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铁路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跨越白山黑水 树起全新标杆
辽宁日报· 2025-10-10 08:59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沈阳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沈阳至白河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东北高铁网完成历史性合龙 [1] - 沈白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1年7月全线开工建设 [1] - 该线路的建成标志着辽宁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的目标 [5] 工程建设挑战与技术突破 - 线路穿越长白山支脉11条断裂带,跨越三大水系80余条河流,桥隧比高达78.4% [2] - 面临极寒冻土、火山灰地层、湿地生态区及东北最大岩溶隧道群四重世界级挑战 [2] - 东北冬季气温低至-30℃至-40℃,每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 [2] - 采用“冬期施工措施”使混凝土强度达标率提升至99.8% [5] - 头道松花江特大桥110米高的9号墩是东北地区“第一高墩”,采用优化钻头工艺在安山岩层中完成36根直径2.5米的深桩 [6] - 新宾隧道施工遭遇断层破碎带,日涌水量最高达8086立方米,创新采用综合治理方案并形成新工法 [4] 智能化建造与技术创新 - 轨道板预制基地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每10分钟产出一块高精度轨道板,整体高差控制在毫米级 [8] - 首创研发的流水机组法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水平,8000余平方米生产线仅需20多人 [8] - 创新融合“BIM+GIS”技术,打造覆盖全线接触网和四电所亭的数字化全息沙盘,完成510项模型构建 [9] - 应用新一代自动化腕臂预配平台、无轨化接触网承力索小张力架设装备、道岔闪光焊接技术等新装备新工艺 [9] 生态环保与绿色施工 - 线路规划秉持“最小干预”原则,主动绕开17处自然保护区和22处水源地 [11] - 采用“以桥代路”、“以隧代挖”方式保护生态,例如为保护1500余株50年树龄油松而开凿穿山隧道 [10] - 施工采用钢围堰和防污帘实现与河水的物理隔离,并设置隔音屏障、使用洒水车和雾炮车控制环境影响 [11] - 全线设置2174户27976平方米隔声窗、179处83579延米声屏障,59处弃土渣场综合利用,290处临时用地复垦率达100% [12]
“钢铁丝路”带来中塞发展新机遇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02
10月3日,匈塞铁路诺维萨德至苏博蒂察段(以下简称"诺苏段")顺利开通运营。至此,继2022年3月贝 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以下简称"贝诺段")率先投运之后,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正式全线贯通。这不 仅标志着巴尔干地区正式进入高速铁路时代,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合作在中东欧地区结出又一丰硕成 果。 匈塞铁路是中匈塞三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欧洲发展战略深度对接的重大项目,是中国与中东欧国 家合作的旗舰项目,其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为客货共线、双线电 气化铁路,线路全长341.7公里。其中,塞尔维亚境内长183.1公里,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匈牙利境内 长158.6公里,设计最高时速160公里。项目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 牵头,联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方联营体,以设计—采购—施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承建。 这条"钢铁丝路"不仅连接起两国重要城市,更连接起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愿景与未来。 作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匈塞铁路必须通过欧方多项技术考验。经过中方团队不懈努力,贝 诺段铁路率先获得德国铁路和塞尔维亚国家技术委员会的联合验收。2 ...
八年终圆梦——匈塞铁路塞段建设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到欧洲
新华网· 2025-10-09 17:28
项目概况与意义 - 匈塞铁路塞尔维亚段于10月3日全线通车,并于10月8日开始运营客运列车,项目建设历时八年[1] - 该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与欧洲标准的成功对接[4] 项目建设与管理 -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成熟的中国高铁建设管理经验与欧洲标准和体系有效对接[1] - 中方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多层级会议协调机制,以畅通与塞政府、业主、监理及各合作方的沟通[1] - 为缩短工期,项目方在诺苏段108.1公里的范围内设置两个铺轨基地,组织两套大型铺轨和轨道调整机组设备同时作业,最终实现提前一年竣工的目标[3]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在关键工程技术方案制定中,中国铁路建设的智慧与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在维尔巴斯特大桥建设中,中方提出优化梁型的中国方案,成功减少了桥跨、缩短了工期并节约了造价[2] - 整条铁路线路配备了全套来自中国的通信信号系统,这是塞尔维亚首次引进此类系统[2] - 项目批量应用了中国钢轨、道岔、钢结构等元素,成功对接欧洲标准,实现了从技术、装备到标准的"软联通"[3] 运营成果与社会影响 - 先期开通的贝诺段已安全运营三年多,日均开行60多列客车,最高单日发送旅客达1.5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超过1200万人次[3] - 铁路彻底改变了贝尔格莱德与诺维萨德间的通勤方式,使不少当地民众实现了"双城生活",被塞方总工程师称为一场"交通革命"[3][4]
广东省多个重大项目跑出建设“加速度”
中国发展网· 2025-10-09 16:30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展 - 广湛高铁佛山站站房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工程进入装饰装修及幕墙施工阶段 全线开通运营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广州至湛江通行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 [1] - 汕汕高铁汕头南至汕头段启动铺轨 为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奠定基础 全线通车后运输能力从日均24对列车提升至50对以上 [2] - 长深高速扩建工程新层大桥连续梁主跨合龙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 项目全长约116.6公里 采用双向八车道标准改扩建 [2] 枢纽与产业集群建设 - 广州白云站TOD综合交通枢纽粤胜广场项目竣工交付 项目集商务办公、居住、酒店、商业于一体 将打造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和时尚经济产业集群 [1] 高等教育设施建设 - 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一期一标段工程主体结构封顶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 将填补区域高水平理工类高等教育资源空白 [3]
中国铁建攻克复杂地质难题 助力大湾区城际铁路“连线成网”
中国青年报· 2025-10-09 08:25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和琶莲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与广肇、广惠等4条城际铁路贯通,串联广州、佛山、东莞等6座城市 [2] - 项目助力广东城际铁路里程突破400公里,推动大湾区城际铁路实现从“线型布局”向“网络运营”的飞跃 [2] - 两条线路构成大湾区城际铁路“纵横主轴”,其中广州东环城际全长57.8公里设13座车站,琶洲城际全长18.2公里设4座车站 [2] - 项目推动大湾区实现广州与佛山、东莞30分钟互通,肇庆、惠州60分钟直达,清远90分钟覆盖的“306090”交通圈 [5] 工程建设与技术攻坚 - 项目建设需穿越多种复杂地层及城市核心区,面临高压线交错、建筑密集、水文复杂等多重挑战,施工难度高 [2] - 在帽峰山站创新研制“侧墙中板一体式衬砌台车”,将单次浇筑周期从7天压缩至两天,效率提升3.5倍 [3] - 在岑村站通过“半盖挖+跳仓法”等精细化协同施工,建成324米地下车站 [3] - 在龙大、智龙盾构区间累计开仓392次零失误,突破9.6公里花岗岩区,实现建筑零沉降、隧道零渗漏 [3] - 采用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成功完成断面超800平方米、深达65米的超深盾构竖井,创造国内新纪录 [3] - 首次应用9米级双模盾构实现软硬交替地层高效掘进,并创新提出基于气动效应的城际铁路隧道净空断面标准 [3] 智能化施工与数字化管理 - 项目大力推行智能化施工,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施工管理平台”整合了12个子系统,实现人员、机械、材料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3] - 通过人脸识别与定位技术实时掌握工人分布,进入危险区域系统自动声光报警 [4] - 在盾构机等大型设备安装传感器,实时传输转速、压力等参数 [4] - 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登记钢筋、混凝土等主材信息,验收合格后生成“电子身份证” [4] - 通过AI算法预测故障风险,累计提前预警17次设备隐患,减少停机时间超300小时 [4] - 在站后四电工程中应用BIM技术,通过构建三维模型与数字化模拟,提前识别解决空间冲突问题 [4] 车站设计与商业开发 - 车站采用“一站一景”设计理念深度融合地域文化,如岑村站融入田园风光,大石站提取水乡建筑精髓,白云机场T3站强化门户文化识别 [5] - 各站统筹预留总计超18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空间,为站城融合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5] - 新线全面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特快+直达”公交化运营模式,支持广州地铁App城际码、全国交通一卡通等多种支付方式 [5]
【环球财经】坦桑尼亚首个米轨铁路混凝土轨枕厂正式建成
新华财经· 2025-10-09 04:39
项目概况 - 由中国土木承建的坦桑尼亚中央线米轨铁路轨枕厂近期建成并即将全面投产 [1] - 轨枕厂占地4万平方米 设计日产量可达2400根预应力混凝土轨枕 并配套10万根轨枕存储能力 [1] - 该厂是坦桑尼亚首个米轨混凝土轨枕厂 填补了本地化生产的空白 [1] 技术与质量 - 生产线涵盖张拉、蒸养、脱模等全流程关键工序 严格对标国际铁路工程标准 [1] - 通过高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从原料配比到成品检测的精准管控 [1] - 确保每一根轨枕契合坦桑尼亚米轨铁路的运营特性 为铁路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夯实质量根基 [1] 战略意义与影响 - 项目推动坦桑尼亚米轨铁路由钢枕向预应力混凝土轨枕转型 [2] - 打破长期依赖进口钢制轨枕导致的采购成本高、运输周期长及供应链波动等制约铁路发展的瓶颈 [2] - 实现核心物资"就地制造、就近供应" 提升铁路升级改造与运维的稳定性与自主性 [2] - 以"中国方案"推动米轨铁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 助力提升坦桑尼亚铁路基础设施自主化和现代化水平 [1][2] 社会与经济效益 - 项目全面投产后将直接创造约200个就业岗位 其中属地员工占比超过90% [2] - 就业岗位涵盖生产操作、设备维护、质量检测等多个环节 [2] - 中方团队同步实施技能提升计划 通过"导师带徒"、"实操培训"等方式为坦桑尼亚培养本土铁路技术力量 [2]
完善出海服务体系 护航央国企高效出海
上海证券报· 2025-10-09 02:14
央国企出海的战略意义 - 央国企是服务强国建设、保障产业安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力量,承担“开拓者”、“战略护航者”与“规则引领者”的关键角色 [1][2] - 出海行动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必要举措,更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 [2] - 央企已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超过1万个项目和机构,为民营企业出海搭建通道并积累经验 [5] 央国企出海的驱动因素 - 全球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博弈加剧,出海肩负打破封锁、构建自主可控国际供应链体系的战略任务 [3] - 强国建设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球资源配置、国际标准制定提出更高要求,出海是突破资源与技术制约的必然路径 [3][4] - 逆全球化浪潮下,央国企作为“规则对接先行者”和“中国方案提供者”,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包容方向发展 [4][5] 央国企出海的系统性优势 -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余年来,国资央企累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 [5] - 央国企在高端制造、基建、新能源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例如中国中车建设雅万高铁、中国交建推动中国设计标准获世界银行引入 [7] - 出海模式持续优化,2024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规模同比上升17.2%,总额达323.7亿美元,是跨境并购投资的4倍 [8] 出海模式与产业布局升级 - 投资模式从早期并购转向“绿地投资”,投资区域集中于东南亚和欧洲,行业重心转向汽车、清洁能源金属矿产等领域 [8] - 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兴起,例如中国铁建投资的尼日利亚莱基自由贸易区形成能源仓储、贸易物流、工程建设等产业生态集群 [9] - 出海模式从“产品、基建、资源型”转向“技术、标准、服务型”,提升附加值 [5] 出海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显著上升,设有对外国直接投资安审机制的国家数量从2014年的17个增至2023年的41个,增幅约141% [11] - 法律监管风险复杂,涉及多国管制制裁、反垄断、数据隐私合规等,跨境合同易受条款模糊、管辖权争议等影响 [11][12] - 部分央国企本地化运营能力不足,国际化程度较低,导致项目成本上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弱 [12] 企业内部能力短板 - 部分企业合规管理体系覆盖不全面,标准更新周期长达1至2年,难以动态适配国际规则变化 [13] - 风险预警机制设计不合理,对非财务风险(如地缘政治、社会民生)识别能力薄弱,缺乏动态监测能力 [13] - 风控人才队伍存在“本地化不足”与“复合型短缺”问题,削弱风险防控执行效能 [13] 政策与服务体系完善建议 -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专项信贷额度,创新跨境金融工具,支持发行境外债券 [17] - 优化财政政策,推行差异化税收优惠,建立“出口退税+海外投资退税”联动机制,降低跨境税负 [17] - 构建多维度服务网络,包括中央层面协调小组、地方综合服务港、驻外机构升级为海外服务联络站 [18] 风险防控与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 构建“评估—预警—应对—转移”全链条风险服务支撑体系,扩大海外投资保险覆盖范围至地缘冲突、合规罚款等新型风险 [19] - 加强跨境数据服务,推动海外数据对接国家级数据库,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19] - 建立国家级国别风险评估中心,定期发布重点国家风险评估报告 [19]
施工不减速 延榆高铁建设正酣
陕西日报· 2025-10-08 09:41
国庆中秋假期,延榆高铁建设者坚守施工一线,紧锣密鼓地推进施工任务,不断刷新建设进度条。 由西成客专陕西公司建设、中铁十四局承建的延榆高铁6标段全长21.96千米,桥隧占比达90.5%。该项目负责人贾 克宝介绍,由于全标段位于黄土梁峁沟壑区,沟谷岸坡陡峻,地形切割严重,穿越黄土滑坡、溜坍、浅埋段等不良地 质地区,极易发生变形、掉块、塌方、冒顶等事故,安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项目部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施工原则,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和关键岗位值班制度,重点盯守 高风险作业环节,及时协调解决现场问题。同时,项目团队基于BIM技术动态优化施工工序,合理协调各类机械设备 有序运转,在节假日期间通过弹性排班机制重点保障掘进、出渣等关键工序的连续性运转,确保隧道安全高效掘 进。"贾克宝说。 延榆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包(银)海通道和陕西省"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2028年建成 后,西安至榆林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5个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全面实现陕西"市市通高铁"目标,并有效改善陕 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助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刘印) 10月6日,在位于榆林市清涧县的 ...
3万余名建设者国庆节期间奋战一线 四川多条高铁建设刷新进度条
四川日报· 2025-10-08 09:39
高铁项目建设进展 - 国庆节期间四川境内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滇段、西宁至成都高铁、西渝高铁康渝段、绵遂资内铁路等多条高铁项目稳步推进,3万余名高铁建设者坚守岗位[1] - 西宁至成都高铁热曲支沟1号特大桥全长约12公里顺利贯通,标志着黄胜关至若尔盖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线近万名建设者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等困难,四川段14座隧道已贯通6座,桥梁工程完成88%,路基工程完成70%,项目总体进度达45%[1] - 成达万高铁南充北站改扩建工程已完成高边坡防护、应急值守楼等配套工程,国庆节期间全体施工人员坚守一线保障第二阶段站改任务[1] 关键工程节点与施工技术 - 西渝高铁建设中铁五局前锋制梁场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工序标准化、设备自动化与管理可视化,已完成箱梁预制407孔、架设329孔,分别占总量的65%和53%[2] - 渝昆高铁川滇段站前七标项目隧道、桥梁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箱梁架设完成99%,下一步将全面开展无砟轨道施工[2] - 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火车站扩能改造现场近百名职工投入施工,项目部全员在岗且机械设备全速运转,为年底第三阶段倒边施工奠定基础[1]
四川6条在建高铁假期“不打烊” 3万建设者守岗筑路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14:31
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四川境内成达万、成渝中线、渝昆高铁川滇段、西宁至成都、西渝高铁康渝段等6条在建高铁项目持续推进,3万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1] - 西宁至成都高铁全线有近万名建设者克服高原缺氧等难题进行施工 [3] - 西渝高铁前锋制梁场采用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工序标准化、设备自动化与管理可视化 [4] 西宁至成都高铁项目进展 - 在海拔3600米的若尔盖高原,全长约12公里的西宁至成都高铁热曲支沟1号特大桥顺利贯通,标志着黄胜关至若尔盖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3] - 川青铁路四川段14座隧道已贯通6座,桥梁工程完成88%,路基工程完成70%,项目总体进度达45% [3] 成达万与成渝中线高铁项目进展 - 成达万高铁南充北站改扩建工程在假期期间全员坚守,全力保障第二阶段站改任务落地,2025年以来已完成高边坡防护、应急值守楼等配套工程 [4] - 成渝中线成都火车站进行扩能改造,该项目是集城际高铁、市域快铁、地铁及公交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者为2025年底阶段倒边施工打牢基础 [4] 西渝高铁项目进展 - 西渝高铁建设项目部已完成箱梁预制407孔、架设329孔,分别占总量的65%和53% [4] 渝昆高铁项目进展 - 渝昆高铁川滇段建设进入关键期,中铁八局站前七标段内隧道、桥梁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箱梁架设完成99% [6] - 渝昆高铁项目下一步将全面展开无砟轨道施工,为按期通车奠定基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