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
搜索文档
长森源获权威认可,入选昌平区“双免白名单”Ⅰ类企业名单
中国食品网· 2025-11-24 15:16
11月1日,经北京市昌平区"法治助企·双免白名单"评审联席会严格审议与综合评定,长森源红参(北 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较强综合实力,被正式纳入《昌平区2025年第1期"法治助企·双免白名单"Ⅰ 类企业》。这标志着长森源在经营稳定性、商业信誉与合规水平方面获得了政府与权威部门的高度认 可。 ▍"双免白名单":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昌平区推出的"法治助企·双免白名单"制度,旨在筛选区域内各方面均优质企业,并为其提供一系列法 治领域的激励措施,是区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其评审标准极为严格,需经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 院、北京市昌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北京市昌平区工商业联合会多部门联合评审,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权威检验。 ▍权威认可,彰显稳健经营的企业本色 此番入选,是长森源稳健根基与卓越信用的"金名片",更是政府与社会对其合规治理能力的最有力注 脚。 ◎企业经营稳定性强:成功入选白名单,尤其是获得最高级别的Ⅰ类认定,直接反映了长森源拥有稳健 的财务结构、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长期稳定经营的有力证明。 ◎企业信誉度卓越:该评定是对长森源市 ...
散户认购越积极,亏损概率越大?ETF新老赛道建仓策略分化
券商中国· 2025-11-24 11:57
ETF建仓节奏与持有人结构分化 - 不同赛道ETF建仓节奏分化显著 传统赛道ETF机构持有人参与比例高且建仓速度快 而前期热度高的赛道ETF呈现散户占比高 机构参与弱及建仓谨慎的特点[1] - 鹏华恒生生物科技ETF募集金额7.69亿元 其场内份额散户投资者占比高达97.08% 机构投资者占比仅约3% 截至11月20日股票仓位不足2% 最大重仓股百济神州仓位仅约0.2%[2] - 华夏港股通低波红利ETF机构投资者场内份额占比超过15% 建仓速度较快 截至11月20日股票仓位已逼近30%[2] - 博时国证工业软件ETF建仓速度最快 上市前一周股票仓位已达47% 其第一大重仓股华大九天年内累计跌幅约16% 第二大重仓股广联达年内股价反弹不足7%[3] 生物科技赛道ETF历史表现与启示 - 某头部公募恒生生物科技ETF(2021年9月成立)规模达61.5亿元 但截至11月24日基金净值为0.82元 成立以来收益率亏损18%[4] - 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恒生生物科技ETF(今年9月初成立)募集约9.2亿元 募集期由5天缩短至2天 但两个月内亏损达15% 基金净值约0.85元[5] - 汇添富恒生生物科技ETF发售时赛道遇冷 募集规模仅约3亿元 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达23.93% 该ETF截至目前今年收益率超70% 为赛道中少数正收益产品[5] 基金公司对行业布局的观点 - 创金合信基金指出市场呈现"老登行业"焕发青春态势 电力设备 煤炭 石油石化 钢铁 基础化工涨幅靠前 计算机 美容护理居后 显示对低位赛道避险需求[6] - 长城基金判断消费板块走强更多是资金轮动行为 前期热门科技板块热度褪去 有股息率优势的大消费板块可能迎来资金青睐[6] - 华宝基金认为市场持续走强需宏观政策与产业逻辑配合 AI 机器人等产业处于"0到1"商业化窗口期 光伏 钢铁行业迎"反内卷"政策 若供给出清估值或将修复 传统经济板块或迎系统性重估[7]
资金面扰动渐消 机构指明港股三大确定性布局方向
新浪财经· 2025-11-24 10:59
智通财经11月24日讯(编辑 胡家荣)年初以来港股整体表现出色,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均于10月初创下21年以来新高。但10月中旬以来港股步入调整,最 近一周跌幅有所加大,恒生指数最大跌5.1%、恒生科技最大跌8.1%。 对此国泰海通证券指出,10月来港股步入调整,主因是前期涨幅已较大,以及美元流动性偏紧、美联储降息预期回落。牛市中市场调整很正常,历史上港股 短期情绪扰动下的小回撤平均跌7%,流动性收紧、外生冲击导致的大回撤平均跌17%。 该券商还指出,美元流动性只是短期扰动,AI浪潮未完,增量资金流入+优质资产汇聚的港股牛市行情有望延续。 港股调整现状 今年以来,10月初港股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均创下年内新高,今年以来最大涨幅分别为47%、61%。然而,自10月中旬以来,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截至当 前,两大指数年内累计涨幅已收窄至27.78%和23.66%,回撤幅度显著。 此次港股休整背后蕴含多重因素:一方面,美元流动性持续偏紧,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明显回落,外部金融环境边际收紧;另一方面,经历前期大幅上涨 后,市场本身存在技术性回调需求,加之近期全球范围内对AI领域估值泡沫的担忧情绪升温,共同构成了当前市场震荡调整 ...
港交所重磅期指即将上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涨超1%
搜狐财经· 2025-11-24 10:37
港交所即将推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期货,进一步优化其不断拓展的衍生产品生态圈,该新期货合约将于 2025年11月28日开始交易,将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恒生生物科技也即将成为港股医药、 医疗板块当前唯一有指数期货的指数。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是恒生指数公司于2019年推出的反映港股市场生物科技板块整体表现的指数,相较于 高度聚焦于创新药的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同时兼顾上游的CXO,能更准确的捕捉创新药全产业链 表现。 11月24日早盘,港股市场关键指数集体拉升,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一度涨超1%,聚焦创新药产 业的代表性指数——恒生生物科技一度涨超2%,跟踪该指数规模最大的恒生医药ETF(159892)跟随 指数上涨,三生制药、信达生物领涨。 每日经济新闻 ...
越跌越买!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连续6日“吸金”1.15亿元,跟踪指数估值处近5年低位!港股科技龙头三季报表现亮眼
新浪财经· 2025-11-24 09:26
截至2025年11月21日收盘,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换手25.61%,成交1.74亿元,市场交投活跃。跟踪的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987008)下跌2.74%。成分股方面,小米集团-W(01810)收涨超1%,京东健康(06618)领 跌超8%,华虹半导体(01347)、金斯瑞生物科技(01548)、中芯国际(00981)等个股跟跌。 截至11月21日,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近1周规模增长3241.02万元,实现显著增长。份额方面,港股科 技ETF天弘(159128)最新份额达7.40亿份,创成立以来新高。 从资金净流入方面来看,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近6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1.15亿元。 【产品亮点】 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跟踪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聚焦30家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龙头,涵盖互联网、电 子、通信、生物科技、智能汽车等高成长赛道,兼具高研发投入、高营收增长、高流动性等特征。 从估值层面来看,截至11月21日,港股科技ETF天弘(159128)跟踪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最新市盈率(PE- TTM)仅23.60倍,处于近5年18.78%的分位, ...
荧光传感器实时监测DNA损伤及修复
科技日报· 2025-11-24 08:56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全新荧光传感器,可在活细胞乃至活体生物中实时监测DNA损 伤及修复过程,为癌症研究、药物安全测试和衰老生物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相关成果发表于 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研究人员在秀丽隐杆线虫中验证了该工具的有效性。传感器不仅表现稳定,还捕捉到线虫发育过程中出 现的程序性DNA断裂。这证明,新技术不仅适用于实验室培养细胞,也适用于在活体生物中开展研 究。 该工具的应用潜力远不止于监测损伤修复,还可与其他分子模块自由结合,用于绘制DNA损伤在基因 组中的位置图,或识别损伤区域周围会聚集哪些蛋白质,甚至可通过操纵受损DNA在细胞核内的位 置,研究不同环境对修复效率的影响。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现有的工具,如抗体或纳米抗体,往往会过于紧密地与DNA结合,从而干扰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而 此次开发的传感器可在不干扰细胞功能的前提下,实时标记受损DNA,并动态呈现修复过程。 该传感器采用来自天然蛋白质的小结构域,可自行结合和脱离损伤位点,能更真实地反映细胞的自然行 为。其原理是在一个源自细胞特定蛋白结构域附加荧光标签,实现对损伤标记的短暂识别。由于这种结 合是温和且可逆的,它 ...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第三次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11-24 03:02
回购方案核心内容 - 公司董事会于2025年10月15日审议通过股份回购方案 [2] - 回购方式为集中竞价交易 回购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2] - 回购价格上限为人民币37.99元/股 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6000万元且不超过12000万元 [2] - 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 [2] 回购实施进展 - 截至2025年11月21日 公司累计回购股份1,012,181股 [3] - 回购股份数量占公司当前总股本192,157,999股的比例为0.53% [3] - 回购最高价为22.86元/股 最低价为21.52元/股 [3] - 累计支付资金总额为人民币22,365,428.56元(不含交易费用) [3] 合规与后续安排 - 本次回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公司回购方案 [4] - 公司将在回购期限内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实施回购 [5] - 公司将根据回购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
昌平生命谷(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启动
新京报· 2025-11-23 17:05
活动概况 - 生命谷(国际)生物工程创新中心启动大会暨2025北京"生命谷"医药数智化赋能生命健康之路研讨会于11月22日举行 主题为"智绘生命创领未来" [1] - 活动由多位政府及学术机构领导出席 包括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原司长何锦国 昌平实验室党委副书记朱建红等 [1] - 现场举行了创新中心启动仪式 15家来自生物科技和创新药研发领域的企业作为首批入驻企业完成签约 [1] 中心战略定位与产业生态 - 该中心定位为中国生命科学与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战略首站 [2] - 中心将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AI医疗等前沿赛道 并锚定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半导体等领域 [2] - 旨在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闭环 汇聚全球顶尖科研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2] - 依托国家级平台和临床资源 目标成为生物工程领域创新突破与成果转化的首选高地 [2] 金融支持与平台建设 - 相关合作机构举行了基金签约仪式 标志着"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模式的建立 为创新中心提供金融支持 [1] - 现场发布了"创新庄咖"品牌 旨在搭建开放交流的资源平台 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1] 研讨会核心议题 - 研讨会聚焦"数智化赋能生命健康"前沿议题 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进行分享 [2] - 具体讨论主题包括AI重塑医药研发、计算医学驱动虚拟临床试验等 [2] - 活动参与者包括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 [2]
俞敏洪深夜再发全员信,向员工道歉;霸王茶姬创始人辟谣:此前从未有过婚姻;特斯拉因致命车祸被起诉;哪吒2不参加奥斯卡竞逐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11-23 09:09
新东方内部管理 - 创始人俞敏洪于11月22日深夜再次向全体员工发布道歉信,就此前内部信引发的舆论风波致歉 [4] - 俞敏洪解释使用南极元素和红色字体并非炫耀或特殊含义,而是出于真诚分享和喜庆的初衷,并对引发员工不满表示歉意 [4][5] - 俞敏洪强调南极之行包含工作成分,未来将兼顾新东方和东方甄选业务,鼓励员工通过内部渠道解决不公平待遇 [4] 霸王茶姬公司治理 - 创始人张俊杰通过朋友圈辟谣,声明在遇见现任妻子前从未有过婚姻,否认“茶叶富商残疾女儿”等相关不实故事 [7][8] - 张俊杰表示已对造谣者采取法律手段维权,相关方已受到制裁并公开道歉,其本人此前秉持清者自清态度,但因谣言发酵决定发声澄清 [8] 半导体行业动态 - 英特尔CEO陈立武回应前台积电资深副总经理罗唯仁携带2纳米、A16、A14等先进工艺机密跳槽的传闻,称其毫无根据,公司尊重知识产权 [9] - 台积电已就罗唯仁是否未经许可窃取商业秘密展开内部调查,但目前尚未得出关于可能造成损害的结论 [9] 汽车行业事件与产品 - 特斯拉在华盛顿州因致命车祸被起诉,诉状指其Model 3车辆“突然且快速失控加速”并起火,独特的车门把手设计故障阻碍救援 [9] - 广汽昊铂SSR电动超跑新增“云纹金”高定版车型上市,采用专属涂装和定制皮料,售价为148.6万元 [19] - 全新一代奔驰GLB低伪装谍照曝光,设计向smart精灵5靠拢,具备平整门把手和相似窗体设计 [21] 科技与互联网公司动态 - 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一审宣判,小米相关公司被判向消费者返还双倍购车定金合计10000元,或为全国首例 [9] - 美团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0亿元构建骑手保障体系,推出“骑手公寓”并扩大家庭保障范围 [9] - 谷歌否认使用用户Gmail内容训练AI模型,澄清智能功能已存在多年,Gmail数据未用于训练Gemini模型 [15][16] - 小米之家重返法国,巴黎首家门店正式开业 [11] 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 - 美国政府正考虑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0人工智能芯片,美国商务部就改变对华出口限制进行审查 [9] - 视启未来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专注具身智能视觉大模型研发,融资由安凯微领投 [18] 航空航天与高端制造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升级版“星舰”火箭助推器在测试中发生爆炸,具体原因尚未确定 [16] -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披露2024年中国民用航空产品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3.6% [23] 消费电子与硬件 - 2026款iPad Air前瞻信息显示,其将搭载M4芯片并支持Wi-Fi 7,预计起售价保持599美元(11英寸)和799美元(13英寸)不变 [23] 影视与文化娱乐 - 《哪吒2》未在奥斯卡奖最佳动画长片资格竞逐影片名单中,今年有35部影片符合“冲奥”资格 [11] 企业融资动态 - 百达信生物完成超3000万元Pre-A轮融资,由领航新界领投,公司专注创新疫苗佐剂开发与产业化 [18] - 迈可隆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博远资本投资,公司专注于微流控技术在医美及药物递送领域应用 [18] - 戴纳科技获中金资本B轮投资,公司为AI+黑灯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9] 知识产权与法律 - 视觉中国就著作权纠纷在官网首页发布声明道歉,法院一审判决其侵犯摄影师权益,要求刊载声明并赔偿1.5万元 [13]
日本挑事儿不断?中国疯狂囤油,吞掉全球90%油量,等的就是今天
搜狐财经· 2025-11-23 01:12
近期,中 国在原油市场的动向备受关注,日均进口量超千万桶,不少观察者直言"难以捉摸"。 有人解读为趁低价"抄底",也有人看作能源长远规划。但细究数据与背后逻辑,此事没那么简单。 据隆众资讯数据,2025年1-2月中 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但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达25700万吨,较2024 年有所增长。此外,2023年上半年中 国进口原油量达28208万吨,占全石油库存增量近九 成。 这非偶然:今年3月起,业内已观察到中 国囤油速度飙至每日140万桶,相当于其他国家总和。 中 国原油采购规模究竟有多大?一句话概括:其规模之大,足以直接影响国际油价走向。 但技术突破终究依赖资源,无资源支撑,技术便是空中楼阁。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多数资源可以自给自 足,但石油等关键资源的产量相对较低,需求量却很大。2023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7.63%,一 旦石油供应中断,将对我国几乎所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 致产业停摆。 这些原油并非全用于炼化,每天约百万吨直接注入储备库。据业内人士透露,据最 新数据,截至2022 年,中 国储油罐总容量已达25017万立方米,使用率约为60%,这意味着仍有约1亿立方米储存空间可 供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