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重视建设投资,也舍得生态投入(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1
在海南洋浦港,一动一静的两个工程,相映成趣。 洋浦港的海岸线上,起重机的长臂正为自贸港的未来描绘壮丽的天际线;静谧的深蓝之下,新生的珊瑚 正为这片海域构筑坚实的生态基石。当天际线与生态线和谐共融,这份为未来发展投下的"生态保单", 将让高质量发展的航船行得更稳、驶得更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做好"必答题",更要答好"协同题"。工程启动前,科研机构率先探路;施工过程中,专业团队精准操 刀,将影响降至最低;工程结束后,长期跟踪养护机制无缝衔接……这种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态保 护逻辑,确保发展的步伐无论多快都不触碰生态红线。 为7万余株珊瑚乔迁新居,确保75%以上成活率,靠的不是一时热情,而是科学决策与系统保障。从宏 观着眼,海南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方案;从微观入手,科研人员改进飞碟状 人工礁盘,探索"胶泥+打孔固定"新方法。整个过程中,无人测量船、水下可视化系统摸清家底,在线 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水温、盐度和浊度等指标,为珊瑚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正是从顶层设计、科学移 植、过程监测到后期养护的闭环体系,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施工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科技创新为 生态保护插上翅膀,在优化生态 ...
黄河上游地区如何筑牢生态屏障、确保黄河安澜?
中国环境报· 2025-10-09 13:48
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全面振兴。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通过就地城镇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增 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合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严控城镇 开发边界,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要遵循"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要求;城 镇开发边界外的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防止 千村一面。 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文化,让其与始祖文 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形成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弘扬黄河文 化,应当强化政府宣传引导,让生态环境意识成为流淌的文化血脉。推动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创 意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黄河流域系统治理中具有关键地位。打造国 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立足黄河长久安澜的千秋大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底线管控。建立最严格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构建黄河流域国土空 ...
带市民沉浸式体验生物多样性
杭州日报· 2025-09-26 09:48
此次皋亭山绿色骑行活动,不仅是一次"生物友好"与"骑行友好"的美好邂逅,更以"沉浸式体 验"与"实践性参与"的创新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座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桥梁。 除了户外,生态观察体验周活动也走进了社区。采荷街道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 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活动,以"专家讲座+居民共商"模式联结生态知识与社 区实践,有效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来自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为市民讲述了《聆听自然的节律——二十四节气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她从二十四节气切入,科学解析时令与自然物候、生物繁衍的关联,结合现实生活与平时饮食习俗,展 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影响,引导居民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 为了让市民共同参与、深入体验城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城区生态观察体验周在本周拉开帷幕, 邀请市民以观察者、参与者、守护者的身份,走进城市中的自然秘境。 9月25日,骑行爱好者集结皋亭山自然中心,以"探秘自然+绿色骑行"的方式,解锁宋代文人笔下的 桃源秘境,沉浸式感受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生态魅力。 据了解,皋亭山自然中心于本周开启试运营,它是上城区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试点建设 过程中打造 ...
北京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
新京报· 2025-09-25 21:02
此外,此次执法检查坚持协同联动,汇聚监督工作合力。委托生态涵养区各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执法 检查,市区两级人大在监督方式、监督步骤、调研安排上始终保持同频互动。市政府相关部门同步开展 自查,即查即改、立行立改,修订完善政策,更新备案配套规范性文件,形成工作合力。 9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 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披露,2024年生态涵养区PM2.5浓度27.4微克/立方米,比全市低3.1微克/立方米,较2021年降低3.4 微克/立方米。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7%,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组织代表51人次赴全部7个生态涵养区34个点位开展检查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颁布实施已经第五年了, 市人大代表高度关注《条例》实施效果,在今年市人代会上,2个代表团和63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开展 《条例》执法检查的议案,经大会主席团审议批准,将其定为五项监督议案之一,列入常委会监督工作 计划。 此次执法检查,逐条对照法规条文,针对代表提出的议案,在 ...
全球滨海论坛聚焦蓝碳治理,多场景实践引领"蓝色希望"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13:42
蓝碳生态系统定义与重要性 - 蓝碳特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固定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与陆地绿碳形成对比 [1] - 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构成全球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是中国全国性碳储量调查的核心对象 [1] - 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 相当于陆地碳库20倍和大气碳库50倍 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议题 [1] 中国蓝碳碳储量调查成果 - 自然资源部在2021-2024年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完成全国调查 涵盖40个试点区域561个站位调查和825个样方采集 [2] - 构建中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密度参数库并首次估算全国蓝碳碳储量本底 集成7000余个数据 [2] - 沉积物是碳储存主力载体 红树林沉积物碳储量占比超60% 海草床与滨海盐沼沉积物碳储量占比高达90% [2] 盐城蓝碳实践与交易案例 - 盐城滨海盐沼年固碳量达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相当于3.5万辆小汽车年排放量 [3] - 2023年9月完成全国首笔盐沼蓝碳交易 腾讯以20.8万元认购192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3] - 2024年7月创新司法+蓝碳模式 将556吨碳汇用于生态损害替代性修复 [3] - 2025年6月第二期盐沼修复项目涉及面积18975万亩 预计固碳量达3.2万吨 [3] 蓝碳生态系统扩展与研究进展 - 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范畴外延 除传统三大类外 所有受潮汐影响的湿地均被纳入研究范围 [3] - 潮汐盐沼、海洋沉积物及珊瑚礁被纳入碳汇研究 为气候治理提供更广阔思路 [3] - 生态修复是提升蓝碳效应关键路径 受损红树林再造林蓝碳效应显著高于滩涂造林 [4] 蓝碳保护策略与协同治理 - 退塘还林、修复受损红树林和保护滩涂生态成为蓝碳保护重要举措 滩涂具备高抗沉淀和高抗排产速率特性 [4] - 海岸带保护需针对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牡蛎礁等类型制定差异化策略 与蓝碳生态系统保护形成协同 [4] - 蓝碳在碳汇功能外还发挥抗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社区生计发展的综合价值 [4]
聚力“三大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之“重”
长江日报· 2025-09-25 09:51
经济总量与城市地位 - 武汉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 稳居全国城市前十和中部第一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 - 武汉拥有92所高校 141万大学生和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 支持80个产业化项目 [3] - 建立500家企业培育库 配备210家市级中试平台和32家概念验证中心 [4] - 梦芯科技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缩小50% 功耗降低40% 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 [2] - 突破十余项北斗+AI卡脖子技术 北斗星地协同增强定位达国际领先水平 [2] - 武创航友智能科技年订单量增长4至5倍 团队扩展至三四十人 [2] - 湖北鼎龙新材料实现抛光液突破 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 [3] 物流枢纽建设 - 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 中部首个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的城市 [5] -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 [6] - 天河机场和花湖机场开通65条国际航线 [6] - 武汉港拥有33条集装箱直航航线和70条多式联运线路 [6] - 印尼-武汉直航航线开通后整体运输时间压缩7至10天 [6] - 中欧班列新增瑞典 挪威 芬兰3条线路 [6] 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 武汉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成为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湿地城市 [7] - 监测到301种鸟类 湿地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 [7] - 全市小微湿地增至50个 [8] - 全国碳市场"中碳登"落户武汉 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 [8] - 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 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 [8] - 黄陂区香溪谷发展旅游业态 带动36万人就业 [8] - 蔡甸区举办油菜花节和观鸟节 带动农民增收 [8]
靖江首届生物多样性展绘就生态科普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9-25 09:33
4 专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以科普之名,赴自然之约 请江首届生物多样性展绘前 为筑牢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根基,强化全社会守护自然生态的使 命担当,江苏省靖江市精心策划并成 功举办"万物自然 生命共鸣"生物多 样性生态科普展览活动。这场为期三 周的生态科普盛宴,通过系统整合科 普资源、创新展示形式,多元展示与互 动体验,构建了兼具科学性与传播力 的生态教育平台。 全年龄受众共赴自然之 约,沉浸式解码生命奥秘 本次展览选址在靖江市图书馆 1-2层,500平方米的展区内,生态魅 力持续释放。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白 发苍苍的老人,展览实现了全年龄段 覆盖,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比约60%。 一个个驻足观察的身影、一次次轻声 交流的探讨,彰显出展览对公众的强 大吸引力,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话题成 为城市热议焦点。 动植物标本展区则是一个"微观生 命博物馆",数百种千余只鳞翅目、 鞘翅目昆虫标本,以及120株乔木、 灌木、草本植物标本整齐陈列,通过 细致的形态展示,让公众直观感受 到物种的丰富与奇妙。 最受瞩目的当属活体生物箱互 动区域,10个模拟原生环境的生物 箱中,蜥蜴、蛇、昆虫等生物自在栖 息,5000人次的互动体验 ...
一泓清水润三晋 黄河奔腾谱新篇
中国环境报· 2025-09-25 09:33
蓝天映衬下水波粼粼的汾河太原段 "乡村振兴村庄秀,情洒中街碧水流。"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的文化墙上,这句标语不仅描绘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映照出山西推 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山西省启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计划通过三年实施285个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 工程于2024年全部开工,截至今年9月10日,已完工230个、完工率达80.7%。 从汾河两岸的湿地重建,到乡村污水的综合治理,再到养殖粪污的再生利用,三晋大地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久久为功的坚守,让"水量丰起来、水质 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愿景照进现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山西力量。 攻坚破局:以系统治理破解流域生态难题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难在系统性,贵在精准性。山西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省份,汾河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其水质改善直接关系黄河生态安全。过去,无 论是城市尾水排放、农村污水横流,还是养殖粪污堆积,都曾是制约流域生态环境的"硬骨头"。如今,山西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为抓手,从点 上突破到全域推进,从单一治理到综合修复,走出了一条科 ...
走,一起参观“大熊猫老家”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8:08
大熊猫保护与种群状况 -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种群数量达387只,保护繁育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3] -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显示种群稳步壮大[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栖息着1227只野生大熊猫,占园内种群总数的91.6%[7] 栖息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88%,科学划定1.32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与0.6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7] - 2024年累计开展巡护7.54万人次,里程超9.45万公里,现场记录大熊猫活动55次,发现痕迹点2005处[7] - 累计修复栖息地近33.14万亩,黄土梁、泥巴山等7条生态廊道持续建设,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7] 科技应用与科研支撑 - 大熊猫国家公园布设3871台红外相机构建监测网络,2024年捕获野生大熊猫影像3870余次[8] - 全国首次利用"猫脸识别"技术实现36种野生动物AI识别,26台视频监控和300台红外设备接入国家公园感知系统[8] - 建立大熊猫"DNA身份证",世界最大野化训练基地在大相岭建成,累计实施371个科研项目,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2025年将扩招本硕博学生111名[8] 社区共建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成立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2024年3000余名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8] - 雅安市发展村自2017年国家公园试点后常住人口和农家乐民宿数量翻一番,人均纯收入翻两番[4] - 雅安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提档升级70家民宿成立"熊猫民宿联盟",宝兴穆坪、荥经龙苍沟、天全喇叭河等入口社区纳入全国十大重点入口社区[4]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国驻华使节参与实地考察[2] - 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表示比中开展大熊猫合作多年,期待未来取得更多进展[3] - 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肯定当地居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并成为山林卫士的转变[5]
新华社:楚风焕新韵 江城汇知音
新华社· 2025-09-24 11:04
经济总体表现 - 全市经济在5年间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 [1] -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 - 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较同类产品小50%,功耗降低40%,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 [2] - 近3年科研团队突破“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国内外重大工程 [2] - 武汉拥有92所高校、141万大学生、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2]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构建“早期拨款转股权+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孵化机制 [3] - 武创院已支持80余个产业化项目得到持续攻关 [3] - 武汉动态建立500余家企业的培育库,拥有210家市级中试平台和32家概念验证中心 [3] - 湖北鼎龙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抛光液等领域实现突破,成功打入国内主流晶圆厂供应链 [3] 物流枢纽建设 - 武汉完成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为全国第二个、中部首个 [7] - “印尼拉博塔海—武汉阳逻港”直航航线开通使格林美原材料整体运输时间压缩7至10天 [8] - 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先后开通瑞典、挪威、芬兰3条新线 [8][9] - 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开通国际航线65条,武汉港有集装箱直航航线33条、多式联运线路70条 [9]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 武汉拥有166个湖泊、165条河流,2022年获评“国际湿地城市” [10] -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鸟类301种 [10] - 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微湿地已增至50个 [11] - 全国碳市场“中碳登”落户武汉,运行4年累计发放碳配额240亿吨,清算资金突破650亿元,吸引260家涉碳机构聚集 [1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黄鹤楼2024年上半年共计接待游客215.35万人次,其中暑期接待74.52万人次,外籍游客1.51万人次 [18] - 2024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3.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和11.2% [2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17%和16.55%,占湖北省比重分别为47%和53% [21] -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武汉举办,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吸引超2000家展商参与 [19] - “知音湖北·超级文旅日”活动启动,全省80家头部文旅企业推出近300项优惠产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