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药物研发
搜索文档
和铂医药20251117
2025-11-18 09:15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和铂医药及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1] * 生物医药行业、合同研究组织行业[2] 诺纳生物的战略定位与业务模式 * 诺纳生物定位为提供一站式或整合式交付的创新合同研究组织,区别于传统合同研究组织的碎片化服务[2][5] * 核心战略是创建尖端技术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从概念到临床阶段的一体化服务[3] * 不仅交付License out产品如binder、化合物临床前候选或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还注入科学家的自主想法推进项目[2][5] * 目标在2028年建立由抗体工程、人工智能平台和自动化湿实验室组成的"A³"新基建平台,成为装载人工智能内核的抗体工程技术集群[11] * 计划在2028年达到10亿人民币常态营收[12] * 预计2026年至2027年的业绩增长幅度约为50%-80%[19] * 目前没有分拆上市计划[35] 诺纳生物的关键技术平台 * 拥有四大关键技术平台[2][3][6] * HMI人源化转基因小鼠平台,用于产生多抗、双多抗及T细胞引导性抗体[2][3][6] * 抗体-药物偶联、受体-药物偶联、寡核苷酸-药物偶联等尖端递送系统平台[2][3][6] * 新型体内嵌合抗原受体体系,用于开发新型嵌合抗原受体-T疗法[2][3][6] * 人工智能研发平台,通过积累的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模型训练[2][3][6] * 在抗体-药物偶联方向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一系列连接子-有效载荷,能在肿瘤细胞内外进行酶解[17] * 计划升级现有平台并拓建更多创新工具,如类激光神经药物递送、新一代T细胞引导性抗体等[8]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研发布局 * 人工智能是未来三年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布局,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利用10年积累的数据提高抗体发现效率[7] * 通过Humanetics平台形成数字化合作小组,结合干湿实验提升药物研发成功率[9] * 在临床后端与国内顶级医院合作,构建"数字人"以提高数字化临床试验效率[9] * 通过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智能模型相结合,形成生成、验证、反馈、净化的螺旋进化循环[10] * 通过自有测试和自动化工具大量生成数据,并与政府及机构合作获取高质量临床数据用于模型训练[18] * 与专注于小分子的公司或自动化仪器领先的公司相比,诺纳生物的优势在于专注于大分子抗体,并拥有超过10年的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积累及高质量数据[14] 业务扩展与合作伙伴计划 * 未来三年计划从发现阶段扩展到化学制造与控制和临床概念验证阶段[3][8] * 措施包括与国内顶尖良好实验室规范独立公司合作提升延展能力,与国内顶尖合同开发与制造组织合作提高高端制剂研发能力[3][8] * 建立合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平台,扩展自免疫疾病、肿瘤及代谢疾病领域的临床概念验证业务[8] * 致力于拓展全球合作,为跨国企业、生物科技公司及院校提供创新服务,并欢迎尖端技术平台公司与诺纳的平台结合[13] * 人员规模计划到2026年翻倍,到2028年再翻倍,以支持业务扩展[16] * 在苏州、上海和波士顿设有研发中心,并计划在上海徐汇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中心[16] * 目前主要聚焦临床前阶段,自建中美澳临床团队并非当前重心[36] 和铂医药的4,003项目进展 * 4,003项目是一种调节性T细胞清除疗法,通过FC端改造实现调节性T细胞清除,其清除活性是对照组的100倍[21][27][28] * 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能更彻底地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细胞[21] * 在一期和二期全球临床研究中,超过200例患者接受了单药或联合治疗,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21] * 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患者中,4,003联合替雷利珠单抗的二期研究显示,客观缓解率为34.8%,远高于标准治疗的1-6%[22] * 该联合方案12个月总生存率为84%[22] * 安全性方面,与已知检查点抑制剂相似,大于等于三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4%,多数为一级或二级且易于管理[23][24] * 公司计划继续开发4,003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并探索其他适应症潜力[25] * 业务发展团队正在全球积极推进HBM 403项目的合作,已进入中后期讨论阶段,公司会保留部分权益如中国市场[29] * 认为4,003作为调节性T细胞清除疗法,与传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阻断剂有显著不同[27][28] 市场前景与开发策略 *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190万例,中国约50万例[33] * 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95%为微卫星稳定型,该市场潜力巨大[22][34] * 针对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选择末线作为首个适应症以确保明确的总生存获益信号,未来考虑拓展至二线或一线治疗[31] * 公司正在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抗与4,003的联合治疗策略,认为可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总生存获益[30][32] * 未来考虑在新辅助阶段探索4,003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抗的可能性[32]
IPO周报 | 摩尔线程启动科创板IPO发行;宇树科技完成A股上市辅导
搜狐财经· 2025-11-17 01:34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C叔 据IPO早知道消息,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尔线程")于11月13日晚间披露招股意向书,宣布正 式启动科创板IPO发行,股票代码为"688795"。最新公告显示,其将在11月24日进行申购,之后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这意味着,高端GPU芯片领域即将迎来"国产GPU第一股",中国在构建自主可控算力体系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成立于2020年的摩尔线程始终专注于全功能GPU的自主研发与设计,是国内高端AI芯片领域极为稀缺的领军企业,其发展路径 与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向高度同频。基于其完全自主研发的MUSA统一系统架构,摩尔线程实现了单芯片同 时支持AI计算加速、图形渲染、物理仿真和科学计算、超高清视频编解码的技术突破,为国产高端AI芯片自主化进程树立了关 键技术标杆。 自2021年至2024年,摩尔线程每年推出一代GPU架构芯片,至今已推出"苏堤""春晓""曲院""平湖"四代芯片。2024年,摩尔线程 还推出了智能SoC芯片"长江"。其中,"苏堤""春晓"主要用于专业图形加速及桌面图形加速产品,"曲院""平湖"主要用于AI智算 产品, ...
高交会院士论坛举办 名家热议生物医药创新浪潮
中国新闻网· 2025-11-16 13:26
中新网深圳11月16日电 (记者索有为)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 会")上,高交会院士论坛——深圳创新药发展论坛暨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举办,汇聚多位海内外院士、产 业领袖及创投精英等家热议生物医药创新浪潮。 此次论坛以"AI赋能向新而行"为主题,由深圳理工大学主办。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表示,作为 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正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也让拔尖创新人才加速成 长,该校将持续以科学家精神与特区精神为引领,在学科交叉中突破创新,在产教融合中赋能产业,为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坚实力量。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郭子平表示,深圳持续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成 立市级药械产业办公室、出台系列支持政策,还建设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布局多个国家级平台,设立超 百亿元产业基金,发力AI药物研发等新赛道。 论坛上,深圳理工大学围绕科研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与深圳层次智慧生物、宁波酶赛生物、南京汉卫 公共卫生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深圳市百盈慈善基金会等企业、医疗机构、基金会完成8个 重大项目签约,以城校共融、开放办学等举 ...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 (NasdaqGS:RXRX)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11-11 22:02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 (NasdaqGS:RXRX) FY Conference November 11, 2025 08:00 AM ET Company ParticipantsBen Taylor - CFONajat Khan - Chief R&D and Commercial OfficerConference Call ParticipantsNone - AnalystNoneThanks, everyone, for joining us for our Second Day of our Second Annual Guggenheim Healthcare Innovation Conference. I'm Bommel Devon, for those of you who may not know me, one of the biopharma Analyst here. Also, at the end of the line here, our Sydney Shepherd-Villi is also from the Guggenheim s ...
晶泰控股高开近4% 晶泰AI平台成功开发生发“双子星”新分子 获得关键国际认证
智通财经· 2025-11-11 09:33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高开近4% 截至发稿时上涨3.6%至11.52港元 成交额达1374.34万港元 [1] 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成功开发并验证两款创新外用功效成分 小分子Remeanagen(XTP-118)及多肽AquaKine(XTP-016) 兼具防脱和生发功效 [1] - 两款分子均已通过美国化妆品新原料INCI注册 联用配方产品Groland获得美国FDA化妆品备案 [1] - 此举标志着公司AI分子发现平台正式进入消费健康领域 [1] 战略合作与授权 - 公司全资子公司Ailux与礼来达成多靶点战略合作及平台授权协议 协议总价值最高可达3.45亿美元 [1] - 协议内容包括数千万美元的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 [1] - 礼来将借助公司专有平台加速多个治疗领域的双特异性抗体发现与开发 并利用其AI抗体研发平台加速内部管线研究 [1] - 此次合作是继2023年公司与礼来签订2.5亿美元AI小分子药物合作后的再度携手 [1]
恒瑞医药(600276):“创新+出海”快速推动全球化
新浪财经· 2025-11-10 14:30
业绩表现 - 2025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母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0%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74.27亿元,同比增长12.72%,归母净利润13.01亿元,同比增长9.53% [1] - 业绩增长由创新药放量及对外授权合作加速共同驱动 [1] 创新药研发与管线进展 - 第三季度公司首个国产EZH2抑制剂及首个自研口服降糖三联复方制剂获批上市 [1] - 前三季度累计13项新药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达8项 [1] - 在研管线中GLP-1/GIP双靶点减重药HRS9531等重磅品种进展亮眼 [1] - 公司新分子模式平台、AI药物研发平台等新技术平台持续迭代,支撑源头创新 [1] 对外授权与出海合作 - 前三季度公司海外授权首付款已超8亿美元 [2] - 第三季度与GSK达成涉及12款创新药的合作协议,首付款5亿美元,潜在总金额120亿美元 [2] - 第三季度与Glenmark就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达成合作,首付款1800万美元,潜在总金额最高可达10.93亿美元 [2] - 第三季度与BraveheartBio就HRS-1893达成合作,首付款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23亿美元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公司2025-2027年EPS预测至1.32元、1.51元、1.72元(原预测分别为1.19元、1.36元、1.54元) [3] - 基于PE估值法给予公司2026年52倍市盈率,对应目标价为78.52元 [3]
晶泰科技:与礼来达成最高3.45亿美元协议
财经网· 2025-11-06 21:35
合作概述 - 晶泰科技全资子公司Ailux与礼来达成多靶点战略合作及平台授权协议,总价值最高达3.45亿美元 [1] - 此次合作是继2023年双方2.5亿美元AI小分子药物合作后的再度携手 [1] 合作内容与目标 - 礼来将借助Ailux专有平台加速双特异性抗体发现与开发 [1] - 礼来将利用Ailux的AI抗体研发平台加速其内部管线研究 [1] 平台技术与行业认可 - 合作标志着晶泰科技智能药物研发平台在AI抗体药物研发中获国际药企青睐 [1] - 公司在双抗等新型药物形式的AI研发能力已获国际认可 [1] - Ailux作为公司重点布局的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已服务于多家国际药企并在数个研发项目中获得成功验证 [1]
晶泰控股高开逾6% 就AI赋能双特异性抗体与礼来达成3.45亿美元平台战略合作
智通财经· 2025-11-06 09:28
公司股价表现 - 晶泰控股(02228)股价高开逾6%,截至发稿时上涨6.05%,报11.4港元,成交额为4194.61万港元 [1] 战略合作与协议价值 - 公司全资子公司Ailux与礼来达成多靶点战略合作及平台授权协议,协议总价值最高可达3.45亿美元 [1] - 协议内容包括数千万美元的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 [1] - 此次合作是继2023年公司与礼来签订2.5亿美元AI小分子药物合作后的再度携手 [1] 合作内容与技术应用 - 礼来将借助Ailux的专有平台加速多个治疗领域的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的发现与开发 [1] - 合作将利用Ailux的AI抗体研发平台加速礼来内部管线的研究 [1] 平台能力与发展前景 - Ailux是公司自2021年起重点布局的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近两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商业成果转化 [1] - 平台采用干湿结合的研发模式,实现精确的AI抗体药物设计与工程,旨在解决药物发现中成本高、周期长的挑战 [1] - 平台能力有助于药企探索更丰富的靶向机制和差异化的成药路径 [1] - 未来Ailux将具备将AI设计的多种下一代抗体药物推进至更后期临床阶段的能力,以期获得更有影响力的重大商业合作 [1]
英伟达进军制药领域,联手礼来以千亿算力打造AI药物研发工厂,制药行业步入AI军备竞赛
36氪· 2025-11-05 18:52
合作核心与战略意义 - 英伟达与礼来合作共建全球制药行业首个专属AI超级工厂,旨在以人工智能颠覆药物研发全生命周期 [1] - 该AI超级工厂由1000块B300 GPU构建,算力密度较传统超算提升3倍,可将模型训练时间从数周压缩至小时级,计划于今年12月完成建设,明年1月投入使用 [4] - 礼来将拥有并运营此超级计算机,驱动其AI平台TuneLab实现从数据摄入、模型训练到推理生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4][5] 礼来业绩表现与增长动力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76.01亿美元,同比激增53.87%,归母净利润55.83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475.34% [1] - 今年前九个月总营收为458.87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全年营收预期已上调至630亿-635亿美元 [1] - 增长高度依赖明星产品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其降糖版Mounjaro第三季度营收6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减重版Zepbound营收35.8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8][12] - 替尔泊肽前三季度营收合计248.37亿美元,已超越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新任“药王”,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突破35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或达55%以上 [8][9] AI驱动的药物研发效率提升 - 礼来TuneLab平台已开放18个AI模型,预测准确率普遍达85%-90%以上,其AI模型已生成200个全新分子结构,其中37个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5] - AI工厂可将早期药物发现周期的5-6年时间缩短40%,临床前研发成本降低30%,例如蛋白质结构模拟可从3个月缩短至48小时完成数十亿种构象筛选 [5][20] - 研究显示AI发现药物的I期临床试验成功率达80-90%,远高于传统药物研发40%-65%的历史平均水平,端到端成功概率可从5-10%增加到9-18% [22][25]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传统制药行业面临“12年周期、26亿美元成本、10%成功率”的研发困境,跨国药企研发回报率已从2010年的10.1%降至2023年的1.2% [1][14] - 礼来核心产品替尔泊肽的专利将于2032年到期,届时公司71%的营收将面临仿制药冲击,2025-2030年全球有价值超200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 [13] - 头部药企正将AI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总研发费用的20%以上,辉瑞、罗氏、默克等公司均在积极布局AI药物研发 [27] 中国市场发展与模式创新 - 中国将AI药物研发纳入国家战略,《“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AI应用,2023年中央财政专项拨款50亿元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27] - 中国市场形成以CRO为主体模式,涌现出剂泰科技、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等案例,其中剂泰科技的AI新药MTS-004已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上市申报阶段的AI新药 [29] - 中国产业依托算力租用、AI药物设计、快速合成、临床验证形成闭环优势,例如英矽智能的候选分子可通过药明康德平台在48小时内获得实体化合物,将传统3个月流程压缩至1周 [30]
因内幕交易,800亿药企高管被罚500万,涉事重组交易终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07:12
内幕交易事件概述 - 时任石药创新董事长潘卫东因内幕交易被证监会处以人民币500万元罚款 [1][2] - 内幕信息涉及石药创新拟收购石药集团百克生物并募集配套资金的重组交易 潘卫东于2023年12月5日知悉该信息 [2] - 在信息未公开的2023年12月8日至20日期间 潘卫东利用石药集团恩必普账户累计买入石药创新274.258万股 金额约9999万元 [2] - 该重组交易已于2025年4月公告终止 潘卫东已于2024年9月因工作变动辞任董事长 [2][3] 石药集团股权结构与业务 - 截至2025年11月3日 石药集团通过恩必普和欧意药业合计持有石药创新约74.66%股份 其中恩必普持有10.37亿股 [3] - 公司是以创新为驱动的综合性制药企业 聚焦肿瘤 精神神经等六大领域 在研创新药项目超200个 [3] - 预计到2028年底将有50余款新药或新适应症申报上市 海外授权项目合同总金额超166亿美元 [3] - 2025年6月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研发合作 共同研发AI药物发现平台 合同总金额53.3亿美元 [3] 石药集团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290.09亿元 同比下降9.56% 归母净利润43.28亿元 同比下降25.90% 为十年来首次下降 [4] - 2025年上半年营收132.73亿元 同比下降20.04% 归母净利润25.48亿元 同比下降15.64% [4] - 截至2025年11月3日 石药集团股价为7.69港元/股 市值886亿港元 [4] 石药创新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5.93亿元 同比增长7.71% 止住了此前连续两年的营收下滑趋势 [6] - 2024年归母净利润0.54亿元 大幅下降87.63%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0.24亿元 首次出现亏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