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业
icon
搜索文档
一季度四川绵阳GDP同比增长7.2%
新华财经· 2025-04-23 23:53
宏观经济表现 - 一季度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5.7亿元,同比增长7.2% [1] - 第一产业增加值49.0亿元,增长2.3%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417.8亿元,增长7.7%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568.9亿元,增长7.4% [1] 农业与畜牧业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 [1] - 水果产量增长7.5%,茶叶产量增长10.9% [1] - 生猪出栏96.9万头,同比增长0.3% [1] 工业与制造业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产品销售率为93.5% [1] - 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股份制企业增长11.7% [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4.6%,汽车制造业增长1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6% [1]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96.5%,液晶显示屏增长88.7%,汽车增长42.7%,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39.1%,发动机增长24.1% [1] 高技术产业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9% [2] -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7.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6%,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4.0% [2] 服务业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4.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8%,金融业增长3.8% [2] 消费市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4亿元,同比增长7.3% [2] - 餐饮收入83.3亿元,增长7.8%,商品零售423.1亿元,增长7.2% [2] 外贸 - 外贸进出口总额104.9亿元,同比增长27.8% [3]
上海,一季度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4-23 21:57
优势领域增势强劲。 上海市统计局4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 比增长5.1%。其中,优势领域增势强劲,一季度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增势强 劲,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六成。 据统计,一季度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726.09亿元,同比增长13.0%,高出全市 GDP增速7.9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2183.29亿元,同比增长9.4%,高出全市GDP增速4.3个百分点。 一季度,上海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先导产业持续发力。数据显示,全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规模以 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 值同比增长23.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 长9.0%。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据统计,一季度,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 增长7.2%,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值增长13.2%,集成 电路制造业增长8.9%,生物医药 ...
上海经济开门红!
第一财经· 2025-04-23 18:16
2025.04. 23 本文字数:3936,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导读 : GDP增速双提升、主要指标"开门红"、多数指标增速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回升、就业物价保持稳 定…… 作者 | 第一财经 胥会云 今年一季度,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73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这 一增速,较上海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均高出0.1个百分点。 此外,上海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利 润分别增长13.2%和94.6%,华为海思等高速增长带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增长40%以上。 一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达到了80.8%。马海倩说,这一基本盘的稳步增长, 是上海经济平稳开局的重要保障。 稳增长,得益于上海优势行业的持续发力。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金融业, 一季度增势强劲,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6成。其中,金融业拉动上海GDP增长1.7个百分 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拉动上海GDP增长1.5个百分点。 GDP增速双提升、主要指标"开门红"、多数指标增速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回升、就 ...
港股,重磅消息!陈茂波,刚刚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4-20 22:25
4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网志称,近期有不少金融市场的朋友表示,过去数月, 国际资本正加速配置到香港和内地市场。一些最近上市的内地企业,获得外资认购的比例较过去两年显 著上升。 陈茂波提出两项应对所谓"对等关税"的策略:一是维护好香港安全稳定的环境,向国际社会展示香港是全球资 金的安全"避风港";二是继续向国际社会讲好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地位与优势,尤其是零关税自由港、 普通法制度、国际金融中心等,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来看详细报道! 陈茂波重磅发声 二级市场上,在经历了上上周的大幅下跌后,上周港股市场止跌企稳,恒生指数全周上涨2.3%。多家研究机 构指出,当前,港股经历回调后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0日发表网志称,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不仅严重扰乱 全球贸易秩序与供应链稳定,亦大幅增加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此种鲁莽的保护主义行径引发了市 场普遍忧虑,不少经济分析师预测美国通胀升温、经济放缓,甚至可能步入衰退。 "观乎世界各国的反应,美国单方面挑起关税战,不仅反噬其自身经济,亦正将自己推向孤立之境。我们近期 与各国商界领袖的交流中, ...
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几无可能
吴晓波频道· 2025-04-12 23:52
社会结构变迁与制造业回归 - 196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蓝领人口已少于白领人口 标志着主力社会阶层从工人转变为都市中产阶层 导致"红五月风暴"缺乏广泛社会响应 [2] - 1998年鲍曼提出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从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 这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新趋势 [2] - 生产者社会强调劳动创造财富和GDP增长 而消费者社会以消费能力作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 [3] 中美社会模式对比 - 当前中国作为最大制造业国家正推动内需扩张向消费者社会转型 而美国作为最大消费社会试图重振制造业回归生产者社会 [3][4] - 生产者社会注重规模与集体主义 消费者社会追求个性化与欲望刺激 两者社会主张存在根本差异 [3] - 中美两国发展路径呈现镜像关系 各自向往对方的社会经济模式 [4] 社会转型可能性探讨 - 美国面临双重挑战:1968年以来白领主导的人口结构能否逆转 以及消费型社会能否回归生产型社会 [3] - 中国面临从单一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或生产消费并举型社会转型的路径选择问题 [4] - 社会转型涉及深层次人口结构和经济驱动力的改变 需要系统性条件支撑 [2][3][4]
中信证券:关税余波尚存,聚焦核心资产
券商中国· 2025-04-06 17:09
关税政策与市场影响 - 特朗普采用极限施压策略争取更大利益,预计后续各国协商和行业豁免将出现反复,但大方向难逆转 [3] - 中国关税反制将推动高端制造和消费领域国产替代,如光学镜头、医疗设备、航天器、血制品等对美依存度高的品类 [3] - 市场短期风险偏好降低,A股韧性优于港股和美股中概股,全球仍处于衰退预期交易阶段 [4] 美国经济与衰退交易 - 美国软数据(制造业PMI、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转弱,关税或累计提振PCE平减指数1.65%,加剧滞胀担忧 [6] - 企业EPS下行是衰退预期转向衰退交易的关键信号,未来两月美股业绩指引调整需重点关注 [6] - 特朗普支持率降至43%,若滞胀压力加大,美国经济刺激与外交缓和政策时点可能提前 [7] 中美周期与配置机会 - 极端静态假设下,美国54%关税或拖累中国出口和GDP增速8.2和0.9个百分点,国内政策对冲时点或提前 [7] - 年中配置性机会窗口可能提前,与外部冲击带来的交易性机会重合,建议左侧布局核心资产 [8] - 中美政策同频后,中国内需刺激或打开宏观弹性空间,更利于核心资产表现 [10] 核心资产与GARP策略 - A股"新核心资产30"和港股"核心资产15"组合ROE、营收增速等指标已现拐点,经营韧性突出 [10] - 公募基金改革推动"长钱长投",持仓风格将倾向绩优成长公司,GARP策略或迎系统性重估 [10] 短期与长期配置方向 - 短期聚焦自主可控(AI芯片、半导体设备、精密光学、核电设备等)、军工、内需(猪肉、乳制品)、红利(电力、运营商) [12][13] - 长期关注全球制造业重建需求(能源、国防、科技、基建)和中国技术出海趋势 [13]
债市基本面点评报告:提前启动的春旺
国金证券· 2025-04-01 10: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3月制造业PMI回升但斜率放缓,春旺效应略低于预期,不过考虑春节假期位置经济表现未弱于季节性,经济在底部企稳信号明确,但本轮周期高度有限,对债市威胁相对有限 [11][3][24] - 需求边际恢复强于供给,新动能强于旧动能,出口短期有韧性但长期压力大 [15] - 原材料购进价格回落,预计3月PPI同比降幅走阔,产成品库存阶段性被动去库利于企业恢复生产 [19][22] - 建筑业PMI回升但新订单下滑、从业人员指数降至低位,生产性服务业强于消费性服务业 [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如何评估今年3月的春旺成色 - 3月制造业PMI在临界值以上回升0.3个点至50.5,春旺效应仍在但力度略低于预期,分项指标显示产需修复是主要支撑 [11][2] - 从环比看3月PMI提升幅度弱于往年同期,但参考春节位置相仿的2017年,今年3月环比表现不算弱,春旺前置到2月 [3][11] - 需求边际恢复强于供给,新订单指数回升0.7个点,生产指数仅回升0.1个点 [15] - 新动能强于旧动能,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产需指数高,高耗能行业PMI下降,新兴产业EPMI指数大幅回升10.6个点至59.6 [3][15] - 外需方面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但部分前瞻信号走弱,预计出口短期有韧性长期压力大 [15] 价格信号再度走弱 - 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回落1.0个点至49.8,出厂价格在临界值以下继续回落,预计3月PPI同比降幅走阔至 -2.3%左右 [19] - 非金属及黑色系价格受房地产压制走弱,国外油价受OPEC+补偿减产协议影响小幅上行 [4][19] - 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出现阶段性被动去库局面,库存周期偏弱,有利于企业恢复生产 [4][22] 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 - 3月建筑业PMI环比回升0.7个点至53.4,受气候转暖、建设项目推进支撑,但新订单指数下滑3.3个点,从业人员指数大幅下降4.2个点至41.4,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5][23] - 3月服务业PMI小幅回升0.3个点至50.3,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支撑,运输、电信、金融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消费性服务业如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 [5][23]
经济第二大省,这次有点慢了
虎嗅APP· 2025-03-23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全国13省份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江苏常住人口零增长引发关注,人口流动受经济产业等因素影响,各省份人口变化情况不同,江苏等省份需积极应对人口形势变化 [1][2][3] 分组1:江苏为何零增长 - 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8526万人与2023年末持平,零增长原因是自然人口下降明显和机械人口增幅有限 [4] - 2024年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 -2.5‰低于全国的 -0.99‰,净流入人口21.3万人,与自然人口作用后常住人口零增长 [4][5] - 2024年浙江、福建常住人口分别增量43万、10万,广东预计常住人口规模扩大,江苏人口增长速度相对慢,2014 - 2023年累计增长率仅7.39% [6][7] 分组2:经济结构影响 - 经济产业发展影响人口流向,民营经济强的浙江和广东吸引人口能力更强,江苏传统制造业就业带动有限且面临转型压力,服务业发展稍慢 [9][10] - 江苏自然人口减量较大,原因包括较早执行计划生育、城镇化高成本抑制生育意愿、老龄化程度高和婚育年龄群体占比少 [11][12] - 江苏人口走势影响区域经济,应加强监测预警、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环境,当地已推行生育和人才政策应对人口形势 [12][13] 分组3:山东常住人口减少超40万 - 13个公布数据省份中,浙江、福建、海南、安徽和陕西常住人口正增长,经济产业是影响人口迁徙首要因素 [15] - 山东常住人口减量居前,原因是老龄化致自然人口负增长16.8万人,传统重工业占比偏重、人口体量大使流出数量明显 [16] - 陕西因省会西安吸引力实现常住人口增长1万人,安徽因合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流入实现增量2万人,海南常住人口增长5万人得益于自然增长和自贸港政策 [16][17]
【招银研究|宏观点评】政策支撑,平稳开局——中国经济数据点评(2025年1-2月)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3-18 16:45
3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供给端,1-2月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预 期5.1%),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长5.6%。需求端,1-2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4.1%(预期3.8%),其 中,基建和制造业累计增速分别为10%(预期7.1%)和9%(预期9.2%),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9.8%(预期增 速-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4%(预期4.5%)。 图1:1-2月外需增速放缓,内需增速提升 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政策支持下,1-2月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内需修复好于外需。 1-2月投资和消费增速高 于出口。其中,"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较好,房地产销售、投资降幅收窄。出口增速下滑至2.3%,主要受基 数效应和工作日天数减少影响,美国加征关税生效时间较短,对部分企业的出口冲击或尚未完全体现,但年内 出口可能承压。 二是供给端修复好于需求端。 1-2月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较 2024年全年加快,增速高于投资和消费。"两重""两新"政策叠加出口保持增长提振工业产品需求,装备制造业 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 ...
戴康:港股“天亮了”系列合集
戴康的策略世界· 2025-03-16 14:58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围绕港股投资展开,探讨了港股行业景气与估值情况、汇率对港股影响以及港股牛市回调视角等内容,为投资者提供港股投资分析与参考[4][11][17] 港股行业景气与估值 - 处于“景气弱势”且潜在困境反转空间大的行业集中在“三支箭”方向,如旅游及休闲设施、软件服务、药品及生物科技、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地产等[4] - 当前港股多数行业估值基于“景气弱势”基本面,“估值弱势”不亚于“景气弱势”,涉及资讯科技、必选消费、地产建筑、金融、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4] 汇率对港股影响 - 汇率变化通过基于资产比价的国际资本流动影响港股,升值预期强阶段,港股涨幅TOP行业为医疗保健、资讯科技、原材料、地产、可选消费、金融,这些行业EPS变动与人民币汇率对应关系弱,与国际资本流动偏好关系强[11] - 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适中、较弱区间,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当周平均涨幅,且升值预期强烈阶段港股领涨行业普遍是国际中介重仓板块[12][13] - 海外主流指数对港股“新经济”+金融地产配置权重较高,MSCI EM指数前十大权重股港股占5席,港股权重股集中在资讯科技业[14][15] 港股牛市回调视角 - 对比过去10年历次“牛回头”有4大视角,包括统计归因(历次牛回头恒指平均 -11.7%,时长平均2 - 3月)、估值位置(历次牛回头起点往往是修复至恒指远期PE均值附近受阻,而后驱动转盈利)、短期全球风险溢价(全球股市短期高斜率上涨之后对港股的影响)、情绪位置(当下恒生波指\恒指RSI位于历次牛回头波动区间中枢)[17][18] - 过去10年走牛行情中回调超10%的区间有不同触发回调原因,如国内经济预期转弱、美债利率&美元快速飙升、美股急跌、港股盈利预期转弱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