股涨 了,美元涨了,那么黄金自然就得跌了 —— 因为美股上涨后,资金开始追逐风险资产,对避险资产的 需求就开始下降。第二个原因是美元跟黄金的跷跷板效应,美元涨黄金跌、美元跌黄金涨,这是几十年 ...
冠通期货资讯早间报-20250506
冠通期货· 2025-05-06 14:42
4. 伦敦基本金属多数上涨,LME 期锡涨 3.12%报 30880.00 美元/吨,LME 期镍涨 1.31%报 15430.00 美元/吨,LME 期铜涨 1.20%报 9356.00 美元/吨,LME 期铝涨 1.06%报 2434.00 美元/吨,LME 期锌涨 1.04%报 2615.00 美元/吨,LME 期铅跌 1.30%报 1931.50 美元/吨。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甲 6 号万通中心 D 座 20 层 (100020) 资讯早间报 制作日期: 2025/05/06 隔夜夜盘市场走势 1. 国际贵金属期货普遍收涨,COMEX 黄金期货涨 3.09%报 3343.50 美元/盎司, COMEX 白银期货涨 1.29%报 32.68 美元/盎司。美国税收政策提议可能推高消费 品价格,增加避险资产需求,多国央行扩大黄金储备支撑市场。同时,光伏产 业供应过剩对白银需求造成压力,美联储政策调整或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 国际油价走弱,美油主力合约收跌 1.82%,报 57.23 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 力合约跌 1.55%,报 60.34 美元/桶。分析师指出,OPEC+增产及需求担忧 ...
贸易紧张局势缓和削弱黄金避险吸引力
金投网· 2025-04-30 16:15
黄金市场动态 - 现货金价在3310美元/盎司附近徘徊,截发稿报3312.35美元/盎司,跌幅0.15% [1] - 贸易紧张局势缓和削弱黄金避险吸引力,尤其是美国与伙伴国之间 [1] - 金价阻力位在3350-3360美元下方,若跌破3300美元可能下探3235-3245美元支撑位 [2] 贸易政策进展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主要贸易伙伴提出规避关税的"非常好的"建议 [1] - 印度可能是首批与美国敲定协议的国家之一 [1] - 特朗普政府计划减轻汽车关税的不利影响,拟减少外国汽车零部件关税 [1][2] 机构观点 - 瑞银分析师认为市场对贸易紧张缓和及美联储独立性担忧减少,降低避险需求 [1] - 美联储仍有望年内降息,预计金价将重新测试3500美元/盎司关口 [1] 行业影响 - 汽车关税调整可能缓解美国汽车制造商和国际供应商压力 [2] - 政策调整或防止汽车行业供应链和价格结构出现重大中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