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福斯达(603173.SH):拟投资约10亿元建设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
格隆汇APP· 2025-10-13 17:23
项目投资概况 - 公司与启东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投资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 [1] - 项目总投资额约10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用地、用海总面积约505亩,其中工业用地约240亩,工业用海约265亩,使用岸线约380米 [1] 项目产品与设施 - 项目主要产品包括大型海工装备、大型油气模块、大型化工容器等 [1] - 项目将配建重装码头,以满足大型装备制造、总装与交付需求 [1] 项目实施主体 - 公司计划在项目所在地注册成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分别负责投资建设、生产运营及原材料采集等业务 [1] - 其中负责投资建设的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88亿元人民币,将参与项目所需工业用地、工业用海的竞拍 [1]
福斯达:投资10亿元启东项目
新浪财经· 2025-10-13 17:20
投资计划概述 - 公司计划投资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总投资额约10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选址在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用地、用海总面积约505亩 [1] - 本次投资事项需提交公司股东会审议 [1] 项目产品与设施 - 项目主要产品包括大型海工装备、大型油气模块、大型化工容器等 [1] - 项目将配建重装码头 [1] 项目进展与安排 - 公司已与启东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 [1] - 项目实施主体全资子公司尚未注册成立 [1] - 项目董事会及管理层人员安排未确定 [1]
福斯达:拟投资约10亿元建设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
格隆汇· 2025-10-13 17:19
项目投资概况 - 公司与启东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书,计划投资福斯达海洋工程与装备智能制造项目 [1] - 项目总投资额约10亿元人民币,为预估数,存在不确定性 [1] - 项目用地、用海总面积约505亩,其中工业用地约240亩,工业用海约265亩,使用岸线约380米 [1] 项目产品与设施 - 项目主要产品包括大型海工装备、大型油气模块、大型化工容器等 [1] - 项目将配建重装码头,以满足大型装备的制造、总装与交付需求 [1] 公司组织架构 - 公司计划在项目所在地注册成立三家全资子公司,分别负责投资建设、生产运营及原材料采集等业务 [1] - 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88亿元人民币,负责参与工业用地和用海的竞拍,并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及生产运营 [1]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展望: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海洋钻井平台市场前景广阔[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12 09:19
行业概述与战略意义 - 海洋钻井平台是集钻井、储油、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关键海洋工程装备,全球约70%的油气资源蕴藏于深海区域[1] - 行业经历了从浅水木质栈桥到深水智能化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技术持续迭代升级[1] - 中国海洋钻井平台制造业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3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78%[1][11] 中国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海上钻井始于1967年渤海“海一井”,日产油119吨,成为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气流井[5] - 2012年5月,首座自主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南海开钻,标志深水钻井能力迈入新阶段[1][5] - 2017年建成“蓝鲸一号”及“蓝鲸二号”深海钻井平台,配置高效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闭环平台,为世界最大最先进半潜式深海钻井平台[1] - 2025年4月,首艘第六代国产超深水平台“奋进号”刷新国内3500米至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1] 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 - 钢材是海洋钻井平台主要材料,中国钢材产量从2017年的10.5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1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4.2%[6] - 2025年1-8月中国钢材产量为9.82亿吨,同比增长5.5%[6] - 中国铝合金产量从2017年的792.2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614.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10.7%[6] - 2025年1-8月中国铝合金产量为1232.4万吨,同比增长21.29%[6] 全球及中国市场现状 - 2024年底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利用率为91%,同比上涨2个百分点,浮式钻井平台利用率为89%,同比持平[8] - 2024年全球自升式和浮式钻井平台平均日租金分别为12.3万美元/天和32.3万美元/天,较近十年均值分别上涨26.7%和61.1%[8] -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36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19%[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市场由Transocean、Shelf Drilling、Noble Corporation等国际巨头主导,在深海及超深海区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12] - 中国海油、中海油服、海油工程等国内企业依托近海资源及完整产业链快速崛起,业务覆盖勘探开发到钻井服务全链条[12] - 中集来福士、大船集团等国内制造企业在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领域具备国际一流交付能力[12] 重点企业运营表现 - 中海油服2025年上半年钻井平台作业日数为9906天,同比增加945天,增幅10.5%,其中自升式平台作业7776天,半潜式平台作业2130天[14] - “奋进号”平台成功突破我国3500-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COSLConfidence”平台刷新中东区域海上进尺纪录[14] - 海油工程2025年上半年海洋工程营业收入为103.7亿元,同比下降8.23%[16] 未来发展趋势 - 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构建“无人平台”或“少人平台”运营模式[16] - 绿色化:动力系统向电气化改造迈进,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并推动闭环钻井液系统和高效废弃物处理技术普及[17] - 高效化:通过装备与技术升级压缩非生产作业时间,采用随钻测井、旋转导向钻井等技术缩短建井周期,提升开发效率[18]
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在珠海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8:09
论坛背景与意义 - 中国铁建主办海洋经济产业技术高端论坛 汇聚中国海洋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1] - 论坛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旨在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动能[1] - 广东省以新质生产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论坛在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双重驱动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 核心议题与技术突破 - 深入探讨海洋能源综合利用 海上通用混凝土浮体 海洋资源开发 渔业开发及装备制造等核心议题[3] - 重点讨论漂浮式风电发展及海工通用UHPC浮体设计建造关键技术 通过政产学研平台加速技术转化[3] -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浮体技术可显著降低浮体造价 突破成本瓶颈 加速商业化应用 技术路线成熟且经济性优势显著[4] - 混凝土收缩控制与超高性能化技术体系已应用于智能化养殖工船和深海采矿装备等重大工程[6] 战略布局与产业生态 - 中国铁建成立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 将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策优势 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研发平台[6] - 构建"3+5"海洋经济产业技术生态体系:3大支柱产业包括海工通用UHPC浮体 海洋牧场 海底光电缆 5大潜力领域包括海岸带绿色采矿 海洋深层水高值开发 深海矿产开发 海岛经济圈 海洋工程装备[6] - 集中攻坚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 破解海洋产业发展瓶颈[6] - 中国铁建港航局作为研究院运营单位 将发挥海洋工程全产业链能力 提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解决方案[7]
我国自主研发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进入总装集成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8:19
核心观点 - 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进入船体总装集成阶段 建成后将提供重要装备保障 [1][3] 船舶基本信息 - 船舶类型为集海洋工程开发 建设 维护 检修及应急处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工程"多面手" [3] - 总投资额约5亿元人民币 由海油工程投资建设 [3] - 采用海油工程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联合设计 上海振华重工承建的合作模式 [3] 技术参数 - 船体采用双层结构 单体流线型方案 设计长度126米 型宽28米 [3] - 甲板面积约2000平米 装设400吨级近海起重机 [3] - 配备电力推进系统和DP2动力定位系统 可在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 [3] - 可搭载3000吨级卷缆盘 工程型ROV 饱和潜水装置和水下挖沟机等设备 [3] 建造工艺 - 采用分场地 分区域 分阶段的模块化施工方案 [3] - 主船体分为艏 舯 艉三个区域93个分段预制 [3] - 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三维建模和三维模拟搭载 [4] - 自主开发分段拼接精度计算软件 双吊机协调控制和智能吊装姿态控制系统 [4] - 实现船体艏段一次就位成功率100% 尺寸公差小于4毫米 精度控制达世界先进水平 [4] 作业能力 - 具备水下管道管缆和结构物安装 海底调查 运输保障等海洋工程综合作业能力 [3] - 海洋结构物安装 管缆铺设及水下作业能力处于亚洲领先水平 [5] 公司船队规模 - 已建成六类19艘船舶组成的专业化海工作业船队 [5] - 包括我国首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 国内最大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蓝鲸7500" 亚洲最大海工驳船"海洋石油229" 我国首艘深水多功能海工船"海洋石油286"等 [4][5]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为共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支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论坛背景与定位 - 论坛以创新、绿色、智能为主题 聚焦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 由广西海洋局和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 吸引500多人次代表参与研讨[2] -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省份 依托北部湾港枢纽地位 通过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平台推动政策、科技、人才协同 支撑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构建[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 广西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580.9亿元 占全区GDP比重9% 海洋旅游、渔业、交通运输业优势突出 海洋电力、工程装备、药物等新兴领域多维向好[4] - 广西与东盟在渔业生态养殖、深远海养殖和蓝碳交易领域互补性强 计划加密国际航线 打造海洋旅游线路 深化中马"两国双园"等跨境产业园区建设[4] 科技创新合作方向 - 广西实施科技"尖峰"行动 组建海洋实验室 建设智慧海洋监管平台 累计获批45个省部级涉海创新平台[5] - 将联合东盟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观测、渔业管理、港口物流领域应用 开展海洋资源调查与人才培养 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成果转化[5] 生态保护合作举措 - 广西与东盟共享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 拥有布氏鲸、白海豚等珍稀物种 北海冯家江等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全球治理"广西方案"[6] - 双方将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共享物种保护经验 在渔业资源养护、海洋垃圾治理、海岸带修复领域开展技术攻关[6]
“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丨科技谱写向海图强新乐章
科技日报· 2025-09-17 10:07
海洋经济发展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较2012年翻一番 [4]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5.8% 成为海洋经济压舱石 [4] - 海洋工程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43% 交付订单金额增长10.5% 手持订单金额增长20% 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全球首位 [3] - 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3]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船可实现10分钟投放20万尾鱼苗 [3] 海洋科技创新 - 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深海试验 [1] -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配套叶片长度达153米 单支重量83.5吨 [6] - 全球首款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哪吒"研制成功 [7] - 自主研发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连续运行20个月 "守望者1号"海啸预警浮标在5100米海底常态化运行 [11] - 7000米级浮标"白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1] 海洋资源开发 - "深海一号"年产量超过45亿立方米天然气 二期2025年全面投产 [3][7] - 2021年首套深海矿产混输智能装备"长远号"完成海试 [7] - 2023年深中通道全线贯通 [7] - 2024年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梦想"号建成入列 [7]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启动运行 [7] 海洋生态保护 - 广西北海涠洲岛珊瑚礁修复示范区2000平方米 活珊瑚覆盖率从5%提升至20% [10] - 中央财政支持近20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修复海岸线1780公里 [11] - 修复滨海湿地79.5万亩 新营造红树林13.8万亩 [11] - 2024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较2020年提高6.3个百分点 [12] - 河北唐山构建海草床修复技术体系 辽宁锦州实施"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 [10] 海洋产业突破 - 全球首个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3] - 抗乙肝病毒新药LY102获临床准入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聚焦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4] - 南部海洋经济圈发展未来产业 北部海洋经济圈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4] - 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和牙鲆"圣航1号"水产新品种通过审定 [3]
南山控股:胜宝旺承建万吨级西江30-2DPPB平台导管架、陆丰8-1DPP导管架等工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15:53
公司业务参与实例 - 公司下属制造企业华南建材参建中国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及MSC地中海大型豪华客滚船首制船项目 [1] - 公司下属制造企业胜宝旺承建万吨级西江30-2DPPB平台导管架和陆丰8-1DPP导管架等海洋工程 [1] - 公司根据客户订单需求进行海洋经济建设相关配套 [1]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持续关注国家政策与行业动态以提升制造业务创新能力 [1] - 公司致力于扩大市场份额并提升竞争力 [1] - 公司通过参与高端项目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 [1]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 2025-09-15 10:53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正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通过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等策略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 其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8万亿元 占全省GDP18.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 [24][25][15] -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从1995年1.3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6万亿美元 中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破10万亿元 山东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在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 海洋装备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0][12][18] - 山东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科研成果转化和区域发展均衡三大挑战 新兴产业占海洋产业收入比重仅6.9% 但通过三维海域管理 深远海开发和陆海统筹等创新举措 正推动海洋经济向立体化 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27][33][44]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海洋经济代表全球第七大"经济体"规模 控制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从贸易通道演变为资源 环境和战略综合优势 [10] - 中国2011年确立海洋强国战略 浙江 山东 广东 福建四大海洋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 山东拥有海岸线3500多公里 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度全国第一 1990年代提出"海上山东"构想 现被赋予"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使命 [14][15] 山东海洋产业现状 - 主要海洋产业达15个 覆盖一二三产 传统渔业升级为智能化海洋牧场 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38% 数量和规模全国第一 [17][18] - 海上风电布局千万千瓦级基地 海阳港成为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构建全产业链航天生态圈 [21][22] - 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达1.8万亿元 占GDP18.3% 每5元GDP有1元来自海洋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全国第一 集装箱海铁联运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第一 [24][25] 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拥有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 崂山实验室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60余项 [25]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居全国前列 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 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 [26] 发展挑战与突破路径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558.6亿元仅占主要海洋产业6.9% 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以初级产品为主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27] - 科研成果转化难 科研资源集中于基础学科 横向课题较少 产业化应用力量薄弱 [28] - 区域发展不均衡 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占全省30% 约为烟台2倍 滨州10倍 [29] - 推行三维海籍管理 将海域按水面 水体 海床分层确权 破解交叉用海问题 [33] - 深远海蕴含全球70%油气资源和44%深水资源 是渔业高产田和资源富矿 [39] - 通过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集聚 实现氨燃料船舶供应链协同和产能资源共享 [41] - 陆海统筹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优势 沿海港口吞吐量近80%来自黄河流域省份 [44] 国际化与未来布局 - 通过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与国际企业合作研发海洋新药 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45] - 从平面开发转向立体赋能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聚合 构建全球蓝色经济话语权 [3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