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贸易
搜索文档
山东平度:电力保障“护航”粮食烘干 解秋粮晾晒“燃眉急”
新华社· 2025-10-25 13:54
电力保障措施 - 成立专项工作组并联合政府部门,对供区内62家重点粮食烘干企业建立“一企一档”保电清单 [2] - 依托大数据平台预测电网负荷,动态优化运行方式,确保主网畅通 [2] - 提供“当日受理、三日接电”的紧急增容服务,已完成8户企业增容改造,新增变压器容量2200千伏安 [2] - 组织17支服务队、336名抢修人员开展隐患排查,累计发现并处置树障、接头过热等隐患16处 [2] 秋收挑战与影响 - 持续阴雨天气导致田地积水,大型收割机械难以作业,已收获的湿粮易发生霉变 [1] - 平度市150多万亩秋粮正待归仓,主要为秋玉米 [1] - 单个烘干点每日接收湿玉米200多吨,设备需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以应对挑战 [1] 保障成效 - 专属客户经理机制确保电力保障,使烘干机不停机,支持企业放心收粮、开足马力工作 [1] - 电力支持使秋粮收获进度明显加快,烘干企业昼夜运转,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风险 [2]
俄乌冲突难停!全球能源粮价波动,对中国进口经济受影响
搜狐财经· 2025-10-20 11:53
战场局势与全球供应链影响 - 俄乌冲突持续导致停火可能性减小,继续扰乱全球能源与粮食贸易格局[5] - 乌克兰在顿涅茨克东部主战场损失严重,反攻难度巨大,扎波罗热地区双方攻防持续[9] - 针对平民和基础设施的袭击造成人员伤亡,并严重损坏能源设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9][10] 能源行业影响与市场波动 - 俄乌冲突作为重要能源出口国间的对抗,已在国际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上造成明显波动[10] - 冲突加剧全球能源市场紧张,基础设施损毁进一步影响能源供应稳定性[10] 粮食行业影响与供应链压力 - 冲突导致黑海航运受阻、农业生产破坏,使全球粮食供应链出现断裂风险[11] - 乌克兰作为欧洲粮仓与俄罗斯作为重要粮食出口国,冲突使粮食价格保持高位波动[11] - 粮食价格上涨间接推高全球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13] 中国能源应对策略 - 通过加强与中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合作,并加快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应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15] - 2023年以来与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运输量稳步增长,与沙特阿拉伯天然气合作项目推进,以保障国内供应并为全球市场注入稳定因素[15] 中国粮食安全策略 - 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原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确保主要粮食作物产能[15] - 通过扩大粮食进口来源,加强与巴西、阿根廷等国贸易合作,并通过对外农业投资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生产能力以稳定国内粮价[15] 中国全球角色与行业稳定作用 - 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冲突,呼吁停火止战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其行动为国际争端提供解决方案[16] - 通过多元化合作保障供应、增强国内经济韧性的策略,为其他国家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波动中提供经验[18]
蚌埠硕仓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15 10:1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蚌埠硕仓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继龙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 [1] - 公司于近日成立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业务范围广泛,涵盖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 [1] - 公司涉及生物有机肥料研发、复合微生物肥料研发及肥料销售 [1] - 公司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农作物栽培服务及农作物收割服务 [1] - 公司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以及初级农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销售 [1] - 公司经营包括谷物、豆类、油料、薯类、蔬菜、水果、花卉、树木、中草药、草、食用菌在内的多种作物种植 [1] - 公司业务包括粮食收购、粮油仓储服务及农作物秸秆处理及加工利用服务 [1] - 公司经营饲料原料销售及农作物种子经营(仅限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 [1]
“中粮1号”新产季粮食集港班列首发
中国新闻网· 2025-10-11 15:24
新闻核心事件 - 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贸易新产季粮食集港班列“中粮1号”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首发启程驶向北良港 [1] 物流通道重要性 - 集港通道是“北粮南运”体系中关键起始通道和核心动脉,直接关系到粮食跨区域调运的效能水平 [1] 合作与协同 - 中粮集团和国铁集团统筹推动,中粮贸易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深化协同,顺利开通了粮食集港班列 [1] - 实现了粮食从产区到港口的“一站直达”,有力破解了东北粮食集港运输瓶颈 [1] 运输模式与效率提升 - 运输过程中,中粮贸易采取散粮车与顶开门箱的组合运输模式 [1] - 该组合运输模式将集港周期缩短40%以上,有效提升了粮食运转效率 [1] - 此举助力构建畅通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 [1]
美国粮食垄断梦难圆,粮商低价求售,中国以自主产能与全球布局破局
搜狐财经· 2025-10-04 04:04
全球粮食博弈格局演变 - 美国曾通过转基因技术垄断、政府补贴及低价倾销策略构建全球粮食霸权,并在2003年通过操纵市场导致中国97%中小压榨企业破产,外资趁机收购70%产能[3] -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多次运用粮食作为战略工具,包括对苏联切断小麦供应、向海地倾销大米摧毁其农业、在非洲推广转基因种子使农民陷入债务[5] - 中国通过反垄断政策限制外资、扶持本土产业、在巴西建立供应链及采用人民币结算等方式打破美国战略枷锁,使美国农民陷入亏损销售境地[3][5] 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举措 - 中国在巴西桑托斯港建成南美最大粮仓群,仓储能力达1200万吨,将巴西大豆至中国运输周期从45天缩短至28天[5] - 中巴采用人民币结算使巴西大豆到岸成本比美国低8%,至2025年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占比升至71%,美国份额萎缩至21%[5] - 中国建立高达7.5亿吨的粮食储备体系,可满足全国18个月消费需求,2022年俄乌冲突时每周投放500万吨储备粮,72小时内稳定国内市场[7] 中国农业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 - 中国自主培育“齐黄18”大豆蛋白质含量达45%,远超美国转基因大豆的33%, “中麦578”小麦在新疆亩产超700公斤,比美资品种高30%[7] - 通过精细化加工,大米碎米率从15%降至8%以下,小麦出粉率提升3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新增200万吨粮食产量[9] -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普及使2024年豆粕用量减少1200万吨,相应降低大豆进口需求约1500万吨[9] 美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 至2025年美国大豆库存连续三年攀升至1.2亿蒲式耳以上,玉米价格较2018年峰值下跌42%[9] - 美国粮商为保市场份额将对华出口价每吨比巴西低30美元,但扣除运输成本后仍处于亏损状态[9] - 美国农民将40%玉米地改种牧草,大豆田弃收面积创历史纪录,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占比从峰值90%锐减至不足15%,玉米份额跌破10%[9][11] 全球粮食贸易新格局 - 中国与东盟签署粮食安全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共建远东粮仓群,在非洲推行“粮食换基建”模式,重塑国际粮食贸易格局[11] -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通人民币结算通道,巴西央行宣布粮食出口企业可将所得人民币全额兑换黄金[11]
期货工具如何为种植户所用? 来自黑龙江绥化粮贸环节联农带农的一线调研
金融时报· 2025-09-25 11:34
公司业务模式转型 - 公司积极探索从传统粮食购销仓储业务向期货交割服务、基差贸易和上下游产业链贸易的多元模式转型 [1] - 公司充分发挥期货交割库优势,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并赚取基差效益,将效益向上补贴农户,向下反哺工厂 [1] - 公司定位是为主要股东及服务的粮食加工企业提供稳定粮源,年贸易量约50万吨,并致力于降低玉米采购价格以助力加工企业控制成本 [3] 行业经营环境变化 - 2022年前后是玉米市场回调的节点,市场参与者心态和贸易方式发生转变,此前2020-2022年因临储库存消耗、需求旺盛及资金涌入,玉米价格攀升,种植户惜售,行业普遍采取"现货为王"策略 [4][5] - 2022年秋季起,受粮价偏高、市场需求疲软及经济弱运行影响,粮贸商囤粮出现亏损,收购主体减少导致农户卖粮渠道变窄,呈现"量价分离"的经营状况 [5] - 此轮波动让粮贸企业意识到传统囤粮、大敞口头寸模式虽在价格看涨时带来高收益,但潜藏高风险 [6] 风险管理策略演进 - 为有效管理价格风险,公司套保比例由原来的20%提升至50%以上,市场机会好时可达80%,另一家公司套保比例也达到80%左右 [6] - 公司积极改变囤粮经营策略,近两年探索采取滚动采购模式,让粮食流通起来,例如在春节前后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近150元/吨时,仍部分采用基差贸易方式以保持稳健经营 [6] 创新联农带农模式 - 公司创新推出结合衍生品工具、更贴合种粮主体习惯的订单农业模式,例如通过卖出套保在播种后为种植大户提前锁定售价(如0.93元/斤),在价格走弱背景下帮助农户实现增收(如增收20万元) [9] - 新模式包括"夏季一口价"并配送运用期权工具的"增收宝",引导农户在获得预期收益后博弈市场价格上行可能,旨在让农户接触并逐步适应金融工具 [9] - 订单模式要求农户支付保证金,一口价订单保证金为10%,合约期内若期货盘面波动导致保证金低于5%则要求追加,否则平仓,以此约束合同履行 [11][12] 模式成效与未来发展 - 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前确定售粮价格,拉长了售粮时限并可向种植端传递市场信息,同时与公司滚动采购模式更适配,提升资金和粮食流转效率 [10] - 订单农业模式显著提升合作黏性,例如一农户在2023年尝到甜头后,种植面积从2000亩扩大到6000亩,公司覆盖的种粮面积从2024年的两万亩在2025年实现翻番 [10] - 公司将当地有3000亩以上规模的主体作为推广重点,以期辐射更多农业主体,目标是根据深加工环节预期需求指导种植端品种选择,帮助产业链获得更高附加值 [10][12] - 公司整合金融机构、农资农技服务等资源,通过农服超市提供全链式服务,并计划协调农担公司创新物权服务,与农商行等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以满足产业需求 [12]
期货工具如何为种植户所用?
金融时报· 2025-09-25 10:38
公司业务模式转型 - 源发物流从粮食购销仓储业务向期货交割服务、基差贸易和上下游产业链贸易的多元模式转型 [1] - 公司通过期货套期保值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套保比例达80%左右 并赚取基差效益 [1][8] - 采用滚动采购模式替代囤粮经营策略 提升粮食流通效率 [8] 产业链协同与联农带农机制 - 源发物流年贸易量50万吨 主要服务京粮生物和龙凤玉米两家加工企业 目标为其降低玉米采购成本 [5] - 绥化象屿农产自有仓容130万吨 其中30万吨专供生化加工原料需求 [5][6] - 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覆盖种植面积:2024年达2万亩 2025年实现翻番至4万亩 [11] - 创新"夏季一口价"模式 配送期权工具"增收宝" 引导农户博弈价格上行机会 [11] 期货工具应用与风险管理 - 象屿农产套保比例从20%提升至50%以上 市场机会好时达80% [8] - 基差贸易方式被采用 春节前后期货价格高于现货近150元/吨时仍坚持稳健经营 [8] - 为种植大户锁定售价0.93元/斤(折合1860元/吨) 在价格走弱背景下帮助农户增收20万元 [11] - 要求订单农户支付10%保证金 若期货盘面波动导致保证金低于5%需追加 否则平仓 [14] 市场环境与行业挑战 - 2022年玉米市场回调 粮贸企业受农户惜售及"高价买粮、低价销售"双重冲击 [6][7] - 80%种植主体参考期货市场但实际运用较少 因专业知识缺乏和信息不对称 [10] - 玉米种植主体偏好"一口价"传统交易方式 对基差售粮接受度较低 [10] - 绥化地区种粮者平均年龄65岁 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预计快速提升 [11] 战略发展与服务创新 - 源发物流建设农服超市 整合金融机构、农资农技服务资源提供全链式服务 [14] - 通过订单模式提高与种植端合作黏性 未来可指导种植品种选择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14] - 地方政府支持模式推广 绥化象屿农产在市政府组织下到各乡镇宣讲 [13] - 协调农担公司创新物权服务 与农商行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产业主体需求 [14]
农行山西晋中寿阳支行 深化金融科技应用 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1 18:45
农业金融支持 - 农行山西晋中寿阳支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4.77亿元 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余户 [1] - 通过"惠农商户贷"为寿阳县锦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10万元信贷支持 利率优惠 助力大棚扩建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 [2] - 为寿阳县超杰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发放200万元"惠农商户贷" 其中60万元用于扩建粮仓 140万元用于秋粮收购 [2] 金融科技应用 - 推出"惠农e贷"产品 实现纯信用贷款3分钟到账 无需抵押和见面审批 [3] - 构建"线上大数据+线下网格化"双轮驱动体系 线上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抓取交易流水和补贴记录 线下核验土地托管合同 一天内完成授信 [3][4] - 打造"村口办 掌上办 自助办"立体化服务网络 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4][5] 农业产业成效 - 寿阳县锦园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五彩椒亩产大幅提高 优质果率突破95% 产品直供高端商超 年产值预计突破500万元 [2] - 寿阳县超杰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仓储容量提升 粮食损耗率降低 成为晋中市民营粮贸领域重要补充力量 [2] - 寿阳县金穗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耐密玉米品种及大型农机 降低每亩耕作成本 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3] - 寿阳县根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服务半径由县域拓展至周边三县 营收预计突破220万元 农机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3] 区域农业基础 - 寿阳县三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是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和全国杂粮生产先进县 [1] - 形成以粮为主 兼顾菜果肉区域保供的多元化农业产业结构 2023年进入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1] - 作为北方典型雨养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区 适合玉米高粱等耐高寒农作物生长 [1]
“银期保”为大豆种植筑起一道风险防线
期货日报网· 2025-09-19 01:38
项目背景与问题 - 2024年嫩江地区遭遇罕见持续40天旱灾 导致科洛种植专业合作社6万亩大豆平均单产降至0.0922吨/亩 较预期大幅减产16.17% [1] - 干旱导致大豆品质下降 当地大豆现货价格跌至约1.75元/斤(3500元/吨)合作社面临产量与价格"双杀"带来的巨大资金链压力和经营困境 [1] - 科洛合作社是当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代表 2024年大豆和玉米种植规模分别为6万亩和7万亩 嫩江市2024年大豆种植面积达780万亩 年产量约115万吨 [2] "银期保"项目模式与创新 - 项目在传统"保险+期货"模式上升级 构建"保险+期货+银行+企业"多方协同全链条风险管理生态圈 实现金融资源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2] - 项目为国投期货牵头 联合宏源期货、渤海期货、广州金控期货参与 太平洋财险黑龙江分公司承保 为合作社6万亩大豆(折合现货量6600吨)提供收入险保障 [1][2] - 目标价格设定为4500元/吨 每亩保额420.75元 总保费189.36万元 保障周期分两阶段:7月15日至10月15日保险期覆盖种植收入减少风险 10月16日至12月16日二次点价期提供售粮后价格反弹增收机会 [2] - 创新采用"三卡合一"账户管理模式 由嫩江农商行统一托管合作社收入账户、保险赔款账户、银行贷款账户 确保贷款专款专用、赔款直达高效、售粮款及时归集还贷 [3] - 引入二次点价增收机制 在传统价格险基础上嵌入看涨期权 帮助合作社锁定最低收益并提供价格反弹潜在增收机会 [3] - 引入嫩江市丰瑞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开展基差收购 企业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锁定粮源并控制采购风险 为合作社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1][3] 项目成效与赔付结果 - 因实际单产下降和大豆价格下跌 合作社大豆亩产收入仅为378.06元 低于保险保障目标收入420.75元 触发理赔条件 [4] - 项目产生总赔付金额256.14万元 赔付率135.3% 平均为每亩地挽回42.69元损失 有效弥补因灾减产和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缺口 [5] - 嫩江农村商业银行为项目提供300万元贷款支持 赔付款直接打入农商行账户 解决合作社春耕"贷款难"和灾后"还款难"问题 [1][5] 参与方反馈与未来展望 - 科洛合作社在2025年继续参与大商所"银期保"计划并扩大至玉米和大豆两个品种 计划承保4万亩玉米和8万亩大豆 寻求更全面稳定风险保障 [5] - 嫩江农商行认可"三卡合一"账户管理实现贷款、保险赔款和粮款闭环管理 高效安全解决合作社信贷难题并降低银行自身信贷风险 [5] - 嫩江市丰瑞粮食贸易有限公司通过基差收购和二次点价提前锁定优质粮源 首次尝试利用场外期权管理采购风险 为企业转型现代风险管理开端 [6] - 大商所豆一期货A2501合约从入场价4443元/吨下跌至结算价4099.73元/吨 二次点价期内未反弹至结算价以上 期权结算收益为0元 但项目整体保障了合作社收益水平 [6] - 未来模式将在覆盖品种、主体范围上不断扩面 产品设计上更加精准灵活 生态构建上吸引更多元主体参与 目标从风险兜底向助力农户可持续稳收增收升级 [7]
全环节贸易数字化,让粮贸企业降低30%成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区块链技术应用 - 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海运提单从纸质变为电子 每单减少约5000张A4纸原料消耗[1] - 电子提单跨境流转实践探索历经三个阶段 2023年10月完成首单全环节数字化实单试点 首次打通中国"信贸链"与新加坡IMDA的"TradeTrust"[1] - 2024年引入航运巨头马士基构建数字贸易网络 签发电子提单后10日内完成交单[2] - 2025年融合金融服务 完成D/P付款方式下首个跨境全环节互操作数字化银行托收业务[2] 效率与成本效益 - 电子提单提高80%单证处理效率 降低30%业务操作成本[1][2] - 跨境交易交货时间从一个月左右加快至12天[2] - 买卖双方在合同签订 海关通关 提单流转 货款支付等全环节实现无纸化[2] 贸易数字化发展 - 中粮集团受商务部委托建设中-新"数字贸易港"项目 依托对新加坡出口业务场景开展实践[1] - 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入数字化生态 形成"商业实践-标准制定-国际推广"闭环模式[2] - 中国数字贸易迅速增长 上半年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进出口达1.5万亿元 跨境电商进出口达1.3万亿元[2] 技术实施细节 - 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提单跨国流转真实 安全与高效[1] - 马士基在集成TradeTrust标准框架的信贸链上操作 贸易各方可对货物状态全程一站式实时追踪[2] - 实现电子提单在船东 货主 银行各方之间的高效安全流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