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

搜索文档
扬子江药业集团:设定质量硬指标 打造晋药新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公司在山西省晋中市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模式提升中药材质量和产业效益 推动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2][3][4] 种植技术创新 - 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新模式 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 实行统一选种 科学轮作 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 [2] - 在亩均化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种植药材量质齐升 有效保障种植户利益和中药材质量 [2] - 酸枣仁基地亩产量从60公斤提升至100公斤 采收效率提高2-3倍 通过地膜加固和科学配比有机肥等技术解决坐果率低和根腐病问题 [4] 质量管控体系 - 制定81份质量管理文件 对施肥 病虫害防控 采收和加工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 [3] - 建立全流程透明可追溯机制 覆盖从种植源头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检验 [3] - 定期抽样检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和农药残留指标 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目前质量管控体系已推广至全国80多个规范化种植基地 [3] 产业规模与效益 - 在平遥和灵石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5000余亩 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0人次 [4] - 在晋中地区建立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 涵盖北柴胡 黄芩和酸枣仁等道地药材 [4] - 通过技术共享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成为惠民大产业 实现产业振兴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
江西乐平“林药套种”模式见成效 岗梅产业年产值近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21:26
如今,乐平岗梅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据了解,未来,乐平市还计划在3年至5年内将岗梅种植扩 至10万亩以上,实现初加工产品年供应6万吨,持续打造全国岗梅供应集散中心,巩固在全国中药材产 业链中的领先地位,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江西乐平"林药套种"模式见成效 岗梅产业年产值近亿元 中新网江西乐平9月4日电 (华山 吴庆)初秋的赣北丘陵,晨雾还未散尽,位于江西乐平高家镇的岗梅种 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脱贫户唐火生穿梭在齐腰高的岗梅丛中,脸上洋溢着喜悦:"这岗梅就是咱村里 的'摇钱树',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50块,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比外出打工强!" 唐火生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过去只能靠几亩薄田和外出打零工维生。"那时候最怕家人生病,一场 病几年积蓄就没了。"2020年,乐平市国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临港镇推广岗梅种植,他报名入职。"公 司手把手教技术,现在我负责5亩岗梅,去年挣了3万多,日子有盼头了。" 乐平市林业局表示,近年来,当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广"林药套种"生态种植和"公司+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把小岗梅做成富民大产业 ...
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财经眼)——来自四省市农村金融的调研
环球网· 2025-09-01 13:21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与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强调增强改革思维并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 [5] 脱贫地区与特色产业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通过绘制金融服务生态图谱 重点支持高原夏菜、水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户及草食畜牧养殖户 [8] - 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农行融资支持下实现年均产销量1200吨 总产值约1亿元 带动1800多名农民增收(其中超七成为脱贫户)[7][8] - 农业银行在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突破2.4万亿元 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达4758亿元(较年初增长392亿元)[8]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 -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为武隆区仙女山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提供2.2亿元长期授信(已发放8000万元) 通过"肥瘦搭配"模式以经营性设施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 [9][10][11] - 项目改造范围从污水管网20公里延伸至70多公里 道路升级至几十公里柏油铺设 惠及1.6万村民 [10] - 国开行上半年发放涉农贷款超千亿元 探索"治理+产业导入"项目打捆授信模式 [11] 整村授信与信用体系建设 - 农业银行桐庐支行在梅蓉村通过整村授信模式为超400户农户建立档案(覆盖率超93%) 贷款余额超700万元 [12][13] - 农户凭信用可获得无抵押贷款(如经营稳定的豆腐坊主获20万元 蜜梨种植户获30万元 养蜂农户获10万元)[12][13] - 浙江省整村授信覆盖3800多个建制村 贷款规模487亿元 农户信用贷款占比约65% [14] 种业与农业科技金融创新 - 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推出"园区担保贷" 允许企业以专利质押贷款(如农乐南繁公司凭价值超700万元专利获200万元贷款)[16] - 金融机构将科研实力、专利价值等"软实力"纳入授信评估体系(海南银行为种业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85亿元)[17] - 三亚南繁育种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30.24亿元(2024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3.35%) 金融服务覆盖种业全产业链 [18]
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人民日报· 2025-09-01 08:58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导向 - 国家强调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 支持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和农民增收 [8] -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8] - 央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文件 提出实施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 [8]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融资支持 - 甘肃西和县通过零息贷款支持中药材种植产业 户均增收2.7万元 [9] - 广鸿中药材合作社获得累计1600万元贷款支持 带动1800多名农民增收(其中超七成脱贫户) [11] - 农行在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突破2.4万亿元 在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贷款余额4758亿元(较年初增长392亿元) [11]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创新 - 国家开发银行通过2.2亿元授信支持重庆武隆仙女山乡村建设项目(已发放8000万元) [13] - 采用经营性设施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 停车场和垃圾场收入占项目总收入的六成以上 [13] - 改造工程覆盖70多公里污水管网和数十公里道路 惠及1.6万村民 [13] 整村授信模式推广成效 - 浙江桐庐梅蓉村通过整村授信实现93%金融服务覆盖率 贷款余额超700万元 [16] - 农行浙江省分行已为3800多个建制村落地整村授信业务 涉及贷款487亿元 [17] - 浙江省农户信用贷款占比约65% 基本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 [17] 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 - 海南农乐南繁公司通过专利质押获得200万元贷款(专利估值超700万元) [18] - 金融机构建立差异化授信评估体系 将专利价值、科研实力等作为硬指标 [19] - 三亚南繁育种产业贷款余额达30.24亿元(同比增长3.35%) [20] 金融机构差异化服务策略 - 农行甘肃省分行绘制金融服务生态图谱 重点支持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 [11] - 海南银行业机构分工协同:工行强化重大项目融资 建行做精支农支小 邮储推出专项贷款产品 [19] - 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创新"园区担保贷"产品 实现三方风险共担 [18]
“苦”药材变“甜”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34
行业政策与金融支持 - 同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种业贷款总额25.6亿元 贷款余额18.5亿元 其中中药材贷款2279万元 支持103家中药材市场主体[1] - 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中药材专属信贷产品 在利率、期限、抵押物方面提供优惠 解决融资渠道单一问题[3] - 当地农商银行通过"小微通"信贷产品为泉蚨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90万元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解决100万元资金需求[3] 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值 - 同心县中药材留床面积达3.9万亩 其中银柴胡为全国唯一主产区 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2] - 2025年预旺镇规划中药材留床面积2.5万亩 总产值突破3600万元[2] - 2024年预计采挖中药材7600亩 亩均产值5400元 总产值4104万元[4] 产业链发展与企业合作 - 北京同仁堂与同心县签约年采购10吨银柴胡协议 计划建设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地[2] - 争取闽宁协作资金606万元建成16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 引进河北企业建设初加工生产线实现就地分拣切片[2] - 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模式 合作社带动178户参与种植 319户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3] 就业与增收效益 - 马自林家庭农场种植600亩黄芩 解决40户农户就业问题[1] - 预旺镇中药材产业带动35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2] - 合作社示范带动198户种植 户均年增收6000元 380多名群众在14家合作社务工 户均年增收3200元[4] 地理优势与种植特色 - 同心县年均日照3024小时 昼夜温差15℃以上 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 病虫害少无污染[2] - 银柴胡生长期与7-9月集中降雨期高度吻合 形成优质药材生长环境[2] - 黄芩、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形成特色产业 推动旱塬地资源转化[1]
从“田间”到“舌尖” 重庆力争黄连全产业链产值破30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23:25
行业地位与资源禀赋 - 重庆作为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 凭借三峡库区 武陵山和秦巴山脉生态资源孕育丰富中医药资源宝库 [1] - 重庆市黄连在地面积近10万亩 产量占全国需求量60%左右 石柱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 [1] - 成功创建"中国优质中药材黄连示范基地" 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1] 产业建设与技术创新 - 推行黄连规范化生态种植 推广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和有机肥替代化肥 推进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1] - 开发梯次化全产业链产品体系 实现全资源化利用:以花开发黄连花茶/花菜 以根茎开发中成药 以须开发中兽药 以提取物开发牙膏/香皂等日化用品 [1] - 建设一批全程可追溯的黄连GAP基地 打造以黄连牙膏为代表的大健康"爆品" [1] 品牌与市场体系 - 打造"石柱黄连"区域公用品牌 构筑"地理标志+农业文化遗产+全国百强品牌"三重价值体系 入选中药材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单 [2] - 持续建设"中国黄连交易市场" 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形成核心市场稳固 高端渠道畅通 国际市场拓展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2] - 构建以"中国黄连市场"为核心的数字化交易平台 加强与国内头部中药企业战略供需关系 积极推动石柱黄连出口 [2] 经营模式与产业效益 -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家 发展专业合作社25家 规模种植户320余户 [2] - 构建龙头企业引领 多元主体参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形成分工协作 基地联建 市场共享 风险共担的联动发展格局 [2] - 力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 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 持续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1][2] 产业规划与活动 - 将于8月28日至29日在石柱县黄水镇举办"中国·重庆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2] - 全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 全国影响力的黄连产业高地 [2]
专访恩施市板桥镇党委书记刘荆: “政企协同推动中国板党之乡产业复兴”
长江商报· 2025-08-18 08:05
板桥党参产业历史与优势 - 板桥党参种植历史超600年 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1] - 板桥镇独特地理条件包括1700米海拔 年均气温10℃ 偏酸性有机质丰富土壤[1] - 板党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在生长环境 功效形状 加工技艺等方面具显著优势[1]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售价达5元/公斤 成为当地百姓摇钱树[1] 产业衰退与重振背景 - 因过度使用化肥 无序种植 提前采挖等粗放型种植导致品质下降 产业陷入十年沉寂[2] - 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板党带来新机遇[2] - 2023年停办十年的中国板党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重新启动[2] - 2024年出台《板桥党参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明确2026年实现全产业链全面提升目标[2] 当前产业规模与现状 - 党参种植面积达1.8万余亩 涉及种植户约3000多户[3] - 2024年全镇党参年产值达1.5亿元 带动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3] - 目前符合品牌标准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户占比不足10%[3] - 政企协同推动绿色化种植 建设全国首个党参主题博物馆中国板党博物馆[3] 未来发展规划 - 重点扶持2-3家龙头企业 通过标准化种植示范引导高品质种植[5] - 利用药食同源目录优势 打造板党鸡汤等药膳招牌打入中高端餐饮行业[5] - 结合海拔优势发展康养经济 推动药膳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6] - 2023年鹿院坪景区接待游客54万人次 全镇115家民宿去年接待避暑客人约8000人 避暑经济约2100万元[6]
邹明星返乡执甲唤醒板桥党参十年沉寂 闯入电商年销1000万锚定高端化市场
长江商报· 2025-08-18 08:0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板桥党参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核心产品包括初级党参及深加工产品如固体饮料、板党酒、党参面条和蜜片 [4][7] - 公司推动非遗申报并制定全流程标准 涵盖种植、炮制和检测环节 以重建市场信任 [4] - 公司计划结合一产、二产和三产 发展康养产业 实现产业升级和高端化市场拓展 [7] 经营与财务 - 公司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板党产业 其中200万元专项用于种子研发与二产创新 种子培育投入100万元 [5] - 电商销售额在一年内突破1000万元 通过线上经销商模式实现市场拓展 [6] - 公司帮扶200多户农户 户均增收达20万元 带动当地种植面积恢复至18000亩 [2][5] 市场与销售 - 公司最初通过传统代理模式拓展市场受阻 后转向电商模式 与达人合作分配利润 [6] - 产品通过电商渠道积累口碑 目标是从沉寂品牌重建市场认可度并走向国际化 [2][6] - 公司聚焦品质把控 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对农残和重金属进行严格检测 确保产品标准 [4][5] 行业背景与挑战 - 板桥党参曾因品质失控导致信任危机 外贸订单流失和品牌沉寂 公司通过标准重建应对 [3][4] - 农业产业周期长 党参种植需三年时间 前期投入大且回报延迟 公司持续资金压力 [7] - 行业需应对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有限的问题 公司通过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价值 [7]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破解发展梗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17 08:15
附子产业发展现状 - 四川省江油市迎来附子丰收季,药农增收显著,部分种植户家庭年收入可增加3-4万元 [1] - 附子种植历史达1300年,但曾面临外购种源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市场波动大等问题,导致药农信心受挫 [1] - 当前通过建立自有种源、合作社保底价收购等机制,种植成本下降,农户积极性提升 [1] 政府监督与政策支持 - 江油市纪委监委组建6个督查组,覆盖7个主产乡镇,建立27项问题台账并明确8个责任单位整改时限 [1] - 采用"三单一书"(问题交办单、整改督办单、成效验收单、纪检监察建议书)机制,形成全流程监督闭环 [1] - 重点监督项目资金拨付、政策性保险补贴、收购合同履行等环节,一线走访成为常态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附子种植面积扩展至7050亩,良种覆盖率提升30%,带动3000余户种植户增收 [2] - 加工与交易市场活跃,附子通过货车发往全国,形成完整产业链 [2] 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 - 通过整合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力量,对资金审批流程开展交叉监督,保障产业资金安全 [2] - 本地种源替代外购种源,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品质稳定性 [1][2]
海南琼中:林下经济成为“绿色银行”
经济日报· 2025-08-16 17:58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琼中县依托森林资源推动"林下+"产业模式 包括"林+药""林+菌""林+果""林+旅游"等多种形态 [1] - 2023年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约3793万元用于发展林下种植 养殖 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项目 [1] - 形成"橡胶+柊叶+广地龙"生态立体种植养殖模式 充分发挥土地效益并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1] 广地龙养殖产业 - 2024年3月投入乡村振兴资金60万元建设20亩养殖基地 投苗6000斤 采用"公司+村集体"发展模式 [2] - 与惠龙种养家庭农场签订购销合约 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 并与3个乡镇签订64亩保底收购协议 [2] - 生长周期3-4个月 每亩活体产量达1500斤 产值达数万元 未来5年计划打造50亩人工养殖示范基地 [2] 新寨鸡林下养殖 - 长征镇新寨村散养4000余只新寨鸡 预计出栏销售额达60万元 [2] - 养殖周期9-10个月 以玉米饲料和虫草为食 肉质紧实口感鲜甜 成立"海岛新寨鸡"品牌 [3] - 合作社提供种苗供应 技术服务和疾病防治全程托底 农户仅需负责日常养殖管理 [3] 草豆蔻种植规模 - 草豆蔻种植从200亩试验田扩大至1200亩 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增长 [3] - 公司承包农户874.99亩林地 支付50元/亩年租金 承包农场103.77亩支付150元/亩年租金 [4] - 雇佣农户参与种植管理和采摘 形成资源共享 风险共担 利益共赢的合作模式 [3] 产业经济效益 - 林下经济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 形成多业态融合格局 [4]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林下经济总面积超24.2万亩 实现"不砍树 能致富"的绿色发展 [5] - 黎苗药发展被纳入产业规划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