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下行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时代”:普通人该如何守住财富?
搜狐财经· 2025-09-15 09:48
一、全球低增长成为主旋律 2025年的全球经济,正在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特征:增长放缓、利率下行、通胀难消,而资本市场的波动却愈发剧烈。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宏观环境 带来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守住已经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 过去几十年,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于科技创新、人口红利和全球化。但进入2025年后,人口老龄化、去全球化趋势明显,科技红利也正在从普惠阶段进 入寡头阶段。大国竞争背景下,国际产业链的重组让全球经济失去了顺畅流动的润滑剂。结果就是: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世界进入"低增长时 代"。 对普通家庭而言,低增长意味着工资涨幅有限,甚至可能跑不赢通胀。而过去"买房=财富增值"的逻辑,也在低增长的背景下被逐步瓦解。 二、利率下行,钱越来越"懒" 对大多数人来说,财富焦虑背后的根源是:过去简单粗暴的增值方式不灵了。以前靠买房、存款就能实现财富增长,现在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多的理 性规划。 为了刺激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在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低利率环境一方面降低了融资成本,但另一方面却直接削弱了存款的吸引力。有人算过账,现在 在银行存100万,利息一年只有不到2万,而同样的通货膨胀 ...
2025年,财富分化加速:穷人拼命存钱,富人悄悄在配置
搜狐财经· 2025-09-12 16:19
进入2025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身边的普通人,依旧习惯把钱存进银行,图一个"心里踏实";而富人们,却早已悄悄把钱分散到股市、黄金、海外基金甚至是新兴资产里。结果呢?表面上 大家的钱都还在,但时间一长,财富差距越拉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很残酷:穷人忙着存钱,富人却在利用资产配置实现增值。 一、存钱真的越来越"穷" 股市:富人不会盲目炒短线,而是布局AI、新能源、医疗等长期赛道,拿的是时间的红利; 房产:他们不碰三四线库存盘,而是瞄准一线核心资产,宁愿贵也要稳; 黄金与外汇:黄金是他们的保险,美元资产是他们的对冲工具; 新兴资产:敢于小比例尝试数字货币、海外ETF,哪怕失败了也能承受。 三、财富分化的真正原因 在利率不断下行的当下,存款已经从"稳健理财"变成了"慢性贬值"。 穷人的逻辑是:钱放银行最安全。 但在财富的游戏里,安全往往意味着失去机会。 二、富人的财富游戏 相比之下,富人的做法截然不同。他们并不满足于"钱不丢",而是想着"钱要生钱"。 富人的逻辑是:钱要流动,资产要组合。 正是这种思维,让他们在波动中越走越远。 一笔100万元的大额存单,一年利息还不到2万元,而生活成本一年上涨早就超过这个 ...
中金:全球政府债务持续扩张背景下的国债曲线牛陡化趋势
智通财经网· 2025-09-07 10:13
全球主权债务风险抬升 - 主要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例自2020年疫情以来逐步上升 其中美国上升速度偏高 欧洲内部分化 英国和法国压力更大 日本因通胀影响赤字压力相对可控[2] - 财政扩张伴随货币扩张 美国财政扩张速度高于欧洲和日本 导致美国M2增速回升过程中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2] - 高通胀环境下的加息政策放大了财政脆弱性 低利率时期政府加杠杆未引发担忧 但当前利率上行加剧债务风险[2] 收益率曲线变化趋势 - 主要经济体30年期与2年期国债期限利差扩大至历史高位 欧洲和日本30年国债利率抬升尤为明显[1] - 收益率曲线陡峭化反映长期债券附加更高主权信用风险溢价 源于对政府债务长期偿付风险的担忧[3] - 曲线变陡体现市场对近期降息(短端利率下行)与长期通胀风险及债务问题无法缓解的矛盾预期[3] 黄金与资产配置动向 - 全球央行因主权债务偿付风险升高而增加黄金配置 将其作为安全替代资产 推动黄金价格上涨[3] - 各国政府关注财政恶化风险并尝试调整 但财政改革可能加剧经济短期压力及政局不稳定性[3] 债务杠杆与经济增长关系 - 全球债务杠杆(居民/企业/政府)处于高位 进一步扩张空间有限 将制约未来经济增长速度[4] - 利率水平由债务杠杆强度决定 债务风险上升制约债务扩张 最终导致全球利率中枢下行[4] - 中国财政扩张后债务担忧加剧 将制约债务杠杆上升速度 财政力度难明显提升 利率进一步走低[4] 货币政策与利率走势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 因美国需缓解债务负担且就业数据疲软支持降息[5] - 美联储降息将打开中国货币政策放松空间 货币市场利率补降可带动短端及中长端利率下行 收益率曲线可能变陡[5] - 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打开 因银行存款增速可能回升(企业结汇资金增加及存款分流压力缓解)且实体融资需求偏弱 叠加政府债券供给减少改善供需[5] - 权益市场风险偏好摆动扰动债市 若股市情绪平缓 资金回流债市可能加速存款回补及债券利率下行[6]
WKK INTL (HOLD)发布中期业绩,股东应占亏损1104.2万港元,同比减少86.87%
智通财经· 2025-08-29 21:54
财务表现 - 公司取得收益18.18亿港元,同比增长8.64% [1] - 公司权益持有者应占亏损1104.2万港元,同比大幅减少86.87% [1] - 每股基本亏损1.51港仙 [1] 业务部门表现 - 贸易及分销部营业额达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7% [1] - 贸易及分销部取得经营溢利691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1450万港元 [1] - 业绩改善主要受益于中国台湾及中国内地附属公司分销产品需求上升 [1] 业绩驱动因素 - 客户扩大库存水平及增加资本开支带动需求增长 [1] - 原产品制造部成功应对地缘政治压力及全球经济局势动荡 [1] - 融资成本净额下降反映银行借贷利息支出减少及整体利率下行有利影响 [1]
100万元放在银行里吃利息,靠利息过日子,可以过上怎样的生活?
搜狐财经· 2025-08-29 08:07
收益分析 - 国有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约为2.8% 100万元存款年利息收入约2.8万元 月均约2333元[3] - 部分银行大额存单(20万元以上)三年期利率达3.3% 年利息收入提升至3.3万元 月均约2750元[3] - 中低风险结构性存款或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约3.5%-4.5% 保守按4%计算年利息收入4万元 月均约3333元[5] 成本分析 - 三四线城市或县城月基本生活成本约2000-3000元 可覆盖饮食水电物业及基础医疗需求[5] - 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月基本开销约3000-4000元 若需租房则额外增加1500-2500元支出[5] -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月基本生存成本超6000元 利息收入难以覆盖日常所需[6] 风险提示 - 年均通胀率假设2.5% 10年后100万元实际购买力缩水至约78万元[10] - 全球低利率背景下中国存款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调 直接影响被动收入水平[10] - 突发重大疾病或事件可能需一次性支出数十万元 动用本金将导致利息收益大幅降低[11] 优化策略 - 组合投资方案:50万元大额存单(保本)+30万元国债(年息3.5%)+20万元纯债基金(年化4%)综合收益率约3.5%-4%[11] - 商业医疗保险年缴费约3000元 可规避大病导致的财务风险[11] - 一线城市房产出租月租金约3000-5000元 结合迁居低成本城市可降低生活支出[11] 可行性结论 - 单身或低消费群体在小城市无房贷压力下可维持基本生活 但需限制娱乐及消费升级[14] - 有家庭或高消费需求者需200-300万元本金 并结合动态资产配置实现舒适利息生活[14] - 单纯依赖100万元利息仅能实现"温饱自由" 需结合社保、副业或资产增值手段避免坐吃山空[14]
没抓住3800点,得抓住最后的2.5%
格隆汇· 2025-08-28 19:23
保险行业利率调整趋势 - 保险行业预定利率进入下行周期 自2019年以来经历四次调整 [2] - 普通型养老年金与长期年金预定利率从2019年8月的4.025%下降至3.5% [2] - 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从3.5%下调至3.0% 2024年8月进一步下调至2.5% [2] - 2025年7月将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预计下调至2% [2] 香港分红险产品特性 - 演示收益与保证金额存在显著差异 以年交1.5万美元缴5年为例 演示收益第8年回本但保证金额需第19年回本 [4] - 收益实现取决于保险公司分红实现率 过往表现仅具参考价值 [4] - 保单高收益周期长达20-30年 提前取出可能导致收益不达预期 [4] - 产品以美元/英镑计价 存在汇率风险及资金跨境流动复杂性 [4] - 更适合具有长期海外资产配置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5] 内地年金险产品优势 - 太平洋瑞有余年金险提供2.5%预期收益 现金价值保证实现并载入合同 [6] - 以人民币年交1.5万元缴5年为例 第7年实现回本 [6] - 持有10年以上收益超越国债利率及1%区间的大额存单 [6] - 提供灵活领取方案 可选择从45岁领取至60岁 [6] - 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具备锁定长期收益及安全垫功能 [6] 保险产品比较分析框架 - 需区分演示收益与保证收益 明确收益确定性成分 [4][11] - 回本时间直接影响资金流动性 内地产品普遍较香港产品回本周期更短 [4][6] - 保险核心功能在于保障财富下限而非追求收益上限 [11] - 产品选择应综合考量风险偏好、资金流动需求及币种匹配度 [4][6][11] 当前市场窗口期 - 预定利率2.5%产品将于2024年8月31日停售 [3] - 利率下行加速背景下 保险产品锁定长期收益的功能凸显 [2][6]
利率下行周期寻“养老答案” 二三支柱协同发展迎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21:48
存款和保险利率下调 - 国有六大行存款利率第七次下调 活期利率下调5bp接近零利率 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以下 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降至1.30% [1][2]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三连降至1.99% 较上季度下降14bp 触发动态调整机制 [1][3] - 头部险企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50bp至2.0% 分红型产品下调25bp至1.75% 万能型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下调50bp至1.0% [1][3] 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速构建 二三支柱协同发展成为化解"未富先老"风险的突破口 [1][4] -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82万人 参保率超90%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242万人 [7][8]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达7279万人 第三支柱作为重要补充可有效缓解一二支柱支付压力 [4][8] 养老保险机构表现 - 10家专业养老险机构稳健发展 泰康养老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22亿元环比增长21.7% 总资产突破1400亿元 [6] - 企业年金含权策略长期收益更高 2012-2024年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94.64% 规模占比达86.84% [7] - 泰康养老受托规模年均增速38.81% 远超行业平均22.21% 2025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超6000亿元 [8] 二三支柱融合发展 -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发展第二支柱可促进第三支柱发展 [8] - 泰康养老探索二三支柱融合经营模式 个人养老金客户超22万人 服务企业超5500家 保费规模超30亿元 [9] - 分红型产品"保证利率+浮动收益"特性可锁定长期收益 有效化解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 [9]
7只ETF净值年内翻倍,百亿级ETF数量突破100只
格隆汇· 2025-08-25 17:07
A股市场交易活跃度 - 今日开盘26分钟A股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 不到半日成交额超2万亿元 [1] - 时隔217个交易日成交额再上3万亿元 为去年10月8日以来首次 历史第二次突破3万亿元 [1] - 两市成交额连续63日突破1万亿元 连续15日突破1.5万亿元 连续9日突破2万亿元 [2] 创新药ETF表现 - 年内7只ETF收益翻倍 17只ETF涨幅超85% [4] - 港股通创新药ETF 港股创新药ETF基金 恒生创新药ETF 港股创新药ETF 港股创新药50ETF 港股通医疗ETF富国等创新药相关ETF实现翻倍收益 [4] - 创新药政策持续落地 医保谈判和商保目录等支持措施出台 头部医药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好转 行业基本面大幅改善 [4] ETF市场规模 - 全市场百亿级ETF数量突破100只 规模100亿元以上ETF达101只 [5] - 百亿级股票型ETF数量达50只 合计规模2.5万亿元 [5] - 百亿级债券型ETF数量达25只 合计规模超5000亿元 [5] 机构配置建议 - 海外制造业修复下关注实物资产(铜铝钢铁基础化工)和资本品(工程机械专用机械机械零部件重卡) [6] - 保险长期资产端受益于资本回报见底 其次关注券商 [6] - 内需相关领域出现机会 沪深300开始跑赢国证2000 关注食品饮料和电力设备 [6] - 市场经历"健康牛"行情 良好持股体验和赚钱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6] 市场驱动因素 - 港A股齐涨 鲍威尔释放鸽派信号 市场对9月降息乐观情绪升温 [3] - 行情扩散刚开始 A股权重股修复刚开始 [6]
机构论后市丨此轮行情不是散户市;关注“轮动补涨”机会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24 18:16
市场行情表现 - 沪指本周累计涨3.49% 深证成指累计涨4.57% 创业板指累计涨5.85% [1] 行情驱动因素 - 此轮行情由产业趋势和业绩驱动 非散户资金主导 [1] - 市场估值合理 未出现明显透支 [2] - 美联储降息周期可能开启 公募资金发行回暖 [2] - 杰克逊霍尔会议释放宽松信号 暗示9月降息可能 [3][4] - 美元指数长期走弱 全球资本流向重塑支撑A股 [4] 配置主线与行业机会 - 聚焦资源 创新药 游戏和军工板块 [1] - 关注化工板块 增配反内卷+出海品种 [1] - 9月消费电子板块值得关注 [1] - 机械设备 电力设备行业存在补涨机会 [2] - 工程机械 化学纤维 自动化设备 商用车细分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2] - 海外制造业修复利好铜 铝 钢铁 基础化工等实物资产 [3] - 投资加速利好工程机械 专用机械 机械零部件 重卡等资本品 [3] - 保险长期资产端受益于资本回报见底 券商次之 [3] - 内需相关领域机会显现 关注食品饮料 电力设备 [3] - AI产业链 反内卷 非银金融板块有望轮动 [4] - 科技成长板块在AI技术革命推动下保持高景气度 [4] - 红利资产估值具备安全边际 配置逻辑清晰 [4] - 政策呵护下大消费领域具备投资价值 [4] 行情特征与展望 - 市场将呈现轮动补涨特征 [2] - 新旧资金接力过程正在进行 [1] - 行情扩散刚开始 A股权重股修复刚启动 [3] - 市场中长期有望持续上行 [2][4] - 投资主线可能从AI投资切换至传统制造业投资 [3]
为何不建议存“大额存单”?内行人透露: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搜狐财经· 2025-08-19 10:17
大额存单投资矛盾分析 利率下行趋势 - 2023年商业银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下调20-50个基点 三年期产品年化收益率跌破3% 且未来仍有下调空间 [3] - 部分银行推出"分段计息"条款 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0.3%计算 20万元存单持有两年后提前支取可能损失超万元利息 [3] 流动性风险 - 二级市场交易存在显著折价 剩余期限2年、票面利率3.05%的100万元存单 近期成交价仅98.2万元 相当于年化收益率需达4.3%才有人接盘 [5] - 部分银行设置"部分赎回"限制条款 单日赎回上限为本金5% 完全变现需20个工作日 [5] 收益与成本比较 - 20万元投资大额存单三年利息约1.8万元 同期限国债逆回购+货币基金组合理论收益可达2.4万元以上 [8] - 73%投资者购买大额存单时被推荐附加产品 其中28%购买了非必要金融产品 [8] - 净值化理财产品年化波动率普遍低于3% "固收+"产品近三年年化收益达4.5%-5.8% [9] 行业配置趋势 - 招商银行2024上半年客户资产配置中存款占比降至39% 较2020年下降17个百分点 [9] - 金融学者建议构建"核心资产+卫星资产"组合 20万元资金配置存款比例不宜超50% [9] 替代方案 - "三三制"策略配置1/2/3年期国债 三年后综合收益率可比单笔大额存单高0.8个百分点 [11] - 货币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现金管理工具 7日年化收益维持在2.2%-2.8%区间 [11] 政策影响 - 2025年6月实施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将限制银行通过"高息揽储"突破利率自律机制 大额存单利率优势进一步削弱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