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重庆推进与欧洲先进制造领域合作 签约28个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11-19 15:13
合作项目签约 - 现场签约28个项目,总金额达975.5亿元人民币 [1] - 金融赋能类项目3个,金额852.41亿元 [1] - 渝企出海类项目5个,金额57亿元 [1] - 产业投资类项目13个,金额66.09亿元 [1] - 产业合作类项目7个 [1] 活动规模与目标 - 活动吸引中欧多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家及专家学者等800余人参会 [1] - 活动旨在深入推动重庆与欧洲先进制造领域务实合作 [1] 产业发展机遇清单 - 发布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领域重点项目523个 [1] - 发布"四链融合"应用场景清单,释放"AI+"创新应用、低空经济、未来工厂、智慧医疗等领域场景机会161个 [1] 合作共识与机构支持 - 欧盟与中国可在绿色交通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续供应链 [2] - 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与欧盟对华合作目标高度契合 [2] - 发布渝欧先进制造企业赋能中心和中信·重庆综合金融服务智能体,为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生态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撑 [2] 金融服务与汽车产业支持 - 中信·重庆渝车出海服务中心揭牌,为重庆汽车产业定制出海专属服务方案 [2] - 中信银行为重庆市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750亿元授信,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 [2]
张晓燕:目前“碳排放分配不要钱”,希望能够调高设置,真实反映碳价
凤凰网财经· 2025-10-23 18:11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论坛于10月23日由CFA协会与凤凰卫视联合主办,作为2025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的平行论坛 [1] - 论坛聚焦可持续投资新范式、产业绿色转型路径以及ESG人才培育等关键议题 [1] - 论坛汇聚了实体经济与金融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共同探索创新性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1]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中国的承诺 - 全球气温自1950年后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已造成显著全球影响 [3] - 据世界经济论坛统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1450万人死亡,并造成12.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3] - 尽管国际局势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绿色转型 [3] - 中国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减碳与发展之间面临巨大压力 [3]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 - 中国已采用命令控制、市场激励、金融引导、财税支持和技术创新等多种政策工具 [3]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关键的市场化机制,自2013年地方试点启动至2021年全国市场运行 [3] - 碳市场在减排、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及提升社会认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当前碳市场存在的问题 - 碳市场交易呈现履约季集中现象,导致流动性不足,换手率低于5% [4] - 交易以大宗协议为主,缺乏连续报价与价格发现机制 [4] - 市场规模有限,碳价在国际上处于低位,难以真实反映碳风险 [4] 完善碳市场的建议 - 建议完善配额分配制度,通过拍卖机制提高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真实反映碳风险 [4] - 建议碳配额每年进行动态调整,以激活市场 [4] - 建议扩大参与者,引入金融机构 [5] - 建议发展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以管理风险 [5] - 建议推动与国际碳市场的规则对接与互认 [5]
云天化2025年经销商大会:锚定行业趋势,共绘农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新华财经· 2025-10-22 19:49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农资行业面临客户需求从单一产品向综合服务升级、渠道融合加速倒逼模式创新、产品同质化加剧市场竞争三大核心挑战 [1] - 行业已从增量扩张阶段迈入存量优化新阶段,竞争焦点正从产品主导转向价值共创 [1] - 在磷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公司上半年国内磷肥供应量约176万吨,约占国内农业需求的30% [1] 市场机遇与发展方向 - 随着磷肥出口窗口期到来及国际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具备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2] - 推动肥料产品绿色化、高效化是落实控肥增效、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 [2] - 公司目前已创建绿色工厂12个、绿色产品109个,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2]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系统解读了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与效率提升层面的战略布局 [1] - 公司发布2025年度系列新产品,涵盖增效型尿素、专用复合肥等品类,应用了聚谷氨酸、脲酶抑制剂等技术 [2] - 公司邀请11家全国重点化肥保供企业作为经销商代表签订冬储春销保供协议,承诺全力保证氮肥、磷肥、复合肥的稳定供应 [3] 合作伙伴与行业协作 - 大会汇聚公司管理者、行业权威专家及全国核心经销商代表,共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 - 来自华北、新疆、华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五位经销商及终端代表分享一线市场实践经验 [2] - 大会对132位表现突出的经销商进行表彰,获奖对象覆盖农技服务先锋、优秀门店运营者、新品推广标杆等多个维度 [3]
财界观察 | 中创新航落子枣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有了新期待
新浪财经· 2025-10-17 16:39
项目签约与战略意义 - 枣庄市人民政府、滕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创新航科技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创新航在山东省的首个重大基地项目落户枣庄滕州[1] - 该布局强化了中创新航在北方市场的战略支点,并为枣庄构建“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注入技术实力与产业号召力[1] - 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表示,该项目是推动山东产业和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双碳”目标和产业绿色转型的具体行动[2] 中创新航公司业绩与行业地位 - 2025年1—8月,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稳居全球第四,并连续多月市占率持续提升[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1.7%,净利润增长80.4%[1] - 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已跃升至全球第四[1] 枣庄市产业转型背景 - 枣庄作为资源型城市,传统上与煤炭相关的产业曾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面临资源枯竭挑战[2] - 城市选择聚力培育锂电产业以实现转型,新能源及锂电产业的做大做强是其布局新兴产业的缩影[2] - 2023年枣庄出台了全国首部锂电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3] 滕州市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 - 滕州全面融入枣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发展大局,推进锂电和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3] - 滕州构建“1+3+3”产业格局,并出台《关于加快锂电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3] - 围绕锂电产业上下游,滕州加快建链、补链、强链,招引正负极材料、电芯和PACK等优质配套项目[3] 地方政府支持与项目推进 - 滕州市承诺树立“金牌店小二”服务意识,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顶格协调推进项目[4] - 中创新航项目被定位为滕州市的头号工程,旨在以此引领招引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5] - 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广部调研项目选址并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显示高度重视[4][5]
生态优先共同抓好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1 11:20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 黄河流域贡献全国35%粮食、32%肉类、40%禽蛋和49%奶类 形成沿黄粮食产区、棉花产区、畜牧产业带等多元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2] - 粮食产量从2000年1.55亿吨增至2024年2.48亿吨 小麦优势突出 河南山东两省占全国产量46.4% [2] - 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45.0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8较2010年提升0.12 [2] - 河南优质强筋小麦1500万亩占全国近30% 山西内蒙古杂粮产量680万吨占全国43% 特色小杂粮品种占比超58% [3] - 山西沁州黄小米区域品牌价值120.72亿元 形成20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集群 [3] - 山东沿黄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0% 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2.7% 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 [4] - 建成50余个生态农业示范区 农业碳汇试点超100万亩 年固碳量200万吨 [4] 工业结构与绿色转型 - 原煤产量占全国80% 拥有宁东、陕北等超100亿吨储量煤炭基地 长庆油田探明油气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7] - 稀土储量占全国90% 2024年包头稀土冶炼分离产能23.4万吨为全球最大稀土原料基地 [7] - 甲醇、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68%、70%、61% 煤化工企业占全国80%以上 [8] - 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1.35亿千瓦 绿电产量超2000亿千瓦时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6% [10] - 山东新能源装机1.15亿千瓦占比超煤电 单位GDP能耗从2011年1.01吨标准煤降至2023年0.59吨 [11] - 山西54%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1年下降43.2% [11] - 山东河南陕西战略性新兴企业数占全部企业七成 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领先 [11]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 - 2022-2024年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三年达Ⅱ类 主要支流水质良好 [13] - 水土流失面积从45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4.58万平方公里 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锐减至3亿吨 [14] - 陕西榆林林木覆盖率从0.9%提至36%以上 固定流沙860万亩 [14] - 山东黄河三角洲鸟类从187种增至373种 年迁徙越冬鸟类超600万只 [15] - 甘肃古浪光伏治沙年产值超280万元 宁夏贺兰山建成60万亩葡萄基地 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15]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5项自然遗产、2项双遗产 总数占全国30% [18] - 非遗项目总数72699项 其中国家级1042项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0] - 河南普查出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文保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20] - 2025年"五一"假期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 旅游收入371.1亿元 同比增4.6%和4.8% [21] - 推出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规划建设4810公里"黄河古都"旅游公路 [22] - 孵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沉浸式文化IP 构建国际化旅游产品体系 [23]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1 06:16
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 黄河流域贡献全国35%粮食、32%肉类、40%禽蛋和49%奶类[2] - 粮食产量从2000年1.55亿吨增至2024年2.48亿吨 种植面积占比持续超35%[2] - 高标准农田占比达45.07% 灌溉水利用系数0.58较2010年提升0.12[2] - 形成沿黄粮食产区、棉花产区、畜牧产业带 河南优质强筋小麦1500万亩占全国近30%[3] - 山西内蒙古杂粮产量680万吨占全国43% 特色小杂粮品种占比超58%[3] - 山西沁州黄小米品牌价值120.72亿元 带动20个产值超10亿元产业集群[3] - 山东沿黄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90% 绿色防控覆盖率52.7%[4] - 建成50余个生态农业示范区 碳汇交易试点超100万亩 年固碳量200万吨[4] 工业结构与绿色转型 - 原煤产量占全国80% 拥有多个超100亿吨储量煤炭基地[7] - 四大油田保障原油市场 长庆油田探明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7] - 稀土储量占全国90% 包头冶炼分离产能23.4万吨为全球最大供应基地[7] - 甲醇、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分别占全国68%、70%、61% 煤化工企业占80%以上[8] -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突破1.35亿千瓦 绿电产量超2000亿千瓦时[10] - 青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6% 新能源装机占比70%[10] - 山东新能源装机1.15亿千瓦超越煤电[10] - 单位GDP能耗从2011年1.01吨标准煤降至2023年0.59吨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3.2%[11] - 山西54%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11] - 山东河南陕西战略性新兴企业数占比约70%[11] 生态环境保护 - 2022-2024年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三年达Ⅱ类[13] - 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0.9%提升至36%以上 固定流沙860万亩[14] - 植被面积54.13万平方公里 建设淤地坝5.83万座[14] - 水土流失面积从45万平方公里减至24.58万平方公里 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降至3亿吨[14] - 山东黄河三角洲鸟类从187种增至373种 年迁徙越冬超600万只[15] - 甘肃光伏治沙年产值超280万元[15] - 宁夏建成60万亩酿酒葡萄基地 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 提供岗位13万个[15] 文化旅游资源 - 拥有15项世界文化遗产、5项自然遗产、2项双遗产 总数占全国30%[18] - 非遗项目总数72699项 其中国家级1042项占全国近三分之一[20] - 河南普查出51172处不可移动文物、7042处文保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20] - 河南旅游资源单体228862个 新发现42738个占比18.67% 人文类占比81.78%[20] - 2025年公布首批20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21] - 2025年五一假期河南接待游客6450.3万人次同比增长4.6% 旅游收入371.1亿元同比增长4.8%[21] - 规划建设4810公里"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22]
AI赋能、遥感监测……服贸会热议“双碳”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2:12
论坛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应通过强化可再生能源、AI监测等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国际合作 [1] -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1] - 未来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产业绿色转型、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大方向以继续参与全球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 [2] 环保产业成果与转型 - 大气治理技术推动煤电/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助力PM2.5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 [3] - 水环境治理实现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超90%,城市污水治理率近99% [3] - 固废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率近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60%,土壤修复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 [3] - 2024年环境技术专利申请量约10万件,监测技术国产化加速,碳汇交易推动环境成本向绿色资产转变 [3] - 中国环保产业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型 [3] 前沿技术与未来方向 - 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智能电网、氢能、CCUS等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2] - 需构建多维度大气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提升大气成分立体监测能力,发展AI数据融合技术 [4] - 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走向大范围的关键在于数据开放和监测手段升级 [4] - 论坛聚焦能源转型、AI赋能、遥感、智能水处理、降碳减污等核心议题,揭示数智科技赋能的战略价值 [3]
内蒙古坚持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塞北“风光”好 发展引擎新(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09
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 内蒙古建成国内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煤炭就地转化利用规模超1亿吨/年[1][3] - 全区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 智能化煤矿215处 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无人化开采[2] - 煤化工产业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产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副产品 宝丰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通过绿电转化煤炭生产聚乙烯聚丙烯[2] 新能源发展成就 - 新能源装机达1.45亿千瓦 占总装机比例52% 过去两年装机规模翻番[1][4] - 2023年新能源发电量2125亿千瓦时 增速保持25%以上 华电腾格里基地年送电400亿千瓦时[4] - 建成绿氢产能6万吨/年 接近全国总产能一半 规划建设绿氢走廊和输氢管网[6] 电力外送体系 - 特高压累计外送电量突破7400亿千瓦时 相当于2.7亿户家庭年用电量[1] - 电力外送规模由700亿千瓦时提升至3300亿千瓦时 绿电外送由300亿千瓦时提升至600亿千瓦时[6] - 锡盟-泰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长1620公里 日均外送电量超1亿千瓦时[5] 装备制造与产业集群 - 风光氢储制造产业链2024年集群产值2700亿元 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10%[4] - 建成北方最大陆上风机叶片检测认证中心 113米叶片需进行600万次疲劳测试[4] - 与宁夏合作获批全国首个跨省区绿电直连项目 创新新能源外送模式[6] 节能减排成效 - "十四五"前四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左右[3] - 华电腾格里基地年节约标煤约720万吨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0万吨[4] - 实施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载能产业绿电替代 发展绿色算力与零碳园区[6]
甘肃学者探路黄河流域特色发展 成果落地生“金”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6:09
研究挑战与方法创新 - 黄河流域研究面临数据碎片化 方法适配性不足 跨学科协同障碍三大核心挑战 [1] - 采用经济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三重融合模式破解数据缺失痛点 [1] - 综合运用经济学与地理学分析手段解析流域生态经济空间异质性特征及驱动机制 [1] 区域发展需求与团队建设 - 甘肃作为黄河上游关键区域面临生态退化 资源约束与高质量发展多重矛盾 [2] - 组建经济学 地理学 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打破学科壁垒 [2] - 推动多学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增强研究科学水平和政策适用性 [2] 研究成果与学术贡献 - 出版专著《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提出产业绿色转型—空间优化—政策协同三维提升框架 [2] - 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研究成果获甘肃省循环经济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三项奖项 [2] - 创新方案为黄河流域研究提供多维分析视角和方法论支撑 [2] 实践应用导向 - 科研成果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社会 非仅停留学术层面 [4] - 研究成果为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
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将首次举办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对接交流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03:07
活动概况 -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对接交流活动将于8月29日在宁夏银川举办,这是历届中阿博览会首次举办该项活动 [1] 合作协议与机制 - 阿拉伯国家标准化(宁夏)研究中心将与亚欧非贸易投资联合促进会、中阿经贸合作示范园三方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在信息共享、标准研制与互认等5个方面深化合作 [2] - 合作协议旨在助力中阿在技术法规、标准互认、质量认证等领域的对接 [2] 标准发布与成果 - 活动将正式发布一批涉及能效、绿色评价、碳核算、绿色施工、绿色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家标准外文版 [2] - 发布中国—阿拉伯国家清洁能源标准体系比对成果,聚焦太阳能、风能、氢能三个中阿共同优势项目,旨在推动中阿标准对接与互认 [3] 研究报告与支持 - 活动将推出《2024年度宁夏技术性贸易措施报告》,该报告聚焦阿拉伯国家、宁夏主要贸易伙伴等重点国家和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 [2] - 报告将系统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研判,为宁夏外贸发展提供信息参考与决策支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