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搜索文档
2025暑期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出炉,江苏贡献12.16亿票房
扬子晚报网· 2025-09-01 20:29
暑期档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票房达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1] - 观影总人次3.21亿 同比增长12.75% [1] - 上座率6.9% 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1] - 票房前十影片贡献超七成票房 [3] 省份票房表现 - 广东省票房15.99亿元居首 平均票价38.4元 占比13.4% [3] - 江苏省票房12.16亿元位列第二 平均票价36.4元 占比10.2% [1][3] - 浙江省票房9.51亿元排名第三 平均票价38.6元 占比7.9% [3] - TOP10省份合计票房79.05亿元 占比66.1% 平均票价37.9元 [3] 城市票房表现 - 上海市票房7.54亿元居首 平均票价49.2元 占比6.3% [3][5] - 北京市票房6.22亿元排名第二 平均票价48.7元 占比5.2% [3][5] - 深圳市票房4.39亿元位列第三 平均票价44.2元 占比3.7% [5] - 苏州市票房2.56亿元排名第七 南京市票房2.33亿元排名第十 [1][6] - TOP25城市合计票房59.45亿元 占比49.7% 平均票价40.7元 [6] 内容特征与观众偏好 - 故事情节为观众观影决策最重要因素 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对观影感受有加成 [7] - 《南京照相馆》助力单周拉新 打破近五年暑期档纪录 [7] - 人均观影次数同比持平 《南京照相馆》多人结伴观影突破两成 [7] - 历史、战争、动画等类型影片满足度较高 [7] - 进口片和讽刺题材偏好高线城市 情感向影片更受下沉市场关注 [7]
暑期档票房超去年:国产片票房占比七成,上海连续三年获得票房冠军
第一财经· 2025-09-01 19:05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19.66亿元,同比增长2.76%,观影人次3.21亿,同比增长12.75% [2] - 档期内19部影片票房破亿,全年累计票房超393亿元 [5] - 暑期档连续39天单日票房破亿,从7月18日持续至8月25日 [5] 国产影片主导市场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达76.21%,彰显本土创作活力 [2] - 票房前五影片中国产片占四席:《南京照相馆》28.9亿、《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捕风追影》8.79亿、《长安的荔枝》6.78亿 [4] - 《浪浪山小妖怪》累计观影人次超3800万,创国产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14] 区域市场特征 - 上海连续三年居城市票房榜首,票房7.54亿元 [2][12] - 广东省以15.99亿元居省份票房首位,江苏省12.16亿元、浙江省9.51亿元分列二三位 [9] - 一线城市票房占比回升至近五年最高,华东地区票房在头部影片带动下实现增长 [6] 观影行为变化 - 单人观影比例连续三年上涨且涨幅最大,双人购票比例为近五年最低 [5] - 新用户年龄层上移,《南京照相馆》拉新占比近三成 [6] - 亲子观众比例提升带动平均观影年龄持续上涨,涨幅为历年最大 [14]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电影局表示将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数量,优化影片供给结构 [15] -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面临票房收益与口碑双重挑战 [15] - 动画电影表现突出,《戏台》带来"银发观影"增长空间,IP深度开发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15]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为119.66亿元,同比增长2.76%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8:4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达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1] - 观影人次达3.21亿 同比增长12.75%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6.21% [1] 头部影片表现 - 《南京照相馆》以28.9亿元票房位居榜首 [1] - 《浪浪山小妖怪》以14.55亿元票房位列第二 [1] - 《捕风追影》以8.79亿元票房排名第三 [1] - 《长安的荔枝》以6.78亿元票房排名第四 [1] - 《侏罗纪世界:重生》以5.67亿元票房排名第五 [1]
2025年暑期档票房119.66亿:40岁+观众成观影主力
新京报· 2025-09-01 17:30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达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观影人次3.21亿 同比增长12.75%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76.21% 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28.9亿元、《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元、《捕风追影》8.79亿元、《长安的荔枝》6.78亿元、《侏罗纪世界:重生》5.67亿元 [1] - 总场次3764.3万场 为近10年同期第二高 平均票价37.2元 创近4年暑期档最低 [1] 影片质量与口碑 - 票房前十影片中六部豆瓣评分超8分 包括《南京照相馆》8.7分、《罗小黑战记2》8.7分、《F1:狂飙飞车》8.7分、《浪浪山小妖怪》8.5分、《捕风追影》8.2分、《戏台》8分 [1] - 近五年暑期档前五影片豆瓣平均分7.78分 位居第一 其中2025年三部影片评分超8分 [7][11] - 《南京照相馆》以8.7分成为近五年暑期档口碑最高影片 [9] 档期票房结构变化 - 进口片主导暑期档前半场 《侏罗纪世界:重生》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破5亿影片 [2] - 国产片《酱园弄·悬案》票房3.3亿 《恶意》票房2.2亿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票房4600万 均低于预期 [2] - 档期中段《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罗小黑战记2》上映带动市场热度 [3] - 后程《南京照相馆》首周末票房破4亿 最终收获28.9亿 《浪浪山小妖怪》刷新国产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6] 观众结构变化 - 40岁以上群体取代20-24岁年轻观众成为消费主力 《南京照相馆》该群体占比42.7% 《戏台》占比52.4% [12] -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40岁以上观众占比31.7% 《罗小黑战记2》占比31.4% [12] - 购票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5年32.5岁 [14] - 短剧、游戏等娱乐方式分流年轻观众 电影行业面临吸引观众回归的挑战 [16] 行业发展趋势 - 高口碑与高票房正相关趋势增强 观众更注重影片质量而非明星阵容或宣传噱头 [10] - 电影创作者需提升内容质量以应对观众理性化选择趋势 [10] - 暑期档涵盖历史、悬疑、动作、喜剧、动画等多类型 满足多元化观影需求 [7]
117.5亿,暑期档总票房刚刚超过2024年,却是近十来“最割裂”的一年?
36氪· 2025-09-01 17:09
暑期档电影质量与票房表现 - 今年暑期档豆瓣评分达8分及以上的影片有5部 包括《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F1:狂飙飞车》《捕风追影》 7分及以上影片超过10部 涵盖战争 冒险 悬疑 动作 历史 赛车 动画等多个类型[1] - 总票房预计为120亿左右 仅比2024年的116亿略高 除疫情三年外 2024年暑期档表现是近十年最差[5] - 票房前三影片预计最终成绩分别为30亿 16亿和12亿[12] 观众购票行为变化 - 观众购票决策更加谨慎 需要反复确认并获得多方正向反馈后才会买票入场[11] - 豆瓣评分虽被视为权威 但下沉市场观众更关注热搜轰炸和亲友推荐[9] - 传统宣发方式效果减弱 难以第一时间激发购买欲 多数影片仅能在首周末实现销售[9] - 观影团活动参与热情明显低于2019年 盲盒观影等创新形式吸引力下降[8] 特效厅与类型片市场表现 - 特效厅表现突出 《F1:狂飙飞车》总票房4.25亿中IMAX厅贡献1.76亿 杜比影院 CINITY 中国巨幕等特效厅合计贡献数千万 几乎与普通厅持平[12] - 类型片稳居票房前列 战争 动作 冒险等"王道"类型片表现最佳[20] - 动画电影表现亮眼 《浪浪山小妖怪》和《罗小黑战记2》为国产2D电影正名[20] 口碑与票房转化关系 - 高口碑与高票房仍呈正相关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均凭借豆瓣8分+口碑实现超预期市场表现[12] - 优质影片通过大规模点映策略获得市场认可 形成"好电影不惧点映"的行业潜规则[14][15] - 票房转化节奏放缓 最高单日票房多出现在次周末 《南京照相馆》次周末连续两日票房破2亿 《浪浪山小妖怪》次周末单日票房达首日2倍[18] 国内外影片市场格局 - 引进片市场回暖 暑期档破亿影片中引进片占9部 其中7部为好莱坞电影 《侏罗纪世界:重生》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破5亿影片[20] - 好莱坞影片呈现复苏迹象 《碟中谍8:致命清算》《F1:狂飙飞车》等片表现良好[21] - 国产大片储备充足 《731》定档9月18日 国庆档将上映《抓特务》《志愿军3》《刺杀小说家2》等作品[21] 行业整体展望 - 全年票房预计超过去年的425亿 但达到500亿目标存在困难[21] - 市场证实观众仍然需要影院提供的氛围感 沉浸感和视听体验[12] - 排片策略反映市场选择 《东极岛》首日排片超30%但上座率低下 票房占比与场次占比比值低于0.8 出现明显场次冗余[16][17]
猫眼研究院发布《2025暑期档数据洞察》:观影人次同比上涨 多元亮点助力市场平稳发展
证券日报网· 2025-09-01 16:4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总观影人次3.21亿 同比上涨12.75% 为近五年暑期档总观影人次第二高 [1] - 平均票价37.2元 为近五年倒数第二低 平均上座率为近五年第二高 主要受发行结算价下调及电影消费券惠民补贴活动影响 [1] - 档期呈现"前半程平淡 后半程发力"特征 中腰部影片获得更多机会 IP衍生品市场火热拓宽了非票收入增长空间 [1] 影片结构特征 - 档期内两部影片票房超10亿元 数量与去年持平 5-10亿元腰部影片数量同比增加 票房过亿元影片数量减少 [2] - 国产片贡献率小幅高于去年 进口片连续两年回暖且占比趋于稳定 TOP3影片分走档期近半成票房 马太效应较2023年更严重 [2] - 上映影片数量众多且类型多元 满足不同圈层需求 冠军《南京照相馆》通过点映积累口碑 以28.9亿元领跑 [4] 用户行为变化 - 单人观影比例连续三年上涨且今年涨幅最大 双人购票比例为近五年最低 因头部影片社交属性较弱 [2] - 亲子观众比例提升带动平均观影年龄持续上涨 因多部动画电影表现出色 [2] - 新用户较过往五年更年长 《南京照相馆》拉新占比近三成 《罗小黑战记2》和《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年轻新观众占比高 [2] 区域市场表现 - 一线城市票房占比回升至近五年最高 受好莱坞大片及《戏台》强劲表现带动 [3] - 华东地区票房较去年上涨 受《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两部头部影片带动 [3] - 东北地区票房占比下滑 因缺少大体量喜剧电影 [3] 重点影片分析 -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14.55亿元 打破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纪录 验证"先验证短片 后孵化长片"模式的可行性 [4] - 进口片冠军《侏罗纪世界:重生》票房5.67亿元 显示优质IP对内地市场仍具较强吸引力 [4] - 《罗小黑战记2》《F1:狂飙飞车》《戏台》等TOP10影片在细分受众基础上均有亮眼表现 [4] 行业发展趋势 - 动画电影类型表现突出 继《哪吒之魔童闹海》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5] - 《戏台》带来"银发观影"增长空间 IP深度开发与衍生价值挖掘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5] - 行业需聚焦内容创作 用多元化优质内容满足精细化 分众化 理性化的观众需求 [5]
观影总人次达3.21亿,2025年暑期档119.66亿票房收官
北京商报· 2025-09-01 16:21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票房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1] - 观影总人次3.21亿 同比增长12.75% [1] - 电影上座率6.9% 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1] 头部影片贡献 - TOP10影片贡献档期超七成票房 [3] - 《南京照相馆》票房28.90亿元 《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元 《捕风追影》8.79亿元 [3] - 头部影片淘票票评分均在9.5分及以上 [3] 国产片主导市场 - 国产片票房占比达76.2% 与去年基本持平 [3] - 历史类影片满足程度63.6% 超过观影兴趣31.6% 代表作为《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 [3] - 动画类影片满足程度44.8% 超过观影兴趣42.6% 代表作为《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 [3] 区域市场特征 - 一线城市票房占比18.5% 较2024年提升0.9个百分点 [4] - 华东地区票房贡献连续三年提升 2025年达12.9% [4] - 购票用户性别比例稳定在4:6 女性占比59.8% [4] 口碑与观影行为 - 《罗小黑战记2》二刷率居暑期档首位 豆瓣评分从8.6分涨至8.7分 [5] - 故事情节是观影决策最重要因素 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对观影感受有加成 [5] - 《捕风追影》通过六轮点映实现受众和票房突破 [4] 观众偏好与需求 - 科幻题材是观众第一强需求 其次为历史和喜剧 [5] - 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单周拉新峰值破近五年暑期档纪录 [4] - 《南京照相馆》在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维度表现突出 [5] 行业展望 - 三季度电影市场预计保持温和增长 [6] - 多类型影片供给和海外发行扩展或带来新增量 [6]
2025暑期档票房119.66亿
经济观察网· 2025-09-01 16:04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19.6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76% [1] - 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贡献28.9亿元 占档期总票房24.1% [1] - 前五影片合计票房64.69亿元 占档期总票房54% [1] 头部影片票房分布 - 《浪浪山小妖怪》以14.55亿元位列第二 [1] - 《捕风追影》收获8.79亿元票房 [1] - 《长安的荔枝》取得6.78亿元成绩 [1] - 进口片《侏罗纪世界:重生》获5.67亿元票房 [1]
传媒互联网行业周报:阿里云业务加速,重视中报指引高景气度方向-20250901
华源证券· 2025-09-01 15:38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关于传媒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要点总结: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4] 核心观点 - 建议重视中报业绩超预期公司所指引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及交易弹性[4] - 高景气度板块方向明确,包括AI应用加速落地、新游带动游戏公司、潮玩新消费高热方向[4] - 持续关注AI底层技术和应用产品进展、新游产品周期、潮玩IP价值培育[4][5][6][7] 互联网方向 - 阿里巴巴FY26Q1总收入2477亿元,YoY+2%,QoQ+5%;NonGAAP净利润335亿元,YoY-18%,QoQ+12%[5] - 即时零售收入148亿元,YoY+12%;淘宝app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5] - 阿里云收入334亿元,YoY+26%,QoQ+11%;经调整EBITA 30亿元,YoY+26%,margin 9%[5] -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同比增长[5] - 建议关注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快手、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哔哩哔哩等头部企业[5] 游戏方向 - 腾讯控股、吉比特、巨人网络、心动公司等展现较强业绩韧性和新游贡献弹性[6] - 建议重视AI+陪伴+游戏化范式探索,关注新游产品周期开启[6] - 关注腾讯控股、网易、恺英网络、巨人网络、完美世界、心动公司、吉比特等[6] 卡牌潮玩方向 - 泡泡玛特1H25营业收入138.8亿元,同比+204.4%;营业利润57.98亿元,同比+387.97%;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362.8%[7] - 板块保持超高景气度,更多公司关注"谷子经济"并加强产品结合[7] - 关注泡泡玛特、姚记科技、巨星传奇、大麦娱乐、浙数文化、奥飞娱乐等[7] 电影/电视剧方向 - 暑期档优质影片持续释放,后续档期电影如《三国的星空》定档[8] - 电视剧行业新政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增加优质内容供给[8] - 关注上海电影、万达电影、猫眼娱乐、大麦娱乐、中国儒意、光线传媒等电影相关公司[8] - 关注芒果超媒、爱奇艺、大麦娱乐、新媒股份等长视频平台,以及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欢瑞世纪等剧集制作方[8] AI应用方向 - GPT5正式发布,AI节点陆续清晰,底层大模型能力迭新[9] - 关注国内大模型公司DeepSeek、Kimi、阶跃星辰等模型更新[9] - 关注AI+电商直播、教育、营销、游戏、短剧等应用方向[9] - 关注数字人制作技术公司、IP公司、直播电商运营公司和平台公司,如交个朋友、天下秀、巨星传奇、遥望科技等[9] AI视频方向 - 快手可灵AI更新,微信端上线免费短剧小程序[10] - 重视短剧生态活跃和AI生成视频技术迭代[10] - 关注中文在线、掌阅科技、百纳千成、慈文传媒、天威视讯等短剧制作和买量投放公司[10] AI端侧方向 - 智能硬件与多模态大模型结合趋势加速,字节、小米等头部厂商加码[10] - 关注玩具、教育、家居等产业升级机会[10] - 关注上海电影、奥飞娱乐、汤姆猫、荣信文化、实丰文化等[10] 国有出版方向 - 部分出版公司探索教育新业态,强化分红持续性[10] - 关注国有传媒公司产业并购整合意向和进度[10] - 关注皖新传媒、南方传媒、山东出版、中文传媒、中南传媒等[10] 市场表现 - A股方面,2025年8月25日至8月29日,传媒(申万)指数+1.05%,排名第12[14] - 细分行业中游戏/电视广播/数字媒体涨跌幅居前,出版/广告营销/影视院线靠后[15] - 个股涨幅前五:吉视传媒+23.31%、三维通信+20.76%、文投控股+15.65%、世纪华通+11.65%、三七互娱+10.74%[15][19] - 港股方面,涨幅前五:赤子城科技+21.52%、汇量科技+14.72%、云游控股+12.99%、美图公司+11.93%、宝尊电商-W+10.3%[21] 行业要闻 - 跃然创新完成2亿元A轮融资,推出AI玩具CocoMate[22][23] - 8月166款游戏版号过审,数量创新高[24]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25][26] - 短剧平台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突破2.4亿美元[27][28][29] - 香港数字资产上市公司联合会成立[30] 公司动态 - 赤子城科技1H25营收31.81亿元,同比+40.0%;净利润4.89亿元,同比+117.8%[31][32] - 心动公司1H25收入30.82亿元,同比+38.8%;净利润7.55亿元,同比+268.0%[33][34] - 阿里巴巴FY26Q1收入2476.52亿元,同比+2%;净利润431.16亿元,同比+78%[35] - ST华通1H25营收172.07亿元,同比+85.5%;净利润26.56亿元,同比+129.33%[36] AI投融资事件 - 本周17项AI领域投融资事件,聚焦人工智能及前沿科技[37] - Assort Health获50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16.25亿元;质变科技获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估值9.75亿元[37][38] 游戏数据 - 中国iOS手游畅销榜:《王者荣耀》排名第一,《鸣潮》上升89名新进榜[39][40] - 微信小游戏前三:《三国:冰河时代》、《向僵尸开炮》、《无尽冬日》[41] - 美国GooglePlay畅销榜:消除类游戏《Candy Crush Saga》排名第一[43][44][46] 影视数据 - 本周电影总票房7.76亿元,《捕风追影》以2.47亿元周票房领先[47][48] - 剧集总播放量16.74亿,《生万物》以3.92亿播放量位居榜首[49][51] - 综艺市场《披荆斩棘2025》以12.21%市占率排名第一[50][52] 投资分析意见 - 建议把握AI+应用落地,关注B端、C端用户反馈和商业模式延展[53] - 传媒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沿新渠道+新内容方向布局[53] - 关注硬件终端推广带来的软件应用创新机会[53]
猫眼数据:2025年暑期档票房、观影人次同比增长 《南京照相馆》带头点燃观影热情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15:22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 同比增长2.76% [1][3] - 总观影人次同比上涨12.75% [1][3] - 档期呈现前半程平淡、后半程发力特征 《南京照相馆》带动观影热情 [1][3] 历史票房对比 - 2021年暑期档票房206.20亿元 2022年降至116.43亿元 2023年回升至119.66亿元 [4] - 2024年票房91.36亿元 2025年恢复至119.66亿元 [4] - 同比增幅波动较大 2021年增长125.7% 2022年下降43.5% 2025年增长2.8% [4] 票价与补贴政策 - 平均票价同比下降8.8%至37.2元 [5][7] - 片方下调发行结算价 各地电影消费券惠民补贴提升购票优惠力度 [5] 影片分级表现 - 10亿+影片2部 与去年持平 [7] - 5-10亿腰部影片数量同比增加 [7] - 过亿影片数量锐减 头部影片量级缩水严重 [7] - 2025年5-10亿影片6部 10-20亿影片2部 无20亿+影片 [10] 上映影片数量 - 2025年上映影片143部 过亿影片19部 [7][8] - 2021年上映126部 过亿15部 2022年上映92部 过亿11部 [7][8] - 2023年上映136部 过亿26部 2024年上映134部 过亿21部 [7][8] 观众结构变化 - 购票观众平均年龄持续上涨 2025年达32.5岁 [11] - 亲子观众比例提升带动年龄结构变化 [11] - 单人观影比例连续三年上涨 涨幅最大 [17] - 双人购票比例为近五年最低 [19] 观影频次分析 - 2025年人均观影次数1.55次 与去年基本持平 [12] - 观看1次观众占比70.0% 观看2次占比19.0% 观看3次及以上占比11.0% [12] - 新用户占比15% 低频用户占比36% 中频用户占比33% 高频用户占比16% [23] 国产片与进口片占比 - 国产片贡献率87.8% 进口片占比12.2% [13] - 国产片贡献率小幅高于去年 进口片占比稳定 [12] 头部影片集中度 - TOP3影片占据档期44%票房 TOP5影片占据54%票房 [15] - 马太效应较2023年更严重 [14] - 《南京照相馆》票房28.90亿 《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 《捕风追影》8.79亿 [52] 区域市场分布 - 一线城市票房占比回升至16.8% 二线城市占比39.3% [43] - 好莱坞大片及《戏台》在一线城市表现强劲 [41] - 华东地区占比37.1% 华北15.7% 华南12.6% 华中12.6% 西南5.1% 西北4.9% 东北5.1% [48] -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带动华东地区上涨 [47] 影片类型与受众特征 - 《戏台》观众年龄最大 《F1:狂飙飞车》男性比例最高 [60][62] - 动画电影中《浪浪山》偏家庭观影 《罗小黑》和《柯南》更二次元 [60] - 《F1:狂飙飞车》复购率1.2% 仅次于《罗小黑战记2》的1.6% [64] 营销与点映策略 - 观众主动关注度下降 被动接收信息比例升至50% [58] - 2023年至今票房千万级以上影片中79部采用点映策略 [65] - 《南京照相馆》通过点映实现口碑破圈 映后想看量高于映前 [67] - 《捕风追影》点映期排场效益达1.48 领跑8月下旬 [70] 动画电影发展 - 《浪浪山小妖怪》成为国产二维动画票房冠军 [74] - 短片→长片孵化模式得到验证 原IP《中国奇谭》在B站追番量582.3万 [78][79] - 中美日三国动画孵化模式差异:中国采用网络先发验证模式 美国有成熟孵化体系 日本依赖导演驱动 [83] IP开发与衍生品 - 《罗小黑战记2》举办快闪店10天消费人次近3000 消费总额37.4万元 [93] - 女性购票占比显著提升 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增加 [93][95] - 衍生品开发存在前期风险大、销售周期短的问题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