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
搜索文档
周红波主持召开高校与专家人才座谈会就谋划“十五五”发展听取意见建议
南京日报· 2025-10-22 09:45
座谈会核心观点 - 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高校与专家人才座谈会 就南京市“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1] - 与会专家认为科教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核心优势 是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1] - 南京将以创新能级为牵引 放大科教资源等比较优势 提升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地位作用 [2]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建议聚焦人工智能 光电信息 生物医药 工业智能 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1] - 南京将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城市 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 - 建议有序布局“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 积极搭建跨学科 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 [1] 创新与人才发展策略 - 建议促进“政产学研金”有机融合 构建校地企“引才共同体” [1] - 将坚持教育 科技 人才一起抓 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 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体系 [2] - 将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才 服务于人才 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产业生态聚才 政策生态惠才 宜居生态留才 [2] - 建议完善全链条人才培育服务体系 打造吸引和承载更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生态 [1]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到2030年力争达到1.35万亿左右
新华财经· 2025-10-17 22:25
《规划》坚持协调发展、创新驱动、以人为本、保护传承、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从九个方面明确了长 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具体包括: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塑对外开放门户、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塑 造特色文脉风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国内多层次多领域联动、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姝丽表示,吉林省将聚焦九大重点任务,建立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 边城市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抓好《规划》贯彻实施,确保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落地落实。 新华财经长春10月17日电(记者王晓林)记者从17日召开的吉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长春都 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实施,提出到2030年,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经济总量力争 达到1.35万亿元左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效,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 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基本 建成;到2035年,高效贯通的通勤圈、合作共兴的产业圈、宜居宜业的生活圈、应联尽联的智慧圈全面 建成。 ...
吉林省推进建设长春都市圈 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8:46
发展规划核心目标 - 推进建设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10万人的长春现代化都市圈 [1] - 到2030年经济总量力争达到1.3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1] -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效贯通的通勤圈、合作共兴的产业圈、宜居宜业的生活圈、应联尽联的智慧圈 [1] 区域构成与产业基础 - 都市圈以长春市为中心,与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共同组成 [1] - 该区域是新中国汽车、轨道客车、光电信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工业发展的摇篮,产业基础扎实,上下游联系紧密 [1] - 以长春市、哈尔滨市、沈阳市、大连市为战略支点,打造南北贯通的集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冰雪文旅为主的产业合作和开放合作走廊 [1] 对外合作与通道建设 - 协同畅通"一带一路"陆上通道、海上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 [2] - 加密中欧班列主干线班次,形成覆盖欧洲主要经济节点的双向运输网络 [2] - 推进"滨海2号"国际运输通道,打通与日韩的陆海联运通道以及"冰上丝绸之路" [2] - 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加密对韩、日、俄航班航线,常态化运营通向东北亚各国航线,巩固培育东南亚航线 [2] - 积极开拓卡车航班业务,推进东北亚区域航空一体化,建设区域国际航空枢纽 [2]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
人民日报· 2025-10-09 10:03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5%,完成产值110.86亿元 [1][2] - 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2] - 产业目标为到2025年末实现综合产值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的“双千”目标,力争到“十五五”末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5][6] 核心企业与技术突破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反射镜主镜加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3] - 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3] - 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研制出光栅尺等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4] 产业基础与人才资源 - 长春市拥有2万余人的光电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建成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 [4] - 在高性能传感器等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4] 政策与制度支持 - 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3] -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组建光电信息产业“一会三联盟”(科创联盟、企业联盟、基金联盟以及专家委员会) [5] - 发布《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 [5] 产业集群与平台建设 - 长春新区集聚光电信息企业360余家 [5] - 加速建设长春新区、经开区、汽开区、净月高新区和中韩示范区“4+1”产业核心区 [6] -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累计孵化企业百余家 [3]
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6.5%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10-09 09:0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长春市2024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长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110.86亿元,同比增长6.5% [1] - 力争到"十五五"末,长春市光电信息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6] 核心企业技术突破 - 长光卫星自研国产智能加工机器人,将反射镜主镜加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2] - 长光卫星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2] - 禹衡光学承担多个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研制出光栅尺等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3]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2] -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累计孵化企业百余家 [2] - 长春新区集聚光电信息企业360余家,通过"一会三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 [3][5] 人才与研发实力 - 长春市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 [3] - 依托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在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3] 未来发展规划 - 长春市发布《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 [5] - 计划到2025年末,实现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的"双千"目标 [5] - 加速建设"4+1"产业核心区,支持企业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 [5][6]
长春光电信息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上半年长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产值110.86亿元,同比增长6.5% [1] - 2024年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7.1%,预计今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1] - 计划到2025年末实现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企业数量超千家的“双千”目标 [4] - 力争到“十五五”末,长春市光电信息企业数量和综合产值分别突破1500家和1600亿元 [5] 核心技术与创新 - 长光卫星自研国产智能加工机器人,将反射镜主镜加工时间从大约半年缩短到一个半月,加工成本降低两成 [2] - “吉林一号”卫星部组件国产化率已达100%,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2] - 禹衡光学研制出光栅尺等系列产品,在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3] - 长春市在高性能传感器等12个高精尖特领域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3] 产业集群与政策支持 - 长春市财政每年投入逾6亿元支持光电信息产业发展 [2] - 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已累计孵化企业百余家 [2] - 长春新区集聚光电信息企业360余家 [4] - 组建光电信息产业“一会三联盟”(科创联盟、企业联盟、基金联盟以及专家委员会),促进产学研结合 [3] 研发人才与机构 - 拥有特种发光科学与技术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1] - 拥有2万余人的光电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1] - 在光电信息领域拥有两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3000余人 [3] - 依托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等高校院所汇聚顶尖研发力量 [3] 重点发展领域与规划 - 重点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 [4] - 推进集成电路高端化发展、激光及新型显示与照明规模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汽车电子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4] - 加速建设长春新区、经开区、汽开区、净月高新区和中韩示范区“4+1”产业核心区 [4] - 支持企业自主攻关或产学研联合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5]
上半年GDP出炉!东北38市排名洗牌:长春力压哈尔滨,抚顺13鹤岗31
搜狐财经· 2025-10-05 21:22
区域经济格局 - 大连市以4647亿元GDP规模蝉联东北地区榜首 [1][8] - 沈阳市以4293.23亿元GDP和10.76%的高增速紧随大连之后,双核驱动格局清晰 [1][8] - 长春市以3754.88亿元GDP超越哈尔滨市的2702亿元,两者经济总量差距拉大至1052亿元 [1][3][8] 城市经济增长动能 - 鹤岗市以15.06%的GDP增速高居东北第一方阵 [1][10] - 延边州GDP增速达12.86%,黑河市增速为14.09%,大兴安岭地区增速达17.11% [9][10] - 大庆市和盘锦市GDP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5.34%和8.18% [8][9] 产业转型与新兴动能 - 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轨道客车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2% [3] - 沈阳市机器人产业营收突破400亿元 [11] - 抚顺市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突破300家,碳纤维材料产能占东北地区60% [5] - 鹤岗市球形石墨产能占全球市场20%,寒地试车经济带动冬季旅游收入增长47% [7] 数字经济与开放协同 - 大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投运带动数字经济增速达18% [11] - 延边州跨境电商交易额激增64% [11] - 整体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带动的装备制造业增长强劲 [1]
福建省发文加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
环球网· 2025-09-15 09:01
福建省绿色转型政策 -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壮大 围绕光电信息 集成电路 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建好厦门生物医药港等专业化园区 [1] - 创新发展未来产业 力争在数据智能 氢能 前沿新材料 健康与新医药等领域率先突破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1] - 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武夷山 鼓浪屿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 [1]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旅游业发展态势 - 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 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 [1] - 旅游业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 幸福产业 [1] - 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1] 消费复苏驱动因素 - 居民部门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修复进程逐步开启 [3] - 随着收入水平提升 服务和旅游消费占比会结构性提升 成为居民部门消费复苏的重要驱动力 [3] - 发展旅游产业顺应自2023年以来服务和旅游需求高景气度 抓住机会做大做强 [3]
事关全面绿色转型,福建发布行动方案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18:34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 围绕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培育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 - 创新发展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健康与新医药等未来产业 [1] -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到2030年达到3000亿元左右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工业领域新建改扩建项目需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 - 建立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并滚动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2] - 依法加快淘汰不达标项目和产能 [2]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占比到2026年超71% [2] - 新建及改扩建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25以内 [2] - 探索绿电直供、数电联营等新模式 [2] 能源结构转型 - "十四五"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逐步减少煤炭消费比重 [3]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和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 [3]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30年达30%以上 [3] 电力基础设施 - 完善"四纵三横、沿海双廊"主干电网并推进闽赣联网工程 [3] - 推进云霄、仙游木兰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3] - 有序建设新型储能设施 [3] 绿色交通建设 - 打造低碳车站、机场、码头及公路服务区 [4] -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并推动岸电设施升级 [4] - 到2030年实现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 [4] 交通运输工具低碳化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并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4] - 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及零排放货运 [4] -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9.5% [4] 绿色建筑发展 -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到2030年达40% [4] - 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5] - 试点推动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6]
周末利好,福建重磅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9-14 15:53
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1]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1][3] - 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1][4] 新能源产业规划 - 推动陆上风电升级改造并加快近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3] -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推进漳州核电和宁德核电项目[3] - 探索海洋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3][7] - 福建省锂电池出口占全国27.4% 2024年达1191.65亿元[5] 电力系统建设 - 完善"四纵三横、沿海双廊"主干电网[3] - 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和新型储能设施建设[3] - 开展微电网和虚拟电厂等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3] 绿色交通部署 - 深化"电动福建"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4] - 发展电动船舶和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4] - 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4] - 2024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1.25万亿元同比增长6.1%[7] 海洋经济发展 - 打造福州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7] - 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探索建立海洋交易平台[8]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GDP7.8%[8] 科技创新方向 - 培育光电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集群[3] - 突破数据智能氢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3] - 加强海洋科技投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