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代工

搜索文档
拟24亿拿下晶合集成6%股权,代工巨头华勤技术扩张“上瘾”?
环球老虎财经· 2025-07-30 20:08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每股19.88元价格协议受让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约1.20亿股股份 总交易金额23.93亿元[1][3] -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将持有晶合集成6.00%股份 成为第四大股东 力晶创投持股比例从19.08%降至13.08%[1][3] - 华勤技术承诺自交割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 且可能继续增持 力晶创投承诺三年内持股不低于8%并给予华勤优先购买权[3] 战略动机 - 入股目的为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进行战略投资布局 探索产业投资等合作可能性[4] - 晶合集成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全球排名第九 具备40nm OLED显示驱动芯片量产能力 28nm芯片研发进展顺利[4] - 华勤技术产品与晶合集成芯片终端应用高度重合 包括显示驱动芯片、图像传感器等[4] 力晶创投角色演变 - 力晶创投作为力积电母公司 2015年通过技术授权和经营管理支持晶合集成从零起步[5] - 随着晶合集成2023年上市并跻身全球前十 力晶创投阶段性使命完成 开始寻求退出[5] - 2024年12月曾通过询价转让减持3009.20万股 套现5.98亿元 持股减少1.5个百分点[1][5] 华勤技术扩张战略 - 2024年12月以28.50亿港元收购易路达80%股份 该公司为电声产品制造商 2023年营收45.49亿港元[7] - 2025年1月收购豪成智能75%股权 布局扫地机器人等智能产品 计划向人形机器人高端领域拓展[6] - 2024年7月以3.48亿元收购南昌春秋65%股权 加强笔电业务零部件研发和整机开发能力[7] 财务与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0.47亿元、45.48亿元、51.56亿元 三年合计147.51亿元[9] - 2024年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11.33%降至9.30% 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8.42%[10] - 高性能计算产品和智能终端产品毛利率分别为7.77%和9.00% AIOT及汽车产品毛利率达15.29%和19.20%[10] 管理层背景 - 创始人邱文生曾任职中兴通讯 与闻泰科技、龙旗科技创始人同出中兴系[12] - 华勤技术2024年智能手机ODM市占率27.9%居全球第一 市值超800亿元 年营收突破1000亿元[12] - 邱文生个人财富从2022年55亿元增至2024年115亿元 公司IPO前获高通创投等机构超10亿元融资[12]
英特尔转型,重创设备厂?
半导体芯闻· 2025-07-30 18:54
英特尔未来策略转向的可能性 - 英特尔CEO陈立武表示若14A制程无法吸引大型客户采用,持续投入将不具经济效益,可能放弃自建晶圆厂转型为无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 [1] - 英特尔推进14A制程的前提是确认客户承诺,已从18A制程经验中领悟到光有技术不等于有订单,正与潜在客户协作开发14A以提高成功机率 [1] - 若英特尔放弃14A及更先进制程,将重创全球晶圆制造设备(WFE)市场,其在全球逻辑芯片设备支出占比达2025%,整体半导体设备中占10~15% [1] 对供应链的影响 - 极紫外光(EUV)设备供应链最为敏感,日本Lasertec约40%未交货订单来自英特尔,ASML有15~20%的EUV营收依赖英特尔 [2] - 若英特尔不再推进制程升级,将延后High-NA EUV设备的普及时程,至少等到台积电2030年量产的A10制程 [2] - 供应链可能重组,英特尔EUV光罩基板主要由AGC供应,若退出后台积电唯一供应商日本豪雅(HOYA)市占率有望从70%跃升至100% [2] 对晶圆代工产业的影响 - 台积电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其在先进制程的技术与良率领先,最有能力承接英特尔释出的订单 [2] - 三星是第二顺位潜在受惠者 [2] - 若英特尔仅中止14A保留18A制程,仍需高额资本支出且毛利恐因代工委外而下滑,将加剧市场疑虑 [2]
华勤技术24亿入股晶合集成,ODM龙头携手晶圆新锐剑指何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4:55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现金方式协议受让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1.2亿股股份 占晶合集成总股本的6.00% 转让价格为19.88元/股 转让总价为23.93亿元[2] -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将向晶合集成提名董事1名 成为其重要战略股东及伙伴[2] - 华勤技术承诺通过本次协议转让取得的晶合集成股份以长期投资为目的 自交割日起36个月内不对外转让[3] 战略意义 - 华勤技术首次将产业触角延伸至半导体晶圆制造领域 实现"终端产品+芯片制造"的垂直整合[2] - 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 探索产业投资等各类业务及项目合作可能性[5] - 加强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和协同的战略 向核心环节深入 增强技术实力与产品竞争力[2] 公司背景 - 华勤技术是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平台型企业 系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ODM领域的全球龙头企业 2024年营收达1099亿元[4][6] - 晶合集成是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下游代工制造产品包含显示驱动芯片、图像传感器、电源管理芯片等[4] - 晶合集成产品被广泛用于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终端产品 与华勤技术的产品队列高度重合[4] 行业地位与业绩 - 华勤技术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30亿元至840亿元 同比激增110.7%至113.2% 归母净利润18.7亿元至19.0亿元 同比增幅达44.8%至47.2%[6] - ODM/IDH渗透率约40% 对标笔电行业80%的渗透率仍存在大幅提升空间 华勤在ODM/IDH市场份额领先 占比约28%[7] - 华勤技术营收和市值已超越闻泰科技 前者2024年营收1099亿元 最新市值860亿元 后者2024年营收736亿元 最新市值470亿元[6] 产业链布局 - 华勤技术完成"3+N+3"智能产品大平台战略升级 打造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业务三大核心成熟业务[4] - 通过收购华誉精密、河源西勤等强化智能终端结构件自主生产 收购易路达控股切入声学模块领域 收购昊勤机器人切入新兴业务领域[7] - 全球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爆发助推智能终端、高性能计算、汽车及工业、AIOT等领域发展[6]
中芯国际(00981.HK):强势崛起本土中国芯 高端替代核心受益者
格隆汇· 2025-07-30 10:39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中芯国际是中国本土晶圆代工领军企业 总部位于上海 拥有全球化制造和服务基地 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多座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 [1] - 公司战略同时兼顾先进工艺追赶与成熟制程扩张 主营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晶圆制造业务 其他业务主要为光罩制造、测试等配套服务 [1] - 中国大陆成熟制程产能占比约30%(110nm及以上) 28-90nm制程为主要构成部分 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占比仅1.7% [1]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25Q1实现营业收入22.47亿美元 同比增长28.4% 环比增长1.8% 连续三个季度单季营收突破20亿美元 [1] - 25Q1归母净利润1.88亿美元 同比增长161.92% [1] - 25Q1毛利率22.5% 环比大致持平 表现优于四季度指引(19%-21%) 已连续三个季度回暖至20%以上 [1][2] - 12寸晶圆制造是收入主力 25Q1收入占比达78.1% 8寸晶圆占比21.9% [2] 技术发展与产品结构 - 向12寸高价值产品特别是先进制程倾斜 带动平均晶圆售价和毛利提升 [2] - 成熟节点(≥28nm)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差异化开发 HV、射频/模拟、嵌入式存储等特殊工艺领域存在广阔创新空间 [2] - 稀缺的先进制程(≤14nm)具有战略资源属性 聚焦支撑AI基建(如CPU/GPU生产) 主要服务于本土算力投资和自主可控国家战略 [1] 市场机遇与增长动力 - 海外晶圆代工厂因BIS出口管制无法承接中国本土企业先进芯片订单 公司成为高端替代核心受益者 [2] - 本土IC设计公司在高端领域崛起后 在先进节点上倾向与本土晶圆厂合作 [2] - 中国凭借庞大市场驱动China for China供应链成形 汽车产业尤为明显 国际IDM供应商STM、NXP等积极与中系晶圆厂洽谈合作 [3] - 公司有望承接回流订单 实现超越半导体周期成长 [2]
华勤技术拟约24亿元入股晶合集成,牵手晶圆代工新锐能否搅动产业链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21:37
两大巨头股权交易 - 华勤技术以23.93亿元收购晶合集成6%股份 [1] - 交易后力晶创投持股从19.08%降至13.08% [2] - 华勤技术承诺36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 [2] 交易双方背景 - 华勤技术是全球智能产品ODM龙头企业 市值871亿元 [1] - 晶合集成是中国内地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全球排名第九 [5] - 华勤技术2023年8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2] 战略合作意义 - 双方业务高度协同 可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3] - 有助于晶合集成发展车用芯片 CIS芯片等新产品 [3] - 华勤技术可借此进行关键战略投资布局 [4] 行业地位对比 - 华勤技术市值870亿元 远超闻泰科技473亿元 [4] - 晶合集成2025年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排名第九 [5] - 华勤技术是英伟达H20服务器代工商 [1] 业务协同领域 - 晶合集成专注显示驱动芯片和CIS芯片领域 [4] - 华勤技术需要DDIC和CIS等上游芯片产品 [4] - 合作可加强终端客户服务和市场机遇把握 [3]
华勤技术拟约24亿元入股晶合集成,牵手晶圆代工新锐能否搅动产业链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21:28
交易概述 - 华勤技术以23.93亿元收购力晶创投持有的晶合集成6%股份 交易完成后华勤技术持有晶合集成6%股权并获得1名董事提名席位 [1] - 转让方力晶创投持股比例从19.08%降至13.08% 华勤技术承诺36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 [1][2] - 交易目的包括支持股权结构优化、引入产业投资者及深化产业链协同 [2] 公司业务协同 - 华勤技术为全球智能产品平台型企业 主营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服务器等ODM代工业务 系多家知名终端厂商重要供应商 [2] - 晶合集成主营显示驱动芯片代工 并拓展至CIS图像传感器/车用芯片/OLED驱动芯片/逻辑芯片等领域 [2][4] - 双方存在高度业务协同 华勤技术作为下游链主企业 晶合集成作为上游晶圆代工厂 [3] 战略布局动机 - 华勤技术通过交易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 探索产业投资与合作可能性 提升整体竞争力 [3] - 晶合集成引入战略股东有助于把握市场机遇 加强终端客户服务 加速新产品发展 [2] - 华勤技术市值871亿元(截至7月29日)大幅超过闻泰科技473亿元 此次布局被视为关键战略投资 [3] 行业地位 - 晶合集成2025年一季度位列全球晶圆代工厂商第九名 为中国内地第三大代工厂 仅次于中芯国际与华虹 [4] - 华勤技术因代工英伟达H20服务器获得市场关注 系消费电子ODM领域全球龙头企业 [1][2]
中信证券:重点关注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和国产半导体设备两个细分环节
快讯· 2025-07-28 09:11
行业趋势 - 晶圆厂先进制程在AI时代的产能需求增量明显 [1] - 美国制裁倒逼国内先进制程需求回流 [1] - 国内厂商在设备供应、良率提升、客户拓展方面存在瓶颈 [1] 投资建议 - 重点关注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和国产半导体设备两个细分环节 [1] - 中国大陆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厂是全球产能扩张的龙头 [1] - 关注国内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应用到先进制程、晶圆代工等环节的企业 [1] 供需分析 - 先进制程或将持续紧缺 [1] - 成熟制程供需相对平衡 [1] - 建议关注国内稀缺的先进制程晶圆厂 [1] - 头部成熟制程晶圆厂因成本效率优势有望获取更高市场份额 [1]
中芯国际(0981.HK):行业景气有望提升 本土龙头将受益
格隆汇· 2025-07-27 02:35
行业景气度与需求 - 家电补贴、汽车、工业领域需求增长带动国内晶圆厂整体产能利用率提升,好于此前预期 [1] - AI、消费电子需求拉动国内先进制程供不应求 [1] - 晶圆制造行业作为数字经济基石,2H25伴随经济复苏产能利用率将继续提高,供需有望改善 [1] 公司业绩表现 - 1Q25营收22.5亿美元,同比增28%,环比增1.8%,毛利率22.5%,同比提升8.9个百分点,环比提升2个百分点 [2] - 1Q25净利润1.9亿美元,同比增162%,环比增75% [2] - 2Q25原预计营收21.1-21.6亿美元(环比降4%-6%),毛利率18%-20%(环比降超2.5个百分点),实际表现或好于指引 [1] 业绩驱动因素 - 1Q25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8.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4.1个百分点至89.6%,带动毛利率增长 [2] - 1Q25研发费用1.5亿美元,同比降21%,环比降31%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025年盈利预估7%,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7.4亿/10.1亿/12.8亿美元,同比增50%/37%/26% [2] - 2025-2027年EPS预计0.09/0.13/0.16美元 [2] - H股股价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50/37/26倍 [1][2]
台积电晶圆厂,推迟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7-25 17:55
台积电熊本二厂推迟量产原因 - 熊本二厂量产时间从原计划的2027年底推迟至2029年上半年,延迟约一年半[1][3] - 推迟动工的直接原因是当地交通基础设施不足,需等待政府改善[2] - 核心原因是日本客户对6/7纳米先进制程需求不及预期,车用芯片市场疲软且AI芯片发展滞后[3] 熊本工厂投资与产能规划 - 熊本一厂已于2024年底量产,月产能5.5万片12/16纳米和22/28纳米芯片[1] - 熊本二厂原计划2025年动工,生产6/7纳米芯片,两厂合计月产能超10万片[1] - 两厂总投资额约2.96兆日元,日本政府提供最高1.2兆日元补助[4] 全球产能布局调整 - 公司优先加速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建设,总投资增至1650亿美元以应对AI芯片需求[3] - 日本工厂推迟与美国产能扩张无直接关联,主要受本土需求不足驱动[3] - 索尼、电装等合资方(JASM)的现有产能已满足日本车用传感器和微控制器需求[3] 日本半导体产业现状 - 日本政府推动AI自主计划但技术进展缓慢,面临中国大陆激烈竞争[3] - 本土客户对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需求有限,导致产能规划调整[3]
科创板IPO未果,长光辰芯转战港股:产品聚焦CIS小众市场,晶圆代工依赖海外厂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18:48
公司IPO动态 - 长光辰芯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击港股IPO,此前曾终止科创板IPO [1] 产品定位与市场 - 公司为国内CIS厂商,专注于工业成像及科学成像等专业级市场,与豪威集团、思特威、格科微等消费级CIS厂商形成差异化 [1] - 2024年公司收入中,工业成像占比66.3%,科学成像占比28.6% [2][3] - 工业成像CIS单价更高、附加值更大且定制化程度更高,而消费级CIS产量大、价格敏感度高且产品周期短 [2] 市场份额与行业规模 - 2024年公司工业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15.2% [3] - 2024年公司科学成像收入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份额16.3% [3] - 2024年全球CIS市场规模为1391亿元,工业成像CIS市场规模仅29亿元(占比2%),科学成像CIS市场规模仅12亿元(占比不足1%) [4][5] 供应链与晶圆代工 - 公司采用无晶圆厂模式,主要依赖海外晶圆代工厂商高塔(Tower)及东部高科(DB HiTek) [6][7] - 2024年供应商集团A(高塔)占公司总采购比例39.7%,供应商G(东部高科)占7.8% [7] - 公司正积极探索国内晶圆代工替代方案,已有部分项目与国内代工厂合作流片 [8] 晶圆代工行业格局 - 2024年第四季度高塔半导体在全球晶圆代工厂中排名第七,市场份额1.0% [9] - 台积电以67.1%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第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