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

搜索文档
中国重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81.73%-238.08%
快讯· 2025-07-10 17:57
中国重工(601989)公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亿元至18亿元之 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9.68亿元至12.68亿元,同比增长181.73%至238.08%。预计2025年半年度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3亿元至16亿元之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将 增加8.56亿元至11.56亿元,同比增长192.96%到260.57%。 ...
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8.25%-119.49%
快讯· 2025-07-10 17:26
中国船舶(600150)公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亿元至31亿元之间,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88亿元至16.88亿元之间,同比增加98.25%至119.49%。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 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35亿元至29.35亿元之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 加14.37亿元至17.37亿元之间,同比增加119.89%至144.93%。报告期内,船舶行业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 势,公司手持订单结构升级优化;报告期内交付的民品船舶价格同比提升,建造成本管控得当,营业毛 利同比增加;联营企业的经营业绩持续改善。 ...
A股午评:沪指站上3500,光伏、稀土永磁概念早盘走强
快讯· 2025-07-10 11:41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收涨0 36%报3505 58点,深证成指收涨0 02%,创业板指收跌0 3% [1] -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达9226万亿,较昨日放量约327亿,主力资金净流出约225亿 [1] 行业动态 - 光伏相关概念大幅走强,宏柏新材、协鑫集成等多股涨停,受硅片提价消息影响 [1] - 稀土永磁概念回升,北方稀土涨停 [1] - 水泥建材概念连日上涨,四方新材4连板 [1] - 多元金融、创新药、煤炭、教育、房地产开发、快递等概念早盘收涨 [1] 弱势板块 - PCB概念连日回调,中京电子跌超8% [1] - 船舶制造、消费电子、存储芯片、游戏等概念早盘走弱 [1]
千年商都向海行——广东省广州市海洋强市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09:31
海洋强市建设 - 广州深入推进海洋强市建设,通过空间规划引领、改革创新赋能、政策支持保障,确立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护海、文化亲海五大发展航道 [2] - 广州成立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广州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举办首届广州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大会,上线"广海汇"平台,聚焦"港、船、能、药、游"五个重点赛道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 [3] - 国务院赋予广州"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定位,提出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2] 海洋科技创新 - 广州以"一船一库一装置一基地"为核心,聚焦"深潜、深钻、深网、极地",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矩阵 [4] - 汇聚涉海科研机构66家,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34个和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中心27个 [4]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纪录 [4] 海洋产业发展 - 广州培育壮大新一代船舶海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天然气水合物四大海洋新兴产业 [6] - 广州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五位和第六位,开通284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联通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广州造船年生产能力超550万载重吨,船舶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集聚20多家船舶制造企业 [6][7] 海洋新兴产业 - 国内最大半潜式海洋牧场养殖平台"鑫环1号"交付使用,国内首套6000米级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鱼探仪"进入商用 [7]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发高端化妆品,中山大学研发强效抗肿瘤活性化合物进入临床前研究 [7] - "南鲲"号波浪能发电装置并网发电,国内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 [8] 海洋文旅发展 - 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之一,南沙游艇会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游艇会 [10] - 广州积极引进和举办国际帆船赛事,包括沃尔沃环球帆船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帆船赛等 [10] - 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南海神庙、南越国宫署遗址等成为热门打卡地 [10] 海洋开放合作 - 广州国际海事展为航运和造船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广州 [11] - 与新加坡高校推进海洋领域合作,深化与港澳及南海周边省市合作,共建南部海洋经济圈 [11] - 与东盟加强海洋领域合作,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11]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打击“台独”势力帮凶,商务部出口管制名单震动岛内
环球网· 2025-07-10 07:07
大陆对台湾8家实体实施出口管制 - 商务部将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台湾实体列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禁止向它们出口两用物项 [1][2] - 被列入名单的实体涉及台湾关键军工研发制造机构 涵盖航空、导弹、舰艇及潜艇等多个领域 [1] - 这些实体承接台防务部门业务的同时 还广泛参与民机、商船、消费级无人机等民品业务 具有军民两用的特点 [3] 被制裁企业的业务范围 - 汉翔航空工业研发了台空军"经国"号战斗机、"勇鹰"高级教练机等 并参与F-16战斗机的维护与升级 还承担台军无人机项目研发 [2] - 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了"天弓"防空导弹、"天剑"系列导弹、"雄风"系列反舰导弹等 [2] - 经纬航太科技和仲硕科技主要从事无人机研发 [2] - 攻卫股份研发军警用防弹衣、盾牌等防护装备 [2] - 国际造船参与研制台海军两栖船坞运输舰"玉山"号、油弹补给舰"磐石"号等 还承担自制潜艇"海鲲"号研发 [3] - 中信造船研发台当局巡防舰艇 包括"宜兰舰"与"高雄舰" [3] - 龙德造船是沱江级导弹巡逻舰等多型导弹舰艇的制造商 [3] 台湾企业的供应链依赖 - 台湾军工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原材料大量依赖大陆 [6] - 大至芯片需要的稀土 小到商用无人机螺旋桨马达所需的磁铁 都可能来自大陆 [6] - 虽然台当局采购合约严禁大陆制材料 但由于成本因素 仍有供货商使用大陆零部件甚至"贴牌" [6] - 改用其他地方的产品将导致成本提高 [6] 台湾企业的回应 - 汉翔航空称军用业务不涉及大陆供应链 但民用业务会受影响 [5] - 龙德造船称军用业务"不受影响" 民用业务的零件来自大陆但"可替代性高" [5] - 台防务部门宣称正在协助业者在台落地生产 达成"非红供应链" [5] 行业影响分析 - 大陆措施将对台湾"自研"军舰及其他军工项目的关键核心技术造成直接影响 [6] - 如果大陆扩大禁令 其他中小企业业者也可能受影响 [6] - 台湾经济与大陆"脱钩"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 [9] - 两岸商业联系在过去数十年助推了台湾经济发展 [9]
市场分析:金融传媒行业领涨,A股小幅震荡
中原证券· 2025-07-09 21: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周三A股市场冲高遇阻、小幅震荡整理,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平均市盈率处于近三年中位数平均水平,适合中长期布局,两市成交金额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区域上方,中国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快形成托底力量,美联储降息路径存不确定性,若释放明确降息信号将提振全球风险偏好,建议采取均衡策略优化持仓结构,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且估值合理的成长标的,预计短期市场稳步震荡上行,短线关注金融、文化传媒、医药以及工程建设等行业投资机会 [4][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A股市场走势综述 - 周三A股市场冲高遇阻、小幅震荡整理,早盘高开后震荡上行,沪指在3512点附近遇阻,午后回落,文化传媒、中药等行业表现较好,保险、有色金属等行业表现较弱,沪指呈小幅震荡整理特征,创业板市场周二震荡上扬且成分指数强于主板市场,上证综指收市跌0.13%,深证成指收市跌0.06%,科创50指数下跌0.89%,创业板指上涨0.16%,两市全日成交1527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 [3][8] - 从盘中热点看,两市超六成个股下跌,多元金融、文化传媒等行业涨幅居前,保险、小金属等行业跌幅居前,文化传媒、中药等行业资金净流入居前,半导体、有色金属等行业资金净流出居前 [8] - A股主要指数中,上证综指收3493.05点跌0.13%,创业板指收2184.67点涨0.16%等 [9] - 港股主要指数中,恒生指数收23892.32点跌1.1%,恒生国企指数收8597.27点跌1.3%等 [10] - 中信一级行业中,传媒涨1.35%,综合金融涨0.73%,农林牧渔涨0.73%等,有色金属跌2.22% [11] 后市研判及投资建议 - 周三A股市场冲高遇阻、小幅震荡整理,当前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4.37倍、38.95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平均水平,适合中长期布局,两市周三成交金额15276亿元,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区域上方 [4][16] - 中国经济延续温和复苏态势,消费与投资是核心驱动力,长期资金入市步伐加快,ETF规模稳步增长,保险资金持续流入形成托底力量,美联储6月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降息路径存不确定性,若释放明确降息信号将提振全球风险偏好 [4][16] - 建议采取均衡策略,利用市场波动优化持仓结构,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且估值合理的成长标的,预计短期市场稳步震荡上行,需关注政策面、资金面以及外盘变化,短线关注金融、文化传媒、医药以及工程建设等行业投资机会 [4][16]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7万标箱
人民网· 2025-07-09 19:04
武汉港发展现状 - 2024年武汉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 63万标箱 占湖北省总量的76 7% 长江中上游港口总量的33 7% 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港 [3] - 武汉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50个 形成以阳逻港为核心 多港协同的集装箱港口群 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400万标箱 年吞吐能力达1 5亿吨 [3] - 武汉建成内陆最大铁水联运枢纽 累计开辟通道超50条 2024年完成铁水联运量23 16万标箱 同比增长44% 总量与增幅均列全国内河首位 [3] 长江新区规划 - 长江新区被定位为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 阳逻港临港片区已集聚企业2000余家 其中80%为工业企业 涵盖钢材深加工 装备制造 大健康等产业 [3] - 新区将实施港口+通道+网络+平台+产业发展路径 壮大临港产业 稳定运行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 打造华中钢铁贸易基地 构建进口肉品冷链供应链 [4] - 发展钢铁深加工 新材料 绿色建材 船舶制造及维修产业 推动港口枢纽向经济枢纽升级 [3][4] 多式联运与通关效率 - 武汉港花山 汉南港区获临时开放 开放区域扩至3港区7个泊位 车谷造汽车实现本地直办海关手续 单车出海成本降1000元 [4] - 通过联合登临检查 直装直提 先查验后装运等创新模式 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单船检查时间压缩至3小时 提速50%以上 待港时间缩短35% [4] - 2025年上半年武汉港国际直航船舶达84艘次 货运量13 2万吨 超2024年全年总量 稳居中上游首位 [4] 综保区与产业链建设 - 扩大氢氧化镍 农产品 整车进出口 拓展大宗商品分拨 壮大保税加工 打造原料—仓储—加工—销售产业链生态 [4] - 建设跨境电商孵化器 培育集群 织密多式联运网络 完善水铁公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推进上游全中转 下游全分流模式 [4] - 支持研发万吨级江海直达船型 构建全球江海联运网 [4]
中船系概念下跌2.12%,主力资金净流出11股
证券时报网· 2025-07-09 16:31
中船系概念板块表现 - 截至7月9日收盘,中船系概念下跌2.12%,位居概念板块跌幅榜前列 [1] - 板块内中船汉光、昆船智能、久之洋等个股跌幅居前 [1] - 在今日涨跌幅对比中,中船系概念表现最差,仅次于托育服务概念1.82%的涨幅 [1] 资金流动情况 - 中船系概念板块今日主力资金净流出5.05亿元 [1] - 11只个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出,其中6只净流出超3000万元 [1] - 中国船舶主力资金净流出1.27亿元居首,中国重工、中船应急、中船汉光分别净流出9831.75万元、6571.73万元、5766.39万元 [1] 个股表现详情 - 中船汉光今日跌幅最大达5.51%,换手率16.70% [1] - 昆船智能下跌3.58%,换手率13.61% [1] - 中船应急下跌2.15%,换手率9.55% [1] - 中国船舶下跌1.36%,换手率0.94% [1] - 中国重工下跌1.30%,换手率0.71% [1]
刚刚!3家台湾地区船厂被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搜狐财经· 2025-07-09 11:54
商务部对台湾地区实体实施出口管制 - 商务部将8家台湾地区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包括3家船舶制造企业[1][3][4] - 被列入名单的企业包括国际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龙德造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5][9][11] -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禁止向上述企业出口两用物项,正在进行的出口活动应立即停止[3] - 特殊情况下需出口的,需向商务部提出申请[3] 管制措施的法律依据 - 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实施[3] - 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3] 管制措施的政治背景 - 台湾地区部分实体配合"以武谋独"活动[4] - 商务部此举是对"台独"分裂势力的严正警告[4] - 措施旨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4] 被列入名单的企业详情 - 8家被列入名单的企业包括汉翔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经纬航太科技公司、中山科学研究院等[8][9][11] - 船舶制造相关企业占被管制企业的37.5%[4][5][9]
上半年并购重组市场“新”意足
金融时报· 2025-07-09 11:12
并购重组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A股并购重组市场热度持续攀升,1502家上市公司披露2000单并购重组相关事项公告,累计金额超1.4万亿元 [2] - 上半年已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7单,交易金额1776.20亿元,并购重组募集配套资金221.94亿元 [2] - 上半年并购重组市场通过交易所审核13家、暂缓表决1家、撤回申请3家,在会审核42家 [2] 行业分布与典型案例 - 并购重组案例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 [1] - 半导体、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并购活跃,代表性案例包括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重组、博创科技收购长芯盛科技、杰华特收购南京天易合芯电子、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 [3]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100%股权打造船舶第一股,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增强资本实力 [1] 政策驱动因素 - 证监会2024年发布系列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价值,包括《深化科创板改革八条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意见》及修订后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4] - 修订后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提高对财务状况、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包容度,适应新兴行业特点 [6] - 政策支持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并购上下游资产,增强"硬科技"属性,鼓励跨行业并购转型新质生产力 [3][6] 未来趋势与机构观点 - 中金公司认为政策优化有助于科创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优势 [6] - 中国银河证券预计政策红利将持续释放,为科创企业并购提供更灵活资金支持和包容制度环境 [6] - 央企国企有望成为并购重组重要力量,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