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设备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长沙中创新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24 12:48
公司成立与基本信息 - 长沙中创新航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熊雪琴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与销售 [1] - 业务包括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及汽车零部件制造 [1] - 涉及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与销售 [1] - 涵盖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与销售 [1] - 包括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及家用视听设备销售 [1] - 业务延伸至新材料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研发及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 [1] - 经营范围还包括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光通信设备制造及光缆制造 [1]
南通国驰创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18 07:22
公司成立与基本信息 - 南通国驰创威新能源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戴燕梅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0万元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业务范围覆盖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与销售 [1] - 公司涉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与储能技术服务 [1] - 公司经营包括电池制造、销售及零配件销售 [1] - 公司业务涵盖光伏设备及元器件的制造、销售和租赁 [1] - 公司业务包含充电桩销售与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销售 [1] - 公司提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管理及相关技术服务 [1]
扬州磐实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17 08:24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扬州磐实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加林,注册资本100万人民 币,经营范围为一般项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制造;互联网设备制造;物联网 设备制造;电气设备销售;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服务;电池销售; 市场营销策划;充电桩销售;机动车充电销售;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 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电力设施器材制造;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在 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在线能源监测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服务;物联网设备销售; 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云计算装备技术服务;云计算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 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人工智能硬件销售;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国内贸易代理;智能 车载设备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进出口代理;数字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 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数字创意产品展览展示服务;光伏发电设备租赁;电子专用材料 销售;电子产品销售;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发电技术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 法自主开展 ...
不搞“一刀切” 数据变资产 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路径更明晰
中国能源网· 2025-10-15 10:35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义 - 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特色化、集约化、数智化、绿色化、规范化五大方向明确7个方面、19个发展导向,旨在推动工业园区从“量的快速增长”转向“质的有效提升” [1] - 工业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主战场和新型工业化主阵地,全国70%以上工业产值、60%以上能耗集中于此 [1] - 《指引》出台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促进绿色产品生产,并将大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引导产业升级 [1] 零碳园区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 - 自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以来,多部门接连发布相关建设文件,此次《指引》以更全面视角提供系统性指引 [2] - 工业园区低碳转型并最终实现零碳,与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园区布局及安全生产息息相关,而非单一解决能源问题 [2] - 目前国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零碳园区”项目主要集中于工业类型园区,尤其以风电、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设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2] - 据估算,工业园区在我国在建的“零碳园区”中占比约一半,因其负荷大、能耗总量大,适合集群化、规模化探索新能源消纳,并可通过“以绿制绿”模式降低产品碳足迹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路径 - 《指引》明确提出加强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探索构建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和园区级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3] -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需“分类施策”,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空间三个维度定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3] - 从资源角度看,光照充足园区宜优先发展屋顶光伏,风能资源丰富园区适合发展分散式风电并配套共享储能,例如内蒙古工业园区可利用风电资源制绿醇、绿氨 [4] - 从产业角度看,高耗能重化工园区与装备制造园区降碳路径不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也需差异化 [4] - 从空间角度看,工业园区土地资源有限,可升级现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屋顶、建筑外立面、污水处理设施等,推广“光伏+污水处理”等协同模式 [4] - 推进转型需综合考虑所在地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程度、地理环境适宜性、土地屋顶面积和厂房结构可利用性,以及电网接入和调度能力等基础条件 [4] - 工业绿色微电网适合用电负荷大且稳定、具备丰富分布式能源资源、能够配置储能系统和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新建或改造工业园区 [5] 数智化转型与数据共享 - 《指引》提出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推进5G、千兆光网、IPv6、移动物联网等园区网络设施部署,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鼓励企业开展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普及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 [6] - 目前许多工业园区在推进“智慧能源管理”时面临能耗数据“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困境 [6] - 在技术层面需探索数据共享创新手段,如采用数据脱敏等技术对企业原始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护企业数据安全和发展权益 [6] - 碳排放数据的可溯性与透明度是园区低碳治理重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认证和碳管理体系对绿色供应链构建、节能改造及绿色金融至关重要 [6] - 园区、行业和企业可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与国际标准开展对标、衔接和互认工作,加强数智化基础设施与能源计量系统建设 [7] - 在制度层面可探索建立园区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数据分享范围与方式,结合碳交易等手段让企业从数据分享中获益,并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运维能碳平台,避免“数据孤岛” [7]
西子洁能拟将5.65亿元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募投项目完成结项
新浪财经· 2025-09-26 21:47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于2021年12月24日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11.1亿元 期限6年 [2] - 扣除发行费用1369.82万元后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0.96亿元 资金于2021年12月30日到位 [2] 募投项目规划与执行 - 原计划将募集资金净额用于新能源科技制造产业基地项目10.3亿元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0.8亿元 [3] - 截至2025年9月22日 两项目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 拟进行结项 [3] - 新能源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实际投入募集资金5.22亿元 投资进度51.39% [3]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实际投入0.8亿元 投资进度100% [3] - 两项目累计获得银行存款利息及理财收益净额7139.42万元 [3] 资金节余情况 - 两项目合计节余募集资金5.65亿元 其中新能源制造产业基地项目节余5.65亿元 [3] - 节余主要原因包括设备采购和建设成本有效控制 通过优化采购方案和引入国产先进设备降低成本 [4] - 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及存款产生收益 [4] - 部分项目尾款未达支付节点 截至9月22日未结算尾款2.68亿元 [4] 节余资金使用安排 - 未结算尾款2.68亿元将存于募集资金专户按合同约定支付 [5] - 若实际尾款超预期 超出部分以自有资金支付 [5] - 支付完毕后专户结余资金将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并注销专户 [5] - 其他节余资金2.98亿元将转至一般存款账户 [5] - 资金转出完毕后注销专户并公告 相关监管协议终止 [5] 项目影响与审批进展 - 此举有利于降低财务成本 符合公司发展规划 对正常经营无不利影响 [6] - 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议案 保荐机构无异议 [6] - 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6] - 本次结项后公司2021年可转债募投项目全部完成 [6]
镇江安锦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2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26 21:37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镇江安锦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1] - 法定代表人为纪正禄 [1] - 注册资本为20万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核心业务聚焦于新能源原动设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以及电机制造 [1] - 业务范围延伸至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以及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 [1] - 同时涵盖通用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与销售、金属加工及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 [1] - 提供广泛的技术服务,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和技术推广 [1]
中国企业“含金量”稳步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9-17 06:14
中国企业500强规模增长 - 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89.83万亿元增长到110.15万亿元 增长22.62% 资产总额从343.58万亿元增长到460.85万亿元 增长34.13% [2] - 千亿规模企业数量从222家增加至267家 [2] - 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1.68% [2] 研发创新投入提升 - 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入从13066亿元增加到17287亿元 增长32.30% 平均研发强度从1.77%增加到1.95% [3] - 发明专利数量从59.46万件增加到103.96万件 累计参与标准制定从6.90万项增加到9.14万项 [3] - 研发强度前10名中有5家企业来自通信设备制造业 [5] 产业结构优化 - 制造业 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对营收总额贡献率分别为40.48% 40.29%和19.23% [3]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增加 新能源设备制造等行业从23家增加到32家 [3] -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物流及供应链企业新增6家入围 [5] 区域发展更均衡 - 东部地区入围企业数量从371家减少到362家 中部地区从49家增加到61家 [3] - 大企业通过产业投资和技能培训增强地方经济发展韧性 [6] 国际影响力提升 - 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海外营业收入90687亿元 海外资产119594亿元 海外员工1174708人 [6] - 海外资产增长29.74% 海外营业收入增长47.44% [6] - 企业通过出口高技术产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实现技术引领 [7] 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投入 突破芯片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 [8] - 加大在生物制造 绿色能源等领域投资 打造新产业支柱 [8] - 将绿色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利用数字技术带动产业链整体转型 [8] - 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 [9]
52家鲁企上榜2025中国企业500强
大众日报· 2025-09-16 09:06
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总体情况 - 中国企业500强入围门槛连续23年上升 营业收入门槛达到479.6亿元 较上年增加5.79亿元 [2] - 5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110.15万亿元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71万亿元 同比增长4.39% [2] - 制造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营收贡献率分别为40.48%、40.29%和19.23% 三大门类发展均衡 [2]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从23家增至32家 涵盖新能源设备、储能电池、通信设备、半导体及面板制造等领域 [2] 山东省企业表现 - 山东省52家企业上榜 包括18家国有企业和34家民营企业 [1][2] - 山东上榜企业总营业收入69041.1亿元 较2024年增加2682.43亿元 [3] - 18家山东企业营收超千亿元 较去年新增1家 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半数 [3] - 山东能源集团(第22位)、魏桥创业集团(第43位)、海尔集团(第67位)等10家企业进入全国前150强 [3] - 山东中矿集团、道恩集团为本年度新上榜企业 [3] 企业排名变动与行业地位 - 山东头部企业排名普遍提升 山东黄金集团上升27位(第114位) 山东省港口集团上升25位(第147位) 山东高速集团上升12位(第94位) [3] - 产业链"链主"企业发挥带头作用 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3] - 民营企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3]
企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创新迈向“质量跃升”——透视202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6 07:07
中国企业500强规模与门槛 - 2025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110.15万亿元 较上年有所增加 [1][2] - 榜单入围门槛连续23年提升 突破479.60亿元 [2] - 万亿级企业数量达15家 千亿级企业增至267家 占整体比重53.4% [2] 头部企业表现与行业分布 - 中国移动以10450.23亿元营业收入位列第14位 较上年提升1个名次 [2] - 先进制造业入围数量显著增加 新能源设备制造、半导体等领域从2020年23家增至32家 [3] - 传统行业如房屋建筑、住宅地产入围企业数量从56家降至32家 [3]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研发总投入1.73万亿元 研发强度创1.95%新高 近六成企业研发强度同比提升 [4] - 华为研发投入1796.87亿元 占500强总投入近十分之一 比亚迪和中国建筑分列二三位 [4] - 持有发明专利103.96万件 同比增长16.86% 发明专利占比提升2.50个百分点 [4] 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领域 - 39家新入围或重新入围企业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增加最多 [3] -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业务收入与利润贡献占比均突破40% [3] - 中国在机器人、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跻身全球创新前列 [5] 国际竞争与研发差距 - 中国大企业仍处于多数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进程 国际产业领军企业亟待补充 [5] - 研发投入强度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差距 原始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5]
中国企业500强发展态势向好向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06:22
整体规模增长 - 2025中国企业500强年营业收入总额达110.15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22.62% [2] - 资产总额从343.58万亿元增长至460.85万亿元 增幅34.13% [2] - 入围门槛从392.36亿元提升至479.6亿元 实现23连升 [1][2] - 千亿规模企业数量从222家增至267家 其中15家企业营收超万亿元 [2] 经济效益表现 - 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从40712亿元增至47073亿元 增长15.62% [2] - 收入净利率持续保持在4%以上水平 [2] - 人均营业收入达349.38万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29.89% [2] - 人均净利润14.93万元 同比增长22.48% [2] 产业结构优化 - 先进制造业入围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新能源设备/电池/通信设备/半导体等行业从23家增至32家 [3] - 国有企业营业收入从59.94万亿元增至72.93万亿元 增幅21.67% [3] - 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从29.89万亿元增至37.22万亿元 增幅24.52% [3] 创新能力提升 - 研发投入从13066亿元增至17287亿元 增长32.3% [3] - 平均研发强度从1.77%提升至1.95% 创历史新高 [3] - 专利持有量从144.86万件增至224.37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从59.46万件增至103.96万件 [3] - 参与标准制定数量从6.9万项增至9.14万项 [3] 国际化进程加速 - 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海外资产从92179亿元增至119594亿元 增长29.74% [4] - 海外营业收入从61507亿元增至90687亿元 大幅增长47.44% [4] - 平均跨国指数从15.07%提升至15.5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