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DC
icon
搜索文档
皓元医药总经理郑保富:抓住ADC赛道发展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7-07 00:1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创新药产业高速发展带动CDMO行业迎来"高光时刻" [1] - ADC技术成为癌症治疗领域明星项目 正在加速重塑全球抗癌治疗格局 [2] - ADC技术向PDC RDC等新兴领域拓展 催生新市场机会 [2]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瞄准ADC细分赛道构建核心竞争力 处于CDMO第一梯队 [1] - 通过"技术研发—产业化落地—全球化服务"全链条建立竞争壁垒 [5] - 布局PDC RDC ApDC SMDC等新兴领域 已为多家客户提供服务 [5] 技术研发进展 - 2024年承接ADC项目超110个 12个小分子产品完成FDA备案 [2] -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DC细胞毒性药物和连接子技术 [3] - 研发投入2.27亿元 重点投向高活性载荷 偶联技术及下游工艺平台 [2] - 与AI制药企业合作 共建联合实验室解决新药研发技术瓶颈 [3] 商业化成果 - 2024年营业收入22.54亿元(同比+20.62%) 净利润2.02亿元(同比+58.17%) [2] - 服务我国首个获批ADC一类抗癌新药纬迪西妥单抗的全程开发 [3] - 优化依喜替康生产工艺 周期缩短33% 成本降低50% [3] 产能与全球化布局 - 重庆5.6万平米ADC CDMO基地投产 通过欧盟质量审计 [4] - 上海及马鞍山建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4] - 生命科学试剂业务覆盖全球1.3万家机构 CDMO业务服务近千家ADC客户 [5] - 2024年上半年服务多数中国ADC"出海"订单(占同期9笔海外交易的多数份额) [4]
全球ADC市场迎爆发周期 皓元医药一体化平台助力国产创新出海
证券时报网· 2025-07-06 15:14
公司动态 - 皓元医药重庆ADC CDMO基地顺利投产并于2025年6月通过欧盟QP审计,获得符合性审计报告,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能力达到欧盟GMP标准 [2] - 公司构建了从研发到生产的一体化服务平台,专注Payload-Linker研究十余年,建成XDC Payload-Linker CMC一体化服务平台 [4] - 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依喜替康合成步骤缩减、得率提高、生产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制造成本降低一半 [4] - 截至2024年底已有12个ADC相关小分子产品完成美国FDA sec-DMF备案 [4] 产能布局 - 建成以上海、马鞍山、重庆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生产基地 [5] - 重庆国际生物城ADC CDMO基地占地5.6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国内少有的一体化抗体偶联药物CDMO平台 [5] - 基地于2025年3月投产运营,具备抗体蛋白原液生产线、ADC原液/偶联生产线及ADC原液制剂灌装生产线 [5] - 能够提供从研发、临床到商业化的全流程委托服务,实现从抗体原液生产到无菌制剂灌装的垂直整合 [5] 行业趋势 - ADC赛道进入黄金发展期,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双抗ADC药物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 [3] - 沙利文预测2032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中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54.3% [3] - 2025年一季度全球ADC市场规模达3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明星产品德曲妥珠单抗单季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3] - 国产创新力量加速崛起,科伦博泰等企业携Trop2 ADC管线入场 [3] 合作创新 - 2025年5月与韩国AbTis Co., Ltd.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合AbClick®接头平台与公司一站式ADC研发生产平台 [7] - 2025年7月与英百瑞生物医药达成战略合作,在抗体及ADC药物工艺开发、GMP生产和商业化推进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合作 [7] - 与AI制药企业德睿智药、英矽智能等合作,并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AI药物探索联合实验室" [7] 全球化布局 - 生命科学试剂业务已在美国、欧洲、印度等多地建立商务仓储中心,服务全球超13000家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 [8] - CDMO业务覆盖全球近千家活跃XDC客户,服务国内95%的ADC出海企业 [8] - 前瞻性布局PDC、RDC等新兴领域,已为多家客户提供相关项目服务 [8] - 深化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通过AI筛选下一代Payload [8] 战略展望 - 通过技术深度和产业广度的立体化布局,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护城河 [8] - 国产ADC 2025年超280亿美元出海交易落地,中国创新药从研发到全球交付的产业闭环趋成熟 [8] - 在ADC及更广阔的XDC赛道上,以技术为矛、全球化为盾,书写中国生物医药新篇章 [8]
诺华领跑!全球11款RDC药物上市,中国120家药企激战万亿核药赛道
格隆汇· 2025-07-01 18:45
RDC药物行业概述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凭借精准靶向、高效杀伤和诊疗一体化优势成为肿瘤治疗领域前沿方向[1] - 诊断用途核药在核药应用市场占比超过90%[2] - 2013年拜耳Xofigo成为首个FDA批准的治疗用核药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2] - 2018年诺华Lutathera成为首个FDA批准的RDC药物用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5] - 2022年诺华Pluvicto获批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打破PSMA靶点不可成药魔咒[5] RDC药物技术特点 - 由靶向载体、连接子、螯合剂与放射性核素四部分组成实现诊疗一体化闭环[5][7] - 靶向配体可特异性识别病变组织表面生物标志物如PSMA、SSTR[8] - 放射性核素分为治疗用(177Lu、225Ac)和诊断用(68Ga、18F)[8] - 通过更换核素部分实现诊断和治疗双重功能[10] - 制备过程复杂涉及配体制备、螯合剂偶联、核素生产和标记等多个步骤[10] 全球研发格局 - 全球已上市11款RDC药物(9款诊断性、2款治疗性)[11] - PSMA和SSTR成为研发热点靶点分别覆盖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1] - 诺华通过收购AAA和Endocyte获得Lutathera和Pluvicto两款标杆产品[12] - Pluvicto在2024年销售额达13.92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核药10亿美元分子[12] - 诺华2024年达成两项总计46.5亿美元合作加码放射性配体疗法[16] - 罗氏、礼来、拜耳等跨国药企投入超10亿美元布局RDC管线[16] 中国市场现状 - 国内超12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RDC研发[17] - 远大医药管线包括10款全球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等多种核素[17] - 恒瑞医药布局5款核药管线包括三款治疗用核药[17] - 先通医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仿制药报产申请2025年4月获CDE受理[18] - 蓝纳成生物177Lu-LNC1003注射液2023年11月获批临床[20] - 云核医药INR101注射液2024年5月获批临床进入III期阶段[20] - 科伦博泰SKB107注射液2025年3月获批临床用于晚期实体瘤骨转移[23]
高盛:科伦博泰_2025 年中国医疗企业日 —— 关键要点
高盛· 2025-06-30 09: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科伦博泰给予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284.14港元,基于风险调整的贴现现金流(DCF)方法得出,假设贴现率为11%、终端增长率为3%,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平均成功率和现有临床数据进行调整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管理层强调sac - TMT研发重点从中国转向全球试验、早期管线稳步推进且放射性药物偶联物(RDC)有更多亮点、2025年下半年有更多获批和数据读出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sac - TMT研发重点从中国转向全球试验 - sac - TMT(TROP2 ADC)在中国研发进入成熟阶段,两个适应症获批、两个处于新药申请(NDA)阶段、五个一线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3期试验正在进行;全球有14项正在进行的全球3期试验,覆盖多种肿瘤类型 [5] - 从投资回报率角度,中国较小适应症不值得开展仅在中国的3期试验,将利用全球试验申请中国批准 [5] - 管理层认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在前线肿瘤治疗中有潜在协同作用,代表了肿瘤杀伤和肿瘤免疫治疗两个主要领域最有前景的药物类别 [5] 早期管线稳步推进,RDC有更多亮点 - 除sac - TMT外,SKB315(CLDN18.2)正在探索作为早期胃癌联合疗法,SKB410(Nectin4,全球权利授权给默克)与Padcev相比有不同有效载荷设计,多项1期资产大多处于剂量递增阶段且2025年无数据分享计划 [5] - 管理层重申RDC作为非毒素ADC的高潜力,阐述其在强封装肿瘤中的机会、有效载荷释放更直接的特点,以及递送需更具靶向特异性,且RDC未使用单克隆抗体(mAb)作为递送载体 [6] 2025年下半年关键催化剂 - sac - TMT用于二线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预计2025年底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有数据读出(可能含总生存期(OS)数据) [6] - A166(HER2 ADC)预计在三线HER2阳性乳腺癌获NMPA批准 [6] - SKB315(CLDN18.2 ADC)有1期数据读出 [6] - sac - TMT销售有望按计划达到2025财年8 - 10亿元人民币的指引 [6] 财务数据 - 2024 - 2027年预计营收分别为19.33亿元、23.51亿元、36.528亿元、52.485亿元人民币;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分别为 - 2.262亿元、 - 1.53亿元、6.679亿元、17.688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EPS)分别为 - 1.20港元、 - 1.02港元、2.27港元、6.40港元 [7] - 截至2025年6月26日收盘价,市值为739亿港元/94亿美元,企业价值为729亿港元/93亿美元,3个月平均每日交易量为2.922亿港元/3740万美元 [7]
XIAOMI(01810)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27 20: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Q1总营收1113亿日元,同比增长47.4%,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增长 [13][25] - 单季度调整后净利润首次超100亿人民币,达10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5%,调整后净利润率达9.6%创历史新高 [14][36] - 毛利率达22.8%,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25] - 研发费用达6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截至2025年3月31日,研发人员数量达21731人创历史记录 [34] - 整体运营费用总计154亿人民币,剔除新业务投资48亿人民币后,核心业务运营费用为106亿人民币,费用率为11.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3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智能手机业务 - 营收9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1%,在58个市场排名前三,68个市场排名前五 [13][27]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出货量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4.6%的同比增长率 [14] - 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日元,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1%提升至25%,旗舰手机小米15 Ultra销量同比增长超90% [15] - 智能手机毛利率从上个季度的12%提升至12.4% [28] IoT业务 - 营收达323亿人民币,连续两个季度超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9%,毛利率达25.2%,同比显著提升5.4个百分点 [17][29] - 大家电业务营收同比翻倍,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出货量均实现超65%的高增长率,ASP显著提升,产品结构明显改善 [18] - 平板电脑出货量创历史新高,首次进入全球前三,同比增长56%,是前五厂商中增速最快的 [19] - 可穿戴手环Q1全球排名第一,TWS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同比增长63%,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同比增长44% [20][21] 互联网业务 - 2025年3月全球MAU达7.19亿,同比增长9.2%,其中中国大陆MAU达1.81亿,同比增长12.9%或13% [30] - Q1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9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8%,其中中国大陆互联网营收达64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15% [30][31] - 互联网毛利率达76.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广告业务营收6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7%,持续推动互联网业务增长 [31][32] 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 - 营收占总营收的16.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额达181亿人民币,其他相关业务营收5亿人民币,综合毛利率23.2% [33] - Q1交付2769辆小米汽车,ASP为238301人民币,新业务运营亏损持续收窄 [33]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小米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出货量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4.6%的同比增长率 [14]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小米出货量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1%,在58个市场排名前三,68个市场排名前五 [27] - 非洲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去年的13%提升至15.6%,有较大提升空间 [103][106] - 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公司为降低风险调整业务策略 [102][10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新十年目标是大规模投资底层核心技术,成为下一代全球硬核科技领导者,2025年研发投资将达30亿人民币,2021 - 2025年研发投资超102亿人民币,2026 - 2030年预计研发投资达200亿人民币 [7][8] - 坚持技术为本原则,AI和芯片是重要底层核心技术和子战略,公司展示了在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如小米大模型MiMo和自研芯片X Ring 1、X Ring T1 [8][9] - 智能手机业务继续推进高端化战略,提升产品结构和ASP,加强新零售渠道建设,拓展线下市场份额 [15][16] - IoT业务在多个品类实现突破,大家电业务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中国大陆市场前两名,今年目标是排名第三,持续提升产品能力和生产效率 [17][18]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能,推出新车型小米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具备多项先进配置,将于7月正式上市 [21][22] - 行业竞争方面,IoT业务增长引发竞争对手关注,公司认为自身仍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的明显影响,希望成为行业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 [41][43] - 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存在价格竞争,但公司认为自身产品实力强,供应仍有缺口,短期不受影响,将专注于交付订单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92][96]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处于新征程的起点,虽前路充满挑战和困难,但坚信公司的价值观、模式和方法具有强大的普适性,只要开始追赶,就有获胜的机会 [23] - 对于智能手机业务,中国市场因补贴等因素增长幅度可能不如年初预期,全球市场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负增长,公司将适当调整策略,更注重产品结构改善 [60][61]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交付量增加、固定成本分摊、产品优化和周边产品收入增加,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64][70] - 公司将继续推进各业务战略,加强底层建设和管理体系改革,朝着更高目标前进 [38]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4月,公司连续七年发布小米集团ESG报告,汇报了2024年在低碳转型、循环经济、可持续供应链、人才发展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 [36] - 公司计划2022 - 2026年电子废弃物回收总量达38000吨,目前已完成目标的95.94%,并积极引领产业链合作伙伴进行绿色转型,设定了供应商碳排放和绿电使用目标 [36][37] - 公司入选2024年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在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和低碳目标实现方面得到权威认可 [38]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AIoT业务面临竞争加剧,公司有何应对策略,国内外策略是否不同? - 公司认为自身仍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的明显影响,希望成为行业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国内外策略差异不大,主要关注用户需求和产品能力提升 [41][43][47] 问题2:电动汽车销售是否会影响数据销售和价格,公司如何确保达到预期? - 公司认为电动汽车产能不足,不担心销售和价格问题,且产品复制能力强,待市场情况稳定后可确定合理的产品比例 [42][48] 问题3:智能家电工厂和智能电动汽车工厂对效率和盈利能力有何帮助? - 公司通过构建智能制造平台,共享供应链和核心系统,已找到不同品类的共性和差异,未来将注重全球化发展,产品实力强是盈利能力的基础 [50][54][56] 问题4:LiDAR和安全设备作为标准配置,是否会影响定价策略和盈利能力? - 公司表示尚未确定定价,产品实力强是盈利能力的关键,目前小米汽车产品竞争力强,有议价和定价能力,能保持合理利润率 [51][55][57] 问题5: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和价格展望如何,业务策略有何更新? - 中国市场增长幅度可能不如年初预期,全球市场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负增长,公司将适当调整策略,更注重产品结构改善,在非洲市场有较大提升空间 [60][61][63] 问题6:电动汽车毛利率提升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展望如何,新业务亏损情况如何? - 毛利率提升原因包括产品实力强、成本优化、内部管理和渠道效率高、固定成本分摊、未降价、交付高端产品和周边产品收入增加等,未来有望继续提高,目前新业务仍有约5亿人民币亏损 [64][65][68] 问题7:智能手机高端化未来有何计划? - 公司总结过去五年高端化经验,未来五年将加强协调规划,拓展高价位产品布局,从中国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部分产品已取得良好反馈 [71][72][77] 问题8:AI在智能手机领域未来有何惊喜? - 公司将大力投资大模型,利用自身用户基础、场景和数据优势,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AI的深度融合,提升用户体验 [78][79][80] 问题9:中长期内,X Ring芯片是否会用于6系列手机,未来三到五年是否会在其他业务使用自有芯片,本季度25%的毛利率是否可持续,618定价策略如何? - 目前仅考虑将X Ring芯片用于旗舰机型,未来将专注于旗舰SoC和调制解调器研发,构建完整芯片矩阵;IoT业务刚起步,能力有待提升,将坚持20%的毛利率策略,不受竞争影响 [84][86][90] 问题10:智能手机成本结构是否有变化,内存供应商调整产能对公司有何影响? - 公司预计Q2库存成本下降后将缓慢上升,但幅度不大,已做好规划,成本影响可控,智能手机毛利率稳定 [93][94][95] 问题11:电动汽车市场价格战对公司有何影响? - 公司认为短期不受影响,将专注于交付订单,产品实力强,具备供应链和工厂建设能力,价格竞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92][96][98] 问题12:自研芯片对智能手机业务价格和整体毛利率有何影响,海外智能手机市场印度和非洲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增长如何? - 自研芯片是长期高端战略,目前主要用于旗舰机型,对毛利率影响尚早,公司更注重产品质量;印度市场因特殊情况市场份额下降,公司降低风险,非洲市场是新兴市场,公司放弃低端产品,提升产品结构,有较大提升空间 [100][102][104]
XIAOMI(01810)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27 20: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Q1总营收达1113亿日元,同比增长47.4%,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增长 [11][22] - 单季度调整后净利润首次超100亿人民币,达10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5%,调整后净利润率达9.6%创历史新高 [12][32] - 毛利率达22.8%,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22] - 研发费用达6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截至2025年3月31日,研发人员数量达21731人创历史记录 [30] - 整体运营费用总计154亿人民币,剔除新业务投资48亿人民币后,核心业务运营费用为106亿人民币,费用率为11.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3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智能手机业务 - 营收9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 [11]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1%,在58个市场排名前三,68个市场排名前五 [24]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出货量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4.6%的同比增长率 [12] - 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 [13][25] - 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1%提升至25%,增长3.3个百分点 [13] - 旗舰手机小米15 Ultra在中国大陆出货量同比增长超90% [14] IoT业务 - 营收323亿人民币,连续两个季度超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9% [15] - 毛利率达25.2%,同比显著提升5.4个百分点 [26] 互联网业务 - 2025年3月全球MAU达7.19亿,同比增长9.2%,中国大陆MAU达1.81亿,同比增长12.9%或13% [27] - Q1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9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8%,中国大陆互联网营收达64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27] - 毛利率达76.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 [27] - 广告业务营收6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7% [27] 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 - 营收占总营收的16.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额达181亿人民币,其他相关业务营收5亿人民币,综合毛利率23.2% [29] - 本季度交付2769辆,ASP为238301元人民币 [29] - 新业务运营亏损持续收窄 [29]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中国大陆市场 - 智能手机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出货量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4.6%的同比增长率 [12] - 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从去年同期的21%提升至25%,增长3.3个百分点 [13] 全球市场 - 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4180万台,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长,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1%,在58个市场排名前三,68个市场排名前五 [24] - 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 [13][25]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新十年目标是大规模投资底层核心技术,成为下一代全球硬核科技领导者,2025年研发投资达30亿人民币,2021 - 2025年研发投资超102亿人民币,2026 - 2030年预计研发投资达200亿人民币 [5][6] - 坚持以技术为基础的原则,AI和芯片是重要的底层核心技术和子战略,公司展示了在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 [6] - 智能手机业务坚持高端化战略,通过提升品牌和产品实力、建设新零售渠道等方式提升市场份额和ASP [12][13][14] - IoT业务通过技术、产品品牌、渠道和服务的突破,以及国家补贴政策的支持,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突破,重点关注大型家电、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业务 [15]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挖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能,推出了小米SU7系列和小米U7等车型 [18][19] - 面对IoT竞争加剧的情况,公司认为目前仍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希望成为行业的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国内外策略差异不大 [38][39][43] - 智能手机业务在全球市场的策略会根据不同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整,重点关注产品结构的改善,在非洲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55][56][58] - 智能手机高端化方面,公司总结了过去五年的经验,未来将继续坚持高端化,拓展到更多产品类别,并从中国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 [67][68][73] - 芯片业务目前专注于旗舰SoC,未来希望在EV、家庭生态系统等领域应用自己的芯片 [81][8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站在新征程的起点,虽然前路漫长,会有挑战和困难,但相信公司的价值观、模式和方法是强大且通用的,只要开始追赶,就会走向胜利 [20] - 对于产品盈利能力,认为产品实力是关键,有了好的产品实力就不会有竞争对手,从而拥有议价和定价权,维持合理的利润率 [51][52][53] - 对于EV业务,认为短期内价格竞争影响不大,公司有综合能力,产品实力强,能够应对市场竞争 [91][93]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4月发布了小米集团的ESG报告,计划在2022 - 2026年回收38000吨电子垃圾,目前已完成目标的95.94%,并设定了降低供应链碳排放和提高绿色电力使用比例的目标 [32][33] - 公司入选了2024年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在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和低碳目标实现方面得到了权威认可 [34]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AIoT业务面对竞争加剧的策略及国内外差异,以及EV业务如何确保销售和价格稳定 - 公司认为目前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希望成为行业的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国内外策略差异不大;对于EV业务,认为产能不足,SU7的产能复制性高,不担心销售和价格问题 [38][39][44] 问题2:智能工厂和智能家电工厂对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帮助,以及标准配置对定价和盈利能力的影响 - 公司表示工厂背后的供应链和生产逻辑有共性,目前产品实力强,定价未确定,产品实力是盈利能力的关键,有好的产品实力就不会有竞争对手,从而拥有议价和定价权 [48][49][51] 问题3:智能手机业务今年的出货量和价格展望,以及EV业务毛利率的原因和未来展望,新业务损失情况 - 智能手机业务在全球市场的策略会根据不同市场的情况进行调整,重点关注产品结构的改善,在非洲市场有较大的增长空间;EV业务毛利率逐季稳步提升,原因包括产品实力强、成本优化、固定成本分摊、其他收入增加等 [55][56][59] 问题4:智能手机高端化的未来计划,以及AI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未来惊喜 - 公司总结了过去五年的高端化经验,未来将继续坚持高端化,拓展到更多产品类别,并从中国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AI方面,公司将加大投资,利用用户数据和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67][68][75] 问题5:X Ring芯片在中长期的使用计划,以及未来几个季度毛利率的可持续性和618的定价策略 - 目前专注于旗舰SoC,未来希望在其他领域应用自己的芯片;认为IoT业务刚刚起步,能力尚未完全建立,坚持既定的20%毛利率策略,不认为会受到竞争的太大影响 [81][82][85] 问题6:智能手机成本结构的变化,以及EV业务在价格战中的应对策略 - 智能手机成本预计会缓慢上升,但对公司的影响可控,毛利率稳定;EV业务短期内不受价格竞争影响,公司有综合能力应对市场竞争 [88][90][91] 问题7:芯片对智能手机业务和整体毛利率的影响,以及海外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增长 - 芯片业务长期战略明确,目前专注于旗舰SoC,对整体毛利率的影响还难以判断;海外市场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制定不同策略,印度市场风险降低,非洲市场有较大增长空间 [95][96][98]
XIAOMI(01810)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27 20: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Q1总营收达1113亿日元,同比增长47.4%,连续两个季度增长 [13][25] - 单季度调整后净利润首次超100亿人民币,达10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4.5%,调整后净利润率达9.6%创历史新高 [14][36] - 毛利率达22.8%,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 [25] - 研发费用达6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截至2025年3月31日,研发人员数量达21731人创历史记录 [34] - 整体运营费用总计154亿人民币,剔除新业务投资48亿人民币后,核心业务运营费用为106亿人民币,费用率为11.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3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智能手机业务 - 营收9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4180万台,连续七个季度实现出货量同比增长,全球排名第三,市场份额14.1%,在58个市场排名前三,68个市场排名前五 [14][26][27]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达18.8%,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出货量增长率达40%,远超行业4.6%的同比增长率 [14] - 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1%提升至25% [15][28] - 旗舰手机小米15 Ultra在中国大陆出货量同比增长超90% [16] IoT业务 - 营收达323亿人民币,连续两个季度超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9% [17] - 毛利率达25.2%,同比显著提升5.4个百分点 [29] 互联网业务 - 2025年3月全球MAU达7.19亿,同比增长9.2%,中国大陆MAU达1.81亿,同比增长12.9%或13% [30] - Q1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9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8%,中国大陆互联网营收达64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近15% [30][31] - 毛利率达76.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广告业务营收6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7% [31][32] 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 - 营收占总营收的16.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销售额达181亿人民币,其他相关业务营收5亿人民币,综合毛利率23.2% [33] - 本季度交付2769辆,ASP为238301元人民币,新业务运营亏损持续收窄 [33]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重回第一,市场份额提升至18.8%,线下渠道市场份额提升至12.1%,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14][16] - 非洲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有提升空间,目前市场份额为13%,公司计划提升至20% [63] - 印度市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略有下降,公司为降低风险调整业务 [102][103]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新十年目标是大规模投资底层核心技术,成为下一代全球硬核科技领导者,2025年研发投资达30亿人民币,2021 - 2025年研发投资超102亿人民币,2026 - 2030年预计研发投资达200亿人民币 [7][8] - 坚持技术为本原则,AI和芯片是重要底层核心技术和子战略,公司展示了在这两个领域的研发成果 [8] - 智能手机业务继续推进高端化战略,提升产品结构,拓展新零售渠道 [15][16] - IoT业务在多个品类实现突破,大家电业务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中国大陆市场前两名,今年目标是第三名 [17][18]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能,推出新车型小米U7 [21][22] - 面对IoT行业竞争,公司认为自身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希望成为行业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国内外策略差异不大 [42][44][4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处于新征程起点,虽前路有挑战,但坚信公司价值观、模式和方法有效,有信心取得胜利 [23] - 智能手机业务在不同市场表现有差异,需调整策略,注重产品结构改善 [60][61] -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毛利率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交付量增加、成本优化等因素,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64][65][69]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4月连续七年发布小米集团ESG报告,计划2022 - 2026年电子废弃物回收总量达3.8万吨,目前已完成目标的95.94% [36] - 公司设定目标,到2030年智能手机业务供应商年均碳排放较2024年降幅不低于5%,绿色电力使用率不低于25%;到2050年,智能手机业务供应商绿色电力利用率达100% [37] - 公司入选2024年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在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和低碳目标实现方面获权威认可 [38]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AIoT业务增长快引发竞争关注,公司应对策略及国内外策略差异 - 公司认为自身处于高增长阶段,未感受到竞争对手影响,希望成为行业价值创造者和推动者,国内外策略差异不大,海外市场份额可能较低,但竞争格局变化不大 [42][44][47] 问题2:EV销售是否会影响数据销售及价格策略 - 公司认为苏7销量不会受影响,不存在降价问题,其产能复制性高,待市场情况稳定后可确定合理车型比例 [48][49] 问题3:智能家电工厂和智能EV工厂对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帮助 - 公司表示三个工厂背后供应链有共同逻辑和方法,已找到不同品类的共性和差异,产品实力强,有标准配置和功能,产品强则盈利能力不是问题 [52][54][56] 问题4:LiDAR和安全设备标准配置对定价策略和盈利能力的影响 - 公司称尚未确定定价,产品能力强则盈利能力不是问题,苏7上市后市场竞争力强,有议价和定价权可维持合理利润率 [55][57][58] 问题5:今年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市场出货量和价格展望及策略更新 - 中国市场因补贴情况增长不如年初预期,全球市场部分地区可能负增长,公司策略调整为适当放宽销量要求,注重产品结构改善,非洲市场有提升空间 [60][61][63] 问题6:EV毛利率高于23%的原因及未来展望,新业务亏损情况 - 毛利率提升原因包括产品实力强、成本优化、内部管理和渠道效率高、交付量增加分摊固定成本、推出高端产品、其他收入增加等,目前新业务仍有约5亿人民币亏损 [64][65][68] 问题7:智能手机高端化未来计划 - 公司总结过去五年高端化经验,未来五年将协调规划、夯实高端基础、拓展高价格区间和海外市场,部分产品已向高端探索并获良好反馈 [72][76][77] 问题8:AI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未来惊喜 - 公司决定大力投资大模型,利用自身用户基础、场景和数据优势,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AI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用户体验 [79][80] 问题9:X Ring芯片中长期在6系列及其他业务的使用情况,本季度25%毛利率是否可持续,618定价策略 - 现阶段X Ring芯片仅考虑用于旗舰系列,芯片平台能力有助于拓展其他芯片;IoT业务刚起步,能力待提升,坚持20%毛利率策略,未感受到竞争影响 [86][88][90] 问题10:智能手机成本结构变化及对利润的影响,内存供应商调整产能的影响 - 公司认为库存成本下降后将缓慢上升,但影响可控,智能手机毛利率稳定,价格议价能力增强 [93][94][95] 问题11:EV业务面临价格战的应对策略 - 短期内价格战对公司影响不大,公司注重交付订单,产品实力和综合能力强,价格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96][97][99] 问题12:X Ring芯片对智能手机业务价格和毛利率的影响,海外智能手机市场印度和非洲竞争格局及未来增长情况 - 公司专注高端芯片战略,自研发芯片使用率对毛利率影响尚早讨论,更注重产品质量;印度市场因特殊情况降低风险,非洲市场放弃低端产品提升结构,有较大提升空间 [100][102][104]
远大医药创新核药TLX591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国内IND获受理
证券日报· 2025-05-07 22:12
公司动态 - 远大医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全球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TLX591(177Lu-HuJ591)加入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2] - TLX591的Ⅲ期临床试验拟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全球多个国家入组500余名患者 [2] - TLX591是一款全球创新、携带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的单克隆抗体产品,拟用于治疗PSMA阳性mCRPC患者 [2] - 远大医药持续推进创新核药的全球化开发及注册进程,基于早前易甘泰®钇[90Y]微球注射液建立的医院资源,未来TLX591有望迅速在国内推广 [3] 行业前景 - 2021年全球前列腺癌治疗市场规模为152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249亿美元 [3] - 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球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谱的第二位和第五位,在中国男性中分别居第六位和第七位 [2] -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治疗传统放疗因累积辐射剂量高,易导致肠道损伤、尿失禁等并发症,临床需要辐射暴露更低的治疗方案 [3] 产品潜力 - TLX591若顺利上市,有望成为远大医药的又一重磅单品,为公司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3] - TLX591的推广可减少市场教育成本,尽早惠及广大前列腺癌患者 [3]
创新药10年变天
投资界· 2025-04-23 15:49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少年时代,上市公司层面具有足够容错率和包容度,70家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含摘B)在资本寒冬中全部存活,市值最小的北海康成账上现金仅剩1亿元但管理层认为2025年仍有足够营运资金 [6] - 行业主要矛盾从同质化竞争的内部矛盾转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与美国维持领导地位的外部矛盾,创新模式转向以BD为导向的研发型企业,聚焦早研管线并追求全球前三靶点地位 [7] - 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合计可持续业务营收达598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19年增长超12倍,预计2026年将接近或突破1000亿元 [9] 商业模式转型 - 70%的18A企业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但通过早期项目低成本开发(如药明生物综合项目现况图所示)及BD交易实现管线迭代重塑,财务状况改善 [9] - License-out交易中I/II期临床管线占比从2019年17%升至2024年46%,临床前分子成为BD热点,如和铂医药、乐普生物、映恩生物等均达成未公布靶点或临床前分子的重磅交易 [9] - 生态平衡模式形成:首付款超1亿美元可支撑3年运营,Biotech通过持续输出BIC/FIC分子实现超长续航,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综合型药企也转向该策略 [9][10] 市场动态与交易数据 - 2025Q1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全年水平,首付款总额9亿美元已超过一级市场同期融资总额(48起/50.65亿元) [10] - BD交易成为市场化调节手段,推动行业避免同靶点扎堆竞争,倒逼原始创新,未来平庸管线将面临无法BD的风险 [10] 技术前沿突破 - 工程抗体设计(ADC、多抗)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如复宏汉霖TCE三特异性抗体平台解决细胞因子风暴问题,安全性提升使产品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12] - 双载荷ADC成为新方向:康弘药业KH815靶向TROP2双毒素ADC、信达生物IBI3020靶向CEACAM5、康宁杰瑞JSKN021双抗双毒素ADC(DAR值6)及药明合联超20个储备分子展现技术多样性 [13][14]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商业逻辑验证:诺华两款RDC 2024年收入21.16亿美元,国内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企业在核素和靶点布局领先 [15] 新兴分子类型发展 - 大环肽药物因尺寸优势可靶向传统不可成药蛋白并提供口服剂型潜力,默沙东MK-0616(III期)、BMS第二代PD-L1大环肽采用GLP-1类似技术路线 [16][17] - 药明康德通过DEL筛选开发MDM2抑制剂,元思生肽与阿斯利康达成34亿美元合作开发口服大环肽,国内企业逐步突破技术壁垒 [17]
核医学系列报告(二):国内核药迎来商业化兑现期,RDC具备比肩ADC的潜力
平安证券· 2025-04-15 22: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医药行业投资评级为强于大市(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海外核药商业化持续兑现,诊断核药放量超预期,国内核药即将迎来商业化拐点,AD治疗和核医学诊断形成共振 [3][67] - RDC与ADC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望复制其成功路径,且RDC具有诊疗一体化和不易耐药等优势 [3][67] - 看好国内商业化进度领先,以及在α核素和新靶点布局靠前的企业,如东诚药业、远大医药等 [3][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Part1. 海外核药快速放量,国内进入商业化兑现期 - 海外核药商业化兑现持续,诺华核药收入突破20亿美元,Pluvicto成首个核药重磅炸弹,适应症拓展打开核药天花板 [12] - 海外诊断核药商业化超预期,2024年两款诊断药合计销售16亿美金,同比增长33%,2025年美国PSMA诊断核药市场超25亿美金,CMS支付改革助其放量 [16] - 国内即将迎来商业化兑现期,2020年以来获批5种新核药,远大医药钇90微球收入规模最大,2025Q2诺华两款产品有望获批,AD诊断核药有望随治疗药放量 [20] Part2. RDC有望复制ADC成功路径 - RDC具备比肩ADC的潜力,二者结构和机理、概念验证节奏、适应症布局策略和迭代路径类似,2024年新型核药市值约40 - 50亿美元,相当于ADC 2021年水平 [28] - 海外MNC争相布局核药赛道,趋势为α核素、探索新靶点、诊疗一体化产品布局 [29] - 全球治疗性核药全景,靶点前两大为SSTR和PSMA,177Lu在研数量领先,配体以小分子和多肽为主,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瘤是研究热点 [33] - α核素相较β核素优势明显,辐射剂量局部沉积,穿透距离短,治疗效能高,225Ac、212Pb是最有希望的α核素 [38] - α核素药物进入临床3期,225Ac半衰期长,疗效和安全性更优,管线进展快的有诺华等,诺华225Ac - PSMA - 617于2025年3月3日进入临床3期 [40] - 212Pb进展最快的核药处于临床2期,能量沉积效率高,更安全,203Pb是其理想显像替代物 [43] - FAP靶点进入临床2期,诺华和礼来领衔治疗核药,东诚药业旗下蓝纳成的177Lu - LNC1004进入临床1期,恒瑞医药靶向FAP - α的HRS6768 IND获批 [46] Part3. 国内核药企业管线梳理 - 国内核药管线梳理,截至2025年3月NDA阶段有3个品种,在研靶点以PSMA、FAP、SSTR等为主,原子高科等临床数量位列前三 [53] - 东诚药业诊断核药迎来商业化,治疗核药研发进展顺利,FAP靶点全球进度领先,核药房网络价值逐步体现 [60] - 远大医药钇90放量迅速,支付端有望改善,RDC有9款在研产品,3款进入国内临床3期,自主研发管线即将亮相 [63] Part4.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国内在新核素和新靶点方面布局领先的企业,如东诚药业、远大医药、中国同辐、恒瑞医药、云南白药、科伦博泰生物 - B等 [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