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色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甘肃庆阳:从陇东粮仓到算力高地
央视网· 2025-08-03 20:06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甘肃庆阳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拱卫着延安,也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如今,庆阳立足 资源禀赋,在扩大特色农业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算力产业,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走进甘肃庆阳的南梁革命纪念馆,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民大生产》为观众们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自力更生、热火朝天的生 产场景。上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党中央发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 产运动。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庆阳军民在这里用废铁铸造农具,开垦荒地,把黄土高原建成了陇东粮仓,积极生产,支持抗日 事业。 传承红色精神,激发实干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庆阳市积极推动蔬菜、苹果、牛羊等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2年的4262.4元增长到2024年的14200元。同时,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当地还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在已建成风光火储一体 化大型能源基地的基础上,今年5月投运的陇电入鲁工程源源不断地将绿色能源送往东部。 充沛的能源供给也为老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开启了数字经济新赛道。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目前,庆 阳算力规模 ...
新华视点|“热”力四射!暑期多元业态激发经济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8-03 17:01
0:00 / 10:00 盛夏高温席卷全国,也点燃了暑期消费市场的多元活力。从避暑纳凉到健康塑形,从古城夜游到节庆狂欢,从政策赋能到特色农业,各地正 因地制宜,共同描绘出一幅暑期消费市场活力迸发、业态纷呈的生动图景。 ■浙江长兴:高温催生"清凉游" 水上运动受青睐 蝉鸣盛夏,丰富多彩的水上运动颇受青睐。在浙江长兴县,皮划艇、水上魔毯、水上冲关等各项水上运动竞技挑战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伴随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兼具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属性的水上运动逐渐成为许多游客的"新宠",特别是随着太湖9号 公路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基地的日均游客人数对比去年夏天已经翻了一番。 ■全民健身催热"瘦身经济" 义乌健身产品销量激增 今年,以"体重管理年"为契机,大家吃得更健康、动得更科学,一股全民健身热潮席卷而来。同时,与体重管理紧密相关的"瘦身经济"正悄 然兴起。义乌市场在体重管理的大风潮下,瞄准内销市场,激发销售新增长。 据了解,当地还将通过举办系列文旅体活动,做强避暑旅游经济,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阳光威宁·浪漫草海"知名度和影响力。 ■政策"组合拳"点燃暑期消费市场热潮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不断加码 ...
【汉中】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陕西日报· 2025-07-29 08:03
又是一年盛夏时,天汉大地生机盎然、万物竞秀。 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山清水秀,林草丰茂,飞鸟翔集,动静之间演绎着生态之美。 产业园一线,项目建设"换挡提速",企业各生产线开足马力赶订单,钢铁齿轮奏响着发展之声。 …… 山水承载厚望深情。汉中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 话重要指示精神,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引领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牢记嘱托,步履铿锵。近年来,汉中市锚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加快 打造生态城市"五个新标杆",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走出 一条生态美、经济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山水入城 绿意盎然 绘就环境优美立体画卷 7月的汉中,繁华城镇与广袤乡村各美其美,令人向往。 汉中的生态之美,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全市上下日益重视生态文明、久久为功持续建设的成果。 心怀"国之大者",肩负重大责任,不负重大使命。近年来,汉中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 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担当实干、砥砺奋进,奋力实现城市高质量发 展、居民高品质生活与环境高 ...
陕西聚链成群织密致富网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07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 - 2024年陕西省8条省级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同比增长5.8% [1] - 9个国家级产业集群拉动率达6倍以上,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1] - 省级以上产业融合载体319个,带动26条市级超百亿元、131条县级超十亿元产业链 [1] 产业支撑与资源禀赋 - 陕西打造5个千亿元级产业链(苹果、茶叶、畜禽肉类、蔬菜、中药材)和3个百亿元级产业链(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 [2] - 形成500万头生猪精深加工、150万吨羊乳加工能力,塑强区域公用品牌117个 [2] - 茶叶、食用菌产量和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地区首位 [2] 政策与创新驱动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786个延链补链项目,完成总投资超350亿元 [3] - 创建9个国家级、7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个国家级、7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 - 商洛市食用菌二产产值达40.89亿元,通过延链扩链提高增值收益 [3] 龙头企业与联农带农机制 - 眉县猕猴桃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12万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0%以上源于猕猴桃产业 [4] - 齐峰果业推广果园托管模式,辐射带动8000亩以上果园,采用"龙头企业+站长合伙人"管理模式 [5][6] - 洛川县苹果产业通过"公司+自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800余户农户建设2.8万亩标准化果园 [6] 科技创新与国际化 - 杨凌示范区近5年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5000多件,年均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110多个 [7] - 商洛市建成院士工作站,研发培育7个珍稀食用菌品种,年产菌包5000万袋 [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推广标准化种植模式,建园成本降低30%,产量提升40% [9] 国际培训与产业升级 - 渭南计划3年内为中亚五国培训300名职业农民,首期培训班已开班 [7] - 红星美羚乳业联合科研机构启动8项科研项目,破解羊乳制品共性技术难题 [9] 经济效益 - 2025年一季度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9元,同比增长6.9%,增速全国第四 [10]
打造特色农业致富“金饭碗”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7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 - 特色农产品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生产规模扩大,龙头企业快速成长,知名品牌涌现 [1] - 2024年1-6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 [1] -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包括"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 [1] - 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 [1] - 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57元,增长6.2% [1] 政策支持与成效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2] -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特色种养业、手工业、文化产业 [2] - 政策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 发展挑战 - 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 [2] - 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 [2] -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 [2] 未来发展路径 -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产业链 [3] - 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 [3] - 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 [3] -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3] 企业与社会服务 - 涉农企业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4] - 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4] - 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广绿色技术 [4] - 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协调农户和企业利益分配 [4] 人才培养 -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 [4] - 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培养新型农民和"土专家" [4] - 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下乡 [4]
历时9年,央地合作揭秘南疆“硒腰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10:1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 - 完成南疆近21万平方千米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集分析土壤样品2.4万个,获取土壤中54种化学元素指标含量 [1] - 首次用数据证实博斯腾湖为"中国第一富硒湖",湖底泥硒元素含量均值达0.63毫克/千克,富硒水产富硒率达92.5% [1][12] - 覆盖南疆97%的耕地,获取了南疆迄今最系统、空间精度最高、指标最全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国情实测数据 [5] 优质耕地资源分布 - 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 [6] - 圈定Ⅰ等绿色食品产地耕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占比5.07% [6] - 优质土地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拜盆地、阿克苏河沿线和喀什西部等地区 [6] 富硒资源分布特征 - 发现近4900万亩富硒土地,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面积27% [9] - 形成长度近千千米的"硒腰带",阿克苏地区富硒土地面积最大达1912.05万亩 [9] - 精细化圈定天然富硒土地186.83万亩,成功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天然富硒地块5处(29.57万亩) [12] 特色农产品开发 - 发现15种天然富硒农产品,包括3种粮食作物、7种果蔬、3种畜牧产品和2种调味品 [11] - 小麦、水稻、玉米、孜然、辣椒等农作物较易吸收土壤硒元素,鸡蛋、鱼肉硒含量聚集明显 [11] - 建成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园5处、富硒特色食品产业基地1处、富硒科普展馆1处 [13] 调查方法与模式创新 - 采用"中央财政示范引领+地方财政跟进"模式,累计投入38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 [5][10] - 自主研发特色土地资源查询系统,打通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 [13] - 发布新疆首个富硒食品分类团体标准,为市场监管提供依据 [13]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构建南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监测网,重点区域部署1:5万调查工作 [14] - 加强焉耆盆地富硒产业技术支撑,助推"西域硒都"品牌建设 [14] - 开展矿质元素迁移转化研究,为特色资源保护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14]
以青春之名赴乡村之约: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广水再出发,向阳逐梦,标记青春”支队启程湖北广水观音堂村
中国食品网· 2025-07-03 16:24
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 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广水支队由10名本科生组成,涵盖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将赴湖北省广水市观音堂村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2] - 实践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四大主题实践活动:直播助农推广特色农产品、举办村晚活动、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和反诈宣传 [2] - 直播助农活动将重点推广当地特色艾草等农产品,探索电商助农新模式,同时为当地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提供专业建议 [2] - 团队将通过举办村晚活动与村民共同排练节目,拉近与当地村民的距离 [2] - 夏令营活动将为当地留守儿童开设素质拓展课程,通过授课和娱乐形式拓展孩子们视野 [2] - 实践活动还包括带领儿童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向村民进行反诈宣传 [2] 活动组织与目标 - 江西农业大学于6月30日举行隆重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强调要立足学科专业优势,聚焦乡村发展实际需求 [1] - 此次实践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团队表示将以严谨态度和务实作风投入工作 [2] - 实践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观音堂村发展贡献力量 [1][2]
南疆近二十一万平方公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发现—— 沿天山南麓,有条千公里“硒腰带” 全面摸清南疆土壤的五十四种元素和指标数据
人民日报· 2025-07-02 06:07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成果 - 新疆南疆完成21万平方公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首次全面获取54种元素和指标数据,发现横跨千公里的"硒腰带" [1] - 调查以绿洲区为重点,采集2.4万条数据,形成南疆最系统、精度最高的土壤地球化学填图数据 [1] - "硒腰带"东起焉耆盆地,西至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富硒土地达4900万亩,其中富硒耕地1130万亩,占南疆耕地27% [1] 富硒土地及认证情况 - 焉耆、博湖等5处富硒地块(合计30万亩)通过国家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占全国已认证面积10% [1] - 南疆绿洲区富钙、富镁土地占比分别达99.3%和91.8%,富钼土地占20.2%,富钾土地占2.1% [1] 富硒农产品发现 - 基于2000余件样本数据,发现22种富硒产品,包括3种粮食作物、7种果蔬、3种畜禽产品和2种调味品 [2] 耕地质量评价 - 调查覆盖南疆97%耕地,显示均为碱性土壤,其中强碱性土壤占33.4% [2] - 99.8%耕地土壤属于清洁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以中等—较丰富为主 [2] - 划定优质耕地90.81万亩,绿色食品产地土壤适宜区210.27万亩,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库拜盆地等地区 [2]
四川北川:工业“活水”精准反哺农业 绘就乡村振兴“好样子”
环球网· 2025-06-30 18:52
工业反哺农业模式 -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通过工业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以工业之"智"强农、产业之"链"兴村、资源之"合"惠民,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1] - 通泉镇实施"百企联百组"行动,引导工业企业将资金、管理优势导入农业,与村社共建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并提供启动资金、技术顾问及稳定订单 [3] - 通泉镇成功回引10余位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育储备20余名企业人才作为后备力量 [4] 企业参与农业转型成效 - 在"企业式"管理模式带动下,双紫村成功发展6家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3] - 双紫村引进8家民宿主体,建成500亩优质杨梅基地、百亩特色粮油蔬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 [4] - 通过企业食堂和工会福利直采机制,推动农产品销售规模年均增长20%,合作社社员人均年增收保持在10%以上 [4] 产业链延伸与就业带动 - 擂鼓镇引导工业企业将农产品初加工搬到田间地头、精深加工搬到厂房车间,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6] - 四川康养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白芨种苗育苗数字化大棚4座和加工厂房2个,年产量达1000万株,年产值700余万元 [6] - 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周边3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帮助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6] 资源整合与共同富裕 - 永安镇引导工业企业成立商会组织,探索"商会+就业""商会+销售""商会+公益"等多种助农增收模式 [9] - 永安镇商会推动辖区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本地用工,永安籍员工人数超300人,占用工总数约35% [9] - 商会为65户农户、5个家庭农场牵线形成定向销售渠道,上半年带动销售额增加15余万元 [9] 整体发展成果 - 2024年先行区乡村旅游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25%以上的增长 [9]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1万元 [9] - 工业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10]
产业发展有基础、群众增收有渠道 老区焕新颜“一红一绿”奏响发展华彩乐章
央视网· 2025-06-29 16:41
历史贡献与红色文化传承 - 宁夏盐池在抗战时期作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之一,为保卫边区、支援经济建设及抗日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1] - 麻黄山乡是抗战时期通往延安的物质保障基地和交通要道,保留了大量革命旧址和实物展示[3][5] - 1942年盐池县开展大生产运动,包括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等,缓解边区经济困难[7] 红色旅游与文旅融合 - 麻黄山乡通过游击步道、初心路等红色景点吸引游客,年接待量达12万人次[9][12][22] - 民俗展示馆陈列抗战时期生产工具和农特产品,展现军民团结历史[5][19] - 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带动红旅融合发展,擦亮"红色"名片[22] 乡村振兴与产业转型 - 麻黄山乡探索"企业+支部+农户"机制,推动滩羊、小杂粮、大接杏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及民宿经济[17] - 从植被覆盖率13%的扬沙地区转型为"红绿结合"旅游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驱动模式[14][17] - 2024年盐池GDP达208亿元,麻黄山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76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