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A股重磅!证监会,同意!
券商中国· 2025-07-19 10:03
合并交易概况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证监会批复 标志着中国造船工业史上最大规模资本市场运作进入收官阶段 [2][4] - 交易方式为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30.53亿股A股进行换股合并 换股比例为1:0.1335 成交金额达1151.5亿元 [5][6] - 合并后存续公司总资产超4000亿元 将成为全球资产规模、营收规模、手持订单数第一的造船上市公司 [3][7] 合并后协同效应 - 合并将整合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与大连重工、武船重工等资产 实现军品、民品、海工装备全链条覆盖 [7] - 高端船型产能集中度提升 有望打破韩国在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域的垄断 [7] - 交易是A股史上最大规模吸收合并案例 响应国家发展深海科技和海洋经济战略部署 [7] 财务与业绩表现 - 中国船舶2025H1净利润预计28-31亿元 同比增98.25%-119.49% 中国重工预计15-18亿元 同比增181.73%-238.08% [3][10] - 合并后两家公司合计净利润达43-49亿元 同比增121%-152% 主要因民船订单量价齐升及成本管控优化 [10][11] - 二级市场反应积极 7月18日两家公司总市值合计达2593亿元(中国船舶1524亿元 中国重工1069亿元) [8] 行业前景与竞争力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船舶制造国 凭借成本优势、产业链韧性和技术创新保持竞争力 [12] - 订单结构持续优化 LNG船、VLCC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 绿色船舶技术带来溢价 [11][12] - 船舶制造上行周期将持续 受"中国产业链+绿色更新周期"驱动 存量更新与环保需求构成中长期逻辑 [11][12]
【高端访谈】深耕海洋工程领域 打开增长新空间——专访巨力索具常务副总裁李彦英
新华财经· 2025-06-06 08:55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产品定义为行车与被吊物之间的连接件,围绕"起重、安装、挪移、牵引"深耕系列化索具产品 [3] - 产品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桥梁场馆、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应急装备、能源电力等 [3] - 风电、核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增长迅速,占营收比重已超过60% [3] 海洋工程领域突破 - 在海洋工程系泊产品上取得新突破,系泊产品主要用于海上浮式结构物位置和运动约束 [3] - 2021年国内首套海上漂浮式风机永久系泊索下线并通过验收,产品针对南海台风等极端海况设计 [3] - 系泊产品通过河北省科技厅专家验收和DNV工厂认证,填补国内空白 [3] - 海上漂浮式风机建设成本中,安装、浮体、系泊占比达70%以上 [4] 财务表现与增长驱动 - 2024年受市场环境影响整体亏损,但今年订单量突破带动营收大幅增长并实现盈利 [4] - 营收增长主要来自风电、核电、海洋工程等板块 [4] - 研发团队近200人,每年研发投入上亿元 [4] 国际化进展 - 高钒密闭索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应用于空间结构领域,参与国家速滑馆和卡塔尔世界杯球场建设 [5][6] - 2024年海外业务占总营收20%多,今年预计达到30% [6] - 近期中标塞尔维亚国家体育场和沙特法赫德国王体育场项目,合同额达1.5亿元 [6]
天力复合(873576)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2 21:10
投资者关系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是2025年5月20日,通过全景网“全景路演”平台网络远程召开 [3] - 参会人员为参加“2025年陕西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暨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等 [3] 业务相关 - 公司是核电项目用复合材料核心供应商,产品已在多个核电项目应用,未来将拓展核电领域应用场景 [4][5] - 下游部分终端行业产能过剩,项目建设需求萎缩,订单减少致收入和利润下降,公司优化营销策略、坚持研发投入,开拓新兴领域 [5] - 公司与控股股东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6] 交易与客户相关 - 2024年关联交易占比较高,主要向关联方西部钛业采购钛板,该公司产品质量稳定、认可度高,且周边有可替代供应商,公司不存在供应商依赖风险,关联交易经严格审核和审计 [7][8] - 2024年前五大客户年度销售占比63.53%,第一大客户占比20.80%,公司将开拓新市场降低客户集中潜在影响 [9] 财务指标相关 - 2024年合同负债减少69.77%,因下游项目投资放缓、新签订单减少,公司将优化策略、坚持研发投入 [10]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较2023年减少91.58%,因支付到期承兑汇票增加、现金回款比例下降;净利润下降31.66%,因市场竞争致营收下降;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19天,随订单动态调整 [11] -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因募投项目实施完毕设备及工程转固,新增设备利用率较高;年末在职员工265人较期初增加6人,生产人员149人较期初增加2人,用工结构稳定 [11][12] - 2023年资产负债率47.00%,2024年降至31.75%,下降15.25个百分点;2024年度货币资金较上年末下降47.15%,因募投项目资金支付大;2024年流动比率2.94,较2023年提升44.12%,偿债能力增强、融资成本下降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