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2994.8亿斤!2025年夏粮“成绩单”出炉
新华社· 2025-07-10 19:30
夏粮产量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63.2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1] - 2025年夏粮虽略有减产,但减产幅度很小,总体保持稳定 [3] - 2024年夏粮产量在2023年2923亿斤基础上增产72.5亿斤,2025年成绩单是在高基数基础上取得 [4] 政策支持 - 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5] - 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有效保证种粮农民积极性 [5] - 全国夏粮播种面积达3.99亿亩,保持基本稳定 [5] 耕地质量提升 - 各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 [6] - 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 [6] - 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为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重要支撑 [6] 科技创新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广适、高产小麦新品种如"普冰03""中麦578"等 [7] - 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7] -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7] 行业意义 - 夏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四分之一左右,对全年粮食生产至关重要 [7] - 小麦是城乡居民主要口粮品种,重要性不言而喻 [7] - 夏粮稳产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为应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回升提供支撑 [7]
今年我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
新华社· 2025-07-10 11:56
夏粮产量数据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973.8万吨(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13816.0万吨(2763.2亿斤)[1] - 全国夏粮总产量比上年减少3.1亿斤,下降0.1%[1] - 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0万亩,下降0.1%[1] - 全国夏粮单产375.6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1公斤/亩[1] 地区产量变化 - 主产区中山东、河北、四川分别增产4.1亿斤、3.6亿斤和2.2亿斤[1] - 河南、陕西受旱情影响分别减产7.1亿斤和2.9亿斤[1] - 新疆受种植结构调整影响减产4.0亿斤[1] 影响因素分析 - 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发生较重旱情,但通过引水调水和抗旱浇麦措施减轻了影响[2] -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 - 其他灾害偏轻发生和深入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单产持平的主要原因[2] 行业意义 - 夏粮稳产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2] - 为应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回升提供支撑[2]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解读夏粮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 2025-07-10 09:38
2025年全国夏粮生产情况 核心观点 - 2025年全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 产量2994 8亿斤 比上年减少3 1亿斤 下降0 1% 总体保持稳定 [2] - 夏粮播种面积3 99亿亩 比上年减少52 0万亩 下降0 1% 单产375 6公斤/亩 比上年增加0 1公斤 基本持平 [3][5] - 夏粮生产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为应对国际形势和经济回升提供支撑 [8] 播种面积分析 - 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 99亿亩 减少52 0万亩 降幅0 1%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 46亿亩 减少26 1万亩 冬小麦面积3 39亿亩 增加5 7万亩 [3] - 20个省份播种面积增加 安徽 河北 山西 四川分别增加17 5万亩 15 1万亩 11 2万亩和10 8万亩 西部部分地区调减夏杂粮改种秋粮导致面积减少 [3] - 面积稳定原因包括压实生产责任 强化政策支持(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 扩大保险面积) 播期气候适宜 [4] 单产表现 - 全国夏粮单产375 6公斤/亩 同比增加0 1公斤 小麦单产399 2公斤/亩 减少0 2公斤 冬小麦单产399 8公斤/亩 下降0 1% [5] - 四川 河北 山东 湖北亩产分别增加4 8公斤 3 3公斤 2 7公斤和2 1公斤 陕西 河南 江苏受旱情影响亩产分别减少9 6公斤 4 7公斤和3 3公斤 [5] - 单产持平原因包括抗旱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其他灾害偏轻 单产提升行动(良种良法应用) 作物结构调整 [6] 产量结构 - 全国夏粮产量2994 8亿斤 同比减少3 1亿斤 小麦产量2763 2亿斤 减少3 3亿斤 冬小麦产量2708 9亿斤 基本持平 [7] - 山东 河北 四川分别增产4 1亿斤 3 6亿斤和2 2亿斤 河南 陕西受旱减产7 1亿斤和2 9亿斤 新疆因种植结构调整减产4 0亿斤 [7]
科技下田“三夏”新
经济日报· 2025-07-09 08:57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达九成半,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播粮食进度过八成 [1] - 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3] - 麦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2天至3天,预计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农机装备升级 - 国产9公斤/秒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力机型 [3] - 潍柴雷沃推出的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实现每秒12公斤喂入量,每小时收获15亩至20亩,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8%以内 [3] - 联合收割机配备助力转向、北斗辅助驾驶设备,驾驶舱内装有空调、人体工程学座椅等 [4] 农机作业智能化 - 农机手通过专业APP与农户精准对接,结合小麦种植区域、长势、成熟度预测最佳收获时间 [4][5] - APP利用算法为机手推荐最优作业路线,叠加农机跨区作业历史轨迹数据 [5] 优质小麦推广 -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小麦种植面积47.9万亩,优质强筋麦品种占80%以上 [6] - 藁优5766品种在冀豫鲁陕皖等地累计推广1000万亩,是国内大型面粉企业重要原料品种 [6] - 强筋麦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出1角以上,面粉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 [7] 小麦产量与品质 - 山东省临清市小麦种植面积85.2万亩,高产田最高实收产量达857公斤 [7] - 高品质专用小麦面积逐渐增大,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 [7] 秋粮生产准备 - 临清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84.95万亩,其中纯作玉米82.5万亩,纯作大豆0.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7万亩 [8] - 全国进入主汛期,水利部强化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做好科学灌溉和农田排涝减淹工作 [9] 农业现代化趋势 - 农机装备将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迭代升级 [9] - 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将更优化 [9]
四川加大政策、技术、模式的支持和创新力度 让农户种粮有赚头有奔头
四川日报· 2025-07-09 08:24
政策支持 - 种粮补贴政策覆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 [6][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约66亿元,亩均补贴约120元 [7] -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四川稻谷补贴资金9.6亿元,亩均补贴约70元 [7] - 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行定额补贴,补贴额不超过上年同档次产品市场销售均价的30% [7] - 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金额分别达到1100元/亩、800元/亩、700元/亩 [7] - 2024年四川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提高到成都平原区100元/亩、丘陵山地区200元/亩 [8] 技术应用 - 四川发布19项粮油作物主推技术、26个主推品种 [6][9] - 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将成苗率提高到80%以上,节约10%-15%肥料使用量,亩均增收300元 [9] - 杂交稻机械化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节约播种量35%以上,产量提高6.7%,综合效益提高95.6元/亩 [9] - 西南冬麦区小麦大面积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每亩节约成本120元以上 [9] - 优质专用品种供给从2012-2017年的55个提升到2018-2023年的578个 [10] - 四川良种覆盖率、技术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5%提高到2023年63.9% [10] 经营模式 - 四川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达9028个,服务小农户227万余户,占服务对象总数89% [6][11] - 农业社会化服务可降低亩均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约10% [11] - 涌现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和"订单收购+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 [12] - 2023年四川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户均从合作社获得直接收益超1200元,家庭农场带动89万人就业 [12] 经济效益 - 2024年四川种粮面积超30亩的种粮大户数量达到4.2万户 [6] - 种粮大户7000亩小麦平均亩产800斤,粮价1.2元/斤,总收入670多万元,扣除成本后收益100万元 [8] - 种粮大户500多亩水稻售价1.7元/斤,亩产1000斤,扣除1000元/亩成本后纯效益达700元/亩 [10]
【渭南】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陕西日报· 2025-07-08 07:32
渭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现状 - 渭南占陕西省近五分之一的粮食产量 承担"陕西粮仓"重任 [1] - 2023年通过"五良"融合策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实现夏粮总产稳定 抵御持续性高温影响 [1]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 "渭麦19号"旱地小麦新品种试种30亩 实收8.62亩平均亩产达434.4公斤 [2] - "渭麦9号"国审旱地小麦品种全国推广面积突破180万亩 高温条件下表现优异 [2] - 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超96% 玉米良种实现全覆盖 [7]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组织1100余名农技人员开展"三贴近"技术服务 覆盖94万亩示范田 [2][3] - 集成推广"3335"技术模式 包括宽幅沟播/深松整地/一喷三防等技术 [3] - 小麦宽幅沟播精量播种面积超280万亩 [3] 农田基础设施改善 - 全市440.7万亩小麦中水浇地达317万亩 "以水补旱"减轻干旱影响 [4] - 蒲城县盐碱地改造后小麦亩产突破700公斤 [4] - 大荔县黄河滩区小麦亩产达746.09公斤 较去年600公斤显著提升 [6] 农业机械化应用 - "三夏"期间投入9万余台农机具 单日抢收峰值52.7万亩 [6] - 小麦机收率达99.5% 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6] - 应用北斗导航/无人机播撒等智能装备 [6] 政策机制创新 - 实施《2025年单产提升行动方案》 打造8个"万亩片"/21个"吨粮镇"/23个"吨粮村" [7] - 建立4391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7443家专业合作社 3571家家庭农场 [8] - 临渭区试点"五化协同"全程托管服务模式 [7]
让农业“压舱石”分量越来越足(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4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1/5 其中九成以上是小麦 凸显粮食安全重要性 [1] - 小麦适收窗口期极短 从蜡熟到完熟仅三五日 需快速收割 [1] - 今年麦收速度刷新 得益于区域互助合作和应急响应机制 [1] - 确保农业稳产稳收需加强指挥调度和区域协作 同时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1]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 - 先进气象监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模式帮助盯防灾害性天气 [2] - 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推广应用 拉动夏收效率5年提升30%以上 [2] - 人工智能匹配实现"农户点单 机手接单" 农机调度快速匹配需求 [2] - 全国主要麦区持续推进机收减损 机收损失率降至1%以内 [2] - 农业社会化服务向产后延伸 提供烘干 入库 售粮一条龙服务 [2] 现代农业人才需求 - 跨区农机手 无人机飞手 粮食经纪人等新农人活跃于麦收一线 [3] - 90后"田保姆"相夫龙为周边1万多亩麦田提供托管服务 [3] - 新农人需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 智能化和专业化趋势 [3] 农业长期发展展望 -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增强农业"压舱石"作用 [3] - 科技创新和人才投入是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关键 [2][3]
万物竞发绘新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10:03
农业与粮食生产 - 中央储备粮滁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天长库区6月23日起收购托市小麦,两天时间已收超360吨 [3] - 安徽麦收较往年提前3天完成,山东德州新型收割机将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22天内完成收割 [3] - 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3] 生态环境治理 - 重庆丰都县名山坝长江消落带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形成1200多亩湿地生态系统 [4]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采用麦草方格、灌木种植等经典治沙模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筑生态屏障 [4] -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 [4]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 贵州六枝特区与广东中山建立劳务协作站,提供从招聘到维权的一站式服务网络 [5] - 湖北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考核暨就业联动招聘对接会,广西高校举办就业双选会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脱贫人口召开专题会议并印发通知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5] 高温应对与生产保障 - 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站改建工程施工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物资如遮阳棚、冰饮站 [6] - 天津宁河区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二期工地为塔吊司机室安装空调,南宁市总工会为建筑工人送防暑慰问品 [6] - 气象部门拉响高温预警,城市保障部门确保电、气、水供应稳定 [6]
陕西宝鸡:以秋补夏提产能 打好粮食生产主动仗
陕西日报· 2025-06-27 21:41
粮食生产措施 - 陕西省宝鸡市采取以秋补夏策略应对高温干旱,已完成夏播120.67万亩,较去年扩种32.29万亩 [1] - 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扩种任务纳入专项督导考核,全程跟踪问效 [1] - 逐级分解任务,建立地块、品种、主体"三位一体"清单,在光热水源条件优越地区压茬种植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 [1] 扩种路径 - 村集体兜底种秋粮扩种13万亩,种粮大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小农户通过项目资金补贴扩种4万亩 [1] - 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种子、农机等补贴 [1] 单产提升技术 - 推广耐密、抗倒、适合机收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 [1] - 引进指夹式、气吸式等先进播种机械,配备北斗导航系统,全市已有高性能玉米播种机近5000台 [1] - 推广贴茬精播、水肥一体化、增密种植等关键技术,同步推进田管措施 [1] 服务保障 - 财政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支持打造20个吨粮镇、41个吨粮村 [2] - 组建32个技术指导组,派出技术骨干6700人次深入一线精准指导 [2] - 借助新媒体平台培训群众6万人次以上 [2]
粮食“飞地”新模式前景广阔
经济日报· 2025-06-26 05:57
粮食"飞地"模式的核心观点 - 粮食"飞地"模式通过产销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格局,有望破解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难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1] - 该模式将主销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主产区粮食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推动产销区产供储加销一体化发展,助力主产区粮食产业向精深加工、品牌化经营跃升 [2] - 目前全国已形成土地流转型、股份合作型、订单托管型三种比较成熟的产销合作模式,推动产销合作从简单的供需合作向产业链深度合作转型 [3] 粮食产销区结构性矛盾 - 13个主产区每年贡献全国近80%的粮食产量,但因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长期陷入"粮财倒挂""农民增产不增收"困境 [2] - 经济发达的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主产区调入或进口,面临粮源不稳、供应链风险等挑战 [2] 粮食"飞地"模式的实践案例 - 北京在黑龙江、天津拥有"飞地"农场,上海在江苏、安徽等地建有多个"飞地"农场 [2] - 浙江金华鼓励各县市出台补助政策,支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 [3] 粮食"飞地"模式的推广难题 -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产区担忧成为"代工基地",需创新合作机制确保双方共赢 [4] - 跨区域政策协调难度大,需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打通行政壁垒 [4] - "北粮南运"长距离运输增加成本,需配套建设粮食仓储物流枢纽,发展低碳运输方式 [4] - 粮价波动可能引发销区压价或产区违约,需完善期货市场,引入"保底价+浮动溢价"合同 [4] 粮食"飞地"模式的未来发展 - 国家层面应将"飞地"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等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5] - 主销区应设立专项基金激励企业跨区投资,主产区应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5] - 推动物联网、区块链溯源、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飞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