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学影像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国内首个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
新京报· 2025-09-05 14:13
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9月4日,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企业深至科技宣布,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科技 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 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深至科技也成为中国首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MRI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产品注册 上市的企业。 早在2021年12月,深至科技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初步验证该系统在脑肿瘤和脑 卒中诊断方面的临床可行性。此次获批的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小型化、轻型化等特点,设备 主机重量仅850公斤,占地不足2平方米,使用220V/10A普通市电供电,运行功率低于3kW,无需专用 供电与冷却系统,实现即插即用,也有望实现价格的指数级降低,提升MRI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小 型化MRI也有望彻底打破传统大型设备的使用壁垒,为急诊、重症、基层医疗及床旁诊断等多场景提供 影像支持,为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下沉注入动力。 当前,医学影像设备正在经历一场从"大型固定"向"小型移动"的革命性转变。2020年,美国食药监局 (FDA)批准了全球首款移动式核磁共振成像设备,适用于两岁及以上患者的头部扫描, ...
深至科技成功获得国内首张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成像系统
国际金融报· 2025-09-05 12:56
在全球范围内,小型化医学影像设备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9 月 4 日,国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创新企业深至科技宣布,其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医疗科技有限公 司自主研发的wMR-510 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 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以及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深至科技成为中国首家、全球少数几家掌握无屏 蔽、移动式MRI 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资料显示,深至科技是一家智能医学影像及健康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上海。该 公司专注于小型化影像设备及远程诊断服务的研发及商业化应用,是"国家高新技术"和"国家级专精特 新小巨人"双重认证企业,已成功服务累计超过30,000多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助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 一公里"。 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深至科技推出的无屏蔽、移动式磁共振系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精准应对传统 MRI 设备痛点。 其一,无屏蔽、可移动。传统 MRI 设备需专用电磁屏蔽室,部署成本高、流程复杂。深至科技通 过深度学习驱动的电磁干扰消除技术,摆脱了射频屏蔽笼的依赖,成为国内首款无需电磁屏蔽的移动 MRI 系统,可在普通病房环境中直 ...
深至科技获无屏蔽移动式MRI注册证及生产许可,有望破解基层医疗影像难题
IPO早知道· 2025-09-05 12:48
已服务累计超过30000家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 IPO早知道消息,近日,国内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创新企业深至科技宣布,其旗下子公司杭州微影 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wMR-510系列移动式头部磁共振成像系统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 (NMPA)颁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以及生产许可证。 深至科技成为中国首家、全球少数几 家掌握无屏蔽、移动式 MRI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产品注册上市的企业 。 这也代表中国在医疗装备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 小型化 MRI有望彻底打破传统大型设备的使用 壁垒,为急诊、重症、基层医疗及床旁诊断等多场景提供影像支持 ,为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下沉注入 强劲动力。 深至科技是一家智能医学影像及健康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 2018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博士 团队和国内外顶尖医学影像专家联合创办,其中包括中国第一代掌上超声缔造者的加盟, 学科背景跨 越式分布在生物医学、机器学习、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医工交叉专业,且覆盖成像技术、算法、 影像导航、芯片算力等影像产研核心节点。 公司成立至今获得了 紫牛基金、美年健康、浙商创 ...
联影医疗(688271):业绩符合预期 关注复苏背景下基本面修复
新浪财经· 2025-08-31 18:37
业绩表现 - 1H25收入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同比增长5.03% [1] - 设备销售收入48.90亿元 同比增长7.6% 其中MR收入19.68亿元增长16.8% XR收入3.24亿元增长26.6% CT收入15.15亿元下降6.4% [2] - 维保业务收入8.16亿元 同比增长32.2% 收入占比提升至13.6% 软件及其他收入3.10亿元增长79.9% [2] 收入结构 - 中国市场收入48.73亿元 同比增长10.74% 海外区域收入11.42亿元增长22.48% 占比提升至19% [2] - 单季度收入增速持续改善 4Q24至2Q25同比变化分别为-15.9%/+5.4%/+18.6% 行业招投标活动自4Q24开始恢复 [2]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率47.9% 较可比口径1H24下降1.3个百分点 主要受产品结构变化及设备更新项目招采影响 [3]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高端影像设备已覆盖美国超70%州级行政区 累计装机超400台/套 其中PET/CT部署超150台 [3] 产品进展 - 光子计数CT于8月获批 标志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品牌进入全球化一线梯队 [3] - 高端产品落地有助于深化发达国家市场布局 驱动各产品线全球化商业放量 [3] 估值预测 - 维持2025及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 基于DCF模型上调目标价11%至161元 [4] - 估值上调因公司持续突破高端产品及板块估值抬升 采用WACC 6.7%和永续增长率2.0%假设 [4]
辰光医疗2025上半年营收4735.27万元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4.79%
搜狐财经· 2025-08-29 16:28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35.27万元 同比下降17.15%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1.77万元 同比下降32.22% [1] - 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2.63% 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0.80% [1] - 国外营业收入944.04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7.60% [1]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达到1649.66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34.79% [1]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4.84% [1] - 专注于磁共振系统集成技术、7.0T与多核高端射频探测器、3.0T磁共振核心部件及磁拉单晶超导磁体研发 [1] - 部分研发成果已应用于公司产品中 [1] 产品进展 - 数字化摄影X射线机(DR)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1] -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CT)项目已完成样机生产 处于新产品注册审核阶段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维修 [2] - 产品线包括超导磁体、射频探测器、MRI系统硬件及配件 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 运营管理 - 公司严格内部控制并加强人员管理效率 [1] - 优化人员结构 [1] - 进口维修业务报关流程恢复促进国外收入增长 [1] - 梯度线圈出口业务贡献海外收入 [1]
联影医疗荣获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证券日报网· 2025-08-26 15:09
核心观点 - 公司凭借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2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分子影像领域实现多项全球领先创新 包括世界首台全身PET/CT和一体化PET/MR系统 显著提升设备性能和临床应用水平 并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1][2][3]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研发世界首台全身PET/CT 灵敏度较传统设备提升近40倍 仅需数十秒完成全身成像 支持分子层面实时观测人体生理病理过程 [2] - 攻克大尺寸LYSO晶体生长 PET专用芯片 高性能数字PET探测器 高清PET图像重建等关键技术 实现业内最佳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 [4] - 首创模块化多单元架构 使用56万根以上晶体完成大规模数据采集 采用GPU集群分布式重建 在2至3分钟内完成图像重建 [4][5] - 一体化PET/MR系统为国内首款 全球第二款具备飞行时间性能产品 首次实现MR与PET数据实时同步采集 最快10分钟完成全身扫描 [3] 产品性能与优势 - 全身PET/CT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2018全球十大科学突破" 为全身系统性疾病 新药研发 癌症微转移研究提供全新技术支撑 [2] - 数字化脑专用PET-CT NeuroEXPLORER为2024年全球首台 与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获SNMMI会议"2024年度最佳影像"奖 [2] - 多模态分子影像系统可无创 灵敏 准确探测人体组织代谢信息 探查细胞分子水平异常 适用于肿瘤 心脑血管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与精准诊疗 [1] 市场应用与成果 - 项目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3项 美国和欧盟认证12项 全球装机超600台 覆盖中国 美国 日本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 [6] - PET/CT产品在中国市场连续9年占有率第一 PET/MR产品2022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6] - 联合国内十家知名医院 基于超四万例肿瘤临床成像 建立个性化诊疗方案 推动全身PET/CT肿瘤显像规范化应用 [5] - 国内外专家基于公司分子影像产品发表论文380余篇 多数发表于JNM EJMMI等行业顶刊 [5] 产业影响与协同 - 项目填补中国高端分子影像领域空白 提升国内PET技术至国际领先水平 带动晶体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3] - 垂直创新体系支撑国产分子影像产品持续创新 提升全球医学影像行业影响力 [2]
联影医疗:公司自主研发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6 14:36
产品获批上市 -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能谱CTuCTUltima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标志着中国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也是"十四五"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光子计数能谱CT研发"项目的重大进展 [1] - 该产品目前已入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临床医学研究 [1] 技术优势 - 相比传统CT 探测器像素面积减小到原来的1/9 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 可呈现更细微病变结构 [1] - 通过创新校正算法和重建算法解决信号强度降低问题 抑制噪声并保证图像质量 [1] - 实现全准直覆盖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在心脏等大范围覆盖检查中可做更深层次探索 [1] - 辐射剂量降低率达60%到70% 某些组织器官可降低80%到90% 显著提升患者CT扫描安全性 [1] 行业地位与研发背景 - 光子计数能谱CT被行业公认为下一代CT技术的革命方向 [2] - 作为中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军企业 联影医疗揭榜领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联合中山医院 瑞金医院等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协同研发 [2] - 公司在整机系统设计 算法创新 能谱应用等核心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先导科技集团:首发量子流PCCT全产业链技术
中证网· 2025-08-17 15:44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流光子计数CT系统VITA Genesis [1] - 该系统标志着医学影像技术开启"量子流"感知时代 [1] 技术突破 - 传统能量积分探测器技术已历经50余年且物理极限日益暴露较大局限性 [1] - 传统CT空间分辨率不足且难以捕捉细微病灶 [1] - 光子计数CT能显著提升图像空间分辨率并降低辐射剂量 [1] - 新技术能够直接获取能量图像并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全面丰富的信息 [1] 行业影响 - 传统CT已触及"形态成像"边界而精准医疗亟需"功能解析"级工具 [1] - 光子计数CT被公司称为破壁之钥 [1]
研判2025!中国血管造影X射线机行业发展历程、市场现状、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分析: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品牌奋起直追[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31 09:12
血管造影X射线机技术概述 - 利用X射线穿透特性和造影剂使血管显影 用于观察血管形态 结构 走行及血流情况 判断狭窄 堵塞 畸形 动脉瘤等病变 [1][2] - 设备组成包括X射线发生系统 数字成像系统 机械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像处理系统及辅助系统 [3] - 临床应用涵盖心血管疾病诊断(如冠状动脉造影) 脑血管疾病诊断(如全脑血管DSA) 外周血管疾病诊断及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 [4][6] 市场规模与区域分布 - 2024年招投标市场采购单位829家 中标单位674家 设备数量1183套 总金额88.53亿元 均价748.4万元/套 [1][9] - 2025年1-6月中标设备411套 总金额31.68亿元 [1][9] - 区域集中度较高 2024年广东 浙江 四川中标金额占比分别为12.97% 8.10% 6.65% 前三区域合计28% [11] 竞争格局与品牌分析 - 市场由外资品牌(GE医疗 飞利浦 西门子医疗)和国产品牌(联影医疗 东软医疗等)共同竞争 外资企业起步早 在产品性能 供应链和客户认可度方面体系完整 [1][13] - 行业集中度高 GPS三巨头主导市场 2025年上半年前四品牌飞利浦 西门子医疗 GE医疗 东软医疗累计市占率超90% [1][15] - 外资品牌单台设备价格在780-870万元 国产品牌东软医疗 联影医疗单台价格530-580万元 存在明显价差 [18] 主流产品型号 - 飞利浦主力型号Azurion5M20占品牌份额47.25% Azurion7M20占20.66% Azurion占8.02% [18] - 西门子主力型号Artis zee III ceiling占品牌份额50.44% Artis zee III biplane占12.03% ARTISphenoMaster占11.01% [18] - GE医疗主力型号AlliaIGSUltra占品牌份额29.96% AlliaIGSPulse占18.78% InnovaIGS6AutoRight占12.69% [18] - 东软医疗主力型号NeuAngio30C占品牌份额33.75% NeuAngio43C占28.77% NeuAngio33C占13.16% [18] - 联影医疗主力型号uAngio AVIVACE占品牌份额77.66% uAngio 960占14.64% [18]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口老龄化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及介入技术普及推动DSA市场规模扩大 [20] - 政策支持设备更新(如2027年医疗设备投资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和国产替代带来双重机遇 [20] - 国产品牌在政策红利(如千县工程 县域医共体建设)驱动下加速打开高端市场 有望改变GPS主导格局 [20] - 技术向高度一体化 系统化 程序化 自动化和网络智能化发展 支持多学科交叉诊疗和复合手术需求 [22]
上市后连续三年业绩下滑 辰光医疗深陷经营困局
上海证券报· 2025-07-24 02:08
财务表现 - 2022至2024年营收从1.88亿元下滑至1.19亿元,净利润由盈利2348.23万元转为亏损6089.86万元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累计净流出超6600万元 [2] - 2024年应收账款账面价值6938.40万元,较期初下降16.31%,坏账准备期末余额2051.94万元,较期初增加34.67% [4] - 2024年货币资金下降40.15%至5282.9万元,短期借款增长34.28%至1.31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48.34% [6] 战略转型困境 - 核心客户飞利浦因呼吸机召回事件阶段性收缩供应链,2023年对其销售额骤降 [3] - 进军MRI整机市场后与原下游客户万东医疗等形成竞争,磁体部件采购订单被大幅削减 [3] - 2023年国内MRI企业超过15家,市场分化严重,头部聚集效应明显,作为新进入者难以打开局面 [4] - 2024年研发费用激增46.83%至2943.9万元,销售费用大涨56.39%至2963.02万元 [5] 资产质量与运营问题 - 2024年存货账面价值增长11.07%至1.19亿元,发出商品激增80.19%,存货跌价准备余额计提飙升657.43% [6] - 对非专利技术计提减值1145.15万元,占该项资产净值近三成 [6] - 评估机构预测2025年营收仅1.23亿元,较上市当年历史峰值缩水34.6% [6] - 银行贷款余额1.39亿元,其中850万元抵押贷款将于7月24日到期 [6] 应对措施与发展方向 -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裁撤冗余岗位、控制存货规模 [7] - 推进超导磁共振整机销售,参加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提升品牌曝光 [8] - 开发1.5T大孔径MRI系统进军公立医院市场,拓展DR、CT新产品线 [8] - 开发3.0T高端磁体提升部件毛利率,探索海外市场销售机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