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
搜索文档
海南创新驱动产业提质
经济日报· 2025-09-14 10:04
产业结构与政策驱动 - 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转型 [1] - 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服务进出口总额403.38亿元 同比增长23.9% [1] - 利用自贸港开放政策红利 结合资源禀赋为自贸港建设注入新活力 [1] 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集群目标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加快商业航天全链发展 [1] - 谋划推进航天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落地 打造航天旅游之都 [1] - 海口国家高新区推行乐城应用-高新生产联动发展模式 实现生物医药产业互动发展 [1] 制度创新与业务突破 - 三亚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 在多领域实现首单突破包括全省首只S基金落地 [2] - 三亚完成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和B保跨境电商首单出关 实现产业发展跨越升级 [2] -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实现跨境碳交易与红树林碳汇交易零的突破 [2] 政策环境与投资价值 - 海南拥有高度开放的政策制度体系 融通中外的合作网络和产业升级广阔赛道 [2] - 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使选择海南等同于选择机遇 投资海南等同于投资未来 [2] - 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推动两地政策联动 功能互补和优势叠加 [1]
云锋金融与澳碳所联合发布全球最大“碳链”计划 以RWA破解高质量碳信用难题
智通财经· 2025-08-29 13:46
核心观点 - 云锋金融联合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碳链"计划 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信用资产全流程上链 构建可信高效的碳市场新生态 [1][2] 战略布局 - 此举是公司在Web3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旨在为全球绿色资产市场构建新一代基础设施 [1] - 计划体现云锋金融迈向Web3领域的重要转型 以及云锋基金践行责任投资和ESG创造长期价值 [1] 技术实现 - 技术端由云锋金融区块链团队实现 为每一份绿色资产赋予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数字标识 [1][2] - 将碳信用开发、签发、交易、注销全流程上链 形成闭环管理保障全生命周期透明可追溯 [2] 市场背景 - 全球碳信用市场面临质量信任危机 "洗绿"和双重计算等问题频发 项目真实性与增量性存疑 [1] - 标准不统一和信息不透明导致优质项目价值难获认可 投资者面临较高声誉风险与信任成本 [1] 业务规模 - 澳碳所累计成交超100万吨碳信用 20万张绿证 [1] - 交易客户包括巴西林业集团 国泰海通证券 三菱电机 中建材绿色能源等领先企业 [1] 平台定位 - 该平台将成为传统碳交易市场和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创新尝试和有效补充 [1] - 推动碳资产现实价值与数字属性深度融合 畅通全球资本与优质碳项目的对接渠道 [2]
受权发布丨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8-25 18:27
总体要求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 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 [3] -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3] - 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和参与主体 营造公平公开透明市场环境 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3] - 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 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为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3] - 2027年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3] - 2030年目标: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 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建成诚信透明 方法统一 参与广泛 国际接轨的自愿减排市场 形成减排效果明显 规则健全 价格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依据行业发展状况 降碳减污贡献 数据质量基础及碳排放特征 [4] - 建立预期明确 公开透明的配额管理制度 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明确市场中长期配额控制目标 [4] - 科学设定配额总量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行业特点 低碳转型成本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4] - 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稳妥推行免费与有偿结合的分配方式 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4] -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 平衡市场供需 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 合理确定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配额清缴比例 [4] - 统筹全国碳市场与地方试点市场 鼓励试点在扩大覆盖范围 完善调节机制 创新监管手段 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5] - 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 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5]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展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 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6] -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开发 审定 实施及减排量核查全链条管理 项目业主和机构需恪守诚信原则并接受社会监督 [6] - 加强全国碳减排资源统筹管理 规范各类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6] - 倡导党政机关 企业 社会团体在绿色供应链管理 大型活动 社会责任 绿色低碳生活中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7] - 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 提高国际认可度 服务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7] 碳市场活力提升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及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对减排支持力度 [8] - 建立完善碳质押 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碳排放权相关金融活动 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8] - 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 利用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价格信号 [8]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 稳妥推进符合要求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 [8] - 自愿减排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8] - 规范重大政策信息发布 完善市场交易风险预防预警及处置程序 开展价格跟踪评估推动形成合理交易价格 [8] - 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和操纵市场行为 建立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防范履约风险 [8] - 加强碳金融活动监督管理 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好服务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8] 碳市场能力建设 - 建立健全与全国碳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 权责清晰 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 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9] - 推动建设全链条 数字化 智能化管理系统 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 强化服务功能保障数据安全 [9] - 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 条件成熟后转化为国家标准 [10] - 实施碳排放核算分类管理 完善基于排放因子法的核算体系 探索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 [10] - 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使用管理 依法进行检定或校准 制定计量技术规范 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10] - 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关键参数月度存证 [10] - 完善重点行业核查技术规范 明确核查要点和要求 规范核查流程 [11] - 推动审定核查机构遵循客观独立 诚实守信 公平公正 专业严谨原则 确保结果准确可信 [11] - 对碳排放报告持续高质量的重点排放单位可结合实际简化核查 [11] - 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建立健全数据质量内部管理制度 [12] - 地方生态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管水平 [12] -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 [12] - 对核查机构实施认证机构资质管理 明确准入条件 行为规范和退出机制 [13] - 加强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机构管理 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积极培育技术服务业 [13] - 定期开展评估促进第三方技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打造国际性专业服务机构 推动技术服务机构加强行业自律 [1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要求重点排放单位 注册登记机构 交易机构 技术服务机构 金融机构公开排放 履约 交易 质押等信息 [14] - 建立碳市场相关数据部门共享机制 依法加强重点排放单位 技术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信用监督管理 [14] 组织实施保障 -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抓好意见贯彻落实 地方党委和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支持 监督管理重点排放单位 [15] - 生态环境部加强统筹协调 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 系统推进任务落地 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监管指导 [15]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碳市场提供法律支撑 开展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相关立法研究 [16] -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 依法开展检察公益诉讼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 [16] -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 加强全国碳市场与绿电 绿证等机制的政策协同制度衔接 [16] - 制定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提高效率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16]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相关碳市场机制规则制定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公正转型 [17] - 加强国际磋商和对话交流 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多渠道宣传中国碳市场建设做法和经验 [17]
全国碳市场7月碳价预计全面上涨 启用单向竞价交易
证券时报· 2025-07-01 19:48
碳市场价格走势 - 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买入价格预期为70 67元/吨 卖出价格预期为76 67元/吨 中间价为73 67元/吨 [1] - 买入价格指数为176 66 上涨3 37% 卖出价格指数为172 98 上涨2 52% 中间价格指数为174 73 上涨2 93% [1] - 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为75 02元/吨 较上月上涨9 58% [1] - 6月日均收盘价为71 04元/吨 较5月69 90元/吨上涨1 6% 月内价格从68 34元/吨推高至77 20元/吨 涨幅逾12% [1] 碳市场交易量变化 - 6月全国碳配额日均成交量为78 10万吨 较5月54 58万吨上涨43 1% [1] - 6月全部交易日成交量均在10万吨以上 五个交易日破百万吨 最高达185 46万吨 [1] 交易机制更新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可采用统一价或申报价成交模式 [2] - 单向竞价按"价格优先 时间优先"原则排序 统一价以最低卖出申报价成交 申报价按买入方报价逐一成交 [2] - 意向卖出方单笔申报量不小于10万吨 可选择收盘价或收盘价-10%作为底价 买入方最高报价不超过收盘价+10% [2]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 共绘美丽武汉建设“同心圆”
中国环境报· 2025-06-11 09:32
武汉市环保活动与碳市场发展 - 六五环境日武汉市主场宣传活动在中碳登大厦举办,采用碳中和形式,展现绿色办活动理念 [1] - 活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美丽系列建设、生态承载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维度展开 [2] -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系统工作人员解码美丽河湖、美丽蓝天、美丽乡村、美丽城市背后的绿色发展驱动力 [2] 环保成果与案例 - 武汉打造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完成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岸线"体检",建立1842个排污口电子档案 [3] - 美丽乡村建设将污水塘变为"太空莲"种植基地,全市613个示范村建设生态网络 [3] - "武碳江湖"小程序已有公交、地铁、骑行等11类场景,累计160万用户,存储827万次减排行为,量化5.18万吨碳减排量 [3][14] 碳市场与碳普惠 - 中碳登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枢神经" [13] - 全国碳市场覆盖80多亿吨碳排放,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1000多家企业 [13]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4.11亿吨,成交总额超百亿元,企业每年100%履约 [13] - 武汉碳普惠减排量7609吨纳入湖北碳市场交易,为企业带来减碳收益27万余元 [15] 低碳实践与创新 - 武汉成功举办"零碳马拉松",通过参赛选手和市民捐赠碳减排量抵消3030.22吨碳排放 [14] - 北湖街道发起碳中和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用个人碳减排量抵消街道办事处大楼碳排放 [15] -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初现,吸引300多家涉碳企业和机构聚集,2024年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12] 各区环保活动亮点 - 江岸区举办环保志愿者风采展,惠济路小学"长江小卫士"开展解放公园小微湿地水质监测 [16] - 江汉区开展低碳市集、"清洁家园"活动,推广微立方近零碳创新产业园技术 [19] - 硚口区设置环保宣传区、低碳打卡区、手作体验区三大特色区域,引导公众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21] - 汉阳区开展"守湖净滩"行动,凝聚环保合力共护湖泊生态 [23] - 青山区公众走进火电、钢铁企业,了解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26] - 洪山区开展"环保+普法"进社区活动,发放宣传品100余份、手册200余份 [27] - 蔡甸区组织环保科普讲座、"环境监测进社区",引导居民践行低碳出行 [28] - 江夏区打造"多彩江豚"生态画廊,通过墙绘形式宣传长江生态保护 [31] - 东西湖区设置绿色市集、环保擂台、护湖行动、法治护航四大主题板块 [34] - 黄陂区探寻污水变清水奥秘,展示生态治理修复成果 [35] - 新洲区开展"护豚净滩"行动,守护江豚栖息环境 [35] - 武汉经开区覆盖社区、商圈、产业园区、乡村等多元场景开展宣传活动 [38] - 武汉长江新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普及绿色生活知识 [39] - 东湖高新区组织企业开展现场体验式普法宣传活动,推动企业主动治污 [41]
碳排放权交易是以市场手段控制碳排放更有效的工具
中国环境报· 2025-05-09 09:30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方案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标志着该市场启动交易以来的首次扩围 [1] - 我国最终选择碳排放权交易而非碳税工具 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1] - 2013年环境保护税立法申请送审稿未提及碳税 2015年征求意见稿及2016年通过的环境保护税法中已删除二氧化碳税目 [1] 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制度比较 -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有钱不一定排得起"且"有钱不一定能排" 碳税制度下"有钱就能排" 前者优于后者 [2] - 碳税通过将"负外部性"内部化迫使企业节能减排 但忽略了碳税自身局限性及碳排放权交易等替代互补机制 [2] - 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在流量控制环节产生替代互补效应 碳汇、碳捕集等工具与碳税在存量控制环节产生替代互补效应 [2] 碳税制度的经济影响 - 开征碳税会提高我国产品生产成本 影响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经济增长 [3] - 我国GDP年增长率需下降到4%以下才会实现碳排放总量净下降 当前阶段经济政策需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位置 [3] - 碳税制度需以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为支撑 我国能源价格机制尚存堵点 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 [3] 碳税制度与现行税制结构 - 建立碳税制度需优化调整现行税制结构 避免与资源税、消费税、燃油税等功能交叉重叠导致重复征税 [4] - 国际惯例中为同一政策目标对同一计税依据设置不同税种的做法不妥当 [4]
周二(5月6日)欧市尾盘,ICE英国天然气期货涨3.81%,报83.200便士/千卡。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涨4.36%,报34.440欧元/兆瓦时。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涨2.80%,报68.60欧元/吨。
快讯· 2025-05-06 23:16
能源期货市场表现 - ICE英国天然气期货上涨3 81%至83 200便士/千卡 [1] - 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上涨4 36%至34 440欧元/兆瓦时 [1] - 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上涨2 80%至68 60欧元/吨 [1]
周一(4月28日)欧市尾盘,ICE英国天然气期货跌1.30%,报77.550便士/千卡。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跌0.39%,报31.955欧元/兆瓦时。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跌1.69%,报64.58欧元/吨。
快讯· 2025-04-28 23:42
能源期货市场表现 - ICE英国天然气期货价格下跌1 30%至77 550便士/千卡 [1] - 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下跌0 39%至31 955欧元/兆瓦时 [1] - 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下跌1 69%至64 58欧元/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