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

搜索文档
投资金额超40亿,国投集团加快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5-17 16:43
国投集团布局生物制造产业 - 公司将设立专门针对生物制造产业的CVC基金,采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策略,定位为长期资本、战略资本、耐心资本 [1] - 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聚焦新质蛋白研发和产业化瓶颈,研究方向覆盖食品、营养、医疗、材料等领域 [1] - 公司整体承接国务院国资委培育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旗下国投生物制造创新研究院注册资本达60亿元 [3] 新质蛋白行业发展现状 - 新质蛋白指通过微生物发酵、合成生物等技术生产的非传统蛋白,我国面临蛋白缺口问题,2024年粮食进口1.58亿吨(大豆占66%) [2] - 进口大豆80%用于养殖业饲料,直接影响500-1000万吨肉制品和2000万吨奶制品供应 [2] - 2020年以来行业快速发展,但2023年受资本市场低迷影响 [2] 国投集团产业投资数据 - 公司管理的基金总规模超2700亿元,涵盖VC/PE/FOF等类型,累计投资424家专精特新企业,支持120家企业上市(占科创板10%) [3] - 已投资生物制造领域企业25家,总金额超40亿元,参与设立多只政府引导基金(天津20亿、合肥20亿、杭州10亿) [4] - 计划到"十五五"末实现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600亿元 [3] 行业战略布局 - 公司将沿产业链投资、产学研创新、端到端制造全链条布局,重点发展工业菌种、酶制剂、小品种氨基酸等细分领域 [3] - 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资本合作,优化国有资本管理边界 [4] - 新质蛋白中心将健全资本链和创新链,解决当前行业成本高、品种少、研发能力弱等挑战 [1][2]
七大论坛,亮点前瞻!第三届中国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博览会8月启幕,免费报名!
synbio新材料· 2025-05-16 18:40
行业概述 - 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及生物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受到政产学研用金各方广泛关注和重点支持,多地政府将其写入工作报告 [1] - 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行业面临规模化生产实现、产品价值体现、市场推广及核心竞争力突破等挑战 [15] 展会信息 - SynBio China第三届博览会将于2025年8月1-2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B馆举办,规模20000+,同期举办第七届CMC-China博览会 [3] - 包含7个子会议: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大会、食品大健康产业大会、蛋白生物制造大会、功能护肤大会、医美产业大会、产学研对接会及新锐项目路演 [3] - 支持单位涵盖新农食、新美护、新材料、合成生物制造等细分领域 [4] 技术论坛议题 - 合成生物中试平台建设、发酵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应用、高通量反应器、酶催化与微生物药物合成等基础技术 [6] - 食品健康领域:功能性原料细胞工厂、AI加速食品创新、碳中和食品变革、HMOs天然产物智造及精准营养3.0 [9] - 蛋白技术:气体发酵蛋白、菌丝体发酵技术、微生物蛋白等粮食增长新极 [10] - 新蛋白应用:替代食品开发、甜蛋白、乳铁蛋白合成、微藻蛋白质颠覆传统营养 [12] 美妆与医美应用 - 功效原料创新:重组胶原蛋白路径、生物合成大/小分子应用、麦角硫因抗氧成分及抗衰原料开发 [13] - 医美临床:重组胶原蛋白应用、聚乳酸填充剂、外泌体原料、再生医学靶向护肤及注射器械评价 [16] 产业生态与活动 - Synbio深波路演专场为初创企业、孵化项目、应用型企业和底层技术企业提供展示平台 [18][22] - 往期活动包括杭州钱塘年会、苏州产业峰会、深圳生物制造大会等,累计吸引3000+产业人士参与 [48][49][50] 展会规模与参与 - 第七届CMC-China博览会预计20000人规模,450家参展企业,25个论坛,600位嘉宾,覆盖原料药、CXO、制药品牌及创新药四大展馆 [36] - 开放展位面向合成生物学企业、配套设备商、产业园及投融资机构 [37]
济南|济南招商“实”字经
大众日报· 2025-05-15 09:36
招商引资策略 - 济南将招商引资视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 [1] - 济南市委书记和市长今年以来已6次带队外出招商,走访广州工控集团、中科宇航、华为、中国电子等行业头部企业 [2][3] - 济南采用产业链招商模式,梳理出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一季度围绕产业链招引储备亿元以上项目655个,占比47.78% [3] 产业链发展案例 - 济阳区通过精准招商使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从5家增至30多家,预计两三年内产值突破百亿元 [3] - 济南市民营经济发展局通过主动推介促成国投集团与本地生物制造企业合作,打造生物制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创新高地 [4] - 中科曙光济南基地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3个月,政府快速解决研发用地需求,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 [5] 项目落地与营商环境 - 江苏天兵航天科技将火箭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济南,填补当地火箭总装领域空白,看重济南的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优势 [6] - 济南打造"四港三区"枢纽新城和国家物流枢纽,今年推进27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降低物流成本 [7] - 济南开放26.7亿条公共数据,推出271款数据产品,为47家需求方交付1026万条数据,提供"生产资料"支持 [7] 企业服务机制 - 济南每年召开民营企业、国企、金融企业、外资企业座谈会,建立企业诉求台账并纳入市委督查 [8] - 济南市投资促进局优化招商工作机制,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强化服务保障 [8]
多地国资委发文推动省属企业因地制宜构建新质生产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5-14 21:16
从文件内容看,以定量与定性的目标相结合是两地文件的共同特点。山东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动省属 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定量方面,要求到2027年,重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达到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达到26%,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定性方面,要求加快突 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世界一流"双示范"企业、"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和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创 建上取得新成效。 湖北省国资委印发的《实施"五大行动"强化龙头引领整体提升省属企业支点建设支撑力工作方案》中提 出,力争到2027年,省属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大幅跃升,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5家企业进入中国 500强。到2030年,省属国资国企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 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优化,综合实力跨越进位、中部领先。 近期,山东、湖北等省国资委相继发文,定量与定性的目标相结合,推进地方国企因地制宜构建新质生 产力。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能,成为地方落实国 家战略的抓手。山东、湖北作为经济大省,需通过国企改革先行示范,推动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深度融 ...
朗坤科技(301305) - 301305朗坤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4
2025-05-14 17:16
财务管理与现金储备 - 公司利用优化运营周期和低息债务置换两种策略维持现金流动性,现金储备将根据业务发展合理使用 [3] 财务业绩 - 2024 年年度营业收入 179,103.84 万元,同比增加 2.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2,082.60 万元,同比增加 32.07% [3]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41,220.71 万元,同比减少 1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7,594.19 万元,同比增加 102.34% [3] - 截至 2024 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 38.03%,处于行业低位,净资产收益率为 6.19%,处于行业中位数 [4]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2'-岩藻糖基乳糖(2'-FL)和乳糖 - N - 四糖(LNT)获得美国 Self - GRAS 认证,国际市场正逐步打开,但产品未大规模放量,未成为收入增长主要驱动因素 [3] - 一期 260 吨母乳低聚糖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LNnT 获国家卫健委批准,2'-FL 通过美国 Self - GRAS 认证,产品进入部分头部乳企合格供应商引入环节,市场需求与公司预判基本相符 [7][8] - 朗健生物年产 1000 吨的母乳低聚糖(HMOs)生物智造基地,一期年产 260 吨项目预计 2025 年上半年试生产,二期年产 740 吨项目预计 2026 年投产 [8] 股价与市值管理 - 股份回购完成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信号,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目前股价未充分反映内在价值与发展潜力 [3][4][6][8] - 公司股东目前暂无增持计划,后续若有稳定股价举措会依规及时披露 [5][6] - 公司将开展市值管理相关的媒体宣传工作 [4] 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 - 公司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政府的垃圾处理费,合同资产客户主要为深圳地区国企客户,发生损失可能性较小,但仍按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并加强管理和催收力度 [4] 新项目与业务拓展 - 公司持续加大合成生物智造业务研发创新投入,积极尽调行业优质项目,有新项目将及时披露 [4] - 新加坡子公司 ODI 申请资金出境未获监管机构审批,不涉及资金安全问题 [6] 业绩预期 - 2025 年公司通过精细化运营与战略布局协同推进,挖掘存量业务潜力,加大研发创新和项目拓展投入,保障短期业绩稳健,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6] 项目投资与收入确认 - 北京通州和房山两项目投资额包括征地和安置补偿等费用,建造合同收入按履约进度在合同期内确认,采用投入法确定履约进度 [9] 股份发行 - 本次简易程序发行股份并非用于员工股权激励,融资总额不超 3 亿元且不超最近一年末净资产 20%,发行对象不超 35 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规定的项目 [9] 送股计划 - 截至目前,公司尚未公布今年下半年或明年的送股计划,利润分配方案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可关注公司公告获取最新信息 [10] 技术应用 - 公司自主研发的 LHP 超高压分离技术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中工艺流程短、分离效率高,提升有机质提取效率,降低杂质外运和处理成本,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在广州生态环境园稳定运营 [10]
深创投集团加持!灵蛛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专注重组蛛丝蛋白的合成生物制造
synbio新材料· 2025-05-14 15:41
公司融资与产业化进展 - 深圳灵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1] - 公司成功实现重组蛛丝蛋白的量产 投产中试量产基地 [1] - 计划在未来两年内进一步扩大产能 预计到2026年底实现更大规模化生产 [3] 蛛丝蛋白技术突破 -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创全新生产路径 解决天然蛛丝生产难题 [2] - 已构建独家蜘蛛丝全长基因库 拥有数百条重组蜘蛛丝序列 [2] - 通过基因工程实现蛛丝蛋白结构精准设计与调控 具备更高强度 韧性和可降解性 [2] - 通过AI计算设计特定场景下的特定功能 满足用户需求 [2] 生产工艺与产能 - 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纯化与纺丝技艺 突破传统生产难题 [3] - 自主研发发酵与纺丝工艺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 [3] - 改造适合生产重组蛋白的底盘微生物 结合工业发酵技术高效生产 [3] 商业合作与研发 - 与多个国际品牌和国内头部品牌展开研发合作 开发纺织品和护肤品等创新产品 [3] - 与天津工业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3]
连发三篇论文:蓝晶微生物PHA工业化生产,突破文献最高产量与最低单位成本纪录
生物世界· 2025-05-12 12:1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公司研发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在国际期刊发表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2] - 通过自主开发的Biohybrid技术体系,在PHA工业化生产的单位产量、单位成本控制和碳足迹控制方面达到文献报道最高水平[4] - 油基碳源路线理论质量转化率可达130%,碳源成本下限降低至590美元/吨,较传统糖类碳源路线(57%转化率,825美元/吨)有显著优势[6] - 在补料分批发酵中实现175克/升的PHA单位产量与87%的碳源转化率,验证了油基路线的经济性优势[6] Biohybrid 1.0技术 - 通过激活菌株内沉默的卡尔文循环,在15吨发酵规模中实现260 g/L的PHA单位产量,较初始菌株提升20%[11] - 同位素标记显示PHA前体乙酰辅酶A多达10%碳原子来自于无机碳CO₂,同时显著改善了细胞氧化还原平衡[14] - 在多批次200L中试和15吨量产测试中,卡尔文循环激活菌株显著提升了油脂消耗量、生物量积累、PHA单位产量和碳源转化率[15] Biohybrid 2.0技术 - 在150吨量产规模实现PHA单位产量264g/L、植物油碳源转化率100%的创纪录高产[18] -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系统优化菌株油脂利用能力,经多批次工艺优化将单位产量提升至300g/L以上,碳源转化率超过100%[18] - 在200L中试阶段通过引入脂酶基因过表达改造,成功将甘油三酯残留量降低,实现稳定运行[22] 碳足迹研究 - 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显示,采用Biohybrid 2.0技术与餐厨废油原料可将PHA碳足迹降至2.01 kg-CO₂e/kg-Polymer,较传统石化塑料降低64%[25] - 使用原始菌株与食品级棕榈油时PHA碳足迹为5.77 kg-CO₂e/kg-Polymer,与传统石化塑料(5.52 kg-CO₂e/kg)基本持平[28] - 餐厨废油路线LCA碳足迹较食品级植物油再降28%,达到2.01 kg-CO₂e/kg-Polymer[28] 产业化进展 - 江苏盐城生产基地已实现Biohybrid 2.0技术的工程化应用,PHA生产成本较2019年文献报道值下降41%,单位产量较同类工业菌株提高83%[30] - 建立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与工业放大的方法论范式,为生物降解材料的大规模替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30]
曾安平院士、刘德华教授参与!凯幸生物高端生物活性分子专业化生产线正式投产!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5-11 13:24
公司背景与投产仪式 - 凯幸生物成立于2024年5月,是北京绿色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团队数十年生物技术科研积淀成立[1] - 公司于5月10日在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举行高端生物活性分子生产线投产仪式,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曾安平、清华大学教授刘德华等产学研专家出席[1][3] - 常州生产基地投产后将实现燕窝酸、L-组氨酸、肌肽等7种高附加值氨基酸及生物活性原料的量产,产品应用于膳食补充、功能护肤、生物医药领域[4] 技术定位与产业影响 - 公司以新一代生物技术为核心构建智能制造平台,实现高端化学品绿色制造,提供可持续生物活性原料解决方案[3] - 产学研专家高度评价公司通过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的潜力,认为其有望成为合成生物领域标杆企业[3] - 公司发布江苏省首批合成生物产品标准品,以高标准质量控制定义中国原料新高度[5] 发展战略与市场布局 - 推出"原料+标准"组合模式,推动合成生物领域国产化替代与标准体系建设[7] - 计划加强产业链合作,持续开发环保高效的生物活性原料解决方案[7] - 未来将依托常州基地扩展产品矩阵,加速全球市场布局,以"中国智造"引领活性原料产业[7] 行业合作与支持 - 投产仪式获得常州市政府、西湖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江南大学等多方机构专家现场见证[7] - 公司定位为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的重要参与者[10]
差异化布局生物制造产业链
经济日报· 2025-05-08 06:12
一段时间以来,河北、上海等地发力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 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眼下,生物制造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未来科技 竞争的关键驱动力,在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生物制造市场规模突破2.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7%,年复合增长率达 39.6%。其中,生物医药蓬勃发展,近5年来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企业数量年均增长速度达12%,区域生物 制造发展亮点纷呈。例如,广州市集聚6500多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居全国前列;上海金山区 以"一核多点"的产业布局为引擎,在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农业及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力, 打造长三角生物制造创新高地。 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完善,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2年出台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2024 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 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 ...
生物制造要素有哪些?凯赛生物刘修才最新分享!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5-07 23:32
生物制造行业核心观点 - 生物制造的核心目标是替代传统化工和无机材料行业,必须实现规模化和成本竞争力才能成功[6] - 行业面临四大关键挑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知识产权保护缺失、原料供应不稳定、传统行业壁垒阻碍[6][8][9][10] - 生物制造产品进入市场需克服六大障碍,包括用户风险规避、价值链复杂、行业标准阻挠等[31][32][33][34][35][36] 生物制造关键要素分析 一、资源要素 - 当前主要原料为玉米,但中国因人口压力不适合工业用粮,长期需转向农业废弃物和非粮作物[13][17][19] - 秸秆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关键酶效率和工艺设备制约成本下降,全球商业案例多失败[17] - 三素分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潜在方向,需开发高附加值应用场景[18] 二、成本要素 2.1 选题策略 - 错误选题导致合成生物学领域300多家企业鲜有成功案例,产品商业化率低于5%[20] - 生物制造需避开能量密度劣势(葡萄糖热值2000大卡 vs 石油1万大卡),选择天然材料改良路线[21][22][23] - 典型案例:某国际实验室学术成功但商业失败,微生物合成成本高于植物提取[24] 2.2 成本结构 - 中国生物制造优势在于投资强度仅为欧美1/3-1/5,财务成本显著降低[26][28][29] - 赖氨酸案例显示:尽管美国原料/电力成本低,但中国总成本仍低30%以上[28][29] 三、市场要素 - 新材料平均商业化周期长达10-30年(如碳纤维30年、PHA 100年未普及)[31][44] - 生物基产品面临四大误解标签:规模小、性能差、与人争粮、缺乏成功案例[38][39][40][41][42][43] - 凯赛生物案例:戊二胺产业化后转向高分子材料开发,缩短市场导入周期至1-2年[44] 区域发展建议(海南) - 电力成本需控制在0.3元/度以下,蒸汽成本100-120元/吨[48] - 关键突破点:争取玉米进口无关税政策,原料成本可比山东玉米降低70%[48] - 需配套建设辅料供应链,初期通过本地市场示范推动产品应用[49]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十届生物基大会将聚焦包装/汽车/纺织等领域,100+场报告探讨下游需求[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