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批发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锐评丨美英达成协议难解经济困局,美联储承认风险上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8:45
美联储政策与经济形势 - 美联储维持短期利率在4 25%至4 50%区间不变 符合市场预期 [1] - 政策声明指出第一季度进口暴涨41 3%扭曲GDP数据 剔除后经济仍保持良好势头 [1][2] - 鲍威尔强调特朗普政府新政策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若关税持续实施可能导致通胀上升 经济增长放缓和失业率上升 [1] 企业动态与行业影响 - 美国企业因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普遍暂停发布第二季度收入预测 类似疫情期间的非正常现象 [2] - 汽车制造 航空 快递等行业头部企业指出政策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决策 公司估值偏高且面临收入增长下降压力 [3] - 中间商品占美国进口总额20% 关税政策可能导致生产原料短缺 直接影响企业运营 [3][5] 就业市场与消费 - 4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7 7万个 其中批发行业增0 58万 运输与仓储业增2 9万 反映企业提前备货需求 [3] - 剔除批发和运输仓储行业 4月就业增长低于预期 后续月份若削减岗位将威胁就业市场趋势 [3][4] - 零售企业明码标出关税成本 既解释涨价原因 也抗议政策对消费的负面影响 [5] 贸易关系与宏观经济 - 美国与英国新贸易协议象征意义大于实际 对美进口仅681亿美元 远低于墨西哥 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 [5] - 关键进口商品如墨西哥汽车 加拿大原油 中国电子产品若下跌将直接冲击美国大众消费 [5] - 4月CPI数据将首次反映新关税政策对物价的实际影响 通胀反弹风险显著 [6]
日本利率下行期消费股的估值变化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14 16:37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复盘日本九十年代市场,分析利率调整对消费股基本面及估值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消费股市场的驱动模式、各细分板块的驱动差异,还阐述出海产业、报复性消费及刚需板块的估值特点 [1][6][9] 日本九十年代市场利率调整情况 -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下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1991年7月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1999年降至0%,进入零利率时代 [1] - 同期日本国债利率下行,1990年9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8%,1998年9 - 10月降至1%以下 [1] 消费股利率调整阶段划分 - 第一阶段(1990 - 1991年):泡沫破灭下的利率初降期,利率从6%降至4.5% [3] - 第二阶段(1992 - 1993年):经济增速放缓下的利率下行期,利率从4.5%降至1.75% [7] - 第三阶段(1994 - 1995年):经济弱复苏背景下的宽松货币政策期,利率从1.75%降至0.5% [7] - 第四阶段(1996 - 2000年):金融风险下的利率下行期,利率从0.5%降至0.25% [7] 消费股市场驱动模式 - 1994 - 1995年消费板块市场由基本面驱动,农林水产等行业市场表现与净利润变动紧密相关 [6] - 1996 - 2000年消费板块市场以估值驱动为主,各行业市场表现受估值下滑影响明显 [6] 细分板块驱动差异 - 电器设备指数收益得益于盈利增长,体现基本面驱动特征 [9] - 零售行业指数收益源于市盈率变动,体现估值驱动 [9] - 食品饮料行业前期由基本面驱动,后期转变为估值驱动 [9] - 农林水产板块不适合长期持有,电器设备板块长期收益来自基本面增长 [10] 出海产业估值特点 - 1994 - 1995年电器设备板块估值底优于其他消费板块,反映市场对制造业出海的高预期 [13] - 美国经济复苏需求攀升、企业受日元汇率和国内竞争影响有限,是出海产业享有高估值溢价的原因 [13] 报复性消费对估值的影响 - 1994 - 1995年经济短暂复苏,纺服、批发、零售板块股价和业绩上涨,估值上扬 [15] - 此前经济下行抑制消费欲,经济回暖引发报复性消费,推升可选消费行业估值 [15] 刚需板块估值稳定性 - 食品饮料等刚需板块估值变动幅度小,在不同行情下具备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 [18]
日本利率下行期消费股的估值变化
日本九十年代货币政策演变 - 日本央行在1991年7月将政策利率从6%下调至5.5%,同年11/12月各降50BP至4.5%,1992年4月降至3.75%,7月再降50BP,1993年2月降至2.5%,1995年5月下调为1%,同年9月降至0.5%,1999年进入零利率时代 [3]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990年9月的8%降至1998年9-10月的1%以下 [3] - 利率下调分为四个阶段:1990-1991年(6%→4.5%)、1992-1993年(4.5%→1.75%)、1994-1995年(1.75%→0.5%)、1996-2000年(0.5%→0.25%)[9] 消费股驱动模式分化 - 1994-1995年消费板块由基本面驱动:农林水产/食品饮料/纺织品/电器设备/批发/零售净利润变动率达15/-13/389/116/162/179%,市场表现与盈利高度相关 [9] - 1996-2000年转为估值驱动:同行业市盈率变动率为-88/-27/-70/-1/-68/-65%,市场表现与估值波动同步 [9][10] - 电器设备板块持续由基本面驱动(1994-1995年市场表现+15%对应净利润+116%,1996-2000年+35%对应+7%),零售行业由估值驱动(同期市盈率变动+334%/-65%)[12] 行业细分表现 - 出海主题产业估值溢价显著:1994-1995年电器设备板块PE估值底65.4倍,高于食品饮料(32.7倍)、纺服(43.5倍)、零售(50.1倍)[20] - 报复性消费推升可选消费估值:1994-1995年纺服/批发/零售PE涨幅达3773%/25%/302%,PS涨幅34%/25%/-2%,利润端增长389%/162%/179%[22] - 刚需板块估值稳定:食品饮料PE变动1994-1995年仅+6%(电器设备-29%、零售+334%),1996-200年为-27%(农林水产-88%、纺服-70%)[24] 长期投资价值分析 - 农林水产板块长期投资价值有限:1996-200年市场表现-58%虽净利润+20%,但市盈率下滑88%[12] - 电器设备板块具备成长属性:基本面增长抵消估值下滑影响,两阶段净利润累计增幅达123%[12] - 食品饮料行业呈现阶段性驱动特征:前期基本面主导(1994-1995年净利润-13%),后期估值主导(1996-200年PE-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