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乐园
搜索文档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了
创业家· 2025-10-08 17:42
文章核心观点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作为华谊兄弟实景娱乐战略的核心项目,因长期亏损于2024年破产重整,并被韩国私募基金MBK Partners全资收购,标志着又一个“中国迪士尼”梦碎 [4][13] - 外资机构(如MBK)正利用中国政策放宽及资产困境的机会,以“困境投资”模式抄底国内优质但经营不善的文旅项目,并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本土化改造实现快速扭亏为盈 [5][22][26][31] - 国内企业主题乐园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IP生命力弱、内容运营不足及投资回报周期长,而外资的成功基于其专业的资产筛选能力(如区位优势)和成熟的改造经验 [16][20][31] 华谊兄弟乐园项目的兴衰 - 华谊兄弟在2009年上市后提出“去电影化”战略,目标是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计划每年贡献180亿美元收入 [9][10]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为自主运营的重资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690亩,于2018年开业,但2018-2020年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额超3.89亿元(1.34亿+1.62亿+0.93亿) [4][10][13] - 项目失败后,华谊兄弟整体业绩受拖累,2018-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82亿元,最终于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并被收购 [13] 主题乐园行业的水土不服 - 国内主题乐园普遍面临IP短板:华谊兄弟依赖的《非诚勿扰》等IP热度短暂,且受众局限于成年人,缺乏如迪士尼的“老少通吃”属性 [16][20] - 行业通病在于企业重硬件投资、轻内容孵化,例如《非诚勿扰3》在2024年票房仅1.02亿元,豆瓣评分5.4分,导致IP衍生价值骤减 [16][20] - 主题乐园需长线运营,但经济波动下企业资金链易断裂,难以支撑长期投入 [15] 外资抄底的策略与逻辑 - MBK Partners擅长困境投资,曾以65.3亿元收购海昌海洋公园旗下4家主题乐园及郑州项目66%股权,并通过改造实现资产增值 [5][22] - 收购苏州项目后,MBK注入1亿元资金,引入亲子IP“奶龙”及本土化内容(如《状元归来》),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客流达35万人次,单日最高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5][22][23] - 外资聚焦核心区位资产:苏州项目位于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承接上海客流,长三角地区因消费市场旺盛成为投资热点 [31] 政策与市场环境变化 - 2021年起中国放宽外资准入,允许外资全资设立娱乐场所并取消投资比例限制,2024年外汇政策进一步放开非自用房地产投资 [26][29]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文旅资产,如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施罗德资本设立30亿元基金投资长三角消费基础设施 [30]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08 13:07
文章核心观点 - 韩国私募基金MBK Partners通过其海合安文旅平台,以困境投资策略成功收购并盘活了原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该项目是华谊兄弟“中国迪士尼”梦碎的典型案例 [4][6] - 国内企业打造主题乐园常因IP吸引力不足、运营能力欠缺等问题遭遇水土不服,而外资凭借精准的区位选择、本土化改造和轻资产IP运营模式,正集体抄底中国优质文旅资产 [15][26][31] - 政策放宽与市场信心恢复促使外资加速布局中国文旅市场,尤其青睐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客流密集的核心区域 [26][28][33] 华谊兄弟乐园梦的失败 - 华谊兄弟在2009年上市后提出“去电影化”战略,目标是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预计每年贡献180亿美元收入 [8][11]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是公司自主运营的重资产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690亩,于2018年开业并纳入《非诚勿扰》《集结号》等电影IP [11][13] - 该项目从开业即连续亏损,2018年至2020年累计亏损超3.89亿元,最终于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并被全资收购 [6][13] 主题乐园行业的水土不服 - 国内主题乐园普遍存在IP短板,华谊兄弟依托的成人向电影IP热度难以持续,且缺乏亲子游吸引力,与迪士尼等国际IP的成熟度差距显著 [15][16] - 许多企业沿用房地产逻辑,重硬件投资而轻内容孵化和长期运营,导致项目难以持续吸引客流 [15] - 文旅项目投资大、回本周期长,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易因资金周转困难被迫出售资产 [15] 外资的困境投资与运营策略 - MBK Partners擅长困境投资,曾以1亿元资金注入盘活原总投资35亿元的苏州项目,试运营期间接待客流35万人次,单日最高达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6] - 运营改造聚焦差异化:引入“奶龙”等亲子IP,并结合苏州文化推出《状元归来》沉浸秀等本土化内容 [22][24] - MBK有选择性地投资优质区位资产,如苏州项目位于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承接上海客流及辐射周边经济活跃城市 [31][33] 外资抄底中国文旅的趋势 - 政策放宽是关键推动力,2021年起取消外商投资娱乐场所比例限制,2024年进一步允许外资使用外汇投资非自用住宅类商业资产 [26][28] - 外资布局高度集中於长三角等交通便捷、消费力强的区域,案例包括MBK收购海昌海洋公园4家乐园及郑州项目66%股权,以及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 [26][28][31] - 外资抄底行为反映其对中国文旅市场长期需求的信心,通过低成本改造核心区位资产使其重获价值 [26][33]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了
36氪· 2025-10-08 12:07
文章核心观点 - 华谊兄弟的苏州电影主题乐园项目因长期亏损被韩国资本全资收购,标志着其“中国迪士尼”梦想的破碎 [4][5][12] - 外资私募基金MBK Partners通过“困境投资”模式,以低价收购并成功改造运营不良的中国文旅资产,显示出对中国文旅市场的信心 [8][29][45] - 国内企业打造主题乐园常因IP吸引力不足、运营能力欠缺等问题遭遇水土不服,而外资则凭借精准选址和改造策略实现资产盘活 [26][28][44] 华谊兄弟乐园项目的兴衰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于2018年开业,是华谊兄弟“去电影化”战略和实景娱乐版块的关键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占地690亩 [14][18] - 项目规划初期目标宏大,曾计划在4到5年内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预期年收入180亿美元 [16][17] - 乐园运营后连续亏损,2018年至2020年期间运营公司分别亏损1.34亿元、1.62亿元和0.93亿元,最终于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并被收购 [21][22] - 华谊兄弟公司自身从2018年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到82亿元,“去电影化”策略被指失误 [23] 主题乐园行业的水土不服 - 文旅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本周期长的特点,许多国内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无法坚持长期运营 [25] - 华谊兄弟乐园依托的电影IP(如《非诚勿扰》《狄仁杰》系列)热度难以持续,且题材偏向成人,缺乏像迪士尼IP那样“老少通吃”的吸引力 [26][28] - 国内企业普遍在内容孵化、精细化运营和长期品牌塑造上投入不足,过于依赖硬件建设 [28] 外资的“困境投资”策略与成效 - MBK Partners擅长“困境投资”,即折价收购陷入经营困境但具备潜在价值的资产,通过改造运营实现盈利后退出 [29] - 该基金曾成功投资日本大阪环球影城,持有八年后以约20倍市盈率退出,并将其打造为世界第四大主题乐园 [30] - 对苏州项目的改造策略包括引入“奶龙”IP打造亲子园区,以及结合苏州本地文化开发《状元归来》沉浸秀等差异化内容 [30][33] - 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更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的项目接待客流35万人次,单日最高达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8] 外资抄底中国文旅的趋势与动因 - 政策放宽自2021年起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设立娱乐场所并取消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为外资进入创造条件 [36][38] - MBK于2021年以65.3亿元收购海昌海洋公园旗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家主题乐园及郑州项目66%股权,显示出系统性布局 [10][42] - 外资投资呈现地域集中性,长三角地区因交通便捷、消费市场旺盛和高净值人群集中成为首选,苏州项目位于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区位优势显著 [44][45] - 其他外资案例包括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以及施罗德资本设立30亿元地产基金投资长三角消费类基础设施 [39]
外资盯上中国文旅,本土项目遇冷,翻盘机会在哪?
搜狐财经· 2025-10-07 21:26
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在国内文旅市场的活跃度明显提升,不再是以往偶尔现身的状态,反而频频有新动 作。 这些外资企业在挑选文旅项目时,有着清晰的自身逻辑,不会盲目出手,更倾向于挖掘有潜力的项目进 行布局。 它们凭借自身在运营、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经验,试图在国内文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而这一现象,也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呈现出了新的态势。 外资为啥盯上中国文旅烂摊子? 最近几年,外资在国内文旅圈动作挺多,不像以前那样少见了,这背后其实有政策在撑腰。 从2021年开始,国内放宽了娱乐场所营业的审批条件,外国投资者能依法在国内开娱乐场所,连外商投 资比例限制都取消了。 就拿2021年来说,韩国私募基金巨头MBK就一口气收购了好几家海洋主题乐园,还拿下了郑州一个乐 园超过六成的股权。 到了今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发了通知,取消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能买 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的限制,像酒店、商铺这些都能投了。 这明摆着是鼓励外资来国内商业地产领域闯荡。 得益于政策扶持,外资动作频频,去年年初,新加坡金鹰集团便有所行动,将上海外滩一家顶级奢华酒 店收入囊中。 今年7月,全球资产管理巨头施罗德资本还和浙江 ...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悄悄买走了
华尔街见闻· 2025-10-07 19:30
文章核心观点 - 韩国私募基金MBK Partners通过其海合安文旅平台,以困境投资策略抄底收购中国陷入经营困境的文旅资产,并通过对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和精准运营,使其迅速扭亏为盈,反映出外资对中国文旅市场长期前景的信心以及其成熟的商业逻辑 [3][7][27][41] 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兴衰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是华谊兄弟“去电影化”战略下重要的实景娱乐项目,于2018年开业,总投资额达35亿元,占地690亩,规划开发长达7年 [10][15] - 项目运营公司从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额分别为1.34亿元、1.62亿元和0.93亿元,最终在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并被全资收购 [6][16][17] - 华谊兄弟自身从2018年开始亏损,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到82亿元,“去电影化”策略被指失误 [18] 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 项目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依赖的华谊兄弟电影IP(如《非诚勿扰》《集结号》)热度难以持续,且多为面向成年人的题材,不具备迪士尼IP“老少通吃”的广泛吸引力,导致游客不买账 [22][26] - 国内企业普遍存在重硬件建设、轻内容孵化和长期品牌塑造的问题,试图复制房地产行业逻辑,但文旅项目投资大、回本周期长,需要长线布局的耐心 [19][20][26] 韩国资本的困境投资策略与成效 - MBK Partners擅长困境投资,即折价买入陷入经营困境但有潜在价值的资产,通过改造运营实现盈利后退出,例如其曾投资大阪环球影城并成功退出 [27][28] - 收购苏州项目后,MBK通过注入1亿元资金进行改造,引入“奶龙”等亲子向IP,并推出《状元归来》等本土化沉浸式体验,成功实现差异化运营 [7][28][31] - 改造后的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在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表现强劲,接待客流达3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7][11] 外资抄底中国文旅资产的趋势与逻辑 - 自2021年起中国政策放宽,允许外国投资者依法设立娱乐场所并取消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为外资进入创造了条件 [32][33] - MBK在2021年以65.3亿元收购了海昌海洋公园旗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家主题乐园及郑州项目66%的股权,显示出其对中国文旅资产的持续兴趣 [8][37] - 外资投资具有选择性,青睐位于长三角等交通便捷、消费市场旺盛的核心区位资产,例如苏州项目地处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能承接上海客流 [37][39][40] - 除MBK外,其他外资如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施罗德资本设立30亿元地产基金投资消费类基础设施,形成集体抄底趋势 [35]
主题乐园的走向,从「观光者」到「参与者」
华尔街见闻· 2025-10-06 22:09
受长隆集团盛情邀请,得以参加其年度重头戏——「长隆欢乐玩圣节」的开幕活动,并从中窥见了当下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些新趋势与可能性。 活动开幕礼由一个熟悉的身影点燃了现场气氛——香港视帝黎耀祥先生。从《西游记》里憨厚又带狡猾的天蓬元帅,到《巾帼枭雄》中那句「人生有多少个 十年」、威风八面的柴九哥,黎耀祥的出现不仅是简单的明星站台,更像是一条情感的纽带,瞬间拉近了粤港两地民众的集体回忆。这份巧妙的安排,为整 场活动奠定了温暖而亲切的基调。 步入园区,长隆的「诚意」几乎是扑面而来。今年的玩圣节,他们做了一个极具魄力的尝试:一次性打包了五个在年轻世代中极具号召力的动漫游戏IP,包 括《天官赐福》、《时光代理人》、《牧神记》、《阴阳师》和《明日之后》。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惊吓为单一卖点的万圣节活动,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主题式沉浸体验」。从古色古香的「中式幻境」,到充满金属与霓虹的「朋克诡城」;从童话般的「南瓜王国」,到带有独特年代感的「民国冥界」,再到颓 败而充满生存张力的「末日基地」,长隆几乎是为每一个IP量身打造了一个微缩世界。这种以主题划分区域的做法,不仅让不同喜好的游客都能找到归属 感,更将一个大型乐园,解构成数个 ...
中国这些资产,被韩国人偷偷买走了
盐财经· 2025-10-05 18:01
文章核心观点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作为华谊兄弟实景娱乐战略的标杆项目,因持续亏损被韩国MBK Partners收购,标志着又一个“中国迪士尼”梦碎 [3][6][9] - 外资私募基金MBK Partners通过困境投资模式,以低价收购陷入经营困境但具备区位优势的国内文旅资产,并通过运营改造实现业绩快速改善 [7][24][27] - 国内企业建设主题乐园普遍面临IP吸引力不足、投资回报周期长等挑战,而外资则利用政策放宽和地域优势,集中抄底长三角等核心区域的文旅资产 [21][23][31][37] 华谊兄弟乐园项目失败历程 - 华谊兄弟在2009年上市后提出“去电影化”战略,目标是在20个城市落地实景娱乐项目,预计每年贡献180亿美元收入 [10][11][13][14] -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于2011年启动,2015年正式开工,总投资35亿元,占地690亩,涵盖《非诚勿扰》《集结号》等7个电影IP主题区 [14][16] - 项目2018年开业后连续三年亏损:2018年亏损1.34亿元、2019年亏损1.62亿元、2020年亏损0.93亿元,最终于2024年进入破产重整阶段 [6][17] 外资收购与运营策略 - MBK Partners通过旗下海合安文旅全资收购苏州项目,并更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初期注入1亿元资金即实现客流提升 [3][7] - 2025年暑期试运营期间,乐园接待客流3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7] - 运营改造策略包括引入亲子向“奶龙IP”、开发本土化沉浸秀《状元归来》等,突出差异化定位 [27][29] - MBK此前于2021年以65.3亿元收购海昌海洋公园旗下武汉、成都、天津、青岛4家主题乐园及郑州项目66%股权 [9][35] 行业困境与外资抄底逻辑 - 国内主题乐园普遍存在IP生命周期短、受众面窄的问题,华谊兄弟依托的《非诚勿扰》系列电影票房从2010年的4.7亿元跌至2024年《非诚勿扰3》的1.02亿元,IP号召力衰退 [21][23] - 外资投资偏好具备区位优势的资产,苏州项目位于阳澄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可承接上海客流并辐射周边新一线城市 [37] - 政策环境放宽:2021年起取消外商投资娱乐场所比例限制,2024年外汇管理新规允许外资参与非自用房产投资 [31][32] - 其他外资动向包括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上海万达瑞华酒店、施罗德资本设立30亿元地产基金投资长三角消费基础设施 [33]
世界主题乐园,过了个闹心国庆
创业邦· 2025-10-04 18:08
以下文章来源于金错刀 ,作者江源 金错刀 . 科技商业观察家。爆品战略提出者。 邪修的风,如今又吹到了国庆旅游。 今年十一,不少年轻人搞出了新的"邪修大法"。住酒店怕被偷拍,那就自己放一个露营帐篷;一次性 手套直接当牙具盒;奶茶袋都能晚上用来泡脚。 来源丨金错刀 (ID: ijincuodao ) 作者丨 江源 编辑丨 张一弛 图源丨Midjourney 主打一个不花一分冤枉钱,干净便宜我都要。 跟年轻人的旅游热对比明显的是,曾经的国庆排队顶流 世界主题乐园, 却出乎意料过起了"紧日 子"。 从北京的环球影城每年巨亏15亿,到史努比乐园闭园发布结业公告,香港海洋公园最近公布了最新财 年业绩,表面上看尽管游客量和收入都创下最近五年新高,但公司却仍然亏损,今年还以23亿贱卖给 了祥源控股。 要知道,曾经这些世界公园还是旅游排队的鄙视链,也是当地的揽客地标,巅峰时期一天就是几万人 排队来玩,门票和周边越贵越被疯抢,可谓是相当的风光。 曾几何时,它们更是中国房产老板们的对标对象,每建一个乐园,目标都是"要成为中国的迪斯尼或 中国的环球影城"。 这些曾完全不愁游客的世界主题乐园,为何开始集体渡劫了? 昔日假期"金字招牌 ...
90家乐园激战,仅10%赚钱!上海成必争之地,靠啥戳中消费命门?
搜狐财经· 2025-10-03 16:36
行业宏观现状 - 中国大型及特大型主题乐园数量达90家,较去年新增8家,行业规模持续扩张 [3] - 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困境,呈现“70%亏损、20%持平、仅10%盈利”的格局 [3] - 一线城市家庭已有30%的支出流向休闲娱乐,主题乐园从“年度旅游目的地”转变为“周末日常消费场景”,市场需求呈现高频次、常态化增长 [3] 上海乐高乐园案例表现 - 上海乐高乐园2025年夏开园成绩亮眼,8月亲子客群占比高达85% [1] - 乐园门票收入与二次消费占比接近1:1,远超国内多数乐园“门票占比70%-80%”的单一模式 [1][7] - 项目总投资超100亿人民币,核心区域投资达5.5亿美元 [3] 主题乐园的经济拉动效应 - 主题乐园每1元门票收入可带动18.8元的综合消费,涵盖交通、酒店、餐饮、零售等上下游产业 [5] - 上海乐高乐园开园首月直接带动金山区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40%,餐饮消费增长65% [5] - 主题乐园对城市经济具有“1元消费带动3.5元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 [11] 成功选址的关键要素 - 选址需锚定高消费力区域,长三角地区2-12岁亲子群体消费需求旺盛,约35%“玩乐高长大的年轻人”构成情怀客群 [7] - 国际旅游目的地属性与便利交通网络至关重要,上海拥有江南水乡、浦江景观等文化符号,并能依托长三角交通网络辐射周边客流 [9] - 政策与生态协同效应显著,主题乐园能带动就业、税收并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使地方政府成为产业发展积极推手 [11] 盈利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 成功案例通过“体验即消费”的场景设计打破“门票依赖症”,上海海昌海洋公园门票与二销占比达到51:49 [7][11] - 乐高乐园通过室内迷你天地、“小驾驶员驾照”等仪式感体验带动衍生品热销,实现二销与核心体验深度绑定 [11] - 行业形成成熟的五维定价模型,包括品牌影响力、IP价值、城市能级、乐园规模、内容深度 [14] IP的运营与转化能力 - IP成功关键在于“体验式转化”能力,而非简单植入,乐高悟空小侠片区将《西游记》转化为3D木偶剧、互动游乐项目等体验形式 [18] - 迪士尼、环球影城优势在于形成“电影引流-乐园体验-衍生品变现”的产业链,让IP价值在不同场景反复兑现 [18] - 本土IP面临转化能力不足挑战,方特乐园通过挖掘孟姜女、白蛇传等公共文化IP,结合技术打造沉浸式演出,提供突围思路 [21] - 海昌海洋公园通过“真实生物IP+故事化运营”模式,将虎鲸“胖豆丁”的成长故事持续传播,形成独特竞争力 [23] 长期主义运营策略 - 乐高将“游客超级满意度”列为首要商业指标,开园首月复游率达28% [17][18] - 乐园首售产品为会员卡,通过会员权益、节日主题活动等构建“情感连接-重复消费-口碑裂变”闭环 [18] - 成本投入需聚焦于能直接提升体验的环节,如场景营造、IP落地与技术升级,而非单纯配套设施 [23][25] 未来发展趋势与核心原则 - 消费者逻辑从“功能导向”转向“情绪导向”,乐园需强化“里程碑式体验”设计以提供情感价值 [25] - 未来竞争是“乐园+酒店+商业+文化”的综合生态圈较量,通过产业协同实现“1+1>2”效应 [27][28] - 可持续发展需把握三原则:锚定高能级城市选址、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体验、打通IP全链路转化 [29]
干字当头 奋力一跳(前沿观察·挑大梁 看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物流地产行业 - 普洛斯集团于2004年在上海桃浦镇投资开发其首个物流园,并于2025年9月初投用经过改造提升的普洛斯上海新西北物流园一期 [6] - 新物流园采用“零增地扩建”模式,在原有土地上净新增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项目被纳入2024年及2025年上海市重大项目 [6] - 新物流园试运营期间出租率已超过90%,预计一年光伏发电量可达427万千瓦时 [6] 新能源与储能行业 - 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超级储能工厂项目于2025年2月在上海临港新片区正式投产,累计下线超1000台产品 [8] - 特斯拉超级储能工厂从开工到投产仅用9个月,相比其整车工厂的12个月建设周期提前3个月 [8] - 工厂建设过程中创新应用“项目服务包”机制,并通过将桥梁纳入水利基建项目统筹推进,快速建成两座跨河桥以解决交通问题 [8] 文旅娱乐行业 - 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从动工到开业仅用时18个月,建设过程获得地方政府全方位支持 [10] - 乐园开业后对区域引流作用明显,周边酒店暑期入住率达80%至90%,周边民宿一房难求 [11] - 当地文旅部门正将乐园与古镇、滨海、田园串联成精品路线,并叠加交通优惠服务,以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11] 政府服务与营商环境 - 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要求把企业经营难点细化到各部门全年工作,并对各部门实施效果进行晾晒考评 [11] - 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启动“闵小二”帮办机制和多部门协同,在3天内完成一家调味品企业的增资手续,实现当月银行放款 [11][12] - 虹口区为初创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类企业服务专班,形成由一个部门“一口受理”、统一解决企业诉求的机制 [12][13]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 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现其关键核心技术可能被泄露,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成立10多人的办案小组,经过一个多月努力锁定关键证据,叫停侵权行为并撤稿相关论文 [14][15] - 在监管部门帮助下,安谱公司建立起由完整制度、组织架构与专业人员构成的合规体系 [15] - 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设立“蓝鲸”护企工作站,累计走访企业700余家,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36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3.5亿元 [15][16] 宏观经济数据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1%,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