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定义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赵福全新书《新汽车创新战略》出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1-04 17:25
日前,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汽车产业 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团队编著的"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丛书第九部专著《新汽车 创新战略》正式出版。这部新书对"新汽车"创新战略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广大业界同仁奉上了又一场思 想盛宴。 以高端对话探索"新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新汽车"的概念是赵福全最先提出的,早在2017年他就首次谈到"新汽车",之后一直持续研究、不断深 化理解。此次在新书前言中,赵福全又一次强调了"新汽车"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新汽车"开始进入 到全面落地的新阶段,围绕"新汽车"的创新发展战略,进行产业、企业、产品、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的 深入探讨,变得非常必要且紧迫。 与此前该系列的其他著作一样,新书《新汽车创新战略》也源自"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该栏目 自2014年创办以来,迄今已完成77期对话,诸多不同岗位和领域的重量级嘉宾与赵福全一起,碰撞思 想、交流观点、分享洞见。"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丛书就是赵福全团队将这些对话内容进 行系统编撰和深度加工而成的,旨在以书面形式沉淀智者心声、指引产业方向、铭记发展历程。此前, ...
中科创达20251103
2025-11-03 23:48
纪要涉及的公司与行业 * 公司:中科创达 [1] * 行业:智能软件行业 涵盖智能汽车 物联网 智能手机 机器人等领域 [9] 核心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8.48亿元 同比增长42.87%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00多万元 同比增长48.26% [4]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51.48亿元 同比增长39.3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9亿元 同比增长50.72% [2][4] 核心战略:AI驱动的操作系统(AIOS) * 公司战略核心是向AI驱动的操作系统(AIOS)转型 推动从传统控制型OS向决策型OS转换 [2][5] * AIOS将AI原生集成到基于Linux和安卓的操作系统中 并与大模型 多模态模型结合 [5] * 产品成熟度分为M1(原型)到M4(可量化)四个级别 [5] 业务领域进展与前景 智能汽车 * 基于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和NVIDIA Drive AGX平台 实现了14B和7B多模态模型的端侧部署 [2][5] * 推出Airbox等软硬协同组合 [2][5] * 与英伟达联合发布AI Box产品 基于英伟达Drive AGX平台 实现7B模型端侧部署 提供一站式AI算力解决方案 [2][12] * 汽车业务自2013年布局 目前已逐渐走向稳定发展阶段 未来看好从软件定义汽车到AI定义汽车带来的巨大产业机会 [10][11] 物联网 * 物联网业务增速非常快 受益于技术迭代和用户需求增长 在海内外市场及不同业务场景中表现突出 [2][7] * 预计物联网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8] * 通过打造通用平台应对市场碎片化问题 加速客户产品迭代 已形成手持终端设备 智能视觉与边缘计算结合系统等重点产品线 [13][14] 机器人 * 公司已形成较为全面的机器人产品组合 主要面向工业和物流领域 包括户外叉车AMR机器人 托举机器人等 [18] * 通过整合工业物联网 视觉解决方案等成熟技术 新产品已在汽车配件 橡胶制造等行业实现具体落地 [18] 技术研发与生态合作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重点围绕AIOS平台建设 多芯片能力以及AI芯片等最新技术 [3][19] * 与字节跳动 面壁智能等大模型厂商合作 构建全球化生态平台 [2][6] * 与高通 英伟达和AMD等芯片厂商密切合作 支持跨平台操作系统 [17] 发展策略与人才布局 * 发展策略是平台化路径和垂直场景结合 以AIOS为基础 拓展智能手机 物联网 智能汽车 机器人等领域 [9] * 人才布局以平台为基础 面向手机 汽车 物联网等垂直行业和具体场景进行细分 通过国内外团队协作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15] * 人员规模仍在增长 配置灵活 以适应新业务和新技术场景的发展需求 [3][19] 未来信心来源 * 信心源自技术为本和生态为王的发展理念 坚定的全球化战略所建立的平台化能力 [16] * 产业趋势节奏良好 与全球芯片厂商密切合作 不断推出新产品 [16] * 坚实的平台基础使公司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16]
中科创达(300496):AIOT高增驱动Q3业绩亮眼
华泰证券· 2025-10-29 12:00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投资评级维持为“买入” [1] - 目标价为人民币88.55元 [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51.48亿元,同比增长39.34% [1]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50.72%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8.48亿元,同比增长42.87%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48.26% [1]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非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增长64.76% [1] - 公司在手订单饱满,截至25Q3末合同负债达8.90亿元,较年初增长52.92% [2] 盈利能力与费用分析 - 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31.72%,同比下降4.74个百分点 [2] - 毛利率下降主要因毛利率较低的智能物联网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2] - 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为3.42%,同比下降0.70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管理费用率为8.11%,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2] - 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率为16.75%,同比下降4.48个百分点 [2] - 研发费用率下降得益于规模效应及运营效率提升 [2] - 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为4.01亿元,同比下降13.70% [2] AIoT业务驱动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智能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6.14% [3] - 高增长部分源于并表T2Mobile带来的硬件收入增加 [3] - 推测25Q3智能物联网业务营收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 [3] - 公司持续推出AI眼镜、AIPC等新品,软硬一体化平台优势持续兑现 [3] - 工业机器人业务已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发布多款AMR产品并在汽车、锂电等行业及海外地区实现批量落地 [3] 汽车业务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AIOS+AI Box”双引擎战略引领“AI定义汽车”新时代 [4] - 2025年4月发布面向中央计算的AI原生整车操作系统“滴水 OS1.0 Evo”,打通座舱、智驾、舱驾融合 [4] - 2025年9月在德国IAA展会联合吉利、英伟达发布AI Box产品,提供高达200 TOPS的AI算力 [4] - AI Box产品率先实现70亿参数大模型在车端实时运行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5.36亿元/6.47亿元/8.38亿元 [5]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为1.17元/1.40元/1.82元 [5] - 基于可比公司2025年PE均值76倍,给予公司2025年PE 76倍估值 [5]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公司收盘价为70.93元,市值为326.56亿元 [8]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汽车行业进入“AI定义汽车”时代
贝壳财经· 2025-09-28 22:32
行业发展趋势 - 汽车行业正式进入"AI定义汽车"时代,从过去的"硬件定义汽车"和"软件定义汽车"阶段演进而来 [1] - 行业发展核心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单独发展转向"舱驾融合"及更多场景的融合 [1] - 汽车将演进为大型AI Agent,成为人类历史上在物理世界中首个大规模落地的AI设备 [1] 技术开发范式变革 - 技术开发范式从软件1.0转变为软件2.0的"数据驱动"模式,彻底改变了软件开发逻辑 [1] - 行业面临挑战,需在新的开发范式下建立体系标准、流程等工作 [1] - AI技术大幅推动智能驾驶性能、泛化能力与安全性,使L3、L4级自动驾驶更近一步,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2] 产业生态与合作模式 - 行业生态从链状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不再是简单供货关系 [2] - 产业合作模式为深度战略合作,包括资本、技术上的共享,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模式 [2] 技术架构与芯片需求 - 算法持续演进,模型规模不断扩大,仅靠单车智能或单一芯片难以承载大模型应用 [2] - 未来"车路云"协同将更紧密,终端与云端联动加强,模型训练、蒸馏、推理在云端,智能驾驶快速响应决策在终端 [2] - 随着模型参数增加,行业对"低延迟、低功耗"要求越来越高,对云端和终端芯片的算力与能效形成极大挑战 [2]
中科创达(300496) - 2025年09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8 19:54
智能汽车领域布局与优势 - 公司2013年开始布局智能汽车业务,2017年收购芬兰Rightware公司并优化Kanzi产品,成为全球主流车厂智能座舱首选UI开发工具 [3] - 通过"AIOS+AIBOX"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闭环系统,其中滴水AIOS以AI原生架构实现算力动态分配与模型调度,AIBOX搭载NVIDIA Drive AGX芯片提供200TOPS AI算力及205GB/s传输带宽,支持7B大模型端侧运行 [3] 全球化业务发展 - 研发团队覆盖全球16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全球化+本地化"策略响应市场需求 [3][4] - AIOS支持国内外应用生态灵活配置,助力中国车厂出海战略 [4] 智能座舱技术突破 - 基于AI Agent技术实现多模态感知交互,响应时间控制在500ms以内 [4] - 依托Snapdragon Ride平台至尊版(骁龙8797)构建14B参数端侧大模型架构 [4] 物联网与AI硬件产品 - 物联网业务覆盖手持终端、智能视觉、机器人、AIPC、可穿戴设备等场景 [4] - AI Mini PC G1 Elite/G1支持45TOPS算力,可运行130亿参数AI模型;IoT版本搭载高通QCS6490平台提供12.5TOPS算力,支持1.8亿参数模型 [5] - TurboX AI眼镜基于高通Wear5100+MCU实现毫秒级AI响应 [5] 合作伙伴与技术创新 - 与火山引擎合作开发端云协同AI座舱方案,实现500ms级语音反馈及GUIAgent自主交互 [5] - 滴水OS基于高通QAM8797实现140亿参数大模型端侧落地 [6] - 机器人业务在汽车汽配、橡胶制造等行业批量落地,覆盖泰国、越南、中东等海外市场 [6]
中科创达20250922
2025-09-23 10:34
**中科创达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专注于智能汽车、物联网、机器人、智能视觉等领域[2] * 行业涉及汽车智能化、边缘计算、自主移动机器人、机器视觉等[2][3][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AI定义汽车趋势**:软件定义汽车正过渡到AI定义汽车时代 公司通过AIOS赋能产业链 推动汽车向具身机器人发展 使其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2][3] * **端云一体化AI Box方案**:AI Box需求增长 在端侧进行边缘计算并利用云端算力 实现实时响应并减少延迟[3] 公司发布基于英伟达Drive AGX平台的AI Box方案 提供高达200 TOPS AI算力及205 GB/s传输带宽 是产业内首个流畅运行7B模型的端侧设备[2][5] 该方案通过标准化协议与汽车域衔接 无需改动原有E1架构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6] * **机器人领域布局**:公司布局自主移动机器人(AMR) 利用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精准定位 应用于工业产线和仓储物流[2][7] 当前产品具备约1.5吨承载能力 算力覆盖从12 TOPS到80 TOPS[7] 未来将探索四足和双足机器人应用场景[2][5] * **芯片厂商合作**:与英伟达、高通等芯片厂商紧密合作 AIOS支持多种芯片[2][5] 基于高通8797平台实现140亿参数模型落地[6] 与地平线通过合资公司合作 共同围绕芯片提供核心价值[8] * **视觉技术优势**:通过并购MM Solution增强视觉技术实力[10] 视觉方案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物联网等领域[2][10] 推出双4K摄像头结合AI导播算法的视频会议产品 能捕捉25英尺外的表情和动作细节[2][13] 在汽车领域实现360度环视系统 并优化AI模型实现低光照下的视频流畅性和细节保留[10][11] * **自研模型能力**:构建端到云全链路AI能力[4][16] 与火山引擎等大模型厂商深入合作 推出AI座舱方案及GUI Agent 实现车内人机交互及UI界面高度集成[4][16] 具备开放合作模式 与高通、微软等推出多款参考设计[13][16] **其他重要内容** * **费用率改善原因**:得益于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率提高 以及有效管理人员组织及资源[4][14] 公司将继续灵活匹配资源应对产业机会[4][15] * **AIoT平台整合**:构建AIoT平台 将通信、感知、连接、计算与智能化深度整合 形成平台化能力为垂直领域提供定制解决方案[5] * **CRM参考设计进展**:在CRM领域发布多款参考设计 已完成基础工作使客户能快速出货[18] * **Robot Taxi业务**:专注于整体平台建设 保持开放合作 核心是AIOS平台加AI Box算力平台和人机交互技术[19] * **未来发展核心**:以AIOS为核心 展开生态融合、全球化融合及软硬件整体融合[20]
中科创达20250918
2025-09-18 22:4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智能汽车、物联网(IoT)、机器人、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如AI眼镜)[1][10][13][17][18] - 公司为中科创达(创达),专注于操作系统、AI技术及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1][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汽车业务:AI定义汽车与智能座舱突破** - 通过端云一体化AI架构重塑汽车电子架构 AI Box弥补端侧算力不足 实现本地数据处理[2][3] - 与吉利、英伟达合作发布基于英伟达Drive AGX的AI Box平台 支持70亿参数模型车端实时运行 算力达200 TOPS 传输带宽超200 GB/s[2][3][4][6] - 整车操作系统Dish OS转向AI原生架构 实现算力动态分配和灵活模型调度 支持深度集成AI应用及云服务连接[2][5] - AI OS优化人机交互 实现50毫秒级语音反馈和多模态识别推荐 与火山引擎合作开发GUI Agent提升座舱体验[2][3][9] **2 机器人业务:技术复用与场景落地** - 推出多款AMR(自主移动机器人)产品 面向工厂和仓库物流场景 采用多模态感知技术和传感器立体组合[3][8] - 将汽车领域软件和AI能力复用到机器人领域 提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3][8] **3 物联网与端侧智能:平台化与全球化** - AIoT平台整合芯片计算能力和操作系统技术 提供端到端交钥匙方案 覆盖手持终端、智能视觉、边缘计算、智能会议系统、机器人、AI PC及可穿戴设备[10][11][12][13] - 端侧智能拉动业务复苏 AI眼镜等产品迭代加速(如功耗降低30%-75%)[11][14][18] - 全球化布局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 涵盖汽车、手机、物联网等领域[10] **4 手机与可穿戴设备:技术创新与复用** - AI手机带来新研发需求 技术可复用到汽车及物联网领域[17] - AI眼镜采用高通双芯片架构 功耗降低30%(蓝牙场景)和75%(待机) 续航提升[18] **5 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与芯片厂商(如英伟达)、云厂商、大模型厂商及互联网厂商合作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3][15][16] - 内部使用飞书系统集成AI能力 提升研发效率并赋能To B厂商[15][16] **其他重要内容** - 双引擎战略:以Dish OS和AI Box为核心 支持全场景拓展[2][7] - 端侧智能发展受大模型迭代和硬件投入驱动 市场前景广阔[11][14]
从软件定义到AI定义,Arm如何加速汽车芯片商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2:19
行业趋势:AI定义汽车时代 - 汽车行业进入AI定义汽车时代 对算力需求大幅增长 需要模块化 安全功能 软件就绪且兼具高性能与高能效的计算平台[2] - 智能驾驶技术演进中 今年是视觉语言动作VLA上车元年 考验芯片厂商到整车厂商的协同应对[2] - 车辆中将涌现更多基于AI的应用 包括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自动驾驶 智能座舱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 驾驶员监测 乘客监测和车载体验[4] Arm Zena计算子系统CSS发布 - Arm推出Zena计算子系统CSS 作为标准化预先集成的计算平台 最多帮助整车厂缩短12个月开发周期[1] - Zena CSS基于Armv9汽车增强AE技术打造 是Arm为AI定义汽车提供的首个预集成且预验证的计算平台[2] - Zena CSS有16个基于Armv9架构的Cortex-A720AE核心 具备扩展性 可通过两个组合实现32核配置[3] 技术方案与性能优势 - Zena CSS预先集成硬件与固件组件 可将芯片开发周期最多缩短12个月[8] - Zena CSS支持芯粒Chiplet架构 提供关键标准接口 能支持客户基于芯粒架构设计[9][12] - 采用Zena CSS让整体开发成本下降 每个项目所需工程资源投入预计减少20%[8] 软件生态与工具支持 - Arm大力投入资源确保计算子系统配备适配的AI工具 工作流和软件库 以支持运行最新大语言模型和新AI应用[3] - Arm KleidiAI软件库扩展到汽车领域 优化Arm CPU上大语言模型运行性能 客户能充分发挥16核算力优势[3] - 通过虚拟原型技术 在Arm IP发布当天将平台以云服务形式开放给软件开发者 将软件开发进度提前两年[8] 合作伙伴与市场进展 - 全球已有超过10家合作伙伴 包括车厂和芯片设计商 一部分取得Zena CSS技术授权 一部分正与Arm深度合作接洽[1]
中科创达20250827
2025-08-27 23:19
**中科创达 2025年H1业绩与战略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一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32.99亿元 同比增长37.44% 归母净利润1.58亿元 同比增长51.84%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67亿元 同比微降4.7%[3] * 分业务线营收:智能软件8.41亿元(+10.52%) 智能汽车11.89亿元(+7.58%) 智能物联网12.7亿元(+136.14%)[4] * 分区域营收:中国区17.42亿元(+12.96%) 海外市场(欧美 日韩等)15.58亿元(+81.41%)[6] **二 核心战略与业务进展** * 坚持端侧智能核心战略 深耕AI定义汽车和AI终端智能产业 拓展全球市场[2][7] * 智能硬件已形成六大产品线:智能相机 会议系统 机器人 手持终端设备 音箱 可穿戴设备[9] * 物联网增长主因Edge AI需求增加 具持续性但取决于客户端投入节奏[12] * 汽车业务聚焦AI定义的人机交互 三大方向:汽车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演进 端云一体化混合AI AIOS操作系统演进[15][16] * AI眼镜解决方案价值量显著扩容 采用高通双CPU架构平台 提供整机或模组+软件方案[17] * 在高通8775平台实现140亿参数大模型落地 整合地图导航 驾驶数据及实时场景融合[5][18] **三 技术与合作布局** * 与高通 地平线 华为等芯片厂商深度合作 支持多芯片架构(Intel ARM 高通)[32][33] * 参驾融合时代通过芯片平台 操作系统 端云结合及AI能力形成竞争优势[18] * 机器人(AMR)领域依托汽车技术能力及工业物联网经验 从工业场景切入全球市场[5][29] * 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在IPC等品类推广 通过平台叠加模块和能力形成价值增量[17][18] **四 风险与挑战** * 汽车行业客户端投入存在不确定性 需关注市场动态[13] * 物联网毛利率因前期投入及产品结构变化有所下降 但公司更关注产业空间与客户需求而非单纯毛利率[25][26][28] **五 未来展望** * 海外市场(北美 日韩 欧洲)增速更快 优势包括座舱基础 自动驾驶技术及中国产业链快速迭代能力[18] * 人员增长聚焦新业务(机器人 端侧智能) 费用率控制中保持研发投入[24][25] * 通过整合TikTok Mobile等资源构建完整IoT产业链 加速协同效应[22][23]
从“软件定义汽车”迈向“AI定义汽车”,魅族Flyme Auto 2亮相,以AI重构人车关系
江南时报· 2025-08-22 15:59
公司战略与产品发布 - 公司宣布全域AI技术正式落地智能座舱领域 聚焦"一个座舱"战略方向 通过统一AI OS架构、AI Agent和用户ID实现AI座舱All in One [2] - 新一代AI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 2正式亮相 深度融合吉利AI OS技术框架 实现"智美新生"四大维度焕新升级 [2][7] - 新系统将率先搭载于领克10EM-P和吉利银河M9两款车型 2025年成都车展正式亮相 [13] 技术特性与用户体验 - Flyme Auto 2具备智能体主动服务能力 可记忆用户习惯并主动打造个性化情感化专属座舱空间 [9] - 系统延续Flyme视觉设计与交互优势 首创车况联动Alive壁纸 新增小窗模式和桌面大卡片交互形式 [11] - 支持90%以上市面手机接入 提供有线/无线投屏及Web应用等多种连接方式 大幅扩展娱乐生态体验 [11] 市场表现与生态布局 - 魅族Flyme Auto已搭载28款车型 覆盖吉利/银河/领克等多品牌 用户规模达140万 成为覆盖最广且增速最快的智能座舱系统 [4] - 未来将通过Flyme Auto实现智能汽车与AR眼镜、AI手机的生态互联 构建以人为中心的AI全场景体验 [13] - 全新AI手机和AR眼镜产品正在筹备中 Flyme Auto 2将在魅族22年度旗舰手机发布会进一步发布 [13] 行业技术演进 - 多模态交互技术成熟推动传统智能座舱向全方位智能化演进 从"人找功能"转变为"服务找人"的高感知情感化交互 [9] - 公司携手吉利银河/领克/亿咖通等合作伙伴 以AI重塑智能座舱体验 推动汽车从"软件定义"迈向"AI定义"新阶段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