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环球财经】海庭面临合同终止、订单额下滑等挑战 机构看好长期趋势
新华财经· 2025-11-14 16:20
公司评级与目标价 - 华侨银行投资研究维持对海庭公司的买入评级 [1] - 目标价维持在2.76新加坡元 [1] 近期面临的挑战 - 收到马士基海上风电关于Sturgeon号风力涡轮安装船的合同终止通知 合同总价值约4.75亿美元(约6.1亿新元) 项目已完成98.9% 原定2026年1月交付 [1] - 净订单额从2025年上半年的186亿新元降至166亿新元 主要因新合同斩获速度放缓 [2] - 收到来自吉宝的仲裁通知 吉宝就巴西洗车行动相关索赔寻求6840万新元的赔偿 [2] 分析师观点与市场影响 - 意外的订单取消反映美国海上风电市场在特朗普政府下的持续波动 [1] - 预计合同终止事件将在短期内对公司股价构成压制 [1] - 已将潜在的拨备和订单增长放缓的预期纳入考量 [2] 公司长期发展与运营状况 - 长期发展轨迹基本保持不变 包括设定的2028财年目标 EBITDA至少达到10亿新元 股本回报率不低于8% [2] - 2025年第三季度业务更新中表现出信心 管理层对利润率进一步改善持乐观态度 [2] - 本季度成功交付两个项目 另有三个项目有望在年底前交付 完成了47艘船舶的维修和升级 [2] - 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获得超过1.4亿新元的总对价 包括美国的一个多余船厂 [2]
大金重工(002487)2025年三季报点评:海外市场放量创业绩新高 海工新业务稳步前行
新浪财经· 2025-11-07 14:3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6.0亿元,同比增长99.3%,归母净利润8.9亿元,同比增长214.6% [1] - 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31.1%,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9.3%,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度营收17.5亿元,同比增长84.6%,归母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215.1%,多项核心财务指标创上市以来新高 [1]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至35.9%,同比增加10.7个百分点,环比增加9.6个百分点 [1]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15.1亿元,同比增长173.6% [1] 市场地位与业务拓展 - 以2025年上半年单桩销售金额计,公司在欧洲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18.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9.1% [2] - 公司产品在生产精度、质量、规模上全面符合欧洲标准,在超大型单桩产品制造领域连续多年零质量争议 [2] - 公司首条自建的超大型甲板运输船KINGONE号已顺利下水,并取得欧洲首个超大型半潜驳船建造合同,合同金额约2.9亿元,预计2027年交付 [2] - 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收入在公司风电装备收入中占比近八成 [1] 公司资本运作 - 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行规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 [3] - 发行H股募集资金将用于全球海工领域前沿技术创新、研发和产能扩充、全球市场拓展、战略投资与收购等 [3] - 公司于2025年10月实施2025年中期分红,分红比例约为10%,分红总金额约5485万元 [3] 未来业绩展望 - 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亿元、14.3亿元、18.4亿元 [4] - 预计公司2025年至2027年EPS分别为1.5元、2.3元、2.9元 [4] - 按照当前股价计算,公司2025年至2027年对应PE分别为31倍、21倍、16倍 [4]
大金重工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15.12%,再度刷新历史高点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22:2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95亿元,同比增长99.25%,净利润8.87亿元,同比增长214.63%,扣非净利润8.96亿元,同比增长247.77% [1]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54亿元,同比增长84.64%,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215.12%,环比增长7.98%,扣非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243.3% [1][2] - 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5.09亿元,同比增长173.60%,第三季度净利率和毛利率分别达19.42%和35.91%,持续提升并领跑行业 [2] 市场地位与业务构成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核心装备供应商,为全球大型海上风电开发商提供风电基础装备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是欧洲市场排名第一的海上风电基础装备供应商,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18.5%增长至29.1% [2] - 公司出口收入占风电装备产品总收入近八成,累计向欧洲市场供应的单桩数量已突破200套,并在超大型单桩产品制造领域连续多年零质量异议 [2] 产业链延伸与能力建设 - 公司业务范围从风电装备制造向全产业链延伸,成功设计并推出3个特种船型,首条自建的超大型甲板运输船KING ONE号已顺利下水,型长240米,甲板面积1.2万平方米,最大载重量40000吨,预计2026年初投入首航 [3] - 公司在两周内实现一船开工、一船铺底、一船下水的重大节点三连突破,显示其高效的项目推进能力和生产流程优化 [4] - 公司船舶建造能力获得国际认可,全资子公司盘锦大金与韩国某航运公司签署首个外部市场化船舶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约3亿元人民币,将设计建造一艘23000载重吨的重型风电甲板运输船,计划2027年交付 [5]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10月27日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7 07:48
A股三季报业绩概况 - 截至10月26日,A股共有1311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77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58.96% [1] - 建筑材料、钢铁、电子、有色金属、电力设备、非银金融、计算机、商贸零售等行业业绩增长明显 [1] - 截至10月24日,沪市已有320家公司合计实施超过2780亿元分红,另有90余家公司将实施超过2800亿元分红 [3] 机构配置与市场观点 - 公募机构关注AI科技、顺周期、大盘蓝筹等配置方向,认为高股息蓝筹和高景气成长股的配置价值凸显 [1] - 券商观点认为科技成长风格将“强者恒强”,短期调整已充分,中期在海外及国内AI资本开支向上趋势下有望迎来积极催化 [3] - 部分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三季度规模显著增长,把握住科技等新兴产业机会的基金表现突出 [4] 外资与社保基金调仓动向 - 外资在第三季度沿业绩高增长、科技及高端制造、基本面反转三大主线布局,集中于半导体、通信、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 [2] - 截至三季度末,社保基金出现在135只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持股市值达513.30亿元,新进63只个股,其中48只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8] - 社保基金在通信、电子等科技赛道加大布局,新进个股中有16只第三季度净利润增幅超100% [8] 市场风格与资金流向 - 近期市场风格切换,上证50指数近一个月劲升4.33%并创年内新高,而北证50指数和中证2000指数同期分别下跌6.77%和0.25% [7] - 资金对业绩确定性的追逐和避险情绪升温,共同推动市场风格由小微盘向中大市值均值回归 [7] - 银行理财、保险等长期资金将长期向股市迁移,股市的配置吸引力将进一步凸显 [1] 产业趋势与公募调研 - 产业转移呈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禀赋深度融合的趋势,工信部牵头组织了多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5][6] - 近一个月来逾160家公募机构合计调研上市公司超2000次,医药、电子领域最受青睐 [4] - 随着宏观政策发力和流动性宽裕,科技与医药有望成为四季度资金“长短结合”的配置重点 [4] 分红与ETF市场动态 - 截至目前,A股共有60家上市公司发布2025年三季度分红方案,42家公司每10股拟派现超过1元 [1] - 沪市已有414家公司发布半年报利润分配方案,合计金额超过5600亿元,创历史新高 [3] - 9月沪市ETF总市值突破4万亿元,深市ETF总市值突破1.6万亿元,市场体量与流动性显著提升 [9] 基金业绩与持仓结构 - 已披露三季报的近2000只公募基金第三季度合计实现利润达1013亿元,科技创新资产是配置主力 [10] - 年内多只“翻倍基”普遍重仓光通信、PCB、半导体等AI产业链核心环节 [6] - 市场风格轮动明显偏向成长板块,资金集中流入硬科技领域,反映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10]
从梯度转移到生态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撬动产业"双向价值跃迁"
证券时报· 2025-10-27 06:48
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与政策背景 - 产业转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任务,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 - 工信部等十部门于2022年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质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2] - 2025年已举办六场由工信部牵头的产业转移对接活动,覆盖湖南、四川、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等多省区,是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重要实践[1][2] 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与特征 - 产业转移突破“东部研发、西部制造”单一模式,形成特色产业与区域禀赋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趋势[1][3] - 转移行业高度契合国家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3] - 产业转移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协同”特征,例如海南活动签约110个项目,涉及央企、上市公司及专精特新企业[3] 重点区域承接案例与产业方向 - 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产业基础与营商环境优势,在儋州落地10个新材料、新能源及数字经济标志性项目,文昌围绕航天领域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额16亿元[3] - 四川依托丰富的钒、钛、锂、稀土矿产资源及风光能源,承接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及绿色低碳产业[3] - 广西通过园区机制打造定制化承接载体,并凭借衔接东盟市场优势,吸引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企业,形成“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4] 产业转移的宏观效应与市场建设 - 产业转移促进各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形成区域合力分工和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西部地区从“被动承接”向“主动转移”转变[4] - 对于承接地区如江西省,通过承接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农业大省向中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转型[4] - 产业转移通过完善协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消除要素流动隐形壁垒,加速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服务市场的形成,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抓手[5]
从梯度转移到生态共建 全国统一大市场撬动产业“双向价值跃迁”
证券时报· 2025-10-27 06:40
产业转移战略与政策背景 - 产业转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任务,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 - 2022年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质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 [2] - 2025年工信部牵头组织了六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覆盖湖南、四川、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等多省区,作为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重要实践 [1][2] 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与特征 - 产业转移突破“东部输出研发、西部承接制造”单一模式,形成特色产业与区域禀赋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趋势 [1][3] - 产业转移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特征,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点产业 [3] - 转移项目呈现“龙头引领、链条协同”特征,例如海南活动签约110个项目,涵盖央企、上市公司及专精特新企业 [3] 重点区域承接案例与产业方向 - 海南儋州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及数字经济,落地10个标志性项目;文昌依托航天产业优势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额16亿元 [3] - 四川凭借丰富的钒、钛、锂、稀土矿产资源及风光能源,为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发展沃土 [4] - 广西通过园区机制打造定制化承接载体,并凭借衔接东盟市场优势,吸引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企业,形成“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 [4] 产业转移的成效与深层影响 - 产业转移促进各地区比较优势发挥,形成区域合力分工和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例如江西实现从农业大省向中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转型 [5] - 产业转移推动要素流通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完善协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逐步消除要素流动的隐形壁垒 [5] - 产业转移促进生产力空间重构和发展动能升级,推动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5]
从梯度转移到生态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撬动产业“双向价值跃迁”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39
产业转移的战略定位与政策背景 - 产业转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任务,事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 - 工信部等十部门于2022年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质企业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2] - 2025年已举办六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覆盖湖南、四川、内蒙古、江西、广西、海南等地,旨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1][2] 产业转移的新特征与模式演变 - 产业转移呈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禀赋深度融合的双向奔赴趋势,突破“东部研发、西部制造”单一模式[1][3] - 转移行业高度集中于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点产业[3] - 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协同”特征,如海南活动签约110个项目,涉及央企、上市公司及专精特新企业[3] 重点区域承接案例与产业方向 - 海南儋州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及数字经济,落地10个标志性项目;文昌围绕航天领域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额16亿元[3] - 四川凭借钒、钛、锂、稀土等矿产资源,成为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沃土,并利用风光能源支撑绿色低碳产业[3] - 广西通过园区机制打造定制化承接载体,凭借衔接东盟市场优势吸引新质生产力企业,形成“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4] 产业转移的宏观效应与市场建设 - 产业转移推动全国整体产业结构优化,承接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如江西从农业大省转型为中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转出地区腾出要素空间发展高端研发[5] - 产业转移活动通过完善协作机制、优化营商环境,逐步消除要素流动隐形壁垒,加速全国统一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及服务市场的形成[5] - 产业转移是生产力的空间重构与发展动能的全面升级,促进各地区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格局[5]
山东:产业集聚支撑“蓝色经济”动能澎湃
新浪财经· 2025-09-15 09:17
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 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1] - 山东聚力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 山东已培育13个集聚区涉海规上企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产业集聚度达78% [3] - 规划到2027年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数量达20个左右产值超100亿元的集聚区达10个左右 [3] 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发展 -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2024年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2] - 金雷新能源重装公司为国内风机主轴制造龙头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 [1] -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精准布局形成"临港制造便捷交付"高效模式运输成本低廉 [1] - 园区新建两个1万吨级海上风电专用泊位总投资6亿元年设计能力65万吨满足风电大件每年150台套运输需求 [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 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汇集8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包括聚大洋藻业明月海藻等 [3] - 聚大洋藻业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克海藻多糖胶囊溶胶配方和干燥技术实现产品从工业级到医药级升级 [2] - 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原料天然生物安全性好替代传统明胶胶囊避免重金属残留风险 [2] - 食品级海藻胶价格约10万元/吨医药级海藻胶价格达100万至300万元/吨 [3] 产业链招商与营商环境 - 东营广利临港产业园按装备制造基础建设施工运维三大板块精准招商国内排名前5头部企业 [1] - 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为金雷公司厂房建设抢出两个多月时间 [1] - 园区吸引多家主轴轮毂桩机塔筒等风电全链条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1]
海上风电产业成新“风口”
齐鲁晚报· 2025-09-05 16:18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已投入运行 海风中蕴含的能量被转化为电并输送到陆地[1] - 乳山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和山东省现代海洋特色产业聚集区[3] - 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771万千瓦 占比73.48% 稳居全省前列[4] 产业链布局与企业集聚 - 乳山港周边集聚风电装备制造企业100余家 覆盖主机 塔筒 单桩 海缆等核心零部件生产[3] - 已引进各类风电装备制造业项目36个 形成集储能 实训 运维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3] - 海力风电生产1400吨单桩产品 所有生产线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三期项目正在推进[1] 龙头企业投资与产能 - 海力 豪迈 明阳 中车同力等头部企业纷纷入驻乳山 形成强大磁场效应[3][6] - 朗盛新能源科技生产120多米长风机叶片 具备生产+运输一体化优势[3] - 预计2024年底乳山市海上风电年产值将突破150亿元[3] 核电产业发展配套 - 依托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 打造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4] - 已招引核电配套企业12家 40家本地企业加入核电辅导企业培育名录[4] - 建设前沿核电技术创新基地和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4] 发展战略与未来展望 - 采用全产业链视野发展 跳出单点招商局限 向核心零部件制造延伸[6] - 利用物流优势吸引头部企业持续增资扩产 带动产业迭代升级[6] - 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增强将吸引更多高端产品与创新要素聚集[6]
大金重工出口海工业务交付量和盈利能力实现双升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8:5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41亿元 同比增长109.48% [1] - 净利润5.47亿元 同比增长214.32%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5.63亿元 同比增长250.48% [1] - 第二季度净利润3.16亿元 环比增长36.63% [1] - 半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80元 [1] 海外业务突破 - 出口海工业务收入占比近80% 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 [3] - 海外海工发运量同比增长超一倍 [3] - 出口业务收入规模同比增长近200% [3] - 累计签单金额近30亿元 [2] - 在手海外海工订单总金额超100亿元 覆盖欧洲北海及波罗的海项目群 [2] 战略转型进展 - 交付模式由FOB延伸至DAP目的地交货 [2][3] - 上半年海外交付全部采用DAP模式 完成16批次全流程承运任务 [3] - 服务范围扩展至远洋运输/船舶设计建造/风电母港运营/新能源开发 [2] - 长期锁产协议规划至2030年 包含40万吨锁产计划 [2] 船舶建造能力 - 自研3个特种船型适配海上风电装备运输 [3] - 首条自研特种重型运输船进入下水准备期 预计2026年上半年首航 [4] - 子公司签署23000DWT重型风电甲板运输船建造合同 金额约3亿元 [4] - 船舶设计载重吨位23000DWT 总长165米/型宽42米 计划2027年交付 [4] 新能源发电业务 - 唐山曹妃甸250MW渔光互补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 [5] - 自持已并网投运新能源项目规模达500MW [5] - 在建陆上风电项目规模950MW 预计2026年下半年并网 [5] - 上半年新能源发电收入1.25亿元 同比增长5.56% [5] - 上网电量3.98亿度 对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36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