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杠杆
icon
搜索文档
比特币一夜闪崩13%!160万人爆仓193亿美元,稳定币直接“脱锚”变废纸?
搜狐财经· 2025-10-13 13:27
市场暴跌概况 - 比特币价格在24小时内暴跌13.5%,从12.6万美元历史高位跌至10.59万美元,导致193亿美元市值蒸发和160万投资者爆仓[3] - 此次暴跌被描述为堪比2008年次贷危机的"明斯基时刻",暴露了加密市场高杠杆生态的致命缺陷[3] - 暴跌发生在亚盘凌晨时段,欧美做市商集体休市,Jump等头部机构撤出山寨币流动性,加剧了市场动荡[3] 暴跌触发因素 - 政策黑天鹅成为导火索,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的言论引发全球风险资产抛售[3] - 宏观联动效应显著,纳斯达克指数同日暴跌3.56%,比特币与美股30天相关性飙升至0.78,形成"股币双杀"局面[3] - 市场在暴跌前已累积惊人杠杆率,达到38%的创2022年5月以来新高,散户平均杠杆达10倍[3][4] 杠杆清算机制 - 程序化交易在关键支撑位(如比特币11.5万美元、11万美元)自动触发止损,形成"下跌—清算—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4] - Coinglass数据显示,193亿美元爆仓中166亿美元来自多单,反映市场过度乐观的投机情绪和多单占比高达87%[3][4] - DeFi借贷协议清算量超2.1亿美元,wBTC、ETH等抵押资产被批量清算,形成跨市场传导的"多杀多"恶性循环[4] 山寨币流动性危机 - IOTX、ATOM等山寨币代币在5分钟内跌幅超90%,部分交易所出现"0美元"极端报价[4] - 流动性枯竭导致中小代币出现"自由落体式下跌",形成无承接抛售的流动性陷阱[3][4] 稳定币信任危机 - Ethena Labs发行的USDe稳定币出现38%脱锚,价格失守0.62美元,暴露其合成美元机制的脆弱性[3][4] - USDe依赖WBETH等流动性质押代币作为抵押品,当这些资产脱锚时,整个系统陷入死亡螺旋[4] - 用户利用12%补贴进行循环借贷,抵押品ETH贬值后触发连环清算,甚至1倍多单也被强平[4] 行业历史比较 - 此次暴跌与2020年3月新冠疫情引发的比特币两天腰斩和2021年5月中国监管禁令导致FTX暴雷前兆具有相似剧本,均验证"去杠杆即崩盘"规律[4] - 市场再次证明加密市场仍未摆脱"投机赌场"属性,存在繁荣与脆弱并存的结构性矛盾[4] 平台与监管应对 - Binance推出"价格阈值保护"机制,将USDe纳入指数计算以减少脱锚风险[4] - 美国CFTC拟出台《加密衍生品保证金新规》,限制10倍以上杠杆,香港拟建立"加密资产压力测试框架",强制交易所预留20%风险准备金[4] - Hyperliquid平台尝试透明度革命,公开清算数据,但用户质疑其利用ADL机制收割用户[4] 市场后续分化 - 多头残党在11万美元附近抄底,押注美联储降息预期,空头新贵利用期权市场做空山寨币收割恐慌性抛售[4] - 部分价值信徒转向比特币现货ETF,试图用"去杠杆化"方式重建信仰[4]
比特币单日狂跌17%,160万人爆仓,191亿美元一夜蒸发
搜狐财经· 2025-10-13 10:26
市场崩盘概况 - 比特币价格从122,000美元跌至101,500美元,最大跌幅超过17%,以太坊、SOL等主流币种跌幅均超20%,狗狗币价格腰斩,部分小市值山寨币跌幅达95% [3] - 全网爆仓金额达191.41亿美元,远超2022年LUNA崩盘时的16亿美元(规模扩大近12倍)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爆仓规模(暴涨20倍) [3] - 爆仓单中87%为多头持仓,仅比特币单一币种就贡献了53.17亿美元的爆仓额 [3] 崩盘驱动因素 -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华征收100%关税,引发全球风险资产跳水,同时美联储释放延迟降息信号,美元走强,与比特币价格的负相关性升至-0.7 [9] - 供给端出现显著抛压,德国政府一次性抛售3.9亿美元查获的比特币,Mt.Gox交易所启动偿还计划,主流交易所比特币流出量激增3倍,导致市场流动性枯竭 [9] - 做市商为自保抽走小币种资金,加剧山寨币的自由落体式下跌 [9] 杠杆与清算机制 - 超过70%的交易者使用10倍以上杠杆,价格仅需波动5%即会触发强制平仓 [5] - 市场下跌引发连环清算机制:抛售导致价格下跌→低保证金账户爆仓→平台强制平仓→进一步加剧抛售,形成多杀多的死亡循环 [5] - 去中心金融(DeFi)系统脆弱性暴露,稳定币USDe因抵押品ETH价格暴跌一度脱锚至0.62美元,使用其进行循环借贷的投资者即使开1倍杠杆也因抵押品贬值被强平 [7] 资产属性与历史对比 - 比特币数字黄金的避险叙事破产,当全球避险情绪升温时,黄金价格冲上4,020美元历史新高,而比特币与美股科技股同步跳水 [12] - 比特币与纳斯达克指数的相关性已高达60%,其高风险资产属性远超避险属性 [12] - 此次崩盘核心逻辑与2020年312事件和2021年519大跌相似:过度杠杆化→利空触发抛售→连环爆仓→流动性危机 [11][12] 市场参与者影响 - 一名神秘巨鲸通过分散小号开立11亿美元空单,在暴跌中狂赚3,000万美元后撤离 [1][14] - 加密货币市场无涨跌幅限制、T+0交易、杠杆工具泛滥等特性,使其波动率是股市的5倍,被指不应纳入常规投资组合 [14]
160万人一夜爆仓,比特币“史诗级大跌”背后的高杠杆惨案
虎嗅· 2025-10-12 14:55
市场行情与表现 - 比特币价格在24小时内重挫逾13%,最低触及约10.59万美元,从历史高点12.625万美元回撤高达两成 [2] - 以太坊盘中跌逾20%,最低触及约3380美元,瑞波币、币安币和狗狗币等知名代币重挫超过30% [6] - 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爆仓额高达193.58亿美元,累计约166万交易者被迫平仓离场,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去杠杆纪录 [8] 大跌原因分析 - 过去几个月涌入市场的增量资金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合约杠杆、加密借贷和流动性挖矿等方式涌入的投机资本 [7] - 交易员和机构资金从现货市场转向高杠杆合约仓位,试图博取空投收益,从而掩盖了真实的市场风险 [8] - 一旦关键技术支撑位被跌穿,强制平仓接连触发,抛售盘雪崩式扩大,市场迅速陷入连锁踩踏 [7] 稳定币USDe脱锚事件 - 合成稳定币USDe价格一度与美元严重脱锚,在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最低跌至0.62美元,脱锚幅度高达38% [4][9] - 脱锚原因包括恐慌性抛售与流动性不足,以及用户利用提供12%补贴的USDe进行循环借贷以放大收益,当抵押品价值下降导致连环清算 [10][11] - 协议确认铸造与赎回功能保持正常运行,USDe仍维持超额抵押状态,其持空头头寸产生的未实现收益正在兑现,将进一步提升抵押率 [13] 历史大跌事件对比 - 2020年3月12日"312"闪崩,比特币价格在两天内从近8000美元狂泄至不到4000美元,跌幅近50% [14] - 2021年2月22日"222"崩盘,比特币一度跌破4.7万美元,单日跌幅超过15%,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 [15] - 2021年5月19日"519"大跌,比特币日内最大跌幅约30%,24小时内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 [16] 比特币资产属性与市场观点 - 比特币价格走势与美国科技股高度相关,更像一种高风险资产,而非避险保值品 [19] - 比特币目前仍是一种典型的风险资产,一遇风吹草动投资者便首先抛售 [20] - 比特币市场结构流动性存在问题,供应量固定且每四年减半,极容易形成通缩 [23] 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讨论 - 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预测,到2030年,比特币有可能会成为央行储备资产,其地位可与黄金相提并论 [21] - 但比特币的高杠杆、高风险、高波动性不支持它成为储备货币,且存在交易结构风险和流动性问题 [3] -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已明确表示不会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加密资产未能满足作为储备资产的基本要求 [24]
史诗级大跌!比特币闪崩13%,稳定币脱锚,160万投资者爆仓离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14:55
加密货币市场暴跌行情 - 比特币价格在24小时内重挫逾13%,最低触及约10.59万美元,从历史高点12.625万美元回撤高达两成,成为今年4月以来最大规模抛售潮[1] - 以太坊盘中跌逾20%至约3380美元,瑞波币、币安币和狗狗币等知名代币重挫超过30%,小型山寨币出现断崖式下跌[2] - 超过160万投资者爆仓离场,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爆仓额高达193.58亿美元,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日去杠杆纪录,实际爆仓规模可能达300亿至400亿美元[1][3] 暴跌原因分析 - 市场杠杆率上升和拥挤的看涨头寸导致短期脆弱性加剧,交易员和机构资金从现货市场转向高杠杆合约仓位[3] - 关键技术支撑位被跌穿后强制平仓接连触发,抛售盘雪崩式扩大,引发连锁踩踏,交易机器人和算法加剧了混乱[2][3] - 过去几个月比特币上涨行情背后相当部分增量资金是通过合约杠杆、加密借贷和流动性挖矿等方式涌入的投机资本[2] 稳定币USDe脱锚事件 - 合成稳定币USDe价格一度与美元严重脱锚,在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最低跌至0.62美元,脱锚幅度高达38%[1][4] - 脱锚原因包括恐慌性抛售与流动性不足、杠杆循环崩溃导致抵押品价值下降、以及关联资产如ETH等暴跌[4] - Ethena Labs表示USDe铸造与赎回功能保持正常运行,仍维持超额抵押状态,永续合约价格持续低于现货使其空头头寸未实现收益正在兑现[5] 历史大跌对比 - 2020年3月12日"312"闪崩中比特币价格在两天内从近8000美元狂泄至不到4000美元,跌幅近50%[6] - 2021年2月22日"222"崩盘因美债收益率上升和马斯克评论引发,比特币单日跌幅超过15%,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7] - 2021年5月19日"519"大跌受中国监管公告和特斯拉停止接受比特币支付影响,比特币日内最大跌幅约30%,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7] 比特币资产属性讨论 - 比特币价格走势与美国科技股高度相关,每当宏观不确定性上升或市场流动性收紧时随风险资产一起下跌[11] - 在黄金因避险情绪上涨时比特币时常出现回调,显示其更像高风险资产而非避险保值品[8][11] - 比特币与黄金的价格关联性从长期来看基本不相关,目前仍是典型风险资产[15] 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争议 - 德意志银行报告预测比特币可能在2030年成为央行储备资产重要组成,与黄金并肩[1][12] - 但比特币具有高杠杆、高风险、高波动性特征,不支持它成为储备货币,且存在交易结构风险和流动性问题[1][14] -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已明确表示不会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世界银行指出加密资产未能满足作为储备资产的基本要求[15]
币圈惨遭血洗,166万人爆仓!玩偶姐姐做空合约,一夜豪赚千万
搜狐财经· 2025-10-12 11:53
市场整体表现 - 10月11日全球风险资产遭遇大幅抛售,纳斯达克指数下跌3.56%,富时A50指数下跌超过4%,恒生指数期货暴跌5% [1] - 加密货币市场出现更剧烈下跌,24小时内全网爆仓金额达193亿美元,涉及166万投资者 [1] - 比特币价格从12.2万美元最低跌至10.2万美元,跌幅达16.4%,最新报价为111,728美元;以太坊价格一度暴跌超过20% [1] 主要加密货币跌幅 - 比特币24小时爆仓金额达53亿美元,以太币爆仓44亿美元,SOL爆仓20亿美元 [1] - 除主流币种外,小市值币种跌幅更为惨重,狗狗币暴跌23%,多个币种跌幅超过50% [3] - TON币价格下跌76.91%,报2.153美元,成交额增长386.17%至5.04亿美元;其他如TUT、PORT3、HIPPO等币种跌幅均在60%左右 [4] 市场暴跌原因分析 - 直接导火索为大國博弈风险情绪加剧,以及特朗普发布推文扬言征收100%关税,导致市场恐慌蔓延 [6] - 加密货币市场高杠杆特性放大风险,比特币合约杠杆通常为1-10倍,最高可达125倍,当多数币种跌幅超过20%时极易引发爆仓连锁反应 [6] - 市场流动性枯竭加剧跌势,近200亿美元清算导致做市商爆仓,山寨币等小币种价差扩大,流动性迅速蒸发 [6] 投资者案例与市场影响 - 有投资者在社区平台表示一夜亏损158万美元,千万资金归零;另有传闻称单笔爆仓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 [4][5] - 高杠杆合约交易风险凸显,三五倍杠杆普遍存在,大幅波动下极易导致投资者瞬间爆仓 [5] - 部分投资者通过做空获利,如有神秘资金在特朗普发推前30分钟开空仓,平仓获利1.92亿美元;另有投资者通过比特币合约做空单日赚取181万美元 [8]
比特币闪崩13%,稳定币脱锚,193亿美元连环爆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2:56
加密货币市场暴跌事件概述 - 比特币价格在24小时内重挫逾13%,最低触及约10.59万美元,从历史高点12.625万美元回撤高达两成,成为今年4月以来最大规模抛售[1] - 超过160万投资者爆仓离场,加密货币市场出现剧烈动荡,被交易员比作"新冠黑色星期四的重现"[1][3] - 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跌势更为猛烈:以太坊盘中跌逾20%,瑞波币、币安币和狗狗币等知名代币重挫超过30%,小型山寨币出现断崖式下跌[3] 市场暴跌的直接原因 - 过去几个月比特币及主要加密资产价格的上涨相当一部分由通过合约杠杆、加密借贷和流动性挖矿等方式涌入的投机资本推动[3] - 市场分析机构Glassnode警告本轮比特币上涨行情带来的杠杆率上升和拥挤的看涨头寸可能意味着短期脆弱性日益加剧[4] - 交易员和机构资金从现货市场转向高杠杆合约仓位,试图博取空投收益,从而掩盖了真实的市场风险[4] 去杠杆化与爆仓规模 - 根据Coinglass统计,24小时内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爆仓额高达193.58亿美元,约166万交易者被迫平仓,创下币圈有史以来最大单日去杠杆纪录[4] - 加密数据分析师MLM估计实际爆仓金额可能在300亿至400亿美元之间,远超统计数字[4] - 一旦关键技术支撑位被跌穿,强制平仓接连触发,抛售盘雪崩式扩大,市场迅速陷入连锁踩踏[3] 稳定币USDe脱锚事件 - Ethena Labs发行的合成稳定币USDe价格一度与美元严重脱锚,在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最低跌至0.62美元,脱锚幅度高达38%[1][5] - 脱锚原因包括恐慌性抛售与流动性不足、杠杆循环崩溃以及关联资产脱锚[5] - Ethena Labs表示协议确认铸造与赎回功能在此期间保持正常运行,USDe仍维持超额抵押状态[6] 历史崩盘事件比较 - 此次大跌让人联想到2020年3月12日"312"闪崩,比特币价格在两天内从近8000美元狂泄至不到4000美元,跌幅近50%[9] - 2021年2月22日"222"崩盘中,比特币单日跌幅超过15%,以太坊从2000美元高位急跌至约1500美元,24小时内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9] - 2021年5月19日"519"大跌,比特币日内最大跌幅约30%,24小时内全网爆仓金额超过60亿美元[10] 比特币作为风险资产的属性 - 整个2025年以来,比特币价格走势与美国科技股高度相关,每当宏观不确定性上升或市场流动性收紧时,比特币往往随风险资产一起下跌[11] - 在黄金因为避险情绪上涨的时候,比特币还会时常出现回调,显示其更像一种高风险资产而非避险保值品[1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顾问指出加密货币投资者偏好使用信用卡购币、保证金交易等方式层层加杠杆,放大了风险与回报的波动[10] 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争议 - 德意志银行发布报告预测比特币可能在2030年成为央行储备资产重要组成,与黄金并肩[1][12] - 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指出储备资产需要稳定性,比特币的高杠杆、高风险、高波动性不支持它成为储备货币[1][14] - 比特币市场结构流动性存在问题,供应量固定且每四年减半,极容易形成通缩问题,本次事件就出现了流动性枯竭的问题[14] 主要比特币持仓情况 - 全球比特币持仓排名显示贝莱德iShares Bitcoin Trust持有798,700枚,MicroStrategy持有640,000枚,为最大上市公司持仓者[13] - 美国政府持有198,000枚比特币,为查扣资产合计,部分计划拍卖[13] - 萨尔瓦多政府持有6,300枚比特币,但过去一年里只有约1.75%的萨尔瓦多汇款是通过加密钱包完成的[13][14]
高杠杆、假收益、“托儿”全上场,水贝黄金预定价交易是这样的危险赌局
第一财经· 2025-10-10 14:00
黄金预定价交易模式 - 交易模式允许投资者进行买涨或买跌的双向操作,参与者仅需支付相当于金价2%至3%的定金即可参与交易[4] - 以“杰XX”平台为例,购买1克黄金板料实时金价为837元/克,但实际仅需支付20元定金即可下单锁价1克黄金,交付方式默认为账户存金[6] - 该平台也支持约价回收功能,客户可支付部分定金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固定价格由商家回购黄金,根据回收级别不同,每克约价金额在20元至30元不等[9] 交易杠杆与风险 - 部分平台提供极高杠杆,王华所在平台支持交易200克黄金仅需缴纳2000元定金,相当于杠杆率可达80倍[11] - 作为对比,在正规黄金期货交易中,购买100克黄金(按890元/克计算)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在1.34万元以上,杠杆远低于预定价交易平台[12] - 当黄金价格波动剧烈,定金不足以弥补延期交易期间的货物差价时,平台会要求补仓,在金价快速单边波动时极易引发投资者大规模爆仓[4] 平台运营与客户获取 - 深圳水贝黄金市场存在多个面向散客的黄金预定价交易平台,多数由黄金料商运营,部分平台同时兼营黄金饰品销售业务[5] - 平台通过标准化流程吸引散客,包括在社交平台分析金价展示盈利内容、引导加入交流群、群内安插“托”晒盈利截图营造火热氛围[14] - 业务员拉客户交易满一公斤黄金便可获得300元提成,在高额佣金驱动下广泛猎取客户甚至自设账号扮演“托儿”制造交易活跃假象[15] 平台风控与潜在问题 - 部分预定价交易平台未进行充分风险对冲,使交易实质上沦为散客与平台之间的对赌,一旦金价出现长期单边行情平台可能因无法兑付而跑路[17] - 平台风控操作处于黑箱中,包括风险对冲方式不透明以及是否按约定购置或回收实物黄金无法监控[18] - 类似类期货交易导致平台跑路事件已有发生,如深圳市粤宝鑫贵金属有限公司在深夜突然通知法人失联门店关闭[19] 市场环境与价格表现 - 截至发稿伦敦金现报3985美元/盎司,年内涨幅超50%,国际金价持续走高带动国内终端市场金价上扬[2][4] - 近一个月来深圳水贝黄金价格同步迅速拉升,实时金价从782元/克涨至910元/克,每克上涨128元[4]
王健林最大的危机 ,不是被限制高消费,而是股权被冻结
搜狐财经· 2025-10-02 08:16
王健林个人与万达集团状况 - 王健林于2025年7月16日被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人员,案号为(2025)甘01执恢249号 [1] - 2016年万达集团营收达255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为7961亿元人民币,王健林以330亿美元财富成为中国首富 [1] - 王健林通过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多家万达系公司股权被冻结,包括在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30490万元人民币股权、在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240万元人民币股权、在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的7702.8万元人民币股权等 [21] 中国房地产行业历史表现 - 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14年的12亿平方米下滑7.6%后,于2015年增长6.5%至12.8亿平方米,2016年大幅增长22.5%至15.7亿平方米,2018年达16.9亿平方米,2021年达到历史峰值17.9亿平方米 [4] - 商品房销售额2015年为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2016年增长34.8%至约11.7万亿元;销售均价从2014年的6333元/平方米上涨至2021年的10267元/平方米,涨幅接近一倍 [4] - 恒大集团负债从2014年的3621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2.58万亿元人民币,7年间增长617% [6] 万达集团的扩张与战略调整 - 2012年至2017年期间,万达公开的海外投资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包括2012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100%股权,2016年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以11亿美元收购美国卡麦克影院,以12亿美元收购欧洲UCI院线,2017年以9.3亿美元收购北欧院线集团 [10] - 2017年万达为缓解流动性危机,将77个酒店以199亿元人民币出售给富力地产,13个文旅项目以438亿元人民币出售给融创中国 [10] - 公司加速向轻资产模式转型,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包括2023年至2024年将万达电影控股权出售给腾讯旗下的上海儒意,获资约六七十亿元人民币,并累计出售近10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4年5月一次性打包出售48座 [18] 当前房地产行业下行趋势 - 2024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滑12.9%至9.7亿平方米,较2021年峰值萎缩56%;2024年前8个月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7%,较前6个月3.5%的跌幅有所加速 [12] - 2024年商品房销售额萎缩至9.7万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18.2万亿元人民币下降57%;2024年前8个月累计销售额为5.5万亿元人民币,是2021年同期的46%,同比下滑7.3%,而前5个月跌幅为3.8% [14] - 电商发展对线下商场造成显著冲击,商业地产面临人流量减少的挑战,若楼市调整持续至2027年,行业累计跌幅可能达50% [22]
王健林被限消,这次的麻烦可不小
创业家· 2025-09-29 18:18
文章核心观点 - 大连万达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和流动性压力,通过大规模折价出售核心资产仍难以缓解债务困境,高杠杆商业模式在行业下行周期中难以为继 [3][4][28] 公司财务状况与债务压力 - 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关联案件执行标的为1.86亿元 [3][13] - 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亿余元,立案时间为2025年9月8日 [15] -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金额约142.93亿元,共计有57条股权冻结信息 [4][25] - 万达商管短期借款38.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39亿元增长190.47%;长期借款1064.61亿元,较2023年底增加130.57亿元,同比增长近14% [26] - 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400.84亿元,应付债券约61.91亿元,流动负债合计约914.2亿元 [26] 资产处置与变现情况 - 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公司股权被太盟、高和丰德等机构组成的联合体收购,交易金额据媒体报道或达500亿元,平均每个万达广场价格约为10.4亿元 [4][20][23] - 最近两年多王健林已经出售超过78座万达广场 [4][22] - 资产出售面临大幅折价,去年每座万达广场的平均估值在15亿元左右,此次48座核心区域广场的出售相当于“骨折价” [23] 股权冻结与融资能力受限 - 2025年3月,万达新增80亿元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至2028年3月17日 [25] - 2025年9月以来,共有5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145.33亿元 [25] - 股权冻结导致公司丧失通过股权质押获取新资金的渠道,并大大降低了资产流动性 [25] 商业模式与行业背景 - 万达传统的“以售养租”高杠杆商业模式依赖于住宅市场的持续火热和畅通的融资渠道 [28] - 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导致住宅销售放缓,现金回血能力骤降,同时金融监管趋严使融资渠道收紧 [28] - 基于市场繁荣预期累积的巨额债务在当前环境下成为巨大负担,高杠杆帝国趋于崩塌 [28]
王健林被限消,这次的麻烦可不小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19:35
公司近期法律与财务事件 -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关联案件涉及强制执行金额1.86亿元[1][4] - 大连万达集团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亿余元,立案时间为2025年9月8日[6][7] -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总金额约142.93亿元,并有57条股权冻结信息[1][14] - 2025年9月,公司共有5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总额达145.33亿元[14] 资产处置与资金回笼 - 为应对债务压力,公司近年来持续处置资产,最近两年多已出售超过78座万达广场[1][11] - 2025年5月,大连万达商管旗下48家万达广场项目公司股权被太盟、高和丰德、腾讯控股、阳光人寿等机构组成的联合体收购[9][11] - 该48座万达广场的交易金额据媒体报道约为500亿元,平均每个广场作价10.4亿元,相较去年每座约15亿元的平均估值,出现大幅折价[12] - 2025年以来,另有7座万达广场被零散出售[11] 债务压力与财务状况 - 公司困境可追溯至2016年从港股退市后签署的对赌协议,协议要求公司于2018年8月31日前在A股上市,否则需支付高达400亿港币进行股权回购[8] - 2019年公司负债一度达到近3000亿元[8] - 2024年10月,公司面临永辉超市起诉要求支付38.59亿元,以及苏宁易购申请仲裁要求支付50.4亿元回购款等纠纷[8] - 核心企业万达商管2024年前三季度短期借款38.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3.39亿元增长190.47%[15] - 同期长期借款达1064.61亿元,较2023年底增加130.57亿元,同比增长约14%[15] - 公司当季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400.84亿元,应付债券约61.91亿元,流动负债合计约914.2亿元[16] 股权冻结与融资困境 - 2025年3月,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增股权冻结,被执行人为大连万达集团,冻结股权数额80亿元人民币[13] - 股权冻结导致公司丧失通过股权质押获取新资金的融资渠道,并大大降低了资产流动性[14] 商业模式挑战 - 公司传统的“以售养租”商业模式面临挑战,该模式依赖住宅销售利润支撑万达广场的长期投入[17] - 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住宅销售放缓,现金回血能力骤降,同时融资渠道收紧,难以继续借新还旧[17] - 基于市场繁荣预期累积的巨额债务,在行业环境变化下成为巨大压力[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