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轨道交通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主持的首项IEC轨道交通信号技术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证券时报网· 2025-09-23 14:48
行业标准国际化突破 - 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轨道交通非UGTMS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国际标准IEC63536:2025 [1] - 该标准是首项由我国主持制定的IEC轨道交通信号技术领域国际标准 [1] - 该事件标志着行业在轨道交通标准国际化工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1]
长春市绿园区举办航空·低空产业供需对接会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09:45
产业活动概况 - 长春市绿园区举办航空·低空产业供需对接会 主题为聚力蓝天经济共筑低空未来 [1] - 航空低空产业企业 科研单位 金融机构 领域专家共同参与 推动技术 资本与市场深度融合 [1] 企业成果展示 - 绿园区重点企业展示轨道交通核心部件 汽车与无人机通用零部件 通用新材料 无人机培训等领域优势成果 [1] - 域外企业分享航空航天产业和低空经济前沿趋势 涵盖先进无人机研发制造技术和创新低空飞行服务模式 [1] 合作推进成果 - 域内外企业围绕市场互通 优势互补 产业互联进行深入洽谈 [1] - 各方就未来发展布局 产业配套 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达成共识 [1]
广深地铁谁更挤?比拼之外,大湾区交通格局正在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7:20
深圳地铁客流量表现 - 8月深圳地铁客流量达30013万人次 超过广州的28899万人次 位列全国第三 [2] - 深圳地铁客运强度达1.63万人/每公里·日 连续21个月居全国首位 [2] - 深圳8月客流量同比增加904万人次 广州增加189万人次 北上成均出现下降 [5] 客流量增长驱动因素 - 深中通道开通促进珠江西岸城市与深圳联通 中山/珠海/江门人流涌入 [6] - 跨境出行推动口岸客流增长 暑运期间福田/皇岗口岸客流同比增9.2%/7.6% [7] - 广深港高铁跨境客流达612.4万人次 同比增16.7% 双城通勤族占比30% [7] - 大型活动密集举办 后海/松岗/岗厦北站客流同比增23.5%/21%/19.3% [7] 城市基础设施对比 - 深圳运营里程505.1公里 远低于广州743.8公里 但线网密度显著更高 [5] - 深圳TOD模式普及 住宅区与地铁衔接紧密 提升出行便捷度 [5][3] - 深圳日均客运量达895.27万人次 单日超千万客流达50次 远超历年累计15次 [5] 人口与经济结构特征 - 深圳常住人口2237.88万人 年增74.11万人 增量全国第一 [2] - 15-59岁人口占比79.53% 平均年龄32.5岁 老龄化率7.7%远低于全国22% [8][9] - 科技创新产业主导 跨区域通勤需求旺盛 对比广州商贸业活动半径相对集中 [10] 区域协同发展效应 - 轨道交通推动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 加速生产要素流动 [3][7] - 广深地铁将通过东莞连通 并向香港/惠州延伸 形成全国最大地铁网络 [13] - 交通一体化降低通勤成本 促进产业跨城布局(如深汕合作区比亚迪产业园) [13]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 增强产业协同效应 [14]
哥伦比亚记者在西安地铁“他乡遇故知”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0 13:22
项目中标与业务拓展 - 中国企业联合体(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与中国港湾工程)于2019年成功中标哥伦比亚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 [2] - 该项目为中国企业在美洲地区首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运维项目 [2] 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 - 波哥大地铁一号线项目公司派遣多批哥伦比亚学员赴西安进行地铁运营培训学习 [2] - 哥伦比亚记者在西安地铁8号线调研期间遇到正在接受培训的本国学员 [2]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 将给成都带来什么?
四川日报· 2025-09-19 14:16
运营里程发展 - 2010年9月首条线路1号线通车 运营里程正式突破700公里 [1] - 2020年底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 2023年11月突破600公里 2025年9月突破700公里 [1] - 从单条线路发展为环线+放射+切向网络结构 稳居全国轨道交通第一方阵 [1] 新线路网络特征 - 10号线三期连接武侯祠站至太平园站 红牌楼站和高升桥站可分别与3、5号线换乘 [2] - 17号线二期18座车站中有6座换乘站 可与2、3、5、6、7号线换乘 [2] - 线路横穿中心城区连接多条既有线路 体现环线+放射+切向网络结构 [2] 线网运营效益 - 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34%居全国第二 全线网车站数量达444座含65座换乘站 [4] - 新线开通后2000多个站间票价下降 部分站间最短路径进一步缩短 [4] - 10条微巴线路同步运行 实现公交与轨道交通无缝接驳提升公共交通占比 [4] 城市发展融合 - 线网促进人口产业集聚 串联双流机场与核心景点实现10多分钟直达 [5] - 覆盖上百个景点赛事场馆和热门商圈 通过TOD项目集聚文商旅体资源 [5] - 17号线二期连接龙潭总部经济城与西部智谷产业园区 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5] 产业链配套 - 17号线二期列车核心大部件实现成都企业供应 整车本地化配套率达76.25% [6] - 产业链聚集中车成都等龙头企业 涵盖上下游企业500余家 [6] - 提供研发-制造-维保一体化解决方案 产业集聚度居全国前列西部之首 [6]
国睿科技股价涨5.57%,方正富邦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15万股浮盈赚取23.25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19 09:47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19日股价上涨5.57%至29.37元/股 成交额1.96亿元 换手率0.53% 总市值364.73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雷达装备及相关系统占比78.61% 工业软件及智能制造占比11.74% 智慧轨交占比8.32% 其他业务占比1.33% [1] - 公司产品涵盖空管雷达 气象雷达及应用系统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 微波器件 特种电源等 [1] 基金持仓情况 - 方正富邦创新动力混合A持有15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9.15% 位列第二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盈23.25万元 最新规模2237.08万元 [2] - 基金今年以来收益7% 近一年收益52.22% 成立以来亏损6.29%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吴昊任职7年87天 管理规模37.85亿元 [3] - 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107.98% 最差基金回报-33.88% [3]
常州“链”就高质量产业生态
新华日报· 2025-09-19 05:56
金秋时节,全国"质量月"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在此关键节点,常州市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入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 重点工作,全力推动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疾驰,书写 着一座工业城市以质取胜的时代篇章。 聚力质量战略引领,推进品牌强企强链 质量,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产业腾飞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常州市高瞻远瞩,将质量强市战略深 度融入"十四五"规划体系,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质量 共治格局,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常州市持续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近三年来,累计筛选300家重点企业全力 冲刺各类质量奖项,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质量提升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常州市在质量领域斩获 颇丰: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3次,这一国家级荣誉充分彰显了常州企业在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方 面的卓越实力;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含提名)22项,省级奖项的多次入账,进一步巩固了常州在省内质量 领域的领先地位;"江苏精品"认证总数达11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 ...
意媒:意大利有轨电车迎来“新春天”
环球时报· 2025-09-18 06:30
意大利《新闻快报》 9 月 11 日文章,原题:名为渴望的有轨电车 从阿尔卑斯山到西西里岛,意大利正在 振兴有轨电车。意大利多个城市规划了超200公里的新线路,比现有轨道网络增加六成,这是一个名副 其实的繁荣时期。总成本则高达54亿欧元,部分资金来自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意大利通过该计划获 得欧盟疫情后的复兴基金。 轨道交通并非新鲜事物,它正在迎来新的春天。"一个世纪前,它是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最初是马 车,后来逐步电气化,"意大利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罗贝托·斯卡奇回忆道,"但在二战前,现代化的方 向转向了公路,政府与汽车企业开展合作,采购了大量公交车。有轨电车在上世纪60年代几乎在意大利 所有地方都消失了。如今,欧盟积极推动减排和环保,有轨电车被重新提上日程。"意环保协会称,新 有轨电车线路每年将减少超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有轨电车的建设成本也相当低廉,每公里平均仅需 2000万欧元,仅是地铁成本的1/4。"有轨电车以较低的投资,保证了高标准的服务,并为重新开发城市 空间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斯卡奇补充道。 在博洛尼亚,有轨电车将在停运半世纪后重生。在建的两条线路里程达到22.4公里,与1963年轨道拆除 之前 ...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 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0:11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加速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建设、规划及发展工作,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并加速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1/3,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相邻乡郊地区,并有6个处于不同规划阶段的新发展区[1] - 该区域被定位为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人口达250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750.06万的三分之一)[2][5] 深港协同与产业布局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理念构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完工[2]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体现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格局[3] - 北部都会区建设将强化香港与广深在科技和产业上的衔接,解决香港空间不足及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物理距离较远的制约[2] 开发模式与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行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采用"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先行建设低密度先导设施[5] - 北部都会区被视为香港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政府强调需加速推进以释放其潜力[1]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启幕,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并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到2030年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6] - 河北出台养老机构支持措施,对新建和改建养老机构分别按每张床位8000元及3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7] - 成都地铁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车站达444座,换乘站65座,800米覆盖通勤比重34%位居全国第二[8] 消费与创新政策 - 商务部将选择约50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重点支持首发经济服务体系、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及消费资源与IP跨界联名[9] -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7.3%和8.3%[10] 长三角数字人才布局 - 上海以82.65分居长三角27城数字人才引力指数首位,杭州(67.23分)、南京(64.35分)、苏州(55.10分)、合肥(52.11分)处于强劲区[11][12] - 无锡以43.18分位列活力区首城,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及生活服务分项指标显示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优势[13]
城市24小时 | 这座超一线城市,加速“融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8 00:02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提升北部都会区发展决策层次,成立由其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旨在简化行政流程、加速推进建设[1] - 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领导,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负责全流程管理[1] - 北部都会区占香港总面积约三分之一,包括元朗区和北区,涵盖多个已发展新市镇及6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新发展区[2] - 根据《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该区域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预计未来将容纳约250万人口,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6][7] - 特区政府将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并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7] 区域协同与产业发展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理念构建,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6] - 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第一期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外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6]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首次排名全球第一,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7]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整合了模力社区、人工智能岛等特色产业园区,计划到2027年新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家以上,完成大模型备案100个[9] - 浦东新区目标到2030年,张江人工智能创新小镇将新集聚1000家人工智能企业,实现千亿元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转化枢纽[9] 央企"十四五"发展成绩 -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13] - 央企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至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和23个创新联合体[13] - "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布局结构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设立[13] 长三角数字人才引力 -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数字人才引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以82.65分居27城首位,领先优势显著,杭州、南京、苏州、合肥处于第二梯队的强劲区域[15] - 从一级指标看,上海在产业基础、创新生态、发展机会三个分项上均排名第一,湖州在生活服务分项上排名第一[16] - 报告指出,芜湖、马鞍山、池州等城市虽未进入综合排名前十,但在核心分项指标上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区域发展亮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