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业
icon
搜索文档
潍坊三大举措助力突破品种选育瓶颈,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齐鲁晚报网· 2025-06-30 22:13
6月29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潍坊市"三夏"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潍坊市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强化示范推 广、加强良种繁育三大举措,全力突破主粮作物品种选育瓶颈。目前,潍坊已培育27个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建成18万亩小麦良种繁育 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王佳潼 强化示范推广,加快推进优良品种更新换代。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销售 的农作物品种种类繁多,潍坊市每年在售小麦、玉米品种就有100多种,广大农民在选择优良品种时显得无所适从。为解决这一问题,潍 坊市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体系作用,依托3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在全市布设10个示范点,开展新 品种展示示范,组织观摩交流、看禾选种,让农民直观地看到新品种的优势,从而更愿意种植新品种。通过新品种示范推广,山农系 列、济麦系列、潍麦系列、登海系列、立原系列等抗性强、产量高的小麦、玉米品种在潍坊市种植面积大幅提升,全市小麦、玉米等主 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效促进了粮食大面 ...
农行甘肃省分行:聚焦八大产业集群 持续增加信贷投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30 17:50
农业金融创新 - 农行天水分行联合天水市农业农村局推出"富民贷·防雹专项贷",提供专项额度、专属通道、专业指导"三专"服务,并配套"防灾设施补贴贷",解决农户防雹需求 [1] - "富民贷"采用"信息建档+线上办贷"模式,已覆盖甘肃全省县区,累计投放248亿元,贷款余额160亿元,惠及15万农户 [1] - 农户梁维鹏通过20万元贷款安装防雹网和物联网气象监测设备,有效应对冰雹灾害 [1] 种业产业链支持 - 农行甘肃省分行为甘肃中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放"河西走廊种业贷"990万元,缓解玉米制种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2] - 该企业为智能化玉米制种研发企业,自动化程度实现从田间到种子全程不落地 [2] - 贷款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快速落地,从需求对接到放款不足一个月 [2] 县域产业集群布局 - 农行甘肃省分行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实施"一县一业一品"专项行动 [2] - 近三年累计投放县域贷款2052亿元,余额1454亿元,涉农贷款占比49.23%达716亿元 [2] - 八大产业客户25.3万户,较年初新增4.4万户,贷款余额278亿元 [2]
农林牧渔行业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政策加码产能调控,重视粮食安全
招商证券· 2025-06-30 11:33
报告核心观点 - 政策端调控能繁母猪产能或抬升25 - 26年猪价中枢,禽板块及后周期有望受益,看好龙头饲企出海前景,极端气候和贸易摩擦下关注粮食安全 [1] 生猪养殖 - 25H1猪价表现坚挺,受24年母猪产能恢复慢和节前出栏积极影响,25H2猪价或可期,政策调控产能或抬升后市猪价中枢,“低成本 +”猪企估值有望修复,推荐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 [6][12][15][31][38] 禽养殖 白羽鸡 - 饲料成本下降驱动毛鸡羽均盈利改善,受海外引种大幅下降影响,2025年下半年父母代鸡苗供给偏紧,看好种禽端景气,推荐圣农发展 [40][41][58] 黄羽鸡 - 毛鸡出栏增量致鸡价承压,当前父母代种鸡存栏降至历史低位,供给收缩,养殖成本回落,旺季鸡价回暖有望释放盈利弹性,推荐立华股份、德康农牧 [40][52][58] 后周期 饲料 - 2024年饲料产量稳中有降,25Q1产量同比增长,水产品价格回暖或拉动水产料需求,饲料需求向好,推荐海大集团 [60][65][70] 动保 - 动保需求和下游养殖端景气度密切相关,下游养殖端有盈利,预计动保需求呈修复趋势,推荐科前生物 [71][72] 种业 水稻种业 - 政策层面最低收购价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趋严,2024年进入去库存阶段,供需格局改善,行业迎来景气向上拐点 [73][74][82] 玉米种业 - 玉米价格触底回升,农户种植热情不减,杂交玉米种子库存高企但优质品种紧缺,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扩面提速,推荐隆平高科、大北农、登海种业 [6][73][90]
浙江加快建设全国首个“智慧农业引领区”
新华网· 2025-06-30 10:56
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 - 浙江正加快制定《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推进AI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1] - 大模型技术赋予农业自主分析与预测能力,驱动无人化生产和全链条智能化变革 [1] - 浙江计划到2027年底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000家、未来农场100家 [5]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兰溪杨梅产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杨梅生长模型,实现精准施肥和病害预警 [2] - 浙江君缘生物科技利用金针菇生长调控模型实现日均65吨稳定产出 [2] - 华欣牧业湖羊数字孪生系统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减少15%饲料浪费 [2] 无人机与全域数字化 - 无人机在农田进行高精度三维建模,完成测绘、测产等任务 [3] - 湖州南浔区实现全域数字化覆盖,综合节本增效超700万元 [3] - 金华金东区"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无人机服务成本降至每亩5分钱 [3] 设施农业与育种创新 - 舟山引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14个,总投资3亿元,设施蔬菜面积增至5000余亩 [4] - 浙江省农科院利用大模型进行育种,已完成上百个品种数据录入 [6] - 宁波微萌种业构建数字化育种平台提升育种效率 [6] 农产品流通与电商发展 - 嘉兴海宁"三只懒蚂蚁"花卉电商年产值超2000万元 [7] - 江山"工匠主播"等年度"云订单"总额超30亿元 [7] - 浙江省1-4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89.7亿元,同比增长8.49% [7]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 - 明辉蔬果开发"食安眸"大模型系统,年处理订单业务营收6.5亿元 [8] - 该系统服务500多家用户,带动1500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35% [8] - 浙江计划构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智能闭环的智慧农业体系 [8]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 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到5年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创新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58
农业育种创新 - 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华航香银针"水稻,该品种具有高产(720公斤/亩)、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华航香银针"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超级稻品种认定标准 [1] -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传统"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 传统水稻育种需8-10年,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技术将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仅用4年完成育种 [2] - 现代育种通过高通量平台实现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等数字化环节,减少田间试验成本,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1][2]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作为"数字引擎",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的鸿沟 [3] 品种研发成果 - "华航香银针"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实现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目标 [2] - 该品种成功实现产业化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中国国新与楚雄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快讯· 2025-06-27 15:20
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 中国国新与楚雄州人民政府于6月25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中国国新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刘学诗表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1] - 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从战略高度推进务实合作 [1] 合作领域 - 双方将加强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 [1] - 稀贵金属领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之一 [1] - 新能源领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方向 [1] - 种业领域将获得双方共同关注 [1] -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是合作的重点领域 [1] - 文旅教育领域也将纳入双方合作范围 [1] 合作目标 - 双方将寻找深入合作的切入点 [1] - 央地协同将得到深化 [1] - 合作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1]
上海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聚焦种源创新和科技支撑
新华财经· 2025-06-27 14:11
新华财经上海6月27日电(记者李荣)水稻是上海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湿地,在郊区 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35万亩左右。培育并产业化开发具有优良食味的粳稻品种已成为上海地产优质 稻米产业最重要目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27日发布消息,上海正加快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聚焦种源 创新和科技支撑,服务乡村振兴。 据介绍,上海市农科院立足郊区产业的提质增效,重点支持早、中熟品种创新,为新时期耕作制度改 革,提高郊区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奠定了种源基础。目前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茬口布 局,也拉长了上海地产新大米的上市周期。 为促进育成的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通过与上海、江苏与浙江6家相关种业企业开展科企 合作,对相关品种的生产经营权进行转让,共实现成果转让735万元(不含销售提成),品种转化率达 80%,同时在上海市郊、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积极开展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2025年最新育成 的"崇尚217",即将在上海农交所崇明分中心挂牌交易,成为崇明大米专用新品种,实现品种和品牌的 融合。 上海市农科院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上海建设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值得关注的做法包括: ——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创新 ...
正风反腐在身边·变化看得见 | 万千“金种”成新绿
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张掖市是全国最大的市级规模化玉米制种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带动24万农户增收 [3][9] - 2024年张掖市88户制种企业落实玉米制种生产面积120.7万亩,产种量5.32亿公斤,共生产玉米品种1582个 [12] - 2022年至2024年张掖市制种玉米亩保收益分别达到3868元、4131元、3945元,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1元,同比增长7.7% [9] 行业监管与整治措施 - 张掖市纪委监委连续三年部署开展整治行动,查处问题69件,处理167人,处分27人,推动解决制种企业抢撬基地等问题145个 [8] - 针对种子生产服务费管理混乱问题,构建市级统筹、县区主抓、部门协同、乡镇落实、村社融入的工作体系 [5] - 出台《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实行市场化配置基地资源 [10] 企业运营环境改善 - 通过竞争性配置和监督机制,使优势企业与优质制种基地强强联合,解决了种植面积难以落实、基地无序争夺等问题 [11] - 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定20余项,包括基地服务费、预付款管理等制度,形成农户、企业、产业共赢的良性循环 [9] - 加强基地配置管理、制种款兑付管理、制种服务费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经营环境 [11] 典型案例与成效 - 甘州区沙井镇东沟村3名村干部挪用群众玉米制种款、向制种公司借款等违纪违法行为被查处 [6] - 整治后东沟村规范集体"三资"管理,健全"四议两公开"制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7][8] - 登海种业等企业从"外乡客"变成"本地郎",在规范化环境中扎根发展 [11]
杭州用“三新”活水浇灌希望田野
杭州日报· 2025-06-26 11:18
农业新品种推广 - 杭州市举办旱粮品种观摩会暨"三新"促增收现场推进会,展示60个旱粮品种,包括20个甜玉米、24个糯玉米和16个鲜食春大豆品种,面积达260亩 [1] - 优质品种如"美玉27号""雪甜7401""圣甜艾菲"等因产量高、卖相好、市场受欢迎,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1] - 水果玉米售价达10元/根,糯玉米售价达10元/公斤,显示新品种的高附加值潜力 [1] 农业技术集成示范 -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2025年"十大优质玉米品种""十大精品番茄"等推选结果,包括"雪甜7401""美玉27号""钱江糯6号"等 [2] - 首批十五个杭州市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名单和十五项"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发布,建立覆盖全市的示范体系 [2] - 目标建立100个以上"三新"集成示范基地,推动种植业高标准生产、全产业链发展、品牌化经营 [2] 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的推广应用,高质量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全年准备系列优质品种和优质农产品推选活动,上半年已开展玉米、番茄、名优茶三次推选 [2] - 种植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持续推动全市种植业发展 [2]
杂交小麦育种新突破:盐碱地亩产达到700公斤
新京报· 2025-06-25 18:36
杂交小麦育种里程碑进展 - 京麦189在盐碱地、复垦地等低产田条件下亩产突破600公斤,远超常规水平 [1] - 实验田选育出亩产达800公斤、增产潜力超对照30%以上的杂交小麦组合 [1] - 二系法技术推动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在产业化应用中取得关键突破 [1] 多地实测产量数据 - 京麦189在昌平沙河镇沙地实测亩产673.52公斤 [2] - 京麦189在大兴青云店复耕复垦地实测亩产663.42公斤,较去年不到400公斤显著提升 [2] - 京麦188在东营市垦利区中度盐碱地实测亩产582.49公斤,常年产量仅250公斤 [2] - 京麦189在新疆喀什疏勒县中度盐碱地实测亩产703公斤 [2] 中国小麦产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常年种植小麦3.5亿亩,总产量1.4亿吨,产量世界第一 [2] - 全国可开发利用盐碱土地约5.5亿亩,是未来耕地扩容重要保障 [2] - 近1亿亩小麦受旱灾影响,气候变化加剧逆境趋势 [2] 杂交小麦技术优势 - 杂交小麦在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优异 [3] - 京麦系列在盐碱地和复耕地示范效果显著,实现盐碱地"变废为宝" [3] - 二系杂交小麦品种已审定24个,其中国审12个,耐盐碱品种7个,节水品种4个 [3] - 京麦189等品种列入2025年北京市复耕复垦推荐品种及国家优良品种目录 [3] 二系法技术突破 - 二系法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实现不育时制种、可育时繁种,是我国独创技术 [4] - 团队每年配比上万个组合,亲缘关系越远的父本母本组合成功率越高 [4] - 已选育出亩产800公斤的组合及增产潜力更大的新组合 [4] 商业化制种与国际推广 - 杂交小麦大面积制种产量达350公斤/亩,南阳杜旗晋庄制种最高达521公斤/亩 [5] - 品种已推广至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适应水资源短缺及粗放种植条件 [5] - 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面积达3万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