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等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8655万元!重庆交通大学采购大批仪器(含国家级平台设备更新)
仪器信息网· 2025-10-26 11:57
文章核心观点 - 重庆交通大学发布2025年4月至10月的多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8655万元人民币 [1][2] - 采购计划围绕国家级科研平台设备更新,重点服务于水运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智慧感知、智能建造力学等关键科研方向 [6][7][8] - 此次大规模采购反映了高校在交通、土木、材料等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的持续投入,为相关科研及国家战略工程提供设备支撑 [13][14] 详细采购清单分析 - **水运水利工程重大试验设备项目**预算3168万元,采购12台/套设备,包括船闸阀门非恒定流减压试验设备、高频高精度宽视场粒子图像测速仪等,直接服务于金沙江下游直航工程、湘桂运河等国家战略工程 [6] - **基础设施智慧感知与评估实验设备更新项目**预算2058万元,采购13台/套设备,旨在构建覆盖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的智慧感知与性能评估综合实验体系 [6] - **智能建造力学基础实验设备更新项目**预算2204万元,采购22台/套设备,包括多款不同量程的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以更新完善材料静动力力学性能测试系统 [7] - **高低温核磁共振仪等设备购置**预算785万元,采购高低温核磁共振仪、非饱和土动三轴仪等,用于测试分析极端条件下岩土与材料的宏微观物理力学特性 [8] - **岩土材料表面及孔结构分析系统购置**预算205万元,采购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多功能气体吸附仪等,用于材料表面表征及孔隙度分析 [9] - **集群驾驶模拟仿真与信号控制硬件在环设备采购项目**预算185万元,采购驾驶模拟座舱、交通流仿真软件等,服务于山区高速公路及城市交通的自动驾驶测试研究 [9][11] - **物理实验设备购置**预算50万元,采购声速测定仪、光电效应实验仪等基础物理及材料实验室设备 [12][15] 采购设备技术应用方向 - 采购涉及多种高端科学仪器,如高低温核磁共振仪可用于模拟极端低温环境下多孔介质材料的微观孔隙结构动态特征原位在线测试 [3][8] - 电子万能试验机用于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的高精度力学性能测试,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关键指标 [4] - 光学接触角测量仪通过光学成像原理精确测量液体对固体材料的接触角,用于表征材料表面的润湿性能 [5] 学校科研背景与战略布局 - 重庆交通大学已建成4个国家级重点平台和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覆盖交通、生态、材料等领域的多层次科研体系 [13] - 学校2024年科研成果转化金额达2400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其研发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 [13] - 学校前瞻布局极端环境智能建养、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交叉学科,推动交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 [14]
多吃水果/蔬菜能抗癌!山东大学Cell子刊论文,揭示背后的关键因素
生物世界· 2025-10-26 09: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槲皮素 ( Quercetin )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癌症预防和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在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具体 机制,尤其是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晰。 2025 年 10 月 2 4 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李石洋 教授 和山东大学 基础医学院 袁得天 教授团队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Quercetin- derived microbial metabolite DOPAC potentiates CD8⁺ T cell anti-tumor immunity via NRF2-mediated mitophagy 的研究论文。 该 研究发现,通过膳食 (水果、蔬菜) 摄入的 槲皮素 ,会被肠道菌群代谢产生 3,4-二羟基苯乙酸 ( DOPAC ) ,其通过 NRF2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增强 CD8⁺ T 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这一发现强调了膳食营养素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调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表明了 DOPAC 是癌症免疫治疗的天然候选药物,且 可 与 免疫检查点阻断 (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等6位大学书记畅谈学习体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5 16:28
高等教育机构对“十五五”规划的响应 - 多所高校将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作为核心任务,以响应国家顶层设计[1][2][3][4] - 高校规划编制工作旨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目标[1][2] 高校战略发展重点 - 战略重点包括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2][3][4] - 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深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1][2][3]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级[1][2] - 高校计划通过“双一流”建设引领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3][4] 高校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 - 高校致力于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产业创新[2][3] - 部分高校明确聚焦于服务特定区域重大任务,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 - 高校目标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2][3][4][5] 高校特色发展路径 - 各高校强调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如中国人民大学的“独树一帜”学科优势,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1][5] - 传承弘扬独特精神传统被视为重要举措,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传承“西迁精神”[2] - 高校计划通过有组织科研和深化改革开放来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径[2][3][5]
南方医科大学原创科研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
南方都市报· 2025-10-25 10:26
研究核心突破 - 南方医科大学彭飞教授团队在《科学》期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研究成果,证实熊蜂存在积极情绪传染现象,即观察过获得糖水奖励的“快乐”同伴后,熊蜂在行为决策中表现出更“乐观”的倾向 [1][3] - 该研究颠覆了无脊椎动物不具备社会情绪能力的传统认知,为探索情绪与社会行为的生命演化起源提供了全新方向 [1][6] - 实验采用“认知偏差”范式,通过测量熊蜂对中间色“模糊信号”花朵的探索速度和选择倾向来量化情绪状态,接触“快乐”同伴的熊蜂其“乐观”选择比例显著提升且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3][4][6] 科学机制与价值 - 研究发现熊蜂的情绪传染无需物理接触或化学信号,仅凭视觉观察同伴行为即可实现,表明其能“感知”同伴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 [6] - 熊蜂大脑仅拥有约100万个神经元,其微型神经系统展现出复杂的社会情绪处理功能,结合其2500至4000万年前的演化起源,提示情绪与社会认知能力可能在生命演化早期已萌芽 [6] - 研究成果为理解智能、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提供新思路,其微型神经环路在资源受限下实现复杂功能的潜力,为下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在情感计算、注意控制与复杂环境决策等领域的创新提供生物范式 [7] 技术应用与产业成效 - 基于对熊蜂学习与决策机制的理解,团队研发出“熊蜂定向授粉技术”,通过实验室预训练使熊蜂建立对目标作物花朵的“偏好记忆”,实现精准授粉 [7][9] - 在韶关仁化县200亩沙田柚种植基地的试点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果树平均产量增长20%-30%,优质果比例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人工授粉的高成本与低效率问题 [9] - 在阳春砂等中药材种植领域,该技术实现了从“无人授粉”到“精准授粉”的关键突破,填补了中药材精准授粉的技术空白 [9]
三亚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海南日报· 2025-10-25 09:00
合作背景与目标 - 三亚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于10月23日签署合作备忘录[1] - 合作旨在助力三亚打造全国种业深海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区,并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互利共赢[1] - 双方在签约前探讨了发挥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布局功能性服务平台等事项[1] 合作领域与内容 - 双方将围绕重大科研基地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海南专项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1] - 合作事项包括吸引技术孵化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团队落地发展、扩大招生规模及加强人才培养[1] - 合作基于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该院于2019年初成立,是首家入驻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高校[1] 研究院基础与定位 - 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双一流”优势学科[1] - 研究院重点聚焦深海重载作业装备等领域,引进深海科技、深海生物与生命、植物生物学等创新团队[1] - 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深海装备与技术实验基地,培养深海科技方向一流人才,产出显示度高的科研成果,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1]
聚焦城市发展,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新华日报· 2025-10-25 06:33
高校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 -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基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1] - 城市持续发展愈发依赖应用型人才的不断涌入,城市发展为高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1][2] - 常州工学院将常州视为学校发展根基,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 高校发展战略与城市定位对接 - 常州“十四五”期间确立“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实施“532”发展战略,将创新定位为“最核心战略”[3] - 常州工学院积极响应城市发展定位,推动高校办学特色与城市主导功能共融互补、双向赋能[3] - 学校以建成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3] 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匹配 - 学校依据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设置[4] - 新增10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形成智能制造、航空运输、大数据、电子信息、土木建筑5个新工科学科专业群,涵盖25个工科专业[4] - 加大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材料工程三大学科建设力度,为智能制造、碳材料、特种电机等地方主导产业提供支撑[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体系 - 学校构建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行“9775”人才培养方案[6] - 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培育产教融合特色“金课”,构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7] - 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整合学生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教师研修、校外导师、学生就业五大基地功能[7] 产业学院建设与产业链融合 - 相继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新传媒创意产业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和电机产业学院[5] -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学校优势专业与地方优势产业紧密耦合[5] - 通过面向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黏合度[5] 未来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 - 学校致力于成为支撑常州乃至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供给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7] - 未来将深度融入区域创新生态,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体系,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7] -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打造贯通“教、研、产、创”的融合机制,为常州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动能[7]
积极开拓应用型高校育人工作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10-25 06:32
文章核心观点 - 常州工学院通过将红色基因、城市发展、网络传播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高校特点的育人新模式 [1] 人才培养体系 - 公司推动人才培养从课堂延伸到社区、从线下拓展至云端、从知识传授走向人格塑造 [1] - 公司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生态,不断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1] 思政教育质效 - 公司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命题,将红色基因与网络传播深度融合以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1] 学生社区建设 - 公司将社区生活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作为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维度 [1]
署名文章:学耀星汉 心怀家国  ——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新华社· 2025-10-24 23:57
学术成就与贡献 - 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物理学基石之一 [1]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 - 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研究新方向 [1]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对物理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教育背景与学术生涯 - 1929年随父母入住清华园,在此度过八年时光 [2] - 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2] - 1942年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2] - 1945年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赴美,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启辉煌学术生涯 [2] 对清华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 - 1997年在清华创建高等研究中心(2009年更名高等研究院)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3] - 亲自募集资金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推进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3] - 2001年力邀著名数学家林家翘等一批杰出学者受聘清华教授 [3] - 2003年回清华园定居,将重振清华理科辉煌作为“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3] - 对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不可替代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 - 学术品位敏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量子纠缠、宏观量子现象、冷原子等尚处萌芽阶段的领域,这些领域后来成为物理学主流方向 [4] - 葆有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真理的执着追求,灵感迸发时甚至在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推导细节 [4] - 青年时代敢于质疑,从实验数据中抽丝剥茧,大胆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观念,并顶住压力提出实验检验方案 [4] 家国情怀与中美学术桥梁 - 牢记父亲“有生应感国恩宏”教诲,不管身处何地一直心系祖国 [5] - 1971年中美关系刚解冻即回国访问,看到新中国科技巨大进步心潮澎湃 [5] - 从邓稼先信中得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时,受到极大情感震荡、热泪盈眶 [5] - 返美后到多所大学介绍新中国成就,对海外华人学者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5] - 1977年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 [5] 促进中国科技发展与政策建言 - 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提供关键性意见 [6] - 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6] - 1982年致函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建议 [6] - 从1997年到2005年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此作出历史性贡献 [6]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从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 [6] 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 - 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发起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面向海外企业家募款,支持中国学者赴美访学,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资助 [6] - 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训练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权威,不能“越念胆子越小” [6] - 引导学生注重渗透性学习,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广泛涉猎前沿,在实践和失败中掌握知识 [6] - 在清华高等研究院期间,对每位招聘候选人都仔细研究其学术背景和成就,亲自指导博士生,举办国际研讨会 [7] - 以80多岁高龄为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经常与物理专业本科生面对面讨论问题 [7] 治学态度与个人品格 - 秉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原则,为学严谨扎实,为人率真纯粹,认为研究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8] - 耄耋之年仍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5岁高龄时依然亲自在稿纸上推演公式 [8] - 97岁高龄为解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亲自前往散裂中子源地下实验室考察 [8] - 待人平等、谦逊温和,吃穿用度简单,不讲究接待规格,1995年因坐经济舱下飞机而被接机人员“落下” [8]
1.05亿元!浙江大学采购49项仪器设备(含设备更新)
仪器信息网· 2025-10-24 11:55
浙江大学仪器设备采购概况 - 浙江大学发布49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05亿元[1][2] - 采购涉及机载高功率液冷机、飞秒激光器、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镜等高端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8-10月[2] 重点采购仪器设备详情 - 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镜采购1台,预算750万元,主要用于晶体材料形貌及结构分析,点分辨率优于0.23纳米[7] -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1台,预算375万元,用于自由基等顺磁性物质检测,连续波模式下探测信噪比≥2500:1[7] - 核磁波谱仪采购1套(含氦回收装置),预算550万元,1H灵敏度≥550:1,配置氦回收系统降低维护成本[7] - 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服务预算986万元,将对29000例人类外周血DNA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单样本测序深度不低于10×[7]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购1套,预算100万元,质量数范围1.5-1000u,EI Scan灵敏度1pg八氟萘[11] -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采购1套,预算300万元,具备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用于痕量检测和生物小分子标志物筛查[11] 大型科研平台与系统采购 - 单元设备能效测试平台预算163万元,支持物料粘度范围0-15 Pa·s,双轴独立控制,外轴转速范围0-100 rpm[7] - 高性能数据建模分析系统预算184万元,合计总核心数3072核心以上,总内存12.24T以上,高性能存储总容量300T以上[7] - 人形机器人高功率密度液压重载关节试验平台预算360万元,系统最高压力35MPa,关节自由度10个,模拟运动速度>20 Km/h[8] - 机器人视觉智能与具身智能试验台预算148万元,重载机械臂载重12kg,重复定位精度±0.03mm,算力609FLOPS[18] - 等离子刻蚀工艺分析试验台预算495万元,TCP源功率范围20w-3000w,配置12管主要气体和分子泵传输系统[22] 医学与生物技术设备采购 - 细菌鉴定质谱仪采购1台,预算110万元,基于质谱技术实现微生物种属快速识别[3][14] - 倒置荧光显微镜(含显微操作系统)采购1套,预算124万元,用于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显微操作等生殖技术研究[17] - 超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预算340万元,配置405nm/488nm/561nm/640nm激光器,用于病毒与细胞生命活动研究[18] - 多色流式细胞仪采购1台,预算140万元,配置3根固体激光器,能实现至少30种染料同时标记的实验[18] - 荧光定量PCR仪采购2台,预算120万元,荧光检测通道5个及以上,具备384模块和96模块[17]
这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由一群高校师生共建
中国青年报· 2025-10-24 11:16
非遗馆概况与建设 - 綦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区文旅委于2023年共建的校地合作项目,为全国首家以地级行政区命名的高校非遗馆[1] - 馆内收录了截至2024年底的6批共10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14项[1] - 从展厅结构框架、内容梳理到上墙设计,均由学校地域文化城市发展研究院的师生共同完成[2] 展馆内容与特色 - 展馆分为多个板块,包括展示42项非遗美食的“綦味乡愁”、展示川盐历史与长征遗迹的“盐马古道”、展示民间民乐的“古韵乡音”等[2] - 馆内展品多为师生通过26期田野调研,从乡镇传承人处亲手收集而来,包括一件百斤以上的石磨[5] - 该馆定位为注重互动性、承载性和延展性的“非遗馆”,而非仅注重物原生性的“博物馆”[5] 运营模式与活动 - 綦江多位非遗传承人经常受邀到馆内开设版画课、编制课等互动课堂,学校将每周三和周五下午设为自由参与文化活动时段[6] - 该馆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更是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创新场地,已产出《画中缘》、《麻乡约》等原创剧目[7] - 馆内设有陶艺课等实践课程,吸引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11] 教育功能与学生培养 - 该馆作为学校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实践基地,旨在实现对学生立体的培养教育,提升其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9] - 通过非遗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与创新能力、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学生的同理心[9] - 学生将软件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知识应用于非遗传播,如开发版画小程序、助力非遗馆网页制作等,提升了就业能力[12] 合作与影响 - 綦江区文旅委对非遗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及乡镇街道进行沟通协调[3] - 通过努力沟通,成功征集到如“巴古陶”等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展品[3] - 该馆是綦江区对外文化宣传的窗口,校区两万名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綦江文化的传播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