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巨力索具连续2日涨停,海洋工程+海上风电+政策利好三重刺激
搜狐财经· 2025-08-15 10:59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涨幅达10.01% 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 最新价9.12元 总市值87.55亿元 [1] - 封板资金0.06亿元 成交额21.51亿元 换手率26.37% [1] 业务布局 - 拟设立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专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销售 [2] - 主要涉及海洋工程 深海科技 海上风电 海洋经济 新能源等概念板块 [2] 行业机遇 - 国家发改委推进"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 - 海洋系泊系统产品获国际认证并应用于漂浮式风机项目 深化海上风电领域合作 [2]
巨力索具: 关于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15 00:27
投资概述 - 公司拟以自有货币资金1亿元人民币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巨力索具海洋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1] - 该投资事项已于2025年8月14日通过董事会审议 [1] - 本次投资不涉及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 [1] 子公司业务范围 - 子公司业务涵盖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深海石油钻探设备制造、海洋水质检测仪器设备制造等 [2] - 经营包括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销售、合成纤维制造销售等 [2] - 涉及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货物进出口业务 [2] 战略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方向 [3] - 海洋经济产业基础已突破万亿元 [3] - 沿海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政策 [3] 技术基础 - 公司已掌握长期系泊产品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4] - 突破系泊产品高疲劳性能技术瓶颈 [4] - 2024年构建三大产品线:单股永久系泊钢丝绳、系泊纤维缆、深海系泊系统配件 [4] 投资目的 - 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效应 [4] - 构建高效服务与成本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4] - 对标国际同行业发展水平 [4] 实施进展 - 子公司设立尚需工商行政部门核准 [5] - 目前处于筹划阶段 [5] - 公司将及时披露后续进展情况 [5]
山东青岛启航!南海东部油田最大规模注水开发平台组块离港起运
齐鲁晚报网· 2025-08-14 20:56
项目进展 - 惠州25-8项目DPPB组块在青岛离港起运 标志着项目陆地建造完工并进入海上安装阶段 [1] - 组块计划8月底运输至珠江口盆地海域实施浮托安装 [9] 平台规模与技术参数 - 上部组块长81米 宽44.5米 高81.2米 投影面积3600平方米 相当于8.5个标准篮球场 [3] - 平台总重约14370吨 配备107台套设备 包括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高效聚结生产水分离器等 [3] - 采用双层片预制总装工艺 将整个组块分成9个大片进行组装 [7] - 创造青岛场地甲板片吊装单次最重记录 达810吨 [7] 功能定位 - 建成后将成为南海东部油田最大规模注水开发平台 [3] - 具备钻修井 智能采油 油气水综合处理及伴生气回收利用等多项功能 [3] - 投产后将提高油田采收率 延长油田寿命 并形成惠西油田群区域物流及电网传输中心 [9] 绿色低碳技术 - 自主设计研发中国海油首台生产水余热发电装置 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800吨 [5] - 应用TMCP高强度钢 实现冶金流程减排10% 加工流程减排约5% [5] - 采用火炬气利用 溴化锂空调等新技术实现废气废热高效回收利用 [5] 工程效率与创新 - 78天完成9个甲板片总装工作 结构专业高空总装工作量降低三分之一 [7] - 80天实现组块主结构封顶 9.5个月完成6000余根管线安装和28万米电缆铺设 [9] - 创新采用六机联抬方案实现1298吨钻井支持模块整体吊装 [9]
响水造海工“巨无霸”启航中东
新华日报· 2025-08-14 05:59
公司动态 - 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成功出口首批大型海工重件,包括长73米、直径3米、重350吨的油气管桩,发往中东地区 [1] - 公司采用全自动化焊接设备,焊接质量合格率达99.9%以上,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卷板机确保产品高精度要求 [1] - 公司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重点突破15米直径单桩和超大型导管架制造技术壁垒,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 [2] - 公司承接卡塔尔油气管桩项目共7期,持续时间长达10年,后续还将生产风塔、单桩结构、导管架结构等产品发往全球 [2] 行业趋势 - 公司产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1] - 公司技术突破填补国内深海风电基础装备空白,为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产能支撑 [2]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1 07:18
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2] - 海洋工程技术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至关重要,需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3]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4]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重点与突破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5]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海洋工程需支撑深远海探索 [5] - 团队研发的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任务,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 [5] 海洋工程技术应用与成果 - "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4] - 团队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 - 科学家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 [9]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需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9] - 人才培养需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将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10] - 需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保持与国内外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开阔研究视野 [10]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1 05:54
海洋工程技术的战略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1] - 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设施,这些设施常受到海浪、台风、洋流的拍打和冲刷,海洋工程要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2]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2] 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3] - 团队研发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2]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探索深远海离不开海洋工程的支撑 [3] 深远海开发的技术挑战与突破 - 深远海开发需应对极端环境、技术空白和系统集成等挑战,需攻克超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装备可靠性及能源供给等难题 [4] - 团队研发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海底光缆、电缆及管道铺设任务 [4] - 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以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为加快走向深远海打下扎实基础 [4] 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 科学家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 [8] - 团队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成果在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中应用 [8] - 历经10余年攻关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 [7]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不怕失败 [9] - 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 [9] - 实践能力培养须突破实验室边界,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把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9][10]
上半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5万亿元,多地布局海洋新经济
华夏时报· 2025-08-08 21:27
海洋经济整体发展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 1万亿元 同比增长5 8% [2]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达到105438亿元 同比增长5 9% 增速高于GDP 0 9个百分点 [3] -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35%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全球首位 [3] 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 中央多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包括二十届三中全会 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及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 [2] - 自然资源部提出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布局 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海洋经济质与量双提升 [2] 细分产业表现 海洋资源与能源 - 上半年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 8%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增长5 6% [3] - 海洋原油 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 3% 16 9%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 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99 4% 2 2% [3] 海洋旅游业 - 上半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7718亿元 同比增长8% [4] - 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 1% 33 7% 天津港"五一"单日过境免签旅客超400人创复航新高 [4] 海洋交通运输与工业 - 上半年海洋货运量 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 2% 6 9% [5] - 海洋船舶工业新承接订单量 完工量 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 0% 47 2% 57 6% 海工装备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达64 6% 43 3% 62 6% [5] - 船舶和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 0% 13 7% [5] 新兴产业与转型升级 - 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但传统产业占比仍近9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足10% [5] - 专家建议重点发展海上清洁能源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医药等 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 [6] -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技术将推动海洋新能源 生物医药 高精度探测设备等高科技产业发展 [6] 区域发展动态 - 海南计划到2027年三亚海棠湾旅游集群营收突破500亿元 洋浦港航集群营收达800亿元 集装箱吞吐量600万标箱 [7] - 上海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 占全市GDP 21 1% 规划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 [8] - 福建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超1 25万亿元 海水养殖产量占全国1/4 水产品出口额67 1亿美元全国第一 [8]
山东青岛:新一代浅吃水自升式海上作业支持平台顺利起航
人民网· 2025-08-07 10:01
由于提供的文档内容仅为标题重复且无具体正文信息,无法提取实质性行业或公司研究要点。建议补充完整新闻原文后再进行结构化分析。当前文档仅显示青岛某新型海上作业平台起航事件,但缺乏技术参数、参与企业、应用场景等关键数据[1][2][3][4][5]
武汉造“海上高脚屋”走俏,半数订单来自中东
长江日报· 2025-08-04 10:26
编辑:熊展平 2012年,武汉船机首次涉足海上作业支持平台领域,13年来陆续建造40余座,其中交付 中东地区23座。 "2014年首次出口中东,客户对武汉船机产品很满意。"武汉船机技术中心海洋工程装备 所所长赵彬说,武汉船机可独立完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和总包建造,建造周期 可控;同时,在中东、东南亚等地设立了售后服务站点,可确保客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武汉船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武汉船机加大海外市场拓展 力度,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从核心智能化、全面数字化、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方向发展 新质生产力,着力于海工平台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产品建设,持续提升船海工程装备技 术水平及海工平台工程总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开展外贸出口和提升国产装备竞争力双向融 合,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力量。 8月3日,中船集团武汉船机总包建造的JANA506、JANA507两座新一代浅吃水自升式 海上作业支持平台,从青岛起航发往沙特。 因为有4条"大长腿"深深"扎"进海里,这种自升式支持平台也被形象地称为"海上高脚 屋"。它能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完成平台起升、起重货物、平台自航等任务。平台面积约为5个 标 ...
学习笔记|向海图强,广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23:42
政策导向与战略定位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1] - 广东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拥有大陆海岸线4084.5公里及近2000座海岛 具备向深远海发展的地理与经济优势[1] - 广东省发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并于7月1日施行 通过法治手段落实海洋强国战略[2] 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 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升级 重点发展深远海渔业工程装备 海洋油气探采装备及海洋新能源装备[2] - 支持新型海洋装备研发 包括深潜器 无人船艇和水下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2]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 加强物联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场景的融合应用[3] 能源与基础设施布局 - 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与产业基地建设 完善全产业链并支持运维产业发展[3] - 优化港口资源整合 推动区域港口群协同发展 科学布局临港产业项目[3] - 支持广州 深圳与港澳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培育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及国际船舶登记中心[3] 资金支持与区域优势 - 广东省连续7年投入近20亿元专项资金 支持六大海洋产业315个创新项目[4] - 广州和深圳凭借资本实力与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为海洋科创企业融资及成果转化提供支撑[4] - 广东需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 释放海洋经济新增长空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