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业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
新华网· 2025-06-30 10:56
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 - 浙江正加快制定《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1] - 大模型技术赋予农业自主分析与预测能力,驱动无人化生产和全链条智能化变革 [1] - 浙江计划到2027年底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 [5]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兰溪杨梅产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杨梅生长模型,实现精准施肥和病害预警 [2] - 浙江君缘生物科技利用金针菇生长调控模型实现日均65吨稳定产出 [2] - 华欣牧业湖羊数字孪生系统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减少15%饲料浪费 [2] 无人机与全域数字化 - 无人机在农田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完成测绘、测产等任务 [3] - 湖州南浔区实现全域数字化覆盖,综合节本增效超700万元 [3] - 金华金东区"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无人机服务成本降至每亩5分钱 [3] 设施农业与育种创新 - 舟山引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4个,总投资3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增至5000余亩 [4] - 浙江省农科院利用大模型进行育种,已完成上百个品种数据录入 [6] - 宁波微萌种业构建数字化育种平台提升育种效率 [6] 农产品流通与电商发展 - 嘉兴海宁"三只懒蚂蚁"花卉电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 [7] - 江山"工匠主播"等年度"云订单"总额超30亿元 [7] - 浙江省1-4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9.7亿元,同比增长8.49% [7]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 - 明辉蔬果开发"食安眸"大模型系统,年处理订单业务营收6.5亿元 [8] - 该系统服务500多家用户,带动1500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35% [8] - 浙江计划构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智能闭环的智慧农业体系 [8]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 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到5年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创新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58
农业育种创新 - 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华航香银针"水稻,该品种具有高产(720公斤/亩)、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华航香银针"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超级稻品种认定标准 [1] -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传统"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 传统水稻育种需8-10年,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技术将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仅用4年完成育种 [2] - 现代育种通过高通量平台实现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等数字化环节,减少田间试验成本,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1][2]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作为"数字引擎",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的鸿沟 [3] 品种研发成果 - "华航香银针"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实现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目标 [2] - 该品种成功实现产业化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中国国新与楚雄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快讯· 2025-06-27 15:20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中国国新与楚雄州人民政府于6月25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中国国新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表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1] - 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从战略高度推进务实合作 [1] 合作领域 - 双方将加强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 [1] - 稀贵金属领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之一 [1] - 新能源领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 [1] - 种业领域将获得双方共同关注 [1] -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是合作的重点领域 [1] - 文旅教育领域也将纳入双方合作范围 [1] 合作目标 - 双方将寻找深入合作的切入点 [1] - 央地协同将得到深化 [1] - 合作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
上海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聚焦种源创新和科技支撑
新华财经· 2025-06-27 14:11
新华财经上海6月27日电(记者李荣)水稻是上海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湿地,在郊区 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35万亩左右。培育并产业化开发具有优良食味的粳稻品种已成为上海地产优质 稻米产业最重要目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27日发布消息,上海正加快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聚焦种源 创新和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 据介绍,上海市农科院立足郊区产业的提质增效,重点支持早、中熟品种创新,为新时期耕作制度改 革,提高郊区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奠定了种源基础。目前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茬口布 局,也拉长了上海地产新大米的上市周期。 为促进育成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通过与上海、江苏与浙江6家相关种业企业开展科企 合作,对相关品种的生产经营权进行转让,共实现成果转让735万元(不含销售提成),品种转化率达 80%,同时在上海市郊、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2025年最新育成 的"崇尚217",即将在上海农交所崇明分中心挂牌交易,成为崇明大米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和品牌的 融合。 上海市农科院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上海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值得关注的做法包括: ——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创新 ...
正风反腐在身边·变化看得见 | 万千“金种”成新绿
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市级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带动24万农户增收 [3][9] - 2024年张掖市88户制种企业落实玉米制种生产面积120.7万亩,产种量5.32亿公斤,共生产玉米品种1582个 [12] - 2022年至2024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亩保收益分别达到3868元、4131元、3945元,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 [9] 行业监管与整治措施 - 张掖市纪委监委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整治行动,查处问题69件,处理167人,处分27人,推动解决制种企业抢撬基地等问题145个 [8] - 针对种子生产服务费管理混乱问题,构建市级统筹、县区主抓、部门协同、乡镇落实、村社融入的工作体系 [5] - 出台《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实行市场化配置基地资源 [10] 企业运营环境改善 - 通过竞争性配置和监督机制,使优势企业与优质制种基地强强联合,解决了种植面积难以落实、基地无序争夺等问题 [11] - 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20余项,包括基地服务费、预付款管理等制度,形成农户、企业、产业共赢的良性循环 [9] - 加强基地配置管理、制种款兑付管理、制种服务费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环境 [11] 典型案例与成效 - 甘州区沙井镇东沟村3名村干部挪用群众玉米制种款、向制种公司借款等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 [6] - 整治后东沟村规范集体"三资"管理,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7][8] - 登海种业等企业从"外乡客"变成"本地郎",在规范化环境中扎根发展 [11]
杭州用“三新”活水浇灌希望田野
杭州日报· 2025-06-26 11:18
农业新品种推广 - 杭州市举办旱粮品种观摩会暨"三新"促增收现场推进会,展示60个旱粮品种,包括20个甜玉米、24个糯玉米和16个鲜食春大豆品种,面积达260亩 [1] - 优质品种如"美玉27号""雪甜7401""圣甜艾菲"等因产量高、卖相好、市场受欢迎,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1] - 水果玉米售价达10元/根,糯玉米售价达10元/公斤,显示新品种的高附加值潜力 [1] 农业技术集成示范 -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5年"十大优质玉米品种""十大精品番茄"等推选结果,包括"雪甜7401""美玉27号""钱江糯6号"等 [2] - 首批十五个杭州市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名单和十五项"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发布,建立覆盖全市的示范体系 [2] - 目标建立100个以上"三新"集成示范基地,推动种植业高标准生产、全产业链发展、品牌化经营 [2] 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的推广应用,高质量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全年准备系列优质品种和优质农产品推选活动,上半年已开展玉米、番茄、名优茶三次推选 [2] - 种植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持续推动全市种植业发展 [2]
杂交小麦育种新突破:盐碱地亩产达到700公斤
新京报· 2025-06-25 18:36
杂交小麦育种里程碑进展 - 京麦189在盐碱地、复垦地等低产田条件下亩产突破600公斤,远超常规水平 [1] - 实验田选育出亩产达800公斤、增产潜力超对照30%以上的杂交小麦组合 [1] - 二系法技术推动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在产业化应用中取得关键突破 [1] 多地实测产量数据 - 京麦189在昌平沙河镇沙地实测亩产673.52公斤 [2] - 京麦189在大兴青云店复耕复垦地实测亩产663.42公斤,较去年不到400公斤显著提升 [2] - 京麦188在东营市垦利区中度盐碱地实测亩产582.49公斤,常年产量仅250公斤 [2] - 京麦189在新疆喀什疏勒县中度盐碱地实测亩产703公斤 [2] 中国小麦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常年种植小麦3.5亿亩,总产量1.4亿吨,产量世界第一 [2] - 全国可开发利用盐碱土地约5.5亿亩,是未来耕地扩容重要保障 [2] - 近1亿亩小麦受旱灾影响,气候变化加剧逆境趋势 [2] 杂交小麦技术优势 - 杂交小麦在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优异 [3] - 京麦系列在盐碱地和复耕地示范效果显著,实现盐碱地"变废为宝" [3] - 二系杂交小麦品种已审定24个,其中国审12个,耐盐碱品种7个,节水品种4个 [3] - 京麦189等品种列入2025年北京市复耕复垦推荐品种及国家优良品种目录 [3] 二系法技术突破 - 二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实现不育时制种、可育时繁种,是我国独创技术 [4] - 团队每年配比上万个组合,亲缘关系越远的父本母本组合成功率越高 [4] - 已选育出亩产800公斤的组合及增产潜力更大的新组合 [4] 商业化制种与国际推广 - 杂交小麦大面积制种产量达350公斤/亩,南阳杜旗晋庄制种最高达521公斤/亩 [5] - 品种已推广至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适应水资源短缺及粗放种植条件 [5] - 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面积达3万亩 [5]
最高补助500万元!黑龙江推新政助力农作物品种研发应用
黑龙江省农作物重大品种研发推广补助方案 -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实施方案》,采取"先推后补"方式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单品种补助金额最多不超过500万元 [1] 申报主体条件 - 申报主体须持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近三年无违法记录 [1] - 申报主体2024年研发投入需达到50万元以上,优先支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1] - 允许注册地不在黑龙江省的种业企业申报 [1] 申报品种要求 - 品种需为2017年1月1日以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大豆、水稻、玉米品种 [1] - 2024年大豆和水稻品种推广面积需达到10万亩以上,玉米品种需达到20万亩以上 [1] - 2025年推广面积较2024年增幅不低于10万亩 [1] 补助标准分类 - 2022年后审定品种:大豆水稻≥20万亩补助300万元,玉米≥30万亩补助300万元 [2] - 2017年后审定品种:大豆水稻≥50万亩补助400万元,玉米≥80万亩补助400万元,新增面积需≥15万亩 [2] - 生物育种产业化急需玉米品种:15-30万亩补助400万元,30万亩以上补助500万元 [2] - 大豆粗脂肪≥22.0%、水稻食味评分≥87分、玉米粗淀粉≥75.0%的品种可额外获得50万元补助 [2] 实施程序 - 企业申报阶段:需聘请第三方机构审计种子销售数量和推广面积,6月30日前提交材料 [3] - 省级审核阶段:组织专家评审会,公示5个工作日后向农业农村部备案 [3] - 资金拨付阶段:经农业农村部备案和省政府批准后拨付补助资金 [3]
新书上海首发 用故事揭秘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历程
环球网资讯· 2025-06-24 18:15
节水抗旱稻技术突破 - 节水抗旱稻整合水稻高产优质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在水田可节水50%以上,在旱地可旱直播并抵抗干旱[4] - 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实现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1] - 相比传统水稻淹灌栽培,节水抗旱稻可减排温室气体90%以上,其中甲烷减排达97%以上[4][5] 产业发展目标 - "1522"发展目标:新增1亿亩种植面积、增产500亿公斤稻谷、减少200亿吨用水、减排200亿公斤CO2e[3] - 年推广40万公顷可带来1.84亿元碳减排收益(460元/公顷)[5] - 已在2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5] 产业链创新 - 打造"品种+技术+碳核算"方案,加速前端育种、中端应用、后端价值协同[3] - 形成从"一株稻"到"一粒米"再到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展示[6] - 建立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融合[3] 社会价值 - 助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双碳"目标[3] - 为农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4] - 首笔碳普惠交易完成,开创农业碳减排收益新模式[5]
陇原乡村处处景 金融支持步步实
金融时报· 2025-06-24 11:20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助力乡村振兴 -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坚守"金融为民"初心,以金融支持破解农户融资难题,助力特色产业升级 [1] 解农户生产难题 - 针对樱桃、花椒、苹果等农产品"雹灾频发、抗风险能力弱"痛点,农业银行天水分行创新推出"富民贷·防雹专项贷",提供专项额度、专属通道、专业指导的"三专"服务 [2] - "富民贷"每万元贷款农户每天只付0.82元利息,累计为农户减支1.24亿元 [2] - "富民贷"在全省所有县区落地开办,累计投放248亿元,覆盖15万农户 [2] 赋能县域特色产业 - 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支持张掖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为甘肃中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放"河西走廊种业贷"990万元 [3] - 张掖临泽县是全国超大规模"制种大县",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有13粒来自该地区 [3] 信贷投放情况 - 3年多来累计投放县域贷款2052亿元,净增604亿元,余额1454亿元,增量、余额均占各项贷款"半壁江山" [4] - 涉农贷款余额716亿元,占县域贷款49.23% [4] - 八大产业贷款余额278亿元,较年初增加64亿元 [4] 助力龙头企业补链强基 - 通过"银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 [5] - 华羚乳品公司是全省民营百强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三大类5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5] - 农业银行提供贷款和利率优惠支持华羚乳品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5] 普惠金融成效 - 3年多来信贷支持县域生产经营性客户累计66.7万户,占县域市场主体的52.1% [6] - 为45.9万户农户建立信息档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