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

搜索文档
打造乡村产业人才“雁阵”
经济日报· 2025-06-12 06:15
乡村产业与人才振兴 - 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人才振兴是关键,需协同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的精准匹配以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1] - 乡村产业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 [1] - 需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农经理"等扎根基层的人才,提升乡村产业核心动能和价值,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乡村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 [1] 产业与人才一体化发展策略 - 根据乡村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围绕特色产业布局,同步谋划人才与产业发展的投入、结构、布局及措施,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2] - 建立扶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支持成长期、创业期人才项目 [2] -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引育模式,以"揭榜挂帅"选拔解决农业关键技术难题的人才,优化评价机制,重点考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乡土情怀及实际业绩 [2] 人才发展平台与产业链融合 -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创新园等载体建设,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产业孵化平台等,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3] - 延伸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3] - 政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促进人才与产业对接,推动高校调整专业设置,科研院所提供技术培育,企业联合乡村开发项目 [3]
2025广东高考作文,陆河“交卷”!
南方农村报· 2025-06-08 18:32
法治建设 - 陆河通过"周三夜访"将《民法典》普及到128个村(社区),用客家方言普法解决南万镇四十年茶园纠纷 [25][26] - "法暖万家党员专项服务队"一周内解决剑门村低保户夜间出行难题,安装路灯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民生服务 [27][28] - 全县配备村居法律顾问,开展200余场"订单式普法",帮助返乡青年用《电商法》规范直播,果农用《商标法》保护青梅品牌 [29][30] - 2024年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平安建设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获得省平安办"平安鼎" [30][31][32][33] 文化发展 - 陆河用千架无人机在天幕展示"擂茶"非遗图腾,将"河田高景"千年记忆与"罗洞木偶戏"全息投影结合 [38][39] - "五一"假期十大主题公园中,深圳技术大学师生将客家山歌与电子乐融合,吸引47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突破1.5亿元 [40][41][44] - 承接2025广东乡村歌手大赛湾区东海岸赛区与半决赛,形成"文化展演—文旅消费—品牌传播"的成熟生态 [42][43][44] 产业发展 - 近三年培育超1300家富民兴村工厂,其中800余家服装企业年产值突破25亿元,日均超30万件T恤通过希音等平台远销海外 [48][49] - 河田镇高砂村创新"1个中心工厂+N个卫星工厂+X个农户家庭作坊"模式,留守妇女月均收入达4500元 [50][51] - 全县盘活700处闲置农房、66个500平方米以上场地,建成多个镇村富民兴村产业园,"服装贷"向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解决37家企业1200多万元融资难题 [52][53][54] - 带动12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超10万元,2024年村集体总收入达4134万元,同比增长21% [54][55] - 特色农业表现亮眼:青梅酒、油柑饮料通过"圳品"认证,油柑获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单丛茶获"茶王"称号,6家生态茶园入选广东生态茶园名单 [56][57][58] - 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7%,超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59]
泰安税务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合规经营发展壮大
齐鲁晚报网· 2025-06-04 23:16
泰安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泰安市税务部门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政策解读和税收辅导,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1] - 新泰市刘杜镇"甜红子"山楂获得"全国特质农品"认定,价格是普通山楂的数倍且供不应求 [1] - 刘杜镇年产山楂达3800万斤,产值1.5亿元,带动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 [2] 山楂产业发展情况 - 北流泉村327户家家种植山楂,总面积1400多亩,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服务 [2] - 种植户高秀海种植5亩甜山楂,每亩结果3000斤,去年收购价每斤3.5元,收入5万多元 [2] - 新泰市税务局通过"下单式培训"为合作社讲解农产品免税政策和发票开具注意事项 [2] 宠物食品出口业务 - 泰安市鹏飞宠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面包虫2024年出口量突破1000吨,产值2600万元,带动20多户养殖户增收 [3] - 公司产品远销英美等国,2024年已办理出口退税190多万元,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3] - 岱岳区税务局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退税风险,建立完善内部审核机制 [3] 税务服务措施 - 新泰市税务局组织"小税滴"税费服务队收集果农果企涉税问题,通过线上推送和上门辅导提供帮助 [1] - 税务部门引导合作社建立规范财务体系,协助开展税收风险自查,提升税收遵从度 [2] - 泰安市税务部门将持续提升精细化税费服务水平,助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4]
将生态财富转换为经济财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破解生态产业化困境?
中国环境报· 2025-06-03 07:2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现状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特殊区域,但长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乏力、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1] - 这些地区在地理空间上与欠发达地区高度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地区 [1] - 推动生态产业化是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路径 [1] 生态产业化面临的困境 - 开发活动严格受控导致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短期收益高的传统产业而忽视生态产业化的长远效益 [2] - 产业模式单一,依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和初级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模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2] -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执行力度弱,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低,难以弥补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 [3] - 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支持的能力有限 [4] - 人才短缺,教育资源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科技研发能力弱 [4] - 社区居民参与度不足,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居民仅从事低端服务工作,收入有限 [4] 高质量推进生态产业化的路径 - 分类施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建立生态经济核算机制 [5] - 延链强链,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 [6] - 完善政策体系,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提高政策执行力与持续性 [6] - 设立专项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推广绿色金融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 [7] - 构建公平透明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搭建居民与企业政府的沟通平台 [8]
“新农人”崛起:密云民营特色农业的科技密码与税务助力
新京报· 2025-05-29 22:03
从北理工毕业,在企业工作三年后,孔博选择回到密云,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其2012年创办的北京密 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密农人家)至今已带动120家合作社,465名农户实现增收,本地农产 品销售额累计超2.2亿元。 "80后"的徐丹也是一位"新农人",其所在的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星农业")是北京市高新 技术企业,运用新兴技术,该企业的小番茄产量可至传统农业的5-8倍。 该公司总经理、北京市人大代表孔博是一位理工男,却在大学毕业三年后回到家乡密云,办起了农业企 业。"即便当前消费市场不太景气,公司今年以来的销售额仍同比增长6%。"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农业是传统产业,但"新农人"却为农业增添了不少新元素。 孔博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发挥电商数据优势,将"种什么卖什么"向"要什么种什么"转变,指导 400余名农户、120余家合作社进行精准生产。"每年订单生产的农产品超1000吨,单个农户订单生产产 值较自行种植提高35%。" 此外,加强产品研发,通过短视频等手段精准营销,打造网红农产品等也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今 年,水库鱼和密云番茄销量分别增长120%和50%,公司的淘宝店铺也登上阿里 ...
陈刚到南宁市调研,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现代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广西日报· 2025-05-29 09:38
产教融合与高等教育发展 - 南宁教育园区在校师生规模达15万多人,定位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2] - 园区规划强调完善道路、管网、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深化科教与产业创新融合 [2] - 广西医科大学武鸣校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强化临床技能培训与东盟区域服务能力 [2] 制造业与产业链发展 - 广西东盟弗迪电池基地为当地首家百亿级制造企业,拥有10GWh混合动力电池及5GWh新型电池产能,获评广西工业链主型企业 [3] - 海天调味品与农夫山泉饮料项目被鼓励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集聚,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竞争力 [3] - 县域工业被强调为经济核心,需结合地方特色加大招商引资与产业培育力度 [4] 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 - 鸣鸣果园与粤桂协作花卉产业园推动沃柑、兰花等特色种植,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增收 [3] - 农林资源与粤桂协作机制被重点提及,需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3] - 目标通过产业融合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
生态之城的财富账本 ——“两山实践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5-21 08:06
生态资源资本化模式 - 新县通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业化"创新链条构建绿色资本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1] - 西河湾古村落采用"资源入股、全民共享"模式,村民以旧房入股参与农家乐和民宿改造,成为村集体旅游项目股东[1] - 该模式吸引11户村民返乡创业、近200名青年回流,打造6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1] 林下经济与特色农业 - 卡房乡古店社区发展林下天麻种植,亩产鲜货1500公斤,年净利约3万元/亩,提供320个就业岗位,带动60户脱贫户增收[2] - 新县葛根产业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质押融资实现突破,豫南葛业获得河南省首笔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贷款134万元[2] - "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模式与葛根产业形成呼应,实现从"一片绿叶"到"一个商标"的价值跃升[2] 绿色金融创新 - 新县推出信阳市首单森林碳汇保险,采用"保险+科技"模式,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碳汇变化,按实际与目标差额赔付[3] - 该保险为林业大户提供灾害风险对冲工具,保障碳汇交易稳定性,支持全省碳达峰试点建设[3] - 通过资源评估、产权界定、金融赋能、产业转化链条,将78.6%森林覆盖率转化为经济价值[3] 乡村振兴路径 - 新县实践表明乡村资源盘活需要智慧路径,构建资源→资产→资本→产业的转化链条[4] - 生态资产资本化既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又探索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4]
湖北团风:交旅融合“催热”假日经济
环球网· 2025-05-08 17:19
旅游经济表现 - 团风县"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6.35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18亿元 [1] - 牛车河片区单日最高车流量近3.5万辆 [1] - 2024年团风县共接待游客350.37万人次,同比增长28.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2亿元,同比增长27.11% [3] 交通基础设施 - 牛车河环库乡村振兴产业路全长80.5公里,串联36处自然与人文景观 [3] - 团风县形成"两铁三高六干"交通网,构建"快进慢游"立体交通格局 [3] - 2024年全国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10万公里,新增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乡镇250个 [7] 产业联动效应 - 牛车河环库路贯通348个产业基地、1053家合作社,助推白茶、优质稻等特色农业发展 [4] - 马曹庙镇智慧农业蔬菜种植基地吸纳5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 [4] - 杜皮乡白茶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4] 交旅融合模式 - 团风县采用"城乡公交+邮政快递"模式,2024年邮政快递总量1.32亿件 [4] - 全国评选出14条最美自驾路,包括湖北牛车河环库路等代表性路线 [5][7] - 农村公路网连通城乡,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8]
以新质生产力领航乡村全面振兴——访句容市茅山镇党委书记郭露
镇江日报· 2025-05-08 08:04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赋能 - 茅山镇通过水肥一体机、太阳能自动卷膜系统等农业机械实现葡萄种植现代化,合作联社分拣中心采用自动化分拣线和智慧监测系统 [2] - 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提升葡萄产业育繁一体化水平,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入选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追溯监测试点 [2] - "丁庄葡萄"是江苏首个出口的葡萄类鲜果农产品,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 [2] 农文旅融合与品牌升级 - 茅山镇打造乡村迎客酒店、葛泉民宿、清境田园度假村等农文旅项目,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名单 [2] - 前陵村、蔡门村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附加值最大化 [2] - 构建"农中有景,景中有农"的网红打卡地,实施"美家美户"行动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6] 工业发展与项目引进 - 茅山镇聚焦工业补短,全年完成项目签约5个,2021年至今累计引进8个项目,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连增、连进" [3] - 重点招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小而美"高品质项目,夯实特色农业基础 [6] - 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推动"二期现象" [6] 特色农业与富民强村 - 实施"1+3"农业布局,做强丁庄葡萄核心产业,做优蔡门玉米、丁家边桑葚、东霞大米三个特色产业 [5] - 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建立村富带民富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5] - 推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叠加 [5] 科创赋能与产业升级 - 茅山镇以科创赋能推动葡萄全产业链升级,构建智能化生产基地及研究中心、服务中心、绿循中心"一基地三中心" [4] - 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关系中的"乘数效应",推动科技农业集群集聚 [4] - 串联豆腐村、清境农场、葛园等景区景点,实现旅游景点"串珠成链" [6]
高质量发展践悟丨监督护航做好“土特产”文章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4-29 08:11
乡村特色产业监督保障机制 - 河南省信阳市建立乡村振兴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协调联动机制,每季度召开调度会实现信息共享,梳理17项重点任务、25个责任单位并制定78项监督措施[4] - 信阳市对乡村特色产业实施"嵌入式"监督,采取数据比对、台账核查等方式动态监测政策执行偏差,重点整治"重申报轻落实""数据造假"等作风问题[4] - 普洱市开展"清风护茶"行动解决古茶林申遗保护问题,建立咖啡生豆质量追溯体系,并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监督机制[5] - 石柱县将"三色"产业纳入政治监督清单,排查涉农补贴发放、农技指导等问题,对项目申报到资金发放开展"全链条"监督[6] 特色产业发展数据与规模 - 普洱市茶园面积突破200万亩,咖啡年产量近6万吨,通过监督推动有机茶园转换和品牌建设[5] - 石柱县"三色"产业总体规模达75万亩,形成"山上种连、山下种椒、水中种莼"的立体发展模式[10] - 信阳市重点打造信阳毛尖、弱筋小麦等特色农业产业,建立挂牌督办机制分批处理问题线索[4] 监督技术手段创新 - 信阳市搭建乡村振兴监督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资金挪用等异常情况,实现"线上预警+线下核查"[8] - 石柱县建立数字监管平台健全黄连种植审批巡查机制,出台《黄连种植空间利用规划》强化全过程监管[10] - 普洱市建立营商环境"监测点+观察员"制度,在茶咖重点企业设立监测点捕捉职能部门不作为问题[9] 产业延伸与融合发展 - 普洱市推动茶咖文创、牛油果护肤品等延伸领域监督,打造"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产业集群[13] - 石柱县推动黄精、莼菜等农产品自营出海,农业电商蓬勃发展,加强对产业链"扩面提质延链增效"的监督[14] - 信阳市推动监督与治理融合,通报曝光113起骗取产业项目资金案例,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完善联农带农机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