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从脑科学到猕猴桃——中外联合实验室奏响“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响曲
新华社· 2025-06-27 08:23
脑科学联合实验室 - 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联合实验室研发闭环精准调控治疗技术 通过脑电信号监测和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认知障碍与抑郁症患者 [2] - 联合实验室融合古巴神经科学积淀与中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优势 致力于研发普惠型神经技术以应对全球脑疾病负担 [3] -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建立70余个联合实验室 [3] 农业科技合作 -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通过溃疡病防控研究使四川等地发病率显著降低 并针对茶翅蝽等虫害开发天敌防控技术 [3] - 中方引进新西兰种质评价体系及标准化种植技术 利用南北半球季节差异实现全年研究周期 提升育种与病害防治水平 [5] - 实验室成果通过国际培训惠及埃及/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 推动全球猕猴桃产业改良 [5] 生态保护合作 - 中国-克罗地亚联合实验室揭示藻类微生物对普利特维采湖群地质景观的塑造作用 研究气候变化与旅游活动对湖泊保护的影响机制 [5] - 实验室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为世界遗产水系保护提供优化策略 [6] 国际合作模式 - 联合实验室覆盖脑科学/农业/生态等领域 从前沿研究到产业应用形成跨国科技合作网络 [6] - 科技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联合实验室实现技术共享与互利共赢 [3][5]
青海以工笔功夫绘就大美高原
经济日报· 2025-06-20 06:14
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责任和潜力都在生态 [1] - 青海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包括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公园示范省等,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整合优化后形成3类83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7.2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39.08%,其中国家公园占比75.88% [3] 国家公园建设与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统一标准规范、严格空间管控和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将12.31万平方公里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3] - 设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共聘用17211人,户均年收入21600元,形成基础管护体系并调动牧民积极性 [3] - 三江源国家公园水资源总量稳定输送600亿至900亿立方米优质水,藏羚羊数量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雪豹种群增至1200多只 [4] 盐湖产业与清洁能源发展 - 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盐资源总储量600亿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探索出"创新驱动、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6] - 德令哈市打造"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基地,首台高原风电机组下线,实现清洁能源装备"青海有、青海造、青海用" [7] - 青海持续做好"生态+文化+旅游"文章,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225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家 [7] 生态旅游与农畜产品输出 - 茶卡盐湖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同比增长14.74%,形成6大主题景观游览区 [8] - 2024年青海新增有机草原监测面积1.5亿亩,累计突破3亿亩,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220个,牛羊出栏937万头(只) [8] - 青海牦牛肉获供港准入,冰鲜藏羊进入澳门市场,"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发布后出口增长12倍 [8] 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 - 海南州同德县安排52.4亿元推进山水林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9] - 青海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 [10] - 青海草原植被盖度增至58.1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96%以上,三大江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10]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丨追青逐绿 美丽前行——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24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河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截至5月底全省优良天数101天、同比增加6.9天,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6天,达到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2] - 累计取缔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在全国率先完成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谋划重大治理任务7000余项 [3] - 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占86.1%,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30个、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示范段20个 [3] - 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351处,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保护范围 [3] 黄河流域保护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2024年黄河流域城市优良天数较2020年增加12天 [4] - 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森林抚育885.60万亩、修复黄河湿地2.78万亩 [4] - 在流域内率先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郑州、洛阳、三门峡、兰考等地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4] 南水北调工程保护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段)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5] -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5] - 淅川县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 [5] 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全省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208个 [6] - 新增零碳工厂11家、超级能效工厂8家、绿色工厂301家、绿色工业园区21个 [6]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装机占比突破50% [6] 生态文明建设 - 建成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45个 [7] - 探索出"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绿色资本"三种"两山"转化模式 [7]
东西问丨邓玉萍:中非共“逐”绿 如何转动共赢之匙?
中国新闻网· 2025-06-18 13:33
中非绿色合作成果 - 清洁能源建设合作取得突破,中国企业参与非洲数百个清洁能源项目,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累计超1.5GW [4] - 生态保护合作成效显著,中国治理荒漠化经验应用于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援建野生动物保护设施遍布多国 [6] - 绿色合作机制持续完善,2024年发布《关于加强中非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确立"十大伙伴行动" [6] 非洲绿色转型现状 -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近十年翻倍,从2015年34.7GW增至2024年66.8GW,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仅占电力消耗量6% [7] - 资源开发失衡,非洲占全球60%可开发光伏资源,实际发电量仅占全球1.2% [7] - 面临政策执行难题、绿色基建滞后、融资渠道狭窄等挑战,但年轻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孕育全球增长最快可再生能源市场之一 [7] 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借鉴 - 战略性绿色产业布局推动结构性转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升至28.6%,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3.2% [8]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20亿千瓦,风电光伏合计装机15.3亿千瓦超过火电 [8] - 建立环保法律法规与责任制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形成全链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10] 中非合作互补优势 - 中国绿色转型经验更贴近非洲实际,合作基于平等互利原则避免援助依赖 [12] - 非洲拥有锂、钴、镍等关键矿物资源,中国具备绿色技术、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优势 [14] - 需推动战略融合、产业协同、金融创新和治理完善,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机制 [14]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绵延数公里的光伏板犹如一片覆盖在沙地上的"蓝海",工人们在光伏板下挖沙沟、铺稻草、压流沙,网格状沙障在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开,犹 如一张巨网紧紧锁住流沙—— 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整个项 目区的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 项目经理李志全说:"为保护沙地原有的沙生植物,我们对光伏组件'随坡就势'布置,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 间距多1.5米,确保起伏不平的沙丘不会阻挡光照。" 6月17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区,光伏矩阵随着地势起伏错落排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 摄 据介绍,该光伏治沙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运行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新华林场场长贺鑫说:"我们实施'工 程固沙+造林''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的目标。" 如今,新华林场逐步走上既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来,新华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村民参与 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全流程作业,参与的农民超过2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怒江州生态环境局:彰显绿色发展底色 交出峡谷乡村振兴美丽答卷
新华网· 2025-06-12 09:1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怒江州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称号,独龙江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6个河流河段和1个水库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 [1]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成为全国首个自然教育基地试点单位,贡山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1] -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77%居全省第三,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195m³/公顷居全省第一 [1] - 2020年以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4%以上 [1]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2021-2023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优秀",2024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100% [2] - 怒江、澜沧江、独龙江水质稳定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五年行动,森林资源管护面积达1853.05万亩 [3] - 建立四级林长制体系(637名林长),聘用3.3万名生态护林员,发现泸水角蟾等新物种 [3] 生态制度与治理 - 累计完成120余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建成9个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站 [4] - 颁布《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建立"建管用"城乡"两污"治理机制 [5] 生态经济转化 - 打造15个生态旅游景区(4个省级绿美标杆),实施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 [7] - 2024年接待游客1024.55万人次(+14.1%),旅游总花费90.42亿元(+7.7%) [7] - 草果产业全链产值2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438元),咖啡种植3万亩(精品2.05万亩),综合产值超2亿元 [8]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强"三水"保护,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9] - 创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10] -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生态环境分区调整 [11] -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 [12] - 推行生态环境执法"六项机制",加快督察问题整改 [13]
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原标题:宁波镇海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收官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历时三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顺利收官,全区共记录野生动植物2448 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43种,黑嘴鸥、桃花水母等"稀客"频繁现身,白花草木樨等新记录 填补区域空白。这份"生态家底"不仅为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支撑,更折射出镇海从工业重镇向生态之城的 转型决心。 生态答卷:黑嘴鸥越冬群破千只,桃花水母现身水库 调查显示,镇海区维管植物达921种,鸟类209种,水生生物403种,多项数据刷新纪录,国家一级 保护动物黑嘴鸥在杭州湾南岸越冬种群规模突破两千只,创浙江省观测新高;九龙湖石英坎水库首次发 现桃花水母,其存在印证了优异的水质;白花草木樨作为宁波市新记录植物被发现,其清热解毒功效为 医药研究开辟新路径。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黑嘴鸥选择这里越冬,说明湿地修复真正见了效。"浙江省野生 动物保护协会理事施建庆说。 黑嘴鸥。施建庆 摄 生命接力:警民联动守护"涡轮增鸭",红隼重返蓝天 生态改善的背后,是一场场温情救助,2023年6月,市民吴先生发现受伤的"涡轮增鸭"小 后报警, 民警深夜护送其至救助站;2024年7月,一只翅膀折断 ...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迪庆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设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 2025-06-11 09:45
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与绿色发展 - 迪庆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PM2.5浓度13μg/m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Ⅲ类及以上比例100%,森林覆盖率63.98% [1] - 2020—2023年连续四年获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考核,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 - 实施森林抚育、草原修复、湿地修复等系统性工程,推进绿美村庄、生态廊道建设,扩大绿地面积 [4] 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 - 金沙江(迪庆段)多年保持Ⅱ类水质,流域面积16810.8平方公里,涉及16个乡镇 [8] - 累计巡河11.5万人次,清理河道垃圾4000吨,整改"四乱"问题76件(整改率100%),绿化河湖面积460万平方米 [8] - 放流123万尾金沙江土著鱼类,总磷浓度稳定低于0.1毫克/升,土著鱼类种类数量逐年上升 [9] 生态旅游与产业转化 - 2024年接待游客3122.98万人次(同比+23.83%),旅游业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17.78%) [10] - 保护地面积占国土43.32%,依托"香格里拉""三江并流"品牌发展生态旅游 [10] - 景区反哺社区6093户共3.09亿元,推动"伐木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 [13] 绿色产业发展与惠民政策 - 建设葡萄基地887.71亩、中药材基地7000亩、食用菌种植12080亩 [13] - 管护国有林1652.5万亩,投入资金1.2亿元,兑现公益林补偿1.02亿元 [14] - 聘用生态护林员16165名、公益林管护员2074名,发放工资2.02亿元 [14]
方厅水院“首秀”,迎来这场世界级盛会
国际金融报· 2025-06-09 18:3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地标——方厅水院 - 方厅水院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核心项目迎来首秀,承接2025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吸引36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位代表参与[1] - 项目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跨越沪苏浙三地,包含长三角馆及沪苏浙皖主题展馆,通过跨域步行桥实现无缝衔接[1] - 采用"商务会展+文旅休闲+生态保护"复合模式,整合慢行交通、跨省人文交流、国际论坛等功能,打造多维空间载体[3] 长三角示范区发展成果 - 示范区成立5年多来吸引高能级企业落户,科技创新与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3]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肯定大会平台作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分享[3] 未来发展规划 - 方厅水院将承接长三角REITs论坛、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等国际国内大型会议[4] - 周边配套设施如酒店、示范区线、跨太浦河通道等逐步完善,预计每年吸引大量高规格会议展览,成为区域发展动能"引爆点"[4]
探秘浙江洞头“鸟浪”奇观:生态守护铸就生命驿站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22:21
地处东南沿海,浙江温州洞头区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海上花园"。每年夏季,数以万计的候鸟如 期而至,在该区鹿西乡的南北爿山浙江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北爿山)的山屿海域间翔舞盘 旋、浮水嬉戏,形成壮观的"鸟浪"奇景。 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洞头长期坚持生态优先、鹿西乡狠抓资源保 护、当地护鸟力量默默奉献的生动体现,深刻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每年四、五月份候鸟繁殖季,护鸟队员们便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队员叶忠良介绍道,"我们主要是 保护鸟类。遇到游客私自上岛,我们要劝其撤离;坚持日常巡逻,上岛清理垃圾,维护鸟类生态环 境。" 观测平台是护鸟队员们的"主战场",长时间的蹲点观测只为及时掌握鸟类动态。面对误入保护区的 船只,他们耐心劝离,常常从清晨忙碌到日暮。护鸟队的常态化巡逻则有效遏制了非法捕鸟、偷盗鸟蛋 等违法行为。仅2025年5月以来,他们就成功制止了4起因游船鸣笛、燃放鞭炮惊扰鸟群的事件,为候鸟 营造了安宁的栖息环境。 数据见证生态改善 科学守护栖息家园 近年来,南北爿山已成为万千候鸟迁徙途中至关重要的"生命驿站",这从监测数据中便可窥见一 斑。"从2011年到202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