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工业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再通胀交易外资“唱主角” 本土资金回流或助力上涨行情延续
智通财经网· 2025-09-02 16:38
智通财经APP获悉,日本金融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期待已久的"再通胀交易",唯一缺席的是日本本土投资者。在外国投资者的主导下,日本股市在上个月创下 历史新高,日元也出现升值。外国投资者同样是日本国债的重要买家,3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也因此创下历史峰值。 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日本散户投资者在今年已撤出约230亿美元资金后重返股市,那么这波上涨行情可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Bernstein分析师在研究报告 中指出:"散户情绪自上周以来终于重新转为正面,此前曾一度极度悲观。" 数据显示,自4月触及低点以来,东证指数已上涨34.2%。里昂证券(CLSA)驻东京的策略师Nicholas Smith表示:"全球投资者是日本股市上涨的重要推动 力。"他补充道:"几乎看不到日本国内投资者在追涨。" 策略师们认为,散户投资者的谨慎源于对美国关税如何影响日本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波动。但他们补充称,盈利复苏、外国投资者的强烈信心以及散户 资金的回归"三者结合对市场非常有利"。 随着政府支持性政策和企业改革帮助日本在将近三十年的低迷后重新点燃经济增长,日本央行在今年进行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以来的首次加息,并 削减了其庞大的日本国 ...
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经济日报· 2025-08-04 11:40
据媒体报道,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士表示,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 长,GDP由2015年的31.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8.3万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县域二产增加值达 40%,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当前,如何立足当地实际资源,通过县域特色产 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值得研究。 近年来,我国县域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 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技术升级等方式,以及链群生态构建,传统支柱产业积蓄了强劲动能。不过,一 些县(市)的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梯次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和 个性化,在市场竞争中不容易脱颖而出。针对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实力 强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方面,要统筹资源要素,科学规划布局,把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好、落实好。例如,新疆坚持发展特色 优势产业,打破同质化困局,让南疆每个地州都走上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南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还 要坚持特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特色产业项目的科技、研发与生产优势,加快 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全方位 ...
创投通:一级市场本周融资总额约50.41亿元环比增加8.85% 人工智能融资额最高
快讯· 2025-07-19 19:19
一级市场融资概况 - 本周国内投融资事件共97起 较上周80起增加21 25% [1] - 已披露融资总额约50 41亿元 较上周46 31亿元增加8 85% [1] - 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最高 达24 86亿元 [1] - MiniMax完成近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为本周金额最高投资事件 [1] 活跃投资领域 - 先进制造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集成电路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传统工业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企业服务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 新材料领域投融资活动较为活跃 [1]
“十五五”时期如何推动零碳园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7:10
零碳园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 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性降碳措施集中解决工业企业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形成规模化减排效应 [2] - 零碳园区是低碳技术研发、新能源消纳、电力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可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创新模式 [2] - 零碳园区有助于发挥区域清洁能源优势(水、风、光等),推动绿电制氢、动力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发展,倒逼传统行业(钢铁、水泥、化工)实施氢能炼钢、绿电替代 [2] 零碳园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 推动园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升竞争力 [3] - 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如碳边境调节机制),通过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升、碳足迹认证等措施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3] - 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重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 [3] 零碳园区建设现状与挑战 - 部分园区存在认知偏差,通过购买碳信用抵销而非实质性降碳,与建设初衷不符 [4] - 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完善:缺乏国家层面标准,非二氧化碳气体、工业生产过程等环节核算不足,本地化因子缺失 [4] - 建设路径单一,部分园区依赖产业产值降低碳强度或仅建设光伏设施,缺乏碳移除技术等针对性措施 [5] - 激励政策依赖财政补贴,金融支持不足,部分园区因资金短缺导致建设进展缓慢 [5]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建议 - 能源低碳化:建立"电—气—氢—生物质—储"多能互补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 [7] - 产业低碳化: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未来产业 [7] - 基础设施低碳化:推广新能源车辆、绿色建筑、建筑光伏一体化,加强污水处理环节甲烷回收 [7] - 固碳多样化:探索二氧化碳制甲醇、食品级应用等资源化途径 [7] 分类建设策略 - 传统产业园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工业节能改造与氢冶炼等技术 [8] - 外向出口型园区:加强绿电直连,参与碳足迹标准建设,打造绿色产品出口基地 [8] - 服务型园区: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清洁能源车辆,搭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 [8] - 产城融合型园区:建立绿色准入机制,实施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 [8] 支撑体系建设 - 制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覆盖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间接排放),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 [6] - 构建以碳排放总量/强度为核心的评价指标,规范碳抵销应用场景与比例 [9] - 整合财政资金与绿色金融支持,设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