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
icon
搜索文档
助贷新规前夜资金大迁徙:银行拒高息资产 信托资金走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9:07
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2] - 要求商业银行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 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 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2] - 新规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资源布局 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1][4] 助贷行业分层与资金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划分利率阶梯:600亿元以上平台定价普遍低于24% 600亿元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300亿元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2]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基本被银行和消费金融机构拒绝合作 [3]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资金成本显著上升 较去年上涨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3] - 24%及以下优质资产竞争激烈 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平台生存空间 [3] 资金供给结构迁移 - 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推行名单制管理 优先选择大厂助贷平台、头部互金平台及持牌机构助贷平台 腰部以下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4] - 中小助贷平台积极寻找非主流资金渠道 包括信托、商业保理及小贷公司 [5] - 信托资金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主要因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资金供给缩减 [6][7] - 信托资金成本较高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8] 替代资金渠道现状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开展业务 多应用于有场景的消费贷体系 [11] - 保理资金在助贷领域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需针对具体项目向银行融资 [11]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为消费贷的业务 [12] - 融资租赁公司的消费贷业务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2] 行业过渡期动态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存在资金需求 部分平台转向信托和商业保理等渠道填补短期缺口 [13] - 资金迁徙仍在进行 但尚未形成主要趋势 [13]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1:17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行业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实施,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2]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禁止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费,增信服务机构不得变相提高费率 [4][5] - 监管导向促使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优化布局,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中小助贷平台面临挤出效应 [6][7] 助贷行业资金分层与成本变化 - 以600亿元规模为分界线:头部平台(600亿以上)定价普遍在24%以下,腰部平台(600亿以下)以36%资产为主,300亿以下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5] - 年化综合成本36%的助贷机构被银行、消金机构全面拒绝,24%以上资产融资成本上涨2-5个百分点 [6] - 24%以下资产竞争激烈,流量巨头掌握议价权,中小平台生存空间受挤压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因中小银行供给缩减重新活跃,成为助贷机构填补缺口的选项之一,主要合作方为头部平台 [9][10] - 信托消费金融业务规模曾突破万亿,2024年末主要玩家业务余额仍保持百亿级别 [10] - 信托资金综合成本区间6%-7%,风控标准提高导致业务规模阶段性收缩 [12] 其他非主流资金渠道动态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转让模式参与助贷业务,但规模受限且面临监管收紧 [14][15]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拟禁止"类消费贷"业务,融资租赁公司消费场景业务也被纳入整顿范围 [16] - 中小助贷平台在过渡期内积极寻求信托、保理等替代资金,但长期趋势尚未形成 [17]
助贷行业出现资金大迁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0:17
助贷新规实施影响分析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 明确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严管收费行为并推行名单制管理 [1] - 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正优化布局 将资源向头部合规平台倾斜 助贷行业资金面临收缩 [1] - 信托 商业保理等资金提供方正成为填补助贷机构资金缺口的重要选项 [1] 高息资产融资成本变化 - 助贷平台以规模为界存在多个阶梯利率 600亿以上平台定价普遍在24%以下 600亿以下平台以36%资产为主 24%资产为辅 规模低于300亿平台坚持高定价策略 [3] - 年化综合成本达36%的助贷机构几乎全部被银行 消费金融机构拒之门外 [5] - 年化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成本出现明显抬升 市场价格比去年涨了2-3个百分点 部分甚至高出5个百分点 [5] 资金流向分层现象 - 24%及以下的相对优质资产陷入"红海竞争" 流量巨头凭借客群与数据优势掌握议价权 挤压中小助贷机构生存空间 [5] - 名单制管理下 大厂助贷平台 头部互金助贷平台 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成为金融机构首选合作平台 腰部以下助贷平台挤出效应明显 [6] - 600亿以下助贷机构正寻找资金"替补队员" 信托 商业保理 小贷等资金提供方日益重要 [6] 信托资金回流助贷市场 - 信托资金近期再度活跃于消费金融市场 成为助贷机构资金预案之一 [8] - 截至2024年末 主要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业务余额保持在百亿级别 [9] - 信托资金更倾向于与头部平台合作 未明显介入年化综合成本24%以上资产领域 [10] - 信托资金成本显著高于银行 综合成本区间在6%至7%之间 [11] 其他资金渠道补充 - 商业保理公司通过转让助贷平台应收账款方式参与 但规模难以突破上亿 [13] - 全国性商业保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基于消费应收账款开展名为保理实际为消费贷的融资业务" [14] - 融资租赁公司的"擦边球"消费贷业务也在逐步纳入监管整顿范围 [15] 行业整体趋势 - 中小助贷平台受银行等机构收缩资金影响最大 正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供给 [15] - 新规实施前过渡期内 助贷平台转向信托 商业保理等渠道寻求解决方案以填补资金缺口 [15]
实测助贷巨头信用飞:36%高利率,买会员强制捆绑续费,贷款担保合同是空白协议
搜狐财经· 2025-08-13 12:00
助贷新规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明确平台服务及增信服务费用标准,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成本区间 [1] - 新规实质上将助贷服务年化利率上限锁定在24%,传统"双融担"模式将退出市场 [2] - 部分机构已转向"24%+权益"或"24%+公证"模式,但仍有机构如信用飞维持36%年化利率上限 [3] 信用飞利率与费用结构 - 信用飞APP显示年化利率区间为6.5%-36%,但实际测试中综合资金成本达35.99%,其中贷款年利率仅占5.5% [5][8] - 剩余30.49%成本主要来自隐性担保费,用户投诉显示担保费占比极高(例如借款11500元支付担保费1596.12元) [14][15] - 担保合同为空白通用协议,未明确担保公司及收费标准,且担保费与利息合并展示导致用户知情权缺失 [15][17] 信息披露问题 - 信用飞未在显著位置展示年化利率,仅以小字标注,违反央行2021年关于利率透明化的要求 [11][12] - 借款协议中资金方名称均以"贷款人"替代,用户无法获知具体合作金融机构 [18] - 个人信息共享清单显示合作机构包括国民信托、渤海信托等10家银行及小贷公司,但部分已停止合作 [19] 会员服务争议 - 会员服务强制绑定自动续费条款,用户开通即默认同意续费,投诉显示存在未经确认扣费案例(如自动扣费1281元) [21][25][26] - 加入79元月卡会员后,1000元贷款综合借贷成本飙升至179%,远超司法保护上限24% [27] - 会员权益如"专属提额"实际效果不明确,条款注明需根据资质评估最终审批结果 [26] 监管合规风险 - 信用飞控股两家担保公司(天津信飞、海南信飞),实控人与平台一致,存在关联交易嫌疑 [18] - 公司已进入梅州客商银行和宁银消费金融合作名单,但当前业务模式与助贷新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 [28][30] - 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注册用户8000万、信贷规模超1000亿元,但高利率和隐性收费问题持续引发投诉 [31][32]
助贷新规大限临近,谁在借36%的“高”利贷?
36氪· 2025-08-12 16:46
助贷新规核心要求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将平台服务费、增信服务费等全部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并明确成本区间 [2] - 新规以"穿透式监管"重塑助贷行业逻辑,将于10月1日全面实施 [2] 利率区间现状及争议 - 24%~36%利率区间是部分高风险借款人的主要融资渠道,也是助贷机构覆盖风险的生存线 [2] - 24%是民间借贷司法保护红线,36%以上被视为无效利息,24%~36%为自然债务区 [4] - 该利率区间服务人群数量估计在千万级以上,有数据称超3000万,行业高管说法达8000万人 [4] 高利率借款人群特征 - 85后至95前(25~35岁)占比超一半,90后是核心群体,多为初入职场年轻人、灵活就业者或县域青年 [5] - 多数借款人存在征信瑕疵或无信贷记录,二、三线城市及县域居民占比超半数,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居多 [6] - 52%稳定就业群体和69%灵活就业群体面临需要借贷但借不到钱的情况 [7] 借款需求分析 - 应急周转是首要诉求,包括医疗、房租、经营缺口等刚性支出 [7] - 部分年轻人因超前消费陷入债务循环,对利率敏感度低 [8] - 66%小微企业有贷款需求,但仅21%获银行小微贷款支持,2024年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仅35% [8] 监管动态及行业影响 - 监管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抬高综合融资成本 [11] -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但未直接否定超过24%的利率 [11] - 头部平台可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腰尾部平台依赖高利率区间业务 [17] 一刀切政策潜在风险 - 可能导致刚性借贷需求转向利率更高、更不可控的地下中介 [13][14] - 非法高炮平台可能卷土重来,实际借款利率推高到远高于36% [15][16] - 腰尾部助贷平台面临业务量大幅萎缩甚至关闭风险,部分地方银行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17] - 整个风险传递链条可能崩塌,头部平台也可能受到牵连 [18] 行业乱象及治理建议 - 投诉重点包括利率隐瞒、诱导借款、不提供借款合同等 [21] - 平台通过"日息0.1%"等宣传误导借款人,实际综合年化利率突破36% [6][21] - 建议强制信息披露、规范合同管理、遏制诱导行为 [22] -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建设和畅通投诉渠道 [23]
助贷规模扩大 合规是展业方向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行业规模与主要参与者 - 助贷平台在贷规模体量巨大,规模达千亿元以上的平台约有9家 [1] - 蚂蚁系助贷业务规模已超万亿元,腾讯系、字节系和京东系规模均达3000亿元以上 [1] - 部分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助贷业务在贷余额已超过1000亿元 [1] - 2024年三季度,主要金融科技公司促成交易金额显著增长,例如嘉银科技促成交易金额267亿元同比增长约10.3%,信也科技促成小微企业交易金额154亿元同比增长25%,宜人智科促成交易金额134亿元同比增长约36%,小赢科技撮合和提供贷款总额283.38亿元 [2] 业务模式与驱动力 - 助贷定义为网络金融平台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从事导流、联合发放贷款的业务,平台输出风控和客户但不涉及出资 [1] - 业务模式兴起源于互联网平台流量变现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对获客流量的依赖 [1] - 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已超过100家 [2] - 合作驱动力在于科技企业拥有客户、科技、场景等优势,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存在自主经营能力、研发经费及风控能力不足的问题 [2] 核心资源与科技应用 - 科技在获客和风控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金融科技公司持续投入研发,例如某公司三季度研发投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17.7% [3] - 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数千万自营业务用户样本开发风控模型,以解决中小金融机构模型开发中数据样本不足与覆盖不均的问题 [3] - 科技应用案例包括自主研发的小微经营贷技术解决方案,融合线上大数据、用户自证数据及线下智能尽调数据以提升风控效果与用户体验 [4] - 行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AI已应用于客户服务、决策支持和个性化营销等场景,某公司应用AI后贷后管理场景的实时意图识别准确率相比外采提升17% [4]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获客压力,各公司季度新增注册用户数量呈放缓态势,获客策略转向运营存量与深耕渠道并重,头部公司客户复借率能达到80%以上 [5] - 金融科技公司通过重点布局垂直领域提升自营获客能力,并与头部视频、电商和生活服务平台开展投流合作 [5] - 合规压力巨大,息费和催收是客户投诉的主要方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长期重点工作 [5] - 政策导向是通过规范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业务来引导助贷机构合规展业,未来金融机构需增强自营与风控能力,避免对单一合作机构过度依赖 [6] - 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开始拓展联合运营、科技输出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6]
上证深一度 | 北京拟禁“会员权益”发出助贷平台监管新信号 模糊借贷成本的“擦边球”打不下去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09:53
保险业战略趋同与反内卷 - 中小保险公司因追求"小而全"全国化布局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和经营成本抬升 多家公司因跨区域经营违规被处罚[3] - 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出台抵制"内卷式"竞争举措 包括反价格战和反费用战等 保险业反内卷持续升级[2] - 专家建议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鼓励区域创新试点 支持地方特色险种发展 引导错位竞争[3][4] 助贷业务监管收紧 -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 要求单笔贷款成本符合最高法院规定[5][20][2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贷款会员"投诉超71200条 存在捆绑销售、强制收费及退款困难等问题[7][24] - 监管要求所有费用合并计入实际融资成本且不超过24%司法保护上限 金融类会员权益模式受重点整治[7][25][26] 跨境电商展会创新高 - 2025广州跨交会标准展位超1800个 参展平台数量创新高 首设合规出海主题和AI专区 德国Otto等国际平台首次参展[9][10][12] - 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82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增速高于全国外贸总体增速2.9个百分点[10] - 广东组织18个产业联盟参展 面积超2700平方米 推动产业带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资源对接[12][19]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再贷款规模从6000亿元扩大到8000亿元 扩大支持领域并优化政策[13] - 各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量子信息等新赛道 提升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13] - 科创板发布科创成长层配套规则 增强制度包容性 更好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14] 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 - 下半年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货币政策将聚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支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16][17] - 配合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企业向科技创新型企业配置 加强信贷资源有进有出[17] - 深化改革开放 深圳先行示范区扩大开放 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清单等政策持续推进[14][15]
北京拟禁“会员权益”发出助贷平台监管新信号 模糊借贷成本的“擦边球”打不下去了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03:14
监管政策动向 -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征求意见稿,拟禁止助贷平台通过"会员权益"或"增值权益"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要求明确约定成本区间并符合司法规定[1][2] - 监管层已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问卷调查,核查"24%+会员权益"模式是否违反禁止平台收取息费的规定[2] - 行业预期该文件可能成为各地落实助贷新规的底线参考,但执行细则尚不明朗[1][3] 会员权益模式现状 - 部分助贷平台将生活类权益(如咖啡券)或金融权益(如提额)与会员资格捆绑,其中挂钩贷款的情况多发生在24%-36%利率区间平台[2]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贷款会员的投诉超71200条,主要反映强制勾选付费、未获贷不退费等问题[4] - 头部机构已主动下架金融类会员权益,但生活类权益存续仍存不确定性[3][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监管核心要求综合融资成本透明化,所有费用合并计入实际成本且不超过24%司法上限,合规操作仍存空间[6] - 行业资金流转依赖"借旧还新",监管"一刀切"可能性低,但金融类会员权益模式将终结[6][7] - 仅头部流量巨头能维持24%以下利率产品线,中小机构或面临淘汰,资金供给向头部集中[6][7] - 高风险借款人或转向非持牌机构,行业将转向技术驱动的风控优化[6][7] 会员权益争议本质 - 问题核心在于部分平台将会员费异化为隐性息费,通过捆绑销售、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4][5] - 合规的会员权益体系本可作为客户经营工具,但需确保权益对等且不强制收费[4][6]
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第一财经· 2025-08-03 19:27
助贷新规与行业转型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 传统"双融担"模式失效 [2] - 行业正从"24%+权益"模式转向"24%+公证"模式 以租机 车贷平台为试验田 [1] - 监管近期调研消费金融机构 严禁通过会员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 [2] 公证模式创新与实践 - 租机平台通过捆绑公证费 碎屏险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 例如iPhone16pro max官方价8999元 实际支付1.4316万元 [3] - 赋强公证可跳过立案审判流程 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回款率达60% 单笔成本不超过100元 [3] - 消费金融领域探索"组合公证"模式 包括提存保管公证和证据链存证公证 [5][6] 行业面临的挑战 - 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承载能力有限 公证资源与业务规模不匹配 [7] - 客诉量年增速超50% 强制收取公证费可能触碰24%监管红线 [7] - 利润空间压缩 原有"双融担"模式下利润空间为24%~36% 转型后难以维持 [7][8] 行业转型趋势 - 头部机构评估业务损失规模 预计监管不会"一刀切" 寻求稳妥转型方案 [8] - 36%+利率产品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 需避免"急刹车"式整改 [9] - 行业需系统性重构 从产品设计 风控体系到运营流程进行深度改造 [9]
深度|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第一财经· 2025-08-03 15:25
行业转型背景 - 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上限为24% 传统"双融担"模式失效 [2] - 行业从"24%+权益"模式转向"24%+公证"模式 租机和车贷平台成为试验田 [1][2] - 36%+利率产品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 急刹车式整改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9] 新兴业务模式 - 租机平台通过捆绑公证费(200-500元)、碎屏险(500元)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 例如iPhone16pro max官方价8999元 实际支付达1.4316万元 [3] - 采用"赋强公证"可跳过诉讼流程直接强制执行 车贷和租机平台回款率达60% 单笔成本不足100元 [3] - 探索"组合公证"模式:提存保管公证收取500元费用(含150元服务费和350元保证金) 违约时保证金用于代偿 [5] - 尝试"证据链存证公证"模式 科技公司代收年费200-300元 通过远程视频双录实现技术可行但尚未大规模应用 [6] 实施挑战 - 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承载能力有限 单个公证处难承接海量业务 [7] - 客诉风险年增速超50% 强制收取公证费可能突破24%监管红线 [7] - 利润空间压缩 放弃原有24%-36%的利润区间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7][8] 行业动态 - 初期存在"新瓶装旧酒"现象 近期监管趋严打击"伪创新"倒逼实质性转型 [8] - 头部机构评估业务损失规模 业内预期监管将采取渐进式整改而非一刀切 [8] - 需通过金融科技驱动系统性重构 涵盖产品设计、风控和运营全流程改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