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荒山变“金山”
人民日报· 2025-09-05 09:23
绿色发展理念 -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并大力推进废弃矿山治理与利用 [2] - 多处矿山通过生态治理重获新生并收获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2] - 废弃矿山变身光伏电站、生态公园、产业园区等多元化利用模式 [2] 生态治理成果 - 长广东风岕光伏发电站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 [2] - 光伏发电站如蓝色海洋掩映于绿水青山间 [2] - 生态治理实现科技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景观效果 [2]
宿迁投入超130亿元建设“大湾区”
新华日报· 2025-09-03 05:18
投资规模与项目概况 - 宿迁市宣布洪泽湖“醉美湖湾”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总投资超过130亿元人民币,聚焦71个重点项目[1] - 规划范围涉及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3个县区的10个乡镇,总面积达2093平方公里[1]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目标是将洪泽湖宿迁沿岸区域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宿迁“大湾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1] - 该计划是宿迁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步骤,旨在彰显宿迁“名酒之都”的城市名片[1] - 项目源于宿迁的酒文化、红色文化和河湖生态文化,将串联成子湖、溧河洼和安河洼三个湖湾[1] 六大重点建设领域 - 加强湖湾区域生态治理,筑牢绿色生态本底[2] - 推进现代水网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2] - 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2] - 统筹城乡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2] - 推动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2] - 构建协同交通体系,强化区域互联互通[2]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沙进人退”到“路进沙退”:内蒙古穿沙公路的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2:49
项目概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新建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长16.81公里[1] - 公路将连绵沙丘分割形成以路划区、路定沙阻、路进沙退、路通业兴的治理新格局[1] 生态效益 - 穿沙公路成为当地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绿色动脉[1] - 项目在内蒙古全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1]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三问
内蒙古日报· 2025-08-29 12:16
生态修复与碳汇发展 - 敕勒川草原通过近自然修复方案从荒石滩转变为生态草原 修复面积达3万余亩 植被种类超40种 动物种类超30种 [3] - 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综合植被盖度达69.4% 森林面积343万亩 132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8]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 年固碳能力超3600万吨 碳汇产品累计交易额突破6000万元 [8][9] 新能源产业发展 - 中广核科右中旗项目采用"草光互补"模式 种植耐旱草种约11300亩 改善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 [10][12] - 中广核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具备千万千瓦级全链条服务能力 创造超1000个就业岗位 年税收贡献6亿元 [13] - 达拉特旗"骏马"光伏电站运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模式 由近20万块光伏板组成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叠加 [15] 氢能与储能产业布局 - 包头氢能储能产业园建设氢能全产业链 氢晨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电堆产线已投产 [15][16] - 包头通过"绿氢制取—消纳应用"闭环模式 与北奔 包钢等企业合作推进氢能重卡与固态储氢项目 [16]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宝丰煤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673亿元 年产500万吨烯烃 采用绿电制氢技术替代化石能源 实现减碳增效 [18] -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煤制气与煤制烯烃产能全国第一 [18] - 霍林郭勒市推动铝产业向"绿电铝"转型 霍煤鸿骏公司发展高性能铝合金 电子铝箔等高端领域 形成铝基新材料集群 [20]
(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2:16
图为修复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正午阳光洒在连片的光伏板上,折射出粼粼"光 海"。俯身细看,板下绿草茵茵,偶有雀鸟掠过,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 土地,曾是当地人避之不及的采煤深陷区。 中新网鄂尔多斯8月29日电 题:内蒙古采煤深陷区"蝶变记":光伏板下长出生态富民新图景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图为工作 人员进行"板间种植"管理。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如今,这片土地已完成华丽转身:植被覆盖率从项目建设前的19%跃升至现在的60%以上,植物种类增 至103种,昔日的"废地"变成了能固沙、能发电的"宝地"。"这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采煤沉陷区+生态治 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项目的核心,就是 把"不适合居住"的劣势土地,转化为"生态与能源双赢"的优势资源。 后的采煤深陷区绿意盎然。中新网记者 陈峰摄 "原来这地方荒得很,出门风沙把眼睛迷得睁不开。"村民苏喜明的话,道出了这片土地的过往。过去, 这里土地龟裂、植被稀疏,采煤留下的沉陷痕迹像"生态伤疤",村里年轻人几乎全去外地打工,留下的 只有荒芜。 改变,始于采煤深陷区生态治理光 ...
文山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制度体系建设 - 构建科学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包括《文山州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文山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目标绩效管理办法》等文件 [16] - 将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硬指标 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奖惩直接挂钩 [16] - 率先建立州内珠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2023年与4州市签订省级跨州(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18] - 累计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49起 赔偿金额580余万元 [18] 环境治理成效 - 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 细颗粒物浓度为19.4微克/立方米 [19] - "十四五"以来氮氧化物减排1533.93吨 挥发性有机物减排536.4吨 [19] - 27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保持100% 17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 [19] - "十四五"以来减排化学需氧量3537.28吨 氨氮359.93吨 [19] - 投资超10亿元实施盘龙河文山城区段综合整治 普者黑湖流域智慧湖泊管理等项目 [19] 土壤安全与修复 - 267个"一住两公"地块完成污染调查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22] - 97.8万亩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 22个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点位完成治理 [22] - 治理生态图斑536个 修复面积达788.78公顷 [24] - 累计完成营造林560余万亩 石漠化治理200余万亩 "三沿"绿化3000余亩 义务植树7400余万株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记录物种11167种 [23] -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 动物22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7种 动物94种 [23] - 极危物种5种 濒危物种14种 易危物种14种 [23] - 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实时监测网络系统 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87% [24] - 收集珍稀濒危植物200余种 6万余株 2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得到有效保护 [24] 绿色能源转型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586.74万千瓦 占比达99.8% [25] - 2024年发出清洁电量118.3亿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约1150万吨 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468.58万吨 [25] - 砚山 富宁产业园区入选全省第二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28] - 3家电解铝企业成为国内首批通过ASI认证及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 [28] - 建成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两家省级绿色工厂 [28] 绿色交通建设 - 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 出租车 网约车1246辆 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车辆占比超70% [28] - 建成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498枪 集中式充电站256座 换电站7座 [28] 农村环境整治 - 2021-2024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41.94%提升至78.35% [29]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83%跃升至72.82% 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29] - 建成2312个绿美点位 56个省级标杆案例 [29] - 建设128个绿美社区 1430个绿美村庄 2145公里绿美公路 1.8万个美丽庭院 [29] 生态价值转化 - 西畴县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马关县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30] - 砚山 马关 丘北获省级示范区称号 [30] - 2024年获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4.85亿元 [32] - 广南蒜头果高纯度神经酸提取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文山市庄子田村通过种植仙人掌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32] - 丘北普者黑 广南六郎城等生态旅游景区带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 [32]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5:01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 阎王鼻子区域完成生态修复工程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35%以上 种植202万株灌木与13万棵乔木 每年减少9万吨泥沙入黄 [1] - 阿拉善盟建成约1856公里沙漠林草锁边带 森林覆盖率由2.96%提高至8.42% 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扩张威胁 [2] - 宗别立镇形成40多万亩梭梭林防护屏障 东西长37公里 南北宽23公里 [1] 新能源与治沙协同模式 - 中国华电腾格里基地采用"板上发电 板下修复"模式 覆盖5.38万亩光伏板 使用可降解聚乳酸沙袋固沙 [2] - 光伏阵列削减风速 板间种植柠条与花棒形成绿毯 实现科技治沙创新 [2] 农牧民经济效益 - 超过3万农牧民从事林草产业 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人民币 形成治沙致富双赢局面 [3] - 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拓宽增收渠道 同时获得草原奖励补助和公益林补贴 [2] - 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运营 带动洒水车 挖掘机租赁及餐饮零售业复苏 [3]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上合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6 11:32
绿色发展合作 - 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交流合作 助力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上合组织将绿色发展共识转化为具体成果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1] -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 中方实施完成多项绿色发展活动 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3] 荒漠化防治技术输出 - 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地区打造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 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2] - 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通过援建生态保护区 推广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技术 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 [2] - 中哈合作开展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 建成23公顷试验示范基地 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 [2] - 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挂牌 哈方代表团考察草方格技术 耐旱植物选育及沙区特色产业创新举措 [3] 可再生能源合作 -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 总装机容量221兆瓦 年供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 节约标准煤27.8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66万吨 [4] - 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 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 约占全球50% [4] - 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 约占全球72% 其中中国贡献逾3.7亿千瓦 [4] - 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在光伏 风电 水电机组 核电 智能电网等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广受欢迎 [5] - 中企承建阿塞拜疆戈布斯坦光伏电站 年发电量供11万户家庭使用 年减二氧化碳排放超20万吨 [5] 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等国推动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计划 中国雪豹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6] - 中企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设3.7公里防波堤 形成73种珊瑚和114种鱼类的海底花园 2024年新增68个珊瑚苗圃群 成功培育珊瑚5000余株 [7] - 中土合作胡努特鲁电厂采用生态优化方案保护海龟繁殖通道 数据表明海龟数量保持稳定 [7]
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上合贡献”(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8-26 05:50
生态环境治理与经验共享 - 中国企业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打造“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使当地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 [2] - 中蒙合作通过援建生态修复示范区、推广防沙治沙技术深度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 [2] - 中哈合作开展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建成23公顷试验示范基地并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 [2] - 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挂牌,哈萨克斯坦代表团实地考察草方格技术等防沙治沙经验 [3] 可再生能源合作与发展 - 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阿克莫拉风电项目群,总装机容量221兆瓦,年供绿色电力8.43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7.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66万吨 [4] - 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50% [4] - 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72%,其中中国贡献逾3.7亿千瓦 [4] - 中企承建阿塞拜疆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戈布斯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供11万户家庭使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0万吨 [5] 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 -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共同推动“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计划”,中国雪豹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6] -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中企采用独特防波堤设计形成“海底花园”,拥有73种珊瑚和114种鱼类,中斯专家团队新增68个珊瑚苗圃群并成功培育珊瑚5000余株 [7] - 在土耳其伊斯肯德伦湾,中企运营的胡努特鲁电厂为绿海龟和蠵龟繁衍留出通道,相关区域海龟数量保持稳定 [7]
蜀山秀水间的生态价值转化之道
四川日报· 2025-08-25 06:15
生态屏障建设 - 四川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干流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及以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 [2] - 创新建设"森林四库"示范省,推进"蓄水于山""藏粮于林""摇钱于树""固碳于木"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特许经营提供公益性岗位6500余个,若尔盖湿地实施退牧还湿形成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2] 清洁能源发展 - 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占比88%,发电量持续领跑全国 [3] -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3] - 首创"水火风光同台竞价"机制,通过水电消纳园区培育大数据、新型电池、电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 [3] 公园城市建设 - 成都累计建成1500余座公园、9600公里天府绿道、400公里天府蓝网,森林覆盖率达40.5% [4] - 首创"场景营城"理念打造六大生态宜居场景,构建GEP核算体系激活城市生态资产价值 [4] - 创新"绿道+"经济模式释放乘数效应,建立都市圈跨域产业协作与生态补偿机制 [4]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 - 三州地区打造"净土阿坝""圣洁甘孜""大凉山"区域品牌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 [5] - 凉山州普格县光伏项目每年为村集体贡献约40万收益,稻城亚丁创新"天文+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5][6] - 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探索出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共富新路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实现全省21个市(州)GEP核算全覆盖,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创新林业碳汇、水权交易等多元化交易品种 [6] - 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推动绿色信贷总量突破万亿元 [6] - 发放全国首笔CCER开发挂钩贷款、发行全国首单区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 [6]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 - 建成覆盖全省实景三维数据库,试点自然资源确权"三维登记"实现生态资源可量化可交易 [7] - 大熊猫国家公园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识别"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观测栖息地变化 [7] - 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缩短洪涝预警响应时间,开发"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评估平台 [7] 绿色产业发展 - 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等绿色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8] - 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产业,联合重庆打造"成渝氢走廊" [8] - 创新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绿色人才专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