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以“景”促业兴、引“客”助增收 青山绿水间畅享“生态游”
央视网· 2025-06-27 12:11
新疆赛里木湖旅游发展 - 赛里木湖环湖分布130多万亩天然草原,2012年起实施禁牧后草场植被逐步恢复,入湖水质持续改善[3] - 生态环境改善使赛里木湖成为新疆热门旅游目的地,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3] 黄河壶口瀑布旅游特色 - 6-9月丰水期出现"壶底生烟"景观,水流激起的雾气形成独特奇观[4] - 近年生态环境改善使水质转清,丰水期还可观赏"金流飞瀑""黄瀑升空"等景象[6]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拥有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7]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采用网格化巡护和无人机技术维护生态安全[9] 南京玄武湖荷花产业 - 荷花种植面积达500亩,主打品种"玄武红莲"花期持续6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12] - 2023年底建成830米赏荷栈道,成为新晋打卡点,同步展示30多个睡莲品种[10][12]
周红波在高淳区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6-27 09:52
高淳区发展规划 - 高淳区将统筹"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重点推动生态立区、创新兴区、产业强区、特色富区 [1] - 发挥苏皖交界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潜力,提升综合承载力和发展活力 [1] - 计划融入重大战略、深化改革探索、加快动能培育 [1]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攻坚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食品产业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大 [2] -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2] - 提升经开区、高职园发展能级,推动产教融合、以教引产 [2] 特色品牌与文旅融合 - 立足长三角和都市圈消费市场,推出生态游、休闲游、度假游新产品新业态 [2] -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国际慢城"品牌 [2] 基础设施与区域协同 - 市有关部门将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和载体的支持力度 [2] - 推动高淳承接主城创新成果转化,与毗邻板块加强规划衔接和产业承接 [2] 防汛工作 - 水阳江是高淳防汛重点区域,强调做实做细防汛措施 [3]
云浮:绿美满城 青山生金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6 16:05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 云浮市森林覆盖率达68 65%,2023年以来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75万亩,植树近300万株,远超过去10年总和 [1][3]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QI)达97 5%,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最好水平,PM2 5浓度创2014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新低 [1][3] - 西江云浮段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标准,国考、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连续多年保持100% [1][3] 城乡绿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1582公里高速、国省道完成绿化提质升级,建设54公里碧道和60公里森林步道 [4] - 47条总长938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精品带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初步建成,1 95万栋农房完成风貌改造 [4] - 建立4个古树复壮示范点,抢救复壮115株濒危古树,新建3个古树公园并安装154株古树视频监控 [5] 生态经济与产业转化 - 新兴县连续5次入选全国康养百强县榜单,2021年起连续3年位列广东省首位,依托硫氢化物温泉和禅文化发展康养旅游 [7] - 郁南黄皮产业耕耘20年实现价值提升,欣茂风电场年产值约9000万元,带动就业约5000人,"风电+文旅"模式潜力显著 [7] - 国家储备林项目收储林地超6万亩,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余万元,282万亩公益林带动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 [7][8] 生态价值与区域发展 - 粤北及粤西地区贡献全省6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云浮罗定市"山地生态修复与产业替代型"模式成为广东生态服务价值净增长典型 [1][8] - 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24年同比增长6 2%,引导农民栽植经济树种46 4万余株,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32宗,总额5200万元 [8] - 云浮南药种植面积135万亩,品种数量和规模均为全省之最,形成特色经济产出与富民效益 [8]
东湖绿道画圆一周年,外国大学生研学东湖点赞生态文化
长江日报· 2025-06-26 14:41
东湖生态文化研学活动 - 武汉大学国际传播院主办、长江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国际研学活动,吸引德国、墨西哥、新加坡、越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大学生参与 [1] - 研学团队探访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东湖通过"水上湿地、水下森林"生态自净系统实现水质净化,年净化水量达18万立方米 [6] - 东湖湿地经过生态治理后,已记录234种鸟类栖息 [6] 东湖生态修复成果 - 落雁景区将0.7亩鸟岛扩大10倍至7亩,补种池杉树后吸引数百只西伯利亚鸬鹚栖息繁殖 [9] - 2016年联合国人居署认证东湖绿道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29] - 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会场选址东湖 [29] 东湖文旅发展现状 - 端午假期武汉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45%,东湖绿道成为最热门打卡地 [29] - 东湖绿道海外游客来源从亚洲扩展至欧美、非洲等地区 [29] - 东湖荷园种植1200余种荷花,成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景点 [17] 楚文化展示 - 楚天台编钟演奏《橘颂》展现楚文化魅力,吸引越南留学生关注 [14] - 楚文化展厅展示乐器、服饰等文物,强化文化传播效果 [14]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东湖绿道被法国学生评价为"人水共生"典范,体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 [23] - 湖北加速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东湖定位为"世界名湖"文旅胜地 [29]
巴西媒体:在中国智慧景区,巴西记者体验人工智能+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05:51
智慧景区技术应用 - 中国国家公园采用地下立体感知系统、面部识别摄像头和人工智能预判系统实现智慧化管理 [1] - 通过算法实时监测人群聚集情况、动态控制入园人数并自动优化通行路线 [1] - 湖南武陵源景区利用地下传感器测绘游客踩踏模式,AI系统动态调整访客流量以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2] 生态旅游与政策结合 - 智慧景区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战略组成部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修复结合 [1] - 技术应用服务于气候政策,同时作为"绿色外交"载体展示环保与发展的协同性 [1] - 九寨沟通过大数据预测系统限制高峰预约、调整巴士班次,实施无感生态修复措施 [2] 游客体验优化 - 重庆金佛山景区通过扫码定制路线,推送人少步道、徒步耗时及天气预警等个性化服务 [2] - 数字化系统均衡疏导人流,缓解拥堵的同时降低生态影响 [2] - 智能推荐最佳拍照点等细节功能提升游览体验 [2]
由全面起势迈向整体成势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盐湖产业 - 青海颁布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产业强链延链补链 [1] - 巩固国内钾肥"压舱石"地位,跨越式提升锂资源提取效率与品质 [1] - 做优做强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 [1] - 打造盐湖资源开发技术创新策源地,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1] 清洁能源产业 - 青海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为主要路径,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 [1] - 扩大柴达木沙漠基地和海南藏族自治州戈壁基地规模,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外送通道项目建设 [1] - 持续完善清洁能源消费体系,构建完整光伏锂电全产业链 [1] - 创建绿色算电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多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储能发展格局 [1] 生态旅游产业 - 青海健全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创建青海湖生态旅游示范区 [2] - 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和省内生态旅游精品环线 [2] - 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统筹推进景区品质提升、交通衔接畅通、服务能力提质、品牌创建提升等工程 [2] 特色农牧产业 - 青海坚持提质、增量、补链、扩输并举,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2] - 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稳步扩大有机草原监测面积 [2] - 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生态牧场,做优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藜麦、枸杞等特色产业 [2] - 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产业化联合体,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 [2]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完善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青海风光水电储一体化建设的制度设计 [3] - 优化多领域协同的政策供给,落实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强化产业要素精准支持 [3] - 健全盐湖领域基础通用、智能生产、安全环境等标准,建立清洁能源测试认证、先进储能等技术标准 [3] - 探索完善生态旅游标准服务体系,健全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行业及企业标准 [3]
弦歌三顾起新声——解码“文明在宛”南阳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9 11:42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 南阳中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50亿元,形成种植加工企业1041家,艾草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9][11] - 医圣文化园成为中医药文化新地标,包含张仲景博物馆、仲景书院等设施,吸引全球游客和学者[9][10] - 中医筋骨针法推广至70多个国家地区,吴氏中医针法传承人通过国际培训扩大影响力[10][11] 生态保护与基建工程 - 丹江口水库累计向京津冀豫输水710亿立方米,惠及1.14亿人口[15][18] - 淅川县实施全域水质监控,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及175个村级处理设施,配备8000名护水队员[18] - 南阳城市绿化覆盖率超45%,新建改建生态公园26座,形成"满城花、半城水"生态格局[18][19] 科技创新与传统融合 - 仙草健康产业园采用自动化分拣封装流水线,开发艾条、面膜等百余种产品[9] - 谢庄镇艾草基地通过直播带货实现日销3000单,打破传统线下销售局限[9] - 黄山遗址出土5万件玉石制品及工具,印证南阳作为古代文明交融中心的地位[4][6]
甘肃舟曲拉尕山:绘就生态文旅新画卷
中国发展网· 2025-06-17 17:37
秘境旅游的热潮让周边村落实现"绿富同兴"。拉沟村12户村民将藏居改造成太阳能民宿,客房内摆放着 村民手绘的生态保护宣传画;杰迪村开发"山野寻踪"项目,村民以生态向导身份带领游客辨识草药、记 录鸟种,生态手工艺品年均销售额超30万元。数据显示,杰迪村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1.2万元增至1.8万 元,其中30%收入直接来自生态旅游。村民自发成立的"生态护卫队"每日巡逻山林,景区垃圾清运量同 比减少35%,形成"保护-发展-共享"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藏地传统与现代体验的碰撞 在拉尕山,生态秘境亦是文化富矿。景区将藏族"神山圣湖"保护习俗转化为"生态长老"巡查制度,7位 藏族老人每日巡视山林;藏寨墙壁绘制的环保唐卡,让"山是父亲,水是母亲"的生态理念融入文化肌 理。游客可参与"神山守护"活动,跟随牧民制作酥油动物标识牌,或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岩画拓 印。今年"五一"假期推出的"藏药植物研学之旅",吸引陕、川、青等周边省份游客专程前来,其中亲子 家庭占比超60%,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满意度达98%。 景村联动:生态红利激活乡村振兴 中国发展网讯 在甘肃舟曲海拔2100至2800米的群山之间,藏语意为"神仙喜爱之地"的 ...
陕西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33
淤地坝建设成效 - 陕西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将淤地坝建设作为破解黄土高原生态与发展难题的核心抓手,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提高农业产出和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载体 [1] -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5万座,占全国总数的58.6% [2] 建设管理措施 - 建立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多部门紧密配合强化要素保障 [1] - 以控制入黄泥沙为目标,重点布局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谋划 [1] -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从勘测设计到竣工验收全面强化各方职责 [1] - 推广水坠法筑坝、土工膜防渗等新工艺新材料,开展新型柔性溢洪道等技术研究 [1] 运营维护机制 - 推行县有技术指导、镇有应急抢险、村有巡查管理、组有义务养护的"四位一体"管护机制 [2] - 在重点淤地坝安装监测设施,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监管 [2] 综合效益 - 累计拦泥58亿吨、淤地90万亩,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 [2] - 通过拦沙淤地强化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加快耕地集中连片改造 [2] - 发展坝地经济作物种植和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 - 拓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
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
36氪· 2025-06-12 18:45
右玉的生态转型与艺术觉醒 - 右玉从森林覆盖率不足0.3%的荒漠转变为森林覆盖率56%的"塞上绿洲",70余年累计种植1.4亿棵树 [2][7] - 生态改善催生新经济模式,包括1.8万亩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及90万只羊养殖,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 [7] - 成为山西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与南山森林公园吸引游客,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 [7] 艺术与文化的崛起 - 右玉独特的黄土地貌与四季景观吸引大批画家、摄影爱好者,形成"右玉写生热",被类比为巴比松画派风景 [1][9] - 本地艺术家白羽平以家乡题材油画闻名,带动年轻创作者前往写生,铭静艺术工作室等群体将自然美学转化为艺术创作 [1] - 艺术家温兴兴评价右玉改造体现"事在人为"的真实质感,与AI艺术形成对比,凸显人类对自然的审美重构 [9][10] 历史与精神传承 - 历任县委书记主导植树造林,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及话剧《右玉》记录"右玉精神","小老杨"成为生态符号 [2][4] - 民间采用"穿靴戴帽扎腰带"等土法治沙,九旬老人曹国权、云南移民余晓兰等个体故事体现代际坚守 [4][6] - 自媒体人"空白哥"通过短视频传播种树历史,强化"树是信仰"的在地文化认同 [4][6] 地理与生态特征 - 右玉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以塬梁峁黄土地貌为基底,结合野生植被与人造林海形成独特景观 [1][7] - 杀虎口古城墙与人造林海构成超现实图景,四季色彩(春嫩绿、夏苍翠、秋斑斓、冬素白)成为艺术创作核心素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