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新方位丨高原又见青青草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木里矿区生态修复工程 - 木里矿区因露天开采遗留13个采坑、27处渣堆,受损面积达2697.33万平方米,生态修复面临高寒缺氧、冻土退化等九大难题[3] - 2020年启动生态治理攻坚战,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广西煤炭地质局承接江仓4、5号井修复工程,项目区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气温-0.39℃,有效施工期仅1个多月[5][6] 技术创新与实施 - 研发"七步"种草法:通过渣土改良、铺设200吨有机肥重构土壤肥力,采用乡土草种混播使成活率提升30%[7] - 首创生态地质层再造技术:就地取材人工再造冻土层,阻断煤炭风化并修复含水层[7] - 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测实时追踪植被数据[7] - 开展50余次土壤配比试验,形成19项专利,其中8项发明专利填补行业空白[10] 修复成效 - 完成复绿面积224667.8平方米(相当于314个标准足球场),草种发芽率85%,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65%以上[9] - 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土壤侵蚀模数降低60%,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超2亿元[10] - 节约成本超500万元,实现预期效果的10%预算投入[10] 企业转型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从传统煤炭勘探转型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超500公顷,形成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能力[12] - 参与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包括《高原高寒地区覆土种草施工方法》,技术应用于黄河甘肃段修复工程(预计新增绿地326.5公顷)[13] - 团队培养3名注册岩土工程师和7名高级工程师,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技术梯队[1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拓展煤层气开发、锂矿勘查、地热利用等新能源领域[14]
邯郸复兴区:老工业区正变得“鸟语花香”
中国环境报· 2025-07-11 11:22
工业转型与生态修复 -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以全市1/300的土地贡献了1/10的GDP 但钢铁、煤炭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沁河一度干涸断流 生物多样性下降 [1] - 复兴区关停重污染企业 清零"散乱污" 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 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 火电产能5 1万千瓦 拆除高耗能企业900余家 [6] - 拆除7000处违建 腾退土地1 5万亩 完成植树造林十万余亩 在主城区西部筑起绿色生态屏障 41个行政村全部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6] 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提升 - 全区优良天数从2016年不足90天增至2024年268天 地表水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以上标准 [6] - 沁河通过生态补水300万立方米/年 水质从污染严重提升至Ⅲ类标准 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8] - 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21%提升至52 1% 监测到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489种 震旦鸦雀、红隼等珍稀鸟类回归 [17] 生态旅游与产业创新 - 园博园从矿渣堆积地改造为景观山体和水系 年接待游客量显著增长 [6][13] - 东高河村林木绿化率达85% 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村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 2025年成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15][16] - 锦绣江南小区35%绿地建成140余种植物的乐园 被认定为河北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社区 [16] - 发展金丝皇菊、油葵等特色农业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带动村民增收 [16] 生态工程与规划 - 编制《复兴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学绿化专项规划》 建设河北省首个生境花园 [7] -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23个村庄 覆盖80%农村区域 形成16公里带状生态系统 [13] - 保留河道枯树干、缓坡等自然要素 种植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 增强生态融合 [8][13]
冠中生态(300948) - 300948冠中生态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0
2025-07-10 18:48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0948,证券简称冠中生态;债券代码 123207,债券简称冠中转债 [1] - 投资者关系活动时间为 2025 年 7 月 10 日上午 10:00 - 11:30、下午 16:30 - 17:30,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2] - 参与单位包括吉石资本、九水投资、天弘基金等,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张方杰等 [2] 业务相关 订单获取与施工 - 通过招投标和商务谈判获取项目,市场部收集信息,部分客户主动合作 [2][3] - 项目施工周期 3 - 4 个月至 2 - 3 年不等,合同款项支付有预付款、进度款和质保金,比例依合同约定 [3] 订单情况 - 2024 年全年新签及中标待签合同 15.2 亿元;2025 年初至今预中标 2 亿元贺州市昭平县项目和 2.4 亿元博山区项目,未签合同 [4] - 订单分布在山东、云南、广西等地,政府及政府平台客户占比 90%以上 [4] 应收账款 - 截至 2024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 60,733.54 万元,1 年以内占比 44.32%,3 年以内占比 77.82%,3 - 5 年占比 12.50%,5 年以上占比 9.68% [4] 业绩预计 - 2025 年预计营业收入 2 亿 - 3 亿元,较上年度增长 40% - 110% [4] 公司规划与策略 市值与转股 - 重视市值稳定与股东权益,完善信息披露,回馈投资者 [5] - 希望投资者认可发展前景,通过可转债转股分享成果,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6] 未来 3 - 5 年规划 - 完成“生态修复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工厂化育苗项目产品化,提升生态修复业务水平 [7] - 导入 ESG 理念,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7] - 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募投项目,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拓展海外业务 [8] 化债与回款 - 化债政策对部分项目有积极影响,预计 2025 年回款显著改善 [9][10] 海外业务 - 在吉尔吉斯斯坦设办事处,2025 年一季度订单落地,有搭建实体、拓展苗木业务等经营计划 [10]
江苏省新增生态恢复岸线超十千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0 10:58
生态恢复岸线进展 - 江苏新增生态恢复岸线约10 63千米 为落实"十四五"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奠定基础 [1] - 海岸线保护修复成为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通过系统管理 统筹修复 科学认定和动态监测提升生态功能 [1] 三级责任体系构建 - 建立"省级统筹-市级督导-县区落实"三级责任体系 将年度新增自然岸线长度分解至沿海三市 [1] - 出台《关于规范大陆自然岸线动态管理的通知》 从占补平衡管理 动态进出机制 占用审批程序 监督管理四方面加强保护 [1] - 将自然岸线保有率纳入沿海市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考核指标 [1] 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 逐岸段开展潜力筛查 梳理"一地一策"修复清单 整合省市县财政资金争取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支持 [2] - 实施围海养殖鱼塘退围还湿 向陆侧湿地营造 植被种植 互花米草清除 滩面清理和生态海堤建设等工程 [2] - 修复后潮间带底栖生物与鸟类栖息环境显著改善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2] 动态监测技术应用 - 构建卫星遥感 无人机航测 实地踏勘 系统监测一体化网络 每季度开展海岸线动态监测 [2] - 重点对自然岸线全覆盖巡查 精准感知变化 及时制止违法占用破坏行为 [2] - 动态更新自然岸线监测数据 追踪互花米草治理 退围还湿等修复成效 [2]
绘就“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9 11:15
生态修复工程 - 启东市实施"缤纷百里"最美江海岸线行动 总投入5 28亿元进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 - 工程推出"一百千万美丽启东—江海岸线"建设架构 包括一江碧波 百里海岸 千河清水 万亩滩涂[1] - 项目采用"一年打基础 三年见成效 五年树样板"的推进计划 为受损岸线和湿地定制生态诊疗方案[1] 技术应用与成效 - 圆陀角示范段建成12 5公里生态海堤 通过岸线岸滩修复提升防浪减灾功能[2] - 在盐碱地成功植绿3000多亩 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2] - 采用"刈割+围淹""翻根深埋"等生态技术 修复300万平方米滨海湿地[2] - 恢复70万平方米潮汐通道 显著提升植被覆盖率和生物种群数量[2] 生态经济价值 - 工程将碧海银滩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打造兼具生态屏障与景观价值的"蓝色粮仓" 增强湿地碳汇能力[2][3] - 以生态"金边"串起"缤纷百里" 打造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的展示窗口[3]
帮主郑重的复盘分享 :97只股换手率炸表,咱中长线投资者该咋看?
搜狐财经· 2025-07-06 17:57
高换手率现象分析 - 97只A股股票换手率超过100%,北方长龙换手率高达257%,显示交易异常活跃 [1] - 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子板块成为高换手率集中地,与AI产业链、新能源车新技术、高端制造升级等风口高度重合 [3] - 逸豪新材作为电子电路材料企业,受益于半导体国产化和算力基建趋势,吸引资金集中流入 [3] 行业机会与风险 - 高换手率反映市场对政策利好行业的追捧,如生态修复领域的诚邦股份出现放量大涨,需区分业绩拐点与市场情绪驱动 [3] - 电力设备中的储能细分赛道兼具政策支持与业绩增长,相比纯概念炒作更具投资价值 [3] - 部分小市值股票存在概念炒作嫌疑,交易热度可能脱离基本面支撑 [3] 投资策略建议 - 中长期投资应关注公司护城河、现金流及行业地位等基本面因素,而非短期换手率指标 [3] - 在高换手率板块中需精选优质标的,如半导体材料、储能等具备实质成长性的细分领域 [3] - 市场情绪过热时需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概念炒作的接盘方 [4]
自然的复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11:42
全球NbS暑期学校及上海中心成立 - 全球首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暑期学校于6月23日在上海复兴岛开班,同期全球首个NbS城市中心落户上海 [2][14] - 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主办,覆盖中国等18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 [12][31] - 复兴岛作为上海市内陆人工岛,通过NbS模式实现产业转型与生态修复,未来规划为"数字智能岛"和可持续示范区 [21] NbS理念与国际合作进展 - IUCN定义NbS为通过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的综合方法,其全球标准2.0将于2023年10月发布 [3][20] - 自然资源部自2019年成为IUCN国家会员,2023年共建NbS亚洲中心,已开展生态修复指南编制等合作 [3][20] - 中国将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国家林草局计划推出荒漠化防治等案例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 [18][20] 上海生态治理实践案例 - 上海创新黄浦江全流域修复模式:上游保育郊野湿地、中游贯通45公里滨水生态岸线、下游打造"超级生态堤岸" [26][27] - 崇明东滩重构潮汐湿地保护候鸟栖息地,漕泾郊野公园通过农田退水实现农林湿复合生态系统 [21][31] - 案例被IUCN评价为全球首个超大城市尺度生态综合治理方案,采用集成化修复方法 [22][27] 跨领域合作与技术应用 - 暑期学校促进金融、城市规划等领域跨学科交流,华为展示信息化技术在森林火灾预警等场景的应用 [12][37] - 世界银行等机构分享NbS融资经验,"一个长江"项目联动政企修复长江岸线超千公里 [37][38] - 葡萄牙专家提出NbS需结合本土智慧,日本、墨西哥等国代表分享生物多样性战略等经验 [37][38]
生态新方位丨自然与人工的“双重奏”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陇南的实践表明,火烧迹地修复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 则。根据火烧严重程度和植被类型,制定差异化的修复策略,是提高修复效率、保障修复效果的关键。 对于轻度火烧迹地,应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为辅"原则。重点做好封山育林工作,加强 巡护监管,防止人为破坏和火灾复燃。同时,可适当进行人工促进更新,如补植乡土树种、清除入侵物 种等,加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陇南,一座隐藏在甘肃南部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更因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多样的 地貌,展现出"一山四季、十里不同"的壮丽景观,同时肩负着长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 要使命。然而,曾经频发的森林火灾,给这片绿色家园带来了沉重创伤。如何在火灾后科学有效地修复 火烧迹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懈研究与实践,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与陇南市政府在森林火烧 迹地修复领域探索出自然修复与人工促进修复相结合的创新道路,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修复成效 自然与人工双重奏 研究表明,陇南森林火烧迹地的修复效果与火烧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在轻度火烧区域,自然修复展 现出强大生命力。轻度火烧通常仅灼伤地表植被 ...
草种科技赋能荒漠治理 蒙草生态培育冰草新品种助力科学治沙
全景网· 2025-06-26 18:44
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 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开展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选用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乡土草种进行科学治沙,取得良好成效 [1] - 防沙治沙用种来自公司在当地建设的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实现"可追溯、有保障" [1] 蒙农1号蒙古冰草特性 - 蒙农1号蒙古冰草株高90-120厘米,叶片深绿色,抗旱抗寒且适应性强 [5] - 该品种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青绿期长,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修复退化沙化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首选草种 [5] 冰草新品种研发与技术体系 - 公司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合作,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出蒙农1号蒙古冰草等多个新品种 [6] - 形成冰草良种选育、提纯复壮、扩繁生产、精细管理等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集成技术体系,提升生产性能和生态价值 [6] 冰草繁育技术标准 - 公司编制《冰草种子扩繁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提纯复壮技术规程》团体标准,提供系统性作业流程 [7] - 标准涵盖地块选择、播种时间(春秋为主)、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30-50cm)、播种量(15-22.5kg/hm²)等关键技术参数 [7] 种源繁育基地与产量 - 公司在乌拉特中旗建立9000亩蒙农1号蒙古冰草原种田 [9] - 在呼和浩特、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地建立冰草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达25000亩,年产量超1625吨 [12] 技术创新与项目成果 - 公司承担内蒙古自治区草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通过新技术使冰草生物量提高10%以上 [9] - 建立大数据育种平台,开发基因编辑、诱变技术与信息技术在冰草育种中的应用 [9]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