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7 06:26
论坛概况与核心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围绕永久主题“传承·创新·互鉴”和年度主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包含近800名中外嘉宾、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2] - 论坛聚焦于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及推动人文合作,旨在通过“中国方案”回应时代关键议题 [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数字技术在文明存续与互鉴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的应用为文化保护树立新标准 [3] - 故宫博物院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故宫名画记”的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便于观众检索文物 [5]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覆盖78个国家,访问量超2000万次 [5] - 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5] -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云上中轴”项目累计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 [5] 文化产业的市场表现与消费拉动 -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于2025年3月突破百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5] - 3A游戏《黑神话:悟空》总销售额破百亿元,直接拉动旅游消费,2024年国庆期间山西27个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88.54万人次 [6]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位列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淘宝平台下单购买哪吒相关产品的用户达200万人 [6] 人工智能对文化创作的影响与挑战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行业效率,例如将舞剧《只此青绿》搬上银幕时,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AI仅需一人半天即可实现降本增效 [7] - AI为创作者提供更高自由度,使电影人以更低成本追寻内心影像表达,但同时也需构建适配的版权新生态 [7] - 未来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可能聚焦训练数据规范使用、创作过程可追溯、平台治理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等方向 [7] 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前景 -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智能时代文明演化提供“和合共生”的实践路径,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 北京正形成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即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旨在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9] - 文化产业被视为社会向心力的重要纽带,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下面临大好发展环境 [6]
资本南下、项目北上:粤港澳大湾区文投会“乘风”入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8:01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概况 -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计划于11月26日-28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设计为“1场主题大会+8场投融资项目路演+N场投融资服务活动”的“1+8+N”系列模式 [2] - 大会运营理念为“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致力于搭建文化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高效投融资对接平台 [3] - 活动举办两届以来共发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约250亿元,2023年意向投资签约金额20亿元,1年内实际融资金额15.1亿元;2024年大会意向签约金额56亿元,截至目前实际融资金额63.87亿元 [3] - 往届参会路演企业市场估值平均增长23.6%,例如杰森动漫在参会半年后估值提升3.7倍,从不到6亿元上升至20亿元 [4] 大会成效与企业合作案例 - 参会企业通过大会形成了实际合作,例如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认识游戏科学后开启了数字创意新业务板块,并获得多家游戏公司合作订单 [1] - 企业通过大会接触到广州文投、广州城投等投资机构,并了解到如广州南沙享受“双15%”税收优惠等政策,有企业因此将子公司迁至南沙并享受税收好处 [1][2] - 海通创意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该平台发现投资标的,其在广东省投资约9亿元涵盖的6个项目中,一半以上是通过文投会获得信息,其投资项目“铜师傅”借助平台实现了在广东书店文化产品专柜的业务场景落地 [4][7] 文化产业区域优势与投资趋势 - 广东省作为全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文化新业态营业收入9150亿元,增长10.5% [6] - 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成为投资重点,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文化”类融资占比已超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合计占比超过三成 [7] - 本届大会将推出一批文化新业态项目,包括AIGC、数字人、元宇宙、大数据、AR/VR/MR、具身智能机器人、动漫影视、潮玩等 [8] - 大湾区具备健全的衍生品产业集群,如“潮玩之都”东莞以及广州、深圳集聚了衍生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 [5] 相关ETF产品表现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上涨3.58%,市盈率为48.72倍,最新份额为59.3亿份,增加了5500.0万份 [11]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上涨13.97%,最新份额为11.4亿份,增加了1.7亿份 [11]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上涨2.27%,市盈率为129.31倍,最新份额为3.7亿份,增加了1200.0万份 [12]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下跌2.53%,市盈率为20.20倍,最新份额为86.8亿份,增加了4500.0万份 [11]
三湘印象:股东黄卫枝解除质押3000万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6:39
股东股权变动 - 持股5%以上股东黄卫枝解除质押3000万股股份 [1] - 黄卫枝累计质押股数达1.22亿股 占其持股比例80.14% [1] 业务结构 - 房地产销售业务占比78.68% 为营业收入主要构成 [1] - 文化业务收入占比10.16% 房屋租赁占比5.58% [1] - 其他行业占比4.68% 建筑施工占比0.91% [1] 公司市值 - 当前市值43亿元 [1]
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今日在宁乡开幕
长沙晚报· 2025-09-26 11:38
秋天的长沙,叠翠流金,五彩斑斓。从刚刚过去的暑假,到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长沙都发挥顶流 效应,上榜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今年上半年,长沙接待入境游客23.82万人次,实现入境游客总花费1.4 亿美元,同比增长54.19%、49.25%。 通过承办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望城切实放大了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铜官窑成 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承办第二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浏阳,以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标杆为目标,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 强的新格局。浏阳市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高位再进位排名全国第3。"相约浏阳河 周末 看焰火"火爆出圈,"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魅力令人沉醉。 天心区成功举办第三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天心阁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光影公园让南来北往的客人 流连忘返,其抗战纪念设施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如今,氤氲康养福韵的宁乡持续接力。今年以来,宁乡成功举办2次产业招商推介会,共推出43个特色 文旅项目;铺排了17个需加快建设运营的文旅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超32.86亿元,社会投资占比超过 98%。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自首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以来,一年一度的市旅发大会,已经成 ...
陕西以“万企兴万村”推动乡村振兴
陕西日报· 2025-09-26 08:32
企业参与模式与投资规模 - 石羊集团投资1.1亿元建成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收入 [1] - 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通过“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00多户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2] - 镇安县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地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金额达到12.6亿元 [5] 产业振兴与农户增收 - 石羊集团创新建立“党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等模式,将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 [1] - 齐峰果业联合22家企业及合作社设立担保基金,通过担保融资2.47亿元助力猕猴桃产业 [2] - 森林源生态农业示范园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作,带动316户农户种植食用菌,户均年增收4.8万元 [3] 金融支持与组织协同 - 陕西省工商联与农发行陕西省分行、农行陕西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行动提供金融支持 [5] - 陕西省工商联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成立,使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进入组织化、系统化新阶段 [5] - 截至2025年初,陕西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民营企业达10466家,实施项目14177个,兴村7785个 [5] 多元化发展模式 - 晶元集团采用“飞地经济”模式为村组异地建设光伏电站,每年让村子稳定增收30万元 [2] - 陕西长安唐村公司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开发,吸纳200余人就业,带动乡村劳动力超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000余元 [4] - 行动改变过去单向帮扶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让企业与乡村携手走可持续发展新路 [2]
2025北京文化论坛圆满落幕,用中国经验回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5 19:52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 吸引近800名中外嘉宾 设置6大平行论坛及20余场专业沙龙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年度主题 [1] 文化科技融合机遇 - 人工智能被视为全球文化领域深刻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法国前总理指出AI将重塑文化创新与增长模式 [3] - 数字技术推动文明存续与跨国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肯定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作用 包括三维数字扫描和5G网络应用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为智能时代提供和合共生范式 北京大学学者认为古老文明为AI时代贡献中国智慧 [5] 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采用AI知识图谱技术 使"故宫名画记"扫描精度达10亿至60亿像素 超越实物观看体验 [6] - 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 覆盖78个国家 访问量超2000万次 [6] - 国家图书馆建成中华古籍智慧化平台 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数字化古籍 [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吸引109万名公众参与数字化保护 [6] 文化产业化表现 - 文创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博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破百万件 古建博物馆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 [8] - 《黑神话:悟空》游戏总销售额破百亿元 直接拉动山西文物景点2024年国庆接待188.54万人次游客 [8] -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 周边销售额超3亿元 淘宝平台200万人下单购买相关产品 [8] 技术应用与产业升级 - AI技术显著提升影视制作效率 中影研究院案例显示原需一周的镜头制作现仅需单人半天完成 [10] - 导演群体认为AI技术降低创作成本50%以上 提供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自由度 [10] - 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项目 推动金融与科技双轮驱动产业升级 [10] 版权治理与创新生态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指出AI生成内容版权治理需关注四大方向:训练数据规范、创作追溯、平台责任及跨境规则协调 [12] - 北京正在构建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 形成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12] - 学者提出人类与机器正在共同重构文化叙事体系 AI并非艺术终结者而是新美学语言创造者 [12]
产业投融资回暖提速 四大趋势驱动文化产业成支柱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2:53
行业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在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的推动下[1] - 文化产业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包括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体制机制改革与要素市场建设联动发力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和文商旅体融合协同 文化出海战略持续深化[1][2] 投融资市场表现 - 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回暖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1] -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 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 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1] 当前市场挑战 - A股上市文化企业综合经营表现未能有效反映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旅游融合等新业态的良好发展态势 影响市场价值评估效率[2] - 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机制存在政策与金融支持衔接不足 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2] - 多元退出机制有待落地 包括S基金细则未完善 REITs首单未破冰 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指引[2] 政策建议 - 应完善从促进投资到畅通退出的政策支撑体系 完善多层次综合投融资体系 提升资本要素保障能力与配给效率[2]
从数字展陈到AI创作 科技重塑文化新生态
新华社· 2025-09-25 11:08
年度主题 - 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 - 科技正全方位变革文化内容与体验 [2] - 数字展陈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2] - 人工智能创作激发艺术新形式 [2] - 科技重塑文化新生态 [2] 未来展望 - 科技将为文化传承发展开辟新空间 [2] - 科技将为文化创造多元价值 [2] - 科技将助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2]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8: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景俊美: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城市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5 08:07
论坛形态创新 - 论坛形态发生范式革新,从阶段性活动转变为“永远在线”的平台,设立了常设机构并精选举办场地 [1] - 开创性设立“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将太庙、天坛、钟鼓楼等17处历史文化场所转化为常态化文化交流空间 [1] - 崭新的论坛模式打破了传统论坛的时空限制,使文化交流渗透到城市肌理 [2] 文化活动内容 - “艺相聚,光同途”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包含两大主题单元,共邀约9个国家14部优秀剧目进行42场演出 [2] - 戏剧邀请展推出“1+2+4”模式,即一场开闭幕式、两个主题单元演出和四大板块配套活动,并探索“戏剧+”的多维呈现 [2] - 配套活动包括戏剧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艺术讲座和戏剧赏析,并通过“票根经济”串联多层级文化消费链 [2]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核心议题,体现了行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3] - 宏恩观被改造为数字艺术空间,使用15台投影机打造沉浸式3D互动与VR体验,是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 [3] -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及国内外嘉宾便捷参与,提升了论坛的思想性和国际影响力 [3] 文化产业经济地位 - 文化产业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2024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20951.5亿元,同比增长7.6% [4] - 北京拥有16家国家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4] - 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旨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合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