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

搜索文档
2024—2025餐饮闭店率公布,哪些品类是“死亡重灾区”?
36氪· 2025-07-24 10:42
餐饮品类闭店率核心数据 - 2024-2025年餐饮行业平均闭店率为22.66%,与上一年度22.63%基本持平 [1][37] - 闭店率最高品类为小龙虾(37.2%)、牛蛙(32.0%)、黄焖鸡(31.5%)和麻辣烫(31.0%),均超31% [1][7] - 闭店率最低品类为徽菜(8.9%)和咖啡(10.3%),显著低于行业均值 [1][17] 高闭店率品类特征 - "死亡重灾区":小龙虾、牛蛙、麻辣烫等7个品类连续两年闭店率超29%,其中小龙虾闭店率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至37.2% [5][7][8] - 小龙虾高闭店主因:季节性供需失衡(旺季仅3-4个月)、价格战挤压利润、消费者理性化拒绝网红溢价 [8] - 黄焖鸡因食品安全事件(剩菜回收)导致闭店率上升5.2个百分点至31.5% [13] 闭店率显著上升品类 - 椰子鸡闭店率同比增幅最大(+9.5%至22.2%),从低基数回归行业正常水平 [12][13] - 酸汤火锅经历完整网红周期,闭店率从17.3%升至21.6% [14] - 拌饭品类呈现网红属性速生速死特征,闭店率上升4.3%至30.7% [9][12] 低闭店率品类表现 - 茶饮(16.0%)、咖啡(10.3%)闭店率下降但进入加盟品牌主导阶段,独立创业门槛持续抬升 [17][18] - 徽菜闭店率最低(8.9%),主因正餐品类稳定性高且全国门店仅1.7万家变动较小 [18] - 西餐(13.3%)、日料(16.5%)等品类闭店率降幅超2%且维持低位 [17] 火锅细分品类对比 - 火锅整体闭店率20.1%与行业持平,细分品类中猪肚鸡闭店率上升2.1%至24.2% [22][23] - 小火锅闭店率下降2.1%至21.9%,低于行业均值 [23] - 椰子鸡成为火锅细分中闭店率上升最快品类(+9.5%) [23] 行业趋势 - 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同比+5.3%),2025上半年27480亿元(同比+4.3%) [24] - 小吃快餐品类因创业门槛低、"割韭菜"乱象导致闭店率持续高位(如串串香29.5%、牛杂29.4%) [20][21] - 正餐品类普遍闭店率低于小吃快餐,43个品类闭店率低于行业均值 [18]
夸父炸串上新多款主食,供应链如何保驾小吃进阶全能型快餐店?
贝壳财经· 2025-07-24 10:21
联名营销与产品创新 - 公司与哆啦A梦联名的酸辣粉上线仅3天,门店酸辣粉订单量和总订单量双双翻倍[1] - 公司通过深入调研和研发,推出全国适配性较强的酸辣粉,酱料为全自研,包含3种不同功能的配料[4] - 公司主食销量占比已超过20%,除酸辣粉外还上线多款麻辣烫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3] 全时段全品类经营策略 - 公司从"餐后零食"转型为可提供正餐的场所,消费者可将酸辣粉与炸串组合作为一顿正餐[5] - 行业趋势显示"全时段+全品类"经营成为餐饮业显著趋势,品类融合成为"餐饮微创新"主要方向[5] 爆款产品研发与供应链 - 公司位于山东临沂的盖丰食品有限公司被称为"爆款制造机",2023年诞生上线60天卖出671万单的生炸鸡腿[6] - 生炸鸡架产品经过15个供应商筛选、10次左右"打样"及多环节测试才最终投放[9] - 公司工厂车间面积达2万平方米,按照产品特性全方位"量身定制"生产布局和食安标准[6] 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 - 2024年公司在供应链冷链方面投入超过5000万元,相比2023年接近翻倍[10] - 公司引入国内首家"秒测"温度监测系统的冷链车,实现温度可视化、操作可视化、运输可视化[11][14] - 公司在全国拥有2个超1万平方米中心大仓、11个区域仓,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服务超2800个县市[15]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 公司构建"数字标准管理网",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动态数据管理[16] - 通过数字化平台对接实现仓储冷链物流全程线上管理,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10][14] - 公司与国内顶级物流商华鼎、绝配合作,开创小串行业全程冷链到店模式[14]
21特写|“中国味”席卷东南亚:品牌中餐如何破解出海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20:35
中国餐饮品牌东南亚扩张现状 - 截至2024年底约60个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开设6100多家门店 较2022年1800家增长3倍多 [1][5] - 东南亚餐饮市场规模达1329亿美元 同比增长4.6% 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7% [5] - 代表性品牌包括海底捞、蜜雪冰城、张亮麻辣烫、太二酸菜鱼等 其中蜜雪冰城在越南超1300家 印尼超2600家 [4][14] 东南亚市场吸引力 - 人口基数庞大且华人社群基础深厚 饮食文化与中国相近 [4] - 中产阶层快速崛起 食饮烟酒消费占比超40%(印尼达48.8%) [6] - 地理位置毗邻中国 基础设施改善降低运输成本 [5] - 下沉市场潜力大 如泰国清迈、印尼泗水等二线城市存在空白 [8] 扩张策略与本地化实践 - 选址聚焦核心商圈与学生区结合 利用集聚效应和年轻客群接受度 [7] - 供应链采用"进口+本地"混合模式 比例达50% 部分企业尝试建设中央厨房 [10][11] - 产品改良如推出冬阴功汤底 门店装潢配合当地审美 [17] - 经营模式多元化 直营、加盟、联营并行 蜜雪冰城通过vivo/OPPO经销商快速铺店 [14][1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新加坡市场饱和 2024年前11个月3004家餐饮公司关闭 海底捞暂停东南亚新店 [12] - 供应链成本占42% 跨境运输存在新鲜度与合规壁垒 [11] - 文化差异导致口味"水土不服" 如纯正四川火锅客流量不佳 [10] 发展阶段与趋势 - 从"移民餐饮"转向"品牌餐饮" 注重标准化管理与国际团队建设 [16] - 茶饮行业通过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 蜜雪冰城定价低于本土品牌50% [14] - 头部品牌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计划2025年加大下沉市场布局 [8]
餐饮业破局“内卷”:透明化溯源与品质升级成竞争新方向
新华财经· 2025-07-09 23:44
行业竞争格局转变 - 中国餐饮行业正从同质化价格战转向以食品安全与品质保障为核心的价值竞争[1] - 连锁火锅品牌快乐小羊通过"新鲜直供"战略建立竞争优势,采用国际无菌屠宰技术将冷鲜羊肉保鲜期延长至45天[1] - 西贝餐饮升级儿童餐标准,公开承诺"5个不添加"(鸡精/香精/味精/人工色素/防腐剂)[1] 供应链与数字化转型 - 西安饮食强调供应链管理是餐饮企业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2] - 海底捞大中华区门店全面启用"主体责任制"管理系统,部分门店引入IKMS实现"一菜一码"智能追踪[2] - 美团推出"浣熊食堂"项目,计划三年内建设1200家集中式外卖厨房,覆盖超万家商户[2] 食品安全技术应用 - "浣熊食堂"建立三大机制:可追溯供应链(原料全链追溯)、全透明运营(明厨亮灶直播)、食安大数据(多维安全指数考核)[3] - 中国烹饪协会发布倡议书,明确抵制非理性价格战等五大方向引导行业良性发展[3] 行业创新方向 - 中国饭店协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四新"(业态/模式/技术/产品)和"三化"(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4] - 专家指出需构建多方协作的食品安全监管生态体系[4]
北上广深,沦为餐饮创业「地狱」
36氪· 2025-07-05 18:53
一线城市餐饮行业现状 - 北上广深餐饮创业环境恶化,从"沃土"变为"地狱"模式,生存淘汰赛加剧[3][4][5] - 2025年上半年北上广深约4万家餐企消失,连锁品牌如皮爷咖啡、汉堡王等收缩一线城市门店[14][15] - 北京2025年1-5月餐饮收入556.2亿元同比下滑3.7%,限额以上餐企亏损5219万元[17][18] - 上海2025年1-5月餐饮消费额835.93亿元同比下降2.5%,广州深圳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19] 经营成本压力 - 上海热门商圈50平米商铺月租超5万元,200平米铺位月租达11-15万元[24][25] - 广州六运小区50平小店月租3.5-4万元,另需支付高额转让费[25] - 一线城市服务员月薪5000元起步,需额外承担社保和食宿成本[28] - 餐饮企业需拿出营业额5%-10%用于营销推广,远高于三四线城市[28] 消费市场变化 - 北京上海2024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近10万人,直接影响消费基数[33][34] - 广州螺蛳粉店客群下滑2-3成,老客消费频次从每周两次降至两周一次[32] - 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密度达每百万人口4.2家,远超国际警戒线2.5家,餐饮供给严重饱和[35] - 存量市场竞争导致价格战频发,新进入者生存压力巨大[36] 企业应对策略 - 采用合租模式分摊成本,如广州商圈奶茶店与甜品摊共享店面[42] - 精简菜单结构,如CowCow其其将SKU控制在20个以内,月人工成本从3.5万降至3万[44] - 调整门店位置,从商场转向街边或内街以降低租金压力[42] - 连锁品牌对一线城市新店拓展持谨慎态度,除非遇到理想铺位[46]
北上广深,沦为餐饮创业“地狱”
搜狐财经· 2025-07-04 12:20
行业现状 - 北上广深餐饮创业环境从"沃土"转变为"地狱"模式,生存淘汰赛加剧 [1][3] - 2025年上半年北上广深约4万家餐企消失,北京1-5月餐饮收入5562亿元同比下滑37% [8][9] - 上海1-5月餐饮消费额83593亿元同比下降25%,广深一季度住宿餐饮业增速仅22%/10%低于全国47%平均水平 [9][10] 经营成本压力 - 上海核心商圈50平米商铺月租金超5万元,200平米铺位月租达11-15万元 [12] - 广州六运小区50平小店月租金35-4万元且需支付近十万转让费 [12] - 一线城市服务员月薪5000元起步且需承担社保食宿,营销费用占营业额5%-10% [14] 消费市场变化 - 广州螺蛳粉店客流量同比下滑20-30%,老客消费频次从每周两次降至两周一次 [16][18] - 北京上海2024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近10万人,消费人口基数缩减 [18] - 一线城市购物中心密度达42家/百万人口远超国际警戒线25家,餐饮供给严重饱和 [18] 竞争策略调整 - 广州餐饮店采用合租模式分摊成本,部分从商场搬迁至街边降低租金压力 [23] - CowCow其其通过精简SKU至20个以内,月人工成本从35万降至3万且降低食材损耗 [25] - 深圳螺蛳粉店暂缓扩张计划,仅考虑选址租金优势明显的铺位 [25] 典型案例 - 北京海南米粉店70万投入仅收回2000元设备转让款,最终亏损超百万 [3][4] - 上海麻辣烫店单日营业额不足千元,50万投入血本无归 [6] - 上海烘焙店实际月收入56万仅为预期40万的1/9,考虑关店止损 [22]
地摊“麻辣烫”火出圈,夜市带火“空心村”背后的广州夜经济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09:32
夜间经济发展现状 - 广州以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为支点,在"Young城Yeah市"夜间消费季的IP引领下,不断涌现夜间经济新范式 [1] - 自2024年1月首批先行区获批以来,广州通过政策创新、业态重构、生态培育,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域联动的跨越式发展 [1] - 2024年二季度15个先行区日均客流值合计破千万人次,广州塔-琶醍美食集聚区在夜间日均客流占比中位列前列 [19] 花都田美夜市案例 - 田美夜市2024年国庆期间实现客流量约20万人次,拉动消费收入约1050万元,商户营业收入平均涨幅20%~30% [6] - 夜市带动周边物业租金平均上涨40%~60%,2025年五一假期客流量约5万人次,拉动消费127万元 [6] - 项目采取"政村企"三方联动模式,村集体自主筹资2800多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约1.2亿元 [5] - 夜市全长520米,约300家摊位,融合餐饮、娱乐、文化等多种消费场景 [6] 太古仓码头改造 - 太古仓码头夜间经营商户超30家,较改造前增长约20%,营业时间普遍延长至凌晨2点 [11] - 项目夜间餐饮、娱乐消费占比超80%,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12] - 改造秉持"修旧如旧"理念,保留老仓库结构与风貌,将历史元素融入现代商业 [13] - 未来计划引入宠物乐园等业态,策划"港口文化节"等IP活动 [13] 商业综合体创新 - 正佳广场2024年12月整体客流量同比增长13%,通过"艺术狂欢夜"等活动刺激夜间消费 [17] - 天德广场夜间平均客流量同比增长25%,商户入驻率保持100%,日均客流超6万 [19] - 广州塔广场推出"夜间10点后消费享3倍积分"活动,夜间人均消费达300至400元 [20] - 珠江琶醍园区客流量超86万人次,商家营收约7000万元,夜市营业额占比70%以上 [22] 业态与场景创新 - 田美夜市将经营档口按美食品类统筹配置,加装净化器解决油烟问题 [7] - 正佳广场打造"沉浸式体验+社交化消费+年轻力文化"的夜间文化枢纽 [17] - 天德广场构建"高端餐饮+微醺经济+娱乐社交"的24小时夜经济生态圈 [19] - 珠江琶醍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场景化业态布局形成"水-陆-空"立体消费场景 [22]
记者观察丨 新加坡文旅之道:多元文化,何以为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7 21:35
新加坡旅游市场 - 新加坡旅游局推出全新中国市场营销主题"新加坡 反正好玩",针对年轻职场人、成熟客群、银发族等五大客群推出新玩法 [2] - 2023年新加坡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游客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6%,排名第一 [2] - 2024年一季度中国仍是新加坡最大游客来源国,预计全年入境游客1700-1850万人次,旅游收入290-305亿新元,有望恢复至2019年水平 [2] 中国白酒出口新加坡 - 2023年新加坡进入中国白酒前十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量、出口额和均价同比增速分别为17.8%、87%和59%,增速在十大目的地中排名第一 [2] - 文化隔阂是中国酒企出海新加坡面临的主要障碍,需注重文化融合而非简单文化输入 [6] 新加坡华族文化特点 - 新加坡华人占比74%,但已形成独特的本地华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差异 [9] - 新加坡春节假期仅2天,拜年习俗需送两个桔子,新年小吃包括蛋卷、华人沙拉、黄梨糖等 [10] - 新加坡华人更关注本地春晚而非央视春晚,建议酒企调整推广策略 [11] - 华语使用率下降影响文化传承,但华人家庭仍坚持通过活动推广华族文化 [12] 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 - 新加坡非华人人口占比26%,包括马来人(15%)、印度人(8%)等,形成多元文化社会 [15] - 组屋政策促进种族混居,异族通婚普遍,催生娘惹菜等文化融合产物 [20] - 多元文化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广阔市场机会,如摄影师可服务各族群客户 [23] 中国企业新加坡本土化策略 - 张亮麻辣烫调整出餐速度以适应新加坡快节奏生活方式 [24] - 胡大饭馆针对不同种族推出多元口味,包括小龙虾、海鲜小馆、红烧肉等 [24] - 贵州茅台、洋河股份、青岛啤酒等中国酒企正尝试在新加坡市场寻找突破口 [24]
食品营销莫把冒犯当创意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10:36
低俗营销现象分析 - 某餐饮店在麻辣烫碗底印有侮辱性文字"你像猪一样能吃",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和社会争议 [1] - 食品行业频繁出现恶俗谐音梗文案和海报,将冒犯当幽默、低俗当创意,损害品牌形象 [1] - 部分企业为博取流量采用擦边营销策略,刻意使用低俗内容追求短期宣传效果 [2] - 部分企业对内容把控不足,错误将低俗等同于幽默,反映企业价值观问题 [2] 成功营销案例对比 - 麦当劳推出数字谐音梗广告片,如"11不舍""浑浑22",结合4元优惠活动获得消费者认可 [2] - 新式茶饮品牌如沪上阿姨"芒"着恋爱、书亦烧仙草"莓有鸭力"等谐音梗产品取得市场成功 [2] 情绪消费市场趋势 - 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显示情绪消费需求显著增长,消费者为情感满足付费现象普遍 [3] - 情绪消费本质是心理代偿机制,但需避免通过低俗或黑红模式实现 [3] 营销策略建议 - 企业应在创意与尊重间寻找平衡,以产品品质为基础进行价值传递 [3] - 需加强广告内容审核,避免价值观偏差导致的低俗营销行为 [2][3] - 监管部门应完善法律制度并建立典型案例库,引导正向创意 [3] - 媒体和消费者需共同监督,营造健康营销环境 [3]
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治理食品添加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央视网· 2025-05-11 11:30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 - 国务院食安办等六部门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综合治理行动 [1] - 近期曝光的食品添加剂滥用案例包括预制菜防腐剂疑云和磷酸盐含量超标145%的"保水虾仁" [1] 各部门监管职责分工 - 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打击食用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加强相关化工产品、工业原料生产行业管理 [3] - 海关部门加大对进口食品添加剂未如实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 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健全食品添加剂品种动态管理制度 [3] - 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 [3] 全链条监管措施 - 综合治理行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 [3] - 地方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是否严格履行供应商管控和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5] - 重点关注企业是否严格按照供应和配方组织生产以及添加剂原料称量准确性 [5] 重点监管领域 - 食品生产环节重点巡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 [7] - 新国标规定罐头类食品不得使用防腐剂 面包糕点等食品不得使用防腐剂脱氢乙酸 [7] - 餐饮环节重点监管奶茶、麻辣烫、火锅、烧烤等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 [7] - 餐饮环节明确禁止使用工业草酸或洗虾粉、防腐剂亚硝酸盐和罂粟壳等三类物质 [7]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 - 食品添加剂并非完全禁止 关键在于"用对量、把准度" [9] - 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标注了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和最大添加量 [9] - 超出使用类别或用量都属于食品添加剂滥用现象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