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

搜索文档
西洽会| 重庆涪陵“科创赋能 产业兴区”51家企业组团亮相
环球网· 2025-05-22 18:09
涪陵区产业展示 - 涪陵区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页岩气及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链组织51家企业参展 [1] - 展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3个500亿级支柱产业、4个100亿级特色产业、9个新星产业集群 [3] - 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重庆华峰、万达薄板等先进材料企业及重庆卡涞等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 [4] 产业集群细分 - 500亿级支柱产业:中粮油脂、黄花园食品领衔食品加工,中石化涪陵页岩气主导清洁能源,三爱海陵等展现智能装备 [4] - 100亿级特色产业:涪陵榨菜集团等展示榨菜新品,太极集团领跑生物医药,玻芯成布局电子信息制造,重庆建峰深化精细化工 [4] - 9个新星产业集群涵盖前沿新材料(理工清科研究院)、智能建造(智能建造研究院)、数字文创(凯高玩具)等领域 [4] 签约与商业合作 - 签约6个项目涉及能源、智能装备、食品等产业,协议资金达162.07亿元 [6] - 粟米供应链等9家企业亮相跨境电商展,桑田食客等8家电商参与供应链对接,钱江摩托开拓非洲市场 [6] 产业生态与城市定位 - 展品覆盖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特色农业,体现"科技赋能+产业筑基"融合 [4] - 涪陵区通过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技术突破构建立体化产业生态,强化宜业宜居城市形象 [8]
全国首只科幻+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启航:助力成都数字文创与科幻产业腾飞
搜狐财经· 2025-05-18 12:23
国内首只数字文创产业基金成立 - 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完成备案 目标规模33亿元 是国内首只聚焦数字文创 科幻产业和未来赛道投资的产业基金 [3] - 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培育"创新模式 期限长达7年并可延长至9年 体现"长期陪伴"资本逻辑 [7] - 基金治理结构创新 由天府文投担任管理人 整合文化产业投资 科技创业投资 金融生态等优势资源 [8]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成都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876亿元 同比增长11.7% 聚集数字文创企业超7000家 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4] - 预计2025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将突破3100亿元 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4] - 产业正从单一内容创作向全产业链延伸 涵盖影视 游戏 装备制造 IP衍生等多元领域 [7] 基金运作模式与投资方向 - 采用"直投+子基金"双轮驱动模式 直投聚焦"科幻+未来产业"宏观布局 子基金深入细分赛道 [7] - 重点投向科幻阅读 影视 游戏 文旅等领域 发力互联网应用 数字智能等未来产业重点赛道 [12] - 关注数字技术 智能硬件/软件 工业自动化等技术创新与深度融合 支持原创作品全环节 [13] 产业协同与人才培育 - 基金将带动数字技术 装备制造 文化创意 教育培训等多产业联动发展 形成新产业集群 [14] - 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幻创作 技术研发 经营管理人才汇聚成都 支持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14] - 推动形成"产—学—研—投"闭环 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14] 城市发展战略 - 基金助力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建设数字文创"三高地三中心" 推动世界文创名城建设 [3] - 通过"文化引领 科技赋能 产业集聚 融合创新" 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15] - 将千年文化底蕴转化为未来产业动能 开辟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的发展路径 [3]
助推“立园满园” 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产业联盟成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7 07:45
产业联盟成立背景 - 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产业联盟成立标志着推动产业集群化、加速"四链"深度融合、探索文商旅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迈出关键一步 [1] - 联盟是落实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园区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 [2] - 东郊记忆艺术区秉持"工业遗存+文创园区+科创基地+消费极核"四位一体发展理念,集聚发展以"文创科创、时尚消费"为主的优势企业 [1] 产业资源整合 - 联盟吸纳艺术区内10大红仓特色产业"园中园"、44栋专业楼宇及14处大型商业综合体资源 [2] - 聚合5大银行、5所高校、6支基金、16家商协会等多元主体力量 [2] - 采用"政府引导+多方共建"的资源聚合模式,构建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品牌共塑的产业协同生态体系 [2] 项目签约情况 - 鹤谷山水商业综合体项目、红仓·103直播产业园等十余个高能级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 [2] - 辖区内高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项目、金融合作项目、协会合作项目等产业要素项目签约 [2] - 时代青桔项目、江湖如故项目等东八区影视文创园入驻项目签约 [2] 产业发展现状 - 东郊记忆艺术区已引聚优质企业近5.5万家 [1] - 拥有品牌"首店"和流量主力店100余家 [1] - 形成时尚范儿、年轻态、国际化的文旅消费场景 [1] 联盟成员构成 - 100余家联盟成员单位获授牌 [2] - 涵盖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人才智库多元产业支撑要素 [2] 未来发展目标 - 促进成都东郊的工业文化基因与现代创造力深度融合 [2] - 助推成都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2]
专访未来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巩强:文创企业“只靠情怀,是扛不住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22:07
数字文创的定义与内涵 - 数字文创可从名词和动词两个维度理解:作为名词指以数字技术和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包括虚拟产品如NFT或虚实结合体验如VR [5] - 作为动词指用数字手段重塑文化生产消费全过程的动态机制,强调模式革新而非形式标签,例如传统相声通过数字化改良也可归入数字文创 [6][8] - 与传统文创的核心区别在于数字化对生产逻辑的根本性改变,例如纸媒与短视频在信息传达方式上的差异 [6] 数字文创产业发展阶段 - 当前处于"赛博迁移"阶段后期,主要表现为将现实文化内容数字化迁移,如文物扫描和线上博物馆 [8] - 标志性特征是主流文化消费场景已实现数字化覆盖,但面临数字化深度不足、资源供给单一、公众参与度低等挑战 [9] - 技术发展速度远超产业应用速度,存在显著滞后性,需突破文化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瓶颈 [8][9] 企业核心能力框架 - "内容-技术-运营"三角模型是企业定位的核心框架,中小企业需至少占据一项优势领域 [11] - 内容能力关键在于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转化能力,而非简单占有资源,例证如《黑神话:悟空》对西游题材的创新解读 [11] - 技术能力侧重应用而非研发,重点在于如何利用AI等工具提升内容表达与用户体验 [13] - 运营能力涵盖商业模式创新与场景打造,典型案例包括阿那亚社群运营和《长安十二时辰》NPC互动 [13] 商业模式与市场需求 - 五种新兴商业类型(沉浸、焕活、化身、共情、共益)对应消费者从物质到精神、被动到主动的需求升级 [13] - 沉浸式体验满足深度参与需求,焕活式回应传统文化创新诉求,化身式关联数字身份认同 [13] - 未来市场可能呈现多模式融合趋势,爆发力取决于企业捕捉未满足需求的能力 [14] 行业转型关键挑战 - 传统文化机构转型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传统体系与数字经济时代的适应性冲突 [16] - 系统性思维是把握AIGC等机遇的关键,需明确新技术与核心能力的结合点而非盲目跟风 [16] - 政府应发挥引导与赋能作用,通过搭建平台、数据共享、人才支持等政策营造创新环境 [16] 从业者发展建议 - 需平衡情怀与商业逻辑,通过扎实的商业化能力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20] - 在快速变化环境中保持系统性思维,避免被热点牵引而失去核心聚焦点 [20] - 创新想象力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要素,需持续探索未被开掘的领域可能性 [20]
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无界创客”激活侨乡振兴新动能
南方农村报· 2025-05-15 22:05
项目概述 - 江门开平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正式发布,旨在吸引全球创新创业者[2][3][4] - 项目由广东省文明办指导,江门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7][8][9] - 项目通过"乡风文明+数字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乡村社区[9][10] 项目定位 - "IE公社"是融合数字基因与乡土文化的创新实践平台,强调"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的包容理念[17][18][23] - 项目是江门落实中央"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探索,旨在深化乡村人才振兴、破解空心化难题[25][26] - 江门市将以塘口镇为试点,探索"塑形"与"铸魂"并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构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28][29] 项目特色 - 发布"IE公社"吉祥物"糖糖"和"可可",寓意"甜美"与"活力",为都市人提供对抗焦虑的生活方式[31][32][33][34] - "无界创客"定义为打破地域、行业、思维边界的新时代创新创业者,包括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创意工作者等[35][36][37] - 项目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共享办公设施,符合政策的创业项目可申请最高30%补贴,配套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福利[59][60][61] 项目成效 - 塘口镇从仅剩9户留守到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形成四类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44][45][46] - 近三年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引进文旅、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30多名,带动超2000人就业[55][56] - 2024年塘口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2%,工业投资增速达124.8%,展现强劲发展势头[56][57] 未来规划 - 计划联动网络文学孵化中心、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巩固人才生态,打造乡村数字经济活力引擎[61][62] - 推出《塘口"数字化小镇"建设方案》,聚焦青年创业孵化平台、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微短剧与影视拍摄基地三大任务[75][76][83] - 通过数字化手段发展具有侨乡特质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形成"人才振兴+青年发展"的双赢格局[84][85][86]
墨拓科技总裁杨宏森:真正的数字文创玩家,永远在“拓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8 17:32
文章核心观点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活力十足,墨拓科技作为代表企业,以“内容 + 技术”驱动,不断拓展产业边界,未来成都数字文创需提升内容与技术“原创力”,形成“产业合力” [1][17] 分组1:成都数字文创产业优势 - 成都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文旅与文博资源丰富,游戏、动漫、影视等赛道聚集众多优秀企业,产业生态逐渐成型 [4][11] - 成都重视并投入数字文创产业,适宜的产业政策支撑企业项目落地 [11] 分组2:墨拓科技对数字文创本质的理解 - 数字文创是高度融合化、跨界型产业,创业者应拓展产业边界,以技术或硬件为载体打造“核心内容”,找到或创造需求场景并落地 [5] 分组3:墨拓科技的行业“护城河” - 内容与技术的“原创力”重要,公司拥有十几项专利技术,基于自有版权开发20款VR游戏,打造多个原创IP,部分产品获奖 [6] - 公司早与中国科幻圈合作,拥有众多科幻大咖经典IP并转化为VR体验内容,进行长线运营与深度开发 [7] 分组4:墨拓科技的技术探索 - 公司拥有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研发建造一系列智能装备,可用于虚实互动多场景,填补行业空白 [8] - 公司与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深圳运营中心成立实验室,致力于前沿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孵化,在“高精度定位”与“多人交互技术”有突破 [8] 分组5:墨拓科技的重点项目及发展规划 - 公司筹备的新场景电影《太极熊猫》获国家电影局批复,影片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用AI等技术制作,以沉浸式观影体验区别于传统电影,未来将在特定场景播放 [13][15] - 公司着眼发挥“内容 + 技术”优势,深度打造数字文旅、数字文博创新产品与应用场景,复制成熟业务模式到全国 [15]
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规模超3200亿,建立“3+6+6”现代化产业体系
搜狐财经· 2025-04-27 11:00
文章核心观点 4月25日成都高新区产业基金协同发展大会举办,发布产业发展图谱建立“3+6+6”现代化产业体系,宣布打造20亿元“中试基金”和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还进行多项产业基金合作和科创企业投资签约 [1][3][5] 产业体系 - 建立“3+6+6”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3大特色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6大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细胞与基因治疗等) [3] 产业基金情况 - 截至目前已出资组建基金154只,总规模超3236亿元,形成中西部产业园区规模最大产业基金集群,构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覆盖优势产业 [3] - 策源资本已与多方合作组建基金74支、总规模达2143亿元,建立广泛母基金生态圈 [5] 签约情况 - 策源资本等与11家机构进行产业基金合作签约,签约基金规模超340亿元 [3] - 与11家科创企业集中签约,签约投资金额超5亿元 [3] 新基金情况 - 打造目标规模20亿元“中试基金”,依托资源通过“中试+基金”模式助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中试+”生态建设 [1][5] - 打造目标规模50亿元“数字文创母基金”,通过资本链接合作组建子基金,依托本土产业禀赋打造产业链生态闭环,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 [1][5]
杭州和深圳,为“一张免费的床”较上了劲
吴晓波频道· 2025-03-13 00:59
理想城市核心因素 - 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适中(47%)经济发展活力(46%)就业机会充足(40%)生活环境优越(36%)人才政策优厚(34%)[1] 杭州与深圳的创新竞争 - 杭州通过DeepSeek等科技公司吸引深圳创新人才 梁文锋、宇树科技等企业从深圳迁至杭州[1] - 杭州推出"下车即面试 面完免费住"模式 通过"春雨计划"提供7天免费住宿 比深圳的"青年人才驿站"更具话题性[8][10][11] - 深圳将应届生免费住宿时间从7天延长至15天 试图挽回人才吸引力[10] 全国城市人才政策对比 - 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全周期住房支持[13] - 郑州青年人才驿站提供5920张床位 2024年服务求职者3347人次[15] - 厦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最长一年免费住宿[16] 城市产业定位差异 - 北京: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物医药[22] - 上海: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业[22] - 深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AI创业[22] - 杭州:人工智能和硬科技 数字经济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21] -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 2023年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占GDP11.65%)[21] 城市发展阶段类比 -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成熟期"上市公司" 提供高精尖产业集群与资本密集优势 如北京中关村AI人才百万年薪[23] - 新一线城市:成长期"Pre-IPO企业" 差异化竞争 如合肥对引进博士给予数万元奖励[24][25] - 三四线城市:早期"天使轮企业" 侧重工具性支持 如南昌对中专学历人才发放2000元/月补助[25] 人才流动趋势 - 00后择业核心考量: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47%)经济活力(46%)[27] - 一线城市高端行业人才留存率超90% 三线城市本地人才留存意愿提升至79.2%(2025年数据)[27] - 企业竞争力是留人关键 政府补贴仅起辅助作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