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搜索文档
探讨全球科技前沿趋势与合作机遇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举行
解放日报· 2025-09-22 09:47
论坛概况 - 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于9月21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1] - 论坛主题为“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 [2] - 论坛邀请550位来自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顶尖专家参与 [2] 与会人员 -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白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1] -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等政府领导出席 [1][2] - 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围绕能源、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分享创新成果 [1] 活动内容 - 设立“青年特别讲席”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展示平台 [1] - 举行圆桌对话环节,为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建言献策 [1] - 论坛立足上海,辐射全球,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搭建重要对话平台 [2]
浦江创新论坛辽宁省专场推介活动在上海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9-22 09:11
活动概况 - 活动于9月21日在上海举行,为浦江创新论坛辽宁省专场推介活动 [1] - 活动中举行了2025浦江创新论坛辽宁分论坛的启动仪式 [2] - 辽宁省副省长王利波出席活动并讲话 [2] 推介内容 - 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沈抚科创园分别进行推介 [1] - 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分别进行推介 [1] - 省科技厅介绍了浦江创新论坛辽宁分论坛的相关情况 [1] 区域创新资源 - 辽宁省拥有114所高等院校 [1] - 拥有中国科学院驻辽科研单位6家 [1] - 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 [1] - 拥有两院院士58人 [1] 发展战略与优势 - 辽宁正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加速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加速发展科技金融 [1] - 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和人才,越来越多高校优秀学子来到辽宁 [1] - 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1] 营商环境 - 在开放合作上扩圈提级 [1] - 在政策支持上精准直达 [1] -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用力 [1] - 在服务赋能上提质扩面,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1] - 企业发展有信心、成长有支撑、未来有预期 [1]
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在江北新区举行
南京日报· 2025-09-21 09:16
论坛概况 - 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于9月20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 主题为"青年 世界科学的未来" [1] - 论坛汇聚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和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 推动35个科创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1] 科技创新布局 - 南京正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专注前沿产业布局 [2] - 江苏省聚力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一体推进教育强省 科技强省 人才强省建设 [2] 人才发展政策 - 江北新区发布"青春发展 才聚新区"二十条政策 构建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3] - 江苏省实施条块结合引才 搭建平台育才 产才融合兴才 "苏畅"服务聚才的人才政策体系 [2] 产业合作成果 - 论坛揭晓2025年度江北新区产业科技十大首创成果 [3] - 先声药业与江北新区联合发布面向全球的"求索计划" 苏豪新智联合发布"新区新智汇"全球人才计划 [3] 学术交流平台 - 诺贝尔奖得主及来自剑桥大学 清华大学等国际顶尖院校的科学家分享科研成果和行业思考 [3] - "青年科学家百城行"活动正式启动走进南京 促进跨文化对话和融合创新 [1][3]
启动一体化政策项目,昌平已为千余青年人才发放政策奖补
新京报· 2025-09-20 22:42
政策项目发布 - 昌平区启动以“引、聚、创、融”为主线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政策项目并立即落实 [1] - 与15家高校及昌平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发布四项政策项目 [1] - 与13所高校联合启动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并持续实施“科技副总”引才政策 [1] 人才与企业合作 - 新一批57位来自2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与57家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1] - 组织10所职业院校联合22家企业启动职业技能人才“订单式”培养项目以促进产教融合 [1] 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 昌平区已出台11方面政策措施创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试点 [2] - 自4月政策发布以来青年人才新设企业同比增长46% 青年就业人才同比增长4% 已有1155名青年人才享受政策奖补 [2] - 本次发布“昌聚工程”青年人才专项赛道有41名人才获评 并创新U35培苗资助计划使15名青年人才获得基础支持 [2] - 启动百名硕博士校地联合培养、千名大学生实习见习、万名高校学子走进昌平项目 HICOOL青年创业梦想计划昌平赛区开始预热 [2]
在解构中重建,在错误中涅槃
华夏时报· 2025-09-19 15:56
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这意味着科学的进步并非通过累积正 确的观察来实现,而是通过挑战现有理论、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新的解释或理论来完成的。进一步而 言,不能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这已经成为一套理论是否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衡量准 则。 回到这本书,利维奥所谈到的案例集中在遗传学、物理学等领域,通过这些案例探讨并说明了科学为什 么要犯错。书中说到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定义引力为时空曲率,并指出时间也会因接近大质量物 体而变慢。他还在其方程中引入了宇宙学常数Λ,试图解释静态宇宙的存在,尽管后来的物理学发展证明 宇宙实际上是动态的。爱因斯坦说这是他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但这个常数的概念后来成为我们今天理 解暗能量的关键。 马里奥·利维奥的《为什么伟大需要犯错》举了案例说明伟大的科学工作为什么需要犯错,扩展些说, 这个结论狭窄了,科学本身就需要犯错。诚然,在大多数语境下,"错"往往被视为负面的、应当避免 的。然而,在科学的历程中,错误却是常态。 在鼓励自由探索的科学氛围中,对错误的宽容度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关键 在于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它们是不是严 ...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百姓解锁更多“科技幸福感”
央视网· 2025-09-19 15:36
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活力 - 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1] - 科技政策统筹加强 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政策协同高效[1] - 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完善 项目凝练突出战略需求导向[1] - 创新"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组织模式[1] 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 - 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优化 推进分类评价试点[3] - 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去帽子化"改革[3] - 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超80%[3] 科技金融体制建设 - 科技金融体制进一步健全[5]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 首发募资超6000亿元[5] - 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到8000亿元[5] - 加快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预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7] - 健全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 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7] - 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长期更低利率融资渠道 288家主体发行超6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7] 科技创新民生应用成果 - 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众衣食住行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7] - 以天更蓝食更优行更快更健康为目标进行系统性布局[7]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9]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95%[11] - 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400公里[11] - C919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1000架[11] - 上市国产创新药达"十三五"时期2.8倍[13] - 全数字PET-CT等高端医疗装备实现中国制造[13] - 重大传染病防治与四大慢病精准诊治取得新突破[13]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11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18 18:0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17日,《自然》期刊一次性上线24篇论文,其中10篇论文的主要作者(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为华人学者 [2] 华人学者研究成果总结 -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开发出用于持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强化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 [2]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出一种用于动态生物电子学的可移动长期植入式柔性微纤维 [5] -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团队实现了原子尺度下频率相关声子各向异性的成像 [7] - 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发现一种控制半胱氨酸分解代谢的蛋白质 [9] - 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研发出一种室温可充电的全固态氢离子电池 [12] - 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出用于多模态传感和刺激的高密度柔性生物电子纤维 [14] - DeepSeek 公司发布研究,其模型DeepSeek-R1通过强化学习激励大型语言模型进行推理 [16]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揭示了溶酶体膜上mTORC1激活的结构基础 [17]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机构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对支链脂肪酸的代谢可调节能量平衡 [18]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δ型谷氨酸受体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21]
“十四五”,央企科技创新“顶天立地”
科技日报· 2025-09-18 09:48
文章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 取得“顶天立地”式的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 其实力、效能和生态可用“强”“高”“优”来概括 [1][2][3][4][5]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 投入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 [3] - 去年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 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接近1000亿元 [3] - 中央企业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牵头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91个 占全国总数六分之一 [3] - 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 占全国五分之一 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3] 创新平台与成果 - 国资央企构建三层联动攻关体系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4]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4]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4]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4] 创新生态与激励机制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 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5]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旨在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 [5] 未来发展方向 - 面向“十五五” 国资央企将增强使命意识 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升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
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国资央企创新效能不断提高
期货日报网· 2025-09-17 13:5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资央企在"十四五"期间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通过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在创新实力、创新效能和创新生态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成果概括为"强"、"高"、"优" [1] - 央企科技创新成果表现为"顶天立地","顶天"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立地"即填补产业技术空白推动产业安全发展 [3] 创新实力("强")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6.5%,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去年基础研究投入接近1000亿元 [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央企牵头的9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占全国总数1/6 [1] - 央企拥有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拥有两院院士219名 [1] 创新效能("高") - 央企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60%的标志性产品研发 [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累计布局原创技术策源地97个 [2] - 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企民企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 [2] 创新生态("优") - 对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对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以上资金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任务的企业注资 [2]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 [2]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2] 科技成果("顶天立地") - "顶天"方面,打造了"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建成了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 [3] - 在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央企共获奖109项,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一半以上 [3] - "立地"方面,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3]
“十四五”以来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17 13:41
研发投入与实力 - 中央企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万亿元 年均增长6.5% 去年达1.1万亿元[1]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8.8% 去年接近1000亿元投入基础研究[1] - 累计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474个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91个重组入列占全国1/6[1] - 研发人员144万人占全国1/5 两院院士219名[1] 创新效能与成果 - 牵头或参与22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制造业重点产业链60%标志性产品研发[2] - 在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2] - 与80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方向攻关[2] - 牵头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479家 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万个[2] -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109项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4] -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4]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70%以上资金用于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企业注资[3] - 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分红等激励[3] - 对重大科技成果考核加分 重大技术突破给予"一票晋级"[3] - 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 健全尽职合规免责机制[3] 重大工程与战略成果 - 打造"深海一号"二期等大国重器 建成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4] - 填补产业技术空白 推动产业安全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