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多家A股公司披露布局情况
第一财经· 2025-10-14 22:01
项目进展 -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 [1] 相关公司布局 - 广大特材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用材料并已实现批量化供应,同时中标BEST线圈盒机加工项目且正在实施 [3] - 派克新材作为聚变产业联盟会员单位,为BEST项目的真空室、屏蔽包层、偏滤器、第一壁等关键部件进行材料研发和产品提供 [4] - 远东股份子公司安缆已中标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其产品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试验项目EAST,并联合科研机构推进超导带材、可控核聚变电缆技术攻关,参与"中国小太阳"等项目 [5]
广大特材:中标BEST线圈盒机加工项目 正在实施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6:36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主要供应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用材料并已实现批量化供应 [1] - 公司中标聚变新能(安徽)可控核聚变BEST线圈盒机加工项目 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1] 行业技术应用 - 公司业务涉及可控核聚变BEST线圈盒机加工项目领域 [1] - 公司产品应用于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 [1]
岩山科技:岩超聚能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 AI加速仿星器聚变能源与超导应用开发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4:35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岩超聚能完成数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1] - 本轮融资由岩山科技与岩山投资等联合领投 [1] - 所获资金将用于推进仿星器聚变装置研发与超导技术多领域应用 [1] 技术路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明确锚定先进超导仿星器聚变路线 聚焦其特有的稳态运行优势与未来电网的适配价值 [1] - 公司正全力推进先进超导仿星器系统的研发工作 采用国际领先的准等动力对称磁位形方案 [1] - 利用AI、3D打印技术加速装置开发 [1] 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与北京大学在深圳市联合成立“聚变与新能源联合实验室” [1] - 联合实验室将系统性开展仿星器聚变装置物理与工程、AI4S、超导材料及能源领域应用等方向的研发 [1] - 公司积极拓展国际科研合作渠道 计划聘请全球知名聚变专家组建顶级学术委员会专家团队 [1]
可控核聚变概念活跃,安泰科技斩获4连板,西部超导等大涨
证券时报网· 2025-10-14 11:26
行业动态与政策支持 - 可控核聚变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未来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在海外政策持续加码下,中国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共同引领行业发展建设提速[1] - 机构指出聚变行业催化较7月至8月更加密集,国际原子能聚变能大会或有重大国家和国际进展公布[2] 技术研发进展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偏滤器原型部件通过测试,稳态热负荷能力达到20兆瓦/平方米,靶板面向等离子体表面邻接误差小于1毫米,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的国际尺寸最大、热负荷最高的偏滤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1]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1] 市场机遇与资本开支 - BEST核聚变项目招标加速推进,资本开支有望提速[1] - 高温超导、第一壁材料、低温系统、热交换器、真空室等一系列材料和零部件市场有望迎来发展机遇[1] - 国内BEST项目在四季度有望开启第二次密集招标,包括第一壁、偏滤器、电源等高价值量产品,其它聚变装置也有望启动[2] 资本市场表现 -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活跃,安泰科技、合锻智能涨停,分别斩获4连板和5连板,楚江新材、中国核建亦涨停,西部超导涨约8%逼近历史高点[1] - 巨头入局与海外装置点火取得重大进展,聚变年内第二次行情有望启动[2]
皖能电力:间接持有聚变新能股权;盐湖股份:第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 | 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07:19
每经记者|朱成祥 每经编辑|董兴生 丨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丨 NO.1 皖能电力:间接持有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约3.5%的股权 NO.3 盐湖股份:第三季度净利同比预增97%至141% 10月13日,盐湖股份公告称,公司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3.00亿元至 47.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89%至49.62%。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亿元至22亿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41%至141.28%。报告期内,氯化钾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带动盈利增长;碳酸 锂市场价格下行,但公司整体业绩仍实现同比增长。 点评:盐湖股份前三季度业绩亮眼,尤其三季度净利近乎翻倍,远超市场预期。这主要得益于主营产品 氯化钾价格上行,有效对冲了碳酸锂价格下跌的冲击。公司"钾锂"双主业战略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和盈利韧性,凸显其作为行业龙头的成本优势与核心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 担。 点评:皖能电力间接参股聚变新能,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这一未来能源终极赛道。虽然当前持股比例不 高,但此举彰显了公司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 ...
中国科学力量再迎突破,未来能源或迎曙光
搜狐财经· 2025-10-14 00:20
在中国科技史的长河中,或许没有哪项技术进展,能够像聚变能那样,激起如此深远的期待和关注。10 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CRAFT)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环向场磁体线圈盒的成功研制和交付,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研究 的征程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或许,从这个"400吨重、21米×12米"的庞然大物交付的那一刻起,聚变 能源的商业化之路,也向我们露出了曙光。 文︱陆弃 与传统能源领域相比,聚变能的前景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未来——没有污染、没有放射性废料、没有对环 境的毁灭性影响。它被认为是人类探索绿色能源的终极解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正是这款环向场 磁体线圈盒。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环向场磁体线圈盒,它的成功交付,几乎是中国乃至全球聚变能源 研究的一座灯塔。它象征着人类在核聚变这项被誉为"科学圣杯"的研究中,打破了曾经难以逾越的技术 壁垒,离梦想越来越近。 这款巨型环向场线圈盒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结构部件。它承载着超低温奥氏体不锈钢316LN和316LMn 材料,重量高达400吨,尺寸更是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同类部件大了1.2倍,重了两倍。 ...
自主设计!“夸父”关键部件成功研制
中国能源报· 2025-10-13 20:33
▲ CRAFT偏滤器原型部件。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偏滤器作为聚变堆堆芯稳态运行关键部件,承担排出聚变产物和热量、控制杂质等重要功能,其服役环境极为复杂和严苛。CRAFT偏 滤器原型部件在设计上创新性地提出混合偏滤器包层集成设计方案,理论上可将氚增殖率提升超过3%,为实现氚自持提供了一种有效 辅助途径。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取得重要进展。 偏滤器原型部件系统是CRAFT项目1 9项系统中的关键1项。该部件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偏滤器研发能力已实现自主可控,为未来中国 聚变堆偏滤器的工程应用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10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取 得重要进展——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测试结果显示,该部件稳态热负荷能力达到2 0兆瓦/平方米,靶板面向等离子体表面邻接误差小于1毫米,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的国际尺 寸最大、热负荷最高的偏滤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 来源:科技日报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 ne ne rg ...
2025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报告:核聚变太阳能量的地球复刻,产业化进程有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08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其产业化进程在2025年呈现加速趋势,多项国际与国内项目取得关键进展,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 [1][3][4][5] 核聚变定义与原理 - 可控核聚变是模拟太阳原理,使氢同位素氘和氚在受控环境下结合释放能量,被称为“人造太阳” [1][12] - 实现核聚变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超过1亿摄氏度的高温、足够高的等离子体密度及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三者的乘积“聚变三乘积”是关键指标 [1][20] - 氘-氚聚变是当前最主要的反应形式,占比达65%,因其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即可发生且释放能量高 [19] 核聚变优势 - 核聚变原料极其丰富,每升海水中的氘聚变可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地球海水中的氘够人类使用100亿年以上 [2][29] - 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聚变不产生温室气体和长寿命放射性核废料,对环境几乎零污染 [2][28][29] - 能量密度极高,一座聚变电站的发电量即可满足一座大城市的需求,未来有望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2] 技术路线与突破 - 全球核聚变研究主要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技术路线 [2][3] - 磁约束路线最为成熟,托卡马克是国际主流选择,中国“东方超环”(EAST)曾创下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纪录 [2] - 惯性约束路线利用激光或粒子束压缩燃料,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在2022年首次实现聚变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里程碑 [3] 国际项目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七方联合建设,总占地180公顷,目标2034年首次点火,实现聚变能增益大于10 [3] - 美国CFS公司的SPARC项目采用高温超导磁体,体积仅为ITER的四十分之一,计划2026年产生等离子体,2027年实现净能量增益 [3] - 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计划2028年通过“猎户座”装置为微软提供50兆瓦零碳电力,采用氘与氦-3作为燃料 [3] 国内项目与产业格局 - 中国形成“科研院所+高校+民营企业”的多元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如诺瓦聚变、能量奇点等获得数亿元融资,红杉资本等机构入局 [4] - 安徽合肥的BEST项目是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2025年5月提前启动总装,计划2027年实现聚变能量净增益 [4] - 江西“星火”项目聚焦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目标2030年实现100兆瓦电力并网,能量增益因子预计超过30 [4] 商业化路径与展望 - 核聚变商业化分为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个阶段,全球正处于从实验堆向示范堆过渡的关键期 [5] - 中国的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计划2035年建成,2050年建成商业示范堆 [5] - 国际能源界预测,若技术突破顺利,21世纪下半叶核聚变有望成为全球基荷能源,为“碳中和”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5] 政策支持 - 2024年6月美国发布《聚变能源战略2024》,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聚变能商业化发展 [36] -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启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将可控核聚变领域作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36][37]
可控核聚变催生万亿级新赛道商业化前夜基金提前“卡位”
证券时报· 2025-10-13 06:01
项目进展 - 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聚变装置BEST的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1] - BEST装置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首盏灯,迈出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1] 资本市场表现 - 10月10日核聚变指数创下2009年12月31日基日以来的历史新高 [1] - 自去年"9·24"行情以来,核聚变指数累计大涨116.67%,今年年内涨幅达到81.61% [1] - 10月开局,多只聚焦核聚变主题的公募基金在短短两个交易日内均上涨超7% [6] 行业前景与市场规模 -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形态,市场空间高达千万亿元 [1][6]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3] - 摩根士丹利分析,如果成功实现商业化,聚变发电成本可能会低于任何其他电力来源 [3] 技术优势与特点 - 可控核聚变具备能量密度更高、燃料资源丰富、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弃物以及固有安全性强等多项优势 [2] - 可控核聚变原料可再生,发电出力曲线稳定,绿色环保、辐射非常低,未来预计能够有较低的发电成本 [2] 投资与研发投入 - 最近5年是可控核聚变试验堆集中建设阶段,每年投入额超过百亿元,增长非常快 [3] - 乐观估计国内主要核聚变项目已投入约1455亿元,未来3—5年资本开支有望每年接近百亿元 [4] - 2024年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已从2022年的33家增长至45家,核聚变产业吸引了71亿美元的投资,比2023年高出近10亿美元 [3] 技术挑战 - 在燃烧等离子体稳态运行、耐辐照材料、氚自持循环等科学和工程难题上仍需持续攻坚 [4] - 实现比太阳核心还热10倍的1.5亿度高温以及点火后的自持燃烧是巨大挑战 [4] - 聚变装置的材料如何抵抗中子冲击以及如何实现工程化落地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4] 产业链与投资机会 - 从上游的高温超导材料、中游的真空室与磁体系统,到下游的聚变电站应用,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初现雏形 [5] - 产业链最具价值量的环节在材料环节,如磁体和第一壁,电源在直线型聚变装置中的价值量也比较大 [7] - 建议投资者重点跟踪合肥、成都两个国家级的试验堆项目,以及上游核聚变装置零部件提供商的投资机会 [6] 当前市场阶段 - 当前市场上相关个股潜在的核聚变业务还相对较小,预计未来将迎来较大成长空间 [1][6] - 二级市场可控核聚变板块或仍处于较底部的阶段,产业的未来进展尚未充分反映到股价里 [6]
造太阳的人 ——记核工业西物院新一代人造太阳团队
经济日报· 2025-10-12 06:14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 -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于2024年3月28日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重大突破 [4] - 团队在120余天内完成千余次方案迭代,实现离子温度从4000万摄氏度跃升至6000万摄氏度,并最终引燃“双亿摄氏度”高温 [8][9] - 衡量核聚变研究水平的关键参数是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三项的乘积,即“聚变三乘积” [10] 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化 - 高功率微波回旋管、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投入运行,并首次提出及实现了提高芯部能量约束的新方法 [4] - 自主研发的聚变装置控制系统(CODIS)实现广泛运用,标志着“中国智造”在聚变领域的进展 [4] - 团队攻克电子回旋传输部件等难题,耗时4年多实现高功率微波回旋管的核心部件“管子”从无到有,最终使“中国管”成功应用于亿摄氏度高温实验 [4][5][6] - 中性束研发团队建成投运第二套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单源最大束流超过系统设计目标 [11] 研发团队与协作模式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通过常态化讨论机制和激烈碰撞,突破常规运行区间,形成多参数协同调控模型等创新方案 [1][8][9] - 团队采用多系统、多专业、多团队协同作业模式,包括激光散射系统(“眼睛”)、加热系统(“心脏”)、屏障系统(“皮肤”)和数据分析系统(“大脑”)等角色分工 [10][11] - 研发工作基于前辈专家的技术积累,如在已故专家曹建勇的中性束设计方案基础上发展出现有系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