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等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中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2 08:19
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 空间与海洋探索取得突破,"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2] - 高端装备领域成果显著,"京华号"盾构机单月掘进542米,梦想号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万米 [2] - 先进制造实力领先,灯塔工厂数量全球占比超40%,大型露天矿机器人系统实现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2] 前沿技术领域进展 - 人工智能领域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3]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关键技术进步推动其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加速落地 [3] - 脑机接口技术开始临床应用,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国产脑起搏器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3] 基础研究实力增强 -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4] - 高水平人才队伍壮大,基础研究人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占全球1/5 [5] 科技成果转化提升 - 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 [6]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成效显著,40家试点单位转化金额累计120.9亿元,比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产学研合作深化,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7] 科技改善民生 - 环境治理科技见效,科研攻关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18% [9] - 农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抗病抗干旱重大品种,研制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填补空白 [9] - 交通与医疗技术突破,CR450动车组时速可达400公里,C919订单超1000架,研发全球首款5.0T磁共振装备及实体瘤双抗药物 [10]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部门这样干!
新华社· 2025-09-18 21:2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2]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 [2]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 - 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 [2] - CR450动车组运营时速达到400公里,C919实现从“首飞”到“常态化商业运营” [4] - 研发了全球首款5.0T全身扫查磁共振医疗装备,大幅降低了检查成本 [4] 科技基础设施与基础研究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 [2]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 [17]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17] - 在相关领域布局建设了167个国家野外站 [17] -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 [9] - 我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3,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9] 区域创新与成果转化 - 重点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 [5] - 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支持跨区域和重点城市群协同创新 [5] - 2022年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带动17个省市开展改革实践 [7] - 形成多层次技术交易网络,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7] 科技金融与人才支持 - 引导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1]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增加到8000亿元,再贷款利率降低至1.5% [11] - 推出科创板改革“1+6”措施,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11] - “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为43.3% [13] - 青年科技人才在“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已成为骨干力量 [13] 国际合作与绿色发展 - 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近50个国家共同启动建设70余家联合实验室 [15] - 支持5.5万余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交流,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2.3万余人次 [15] - 部署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江黄河绿色流域构建等重点任务 [4] - 育成小麦、玉米、水稻等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 [4]
大兴区国际商会正式揭牌,搭建国际经贸交流平台
新京报· 2025-09-13 18:50
大兴区经贸合作成果 - 12家企业集中签约落地大兴区 签约金额约26亿元人民币 其中外资项目6个 金额约1.8亿美元 [1] - 北京市大兴区国际商会揭牌成立 将发挥连接政企 沟通内外 对接供需的职能优势 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1] - 中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基地落地大兴 提供五个免费服务包括免费注册地址 免费注册公司代办 免费办公场地 免费住宿 免费创业培训 以及三个链接服务覆盖供应商 大使馆和市场服务机构 [1] 大兴区产业发展格局 - 形成6+5+3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大产业功能区包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北京数字经济示范区 国际氢能示范区 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 - 五个特色产业集群区包括荟聚商务科技集聚区 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念坛国际金融商务区 京南物流基地 京南农林科技园 [2] - 三大发展新片区包括花园城市永定湾 大兴国际旅游度假区 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已成为企业人才迈向世界的新国门 [2]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启幕 共绘“气象+”赋能千行百业新蓝图
央视网· 2025-07-18 15:42
博览会概况 - 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级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1] - 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多家行业协会及基金会协办和支持 [1] - 主题为"气象融入新经济,携手共创好未来",汇聚20余个领域近百余家企业 [1] - 覆盖1万平方米展区,通过展示、研讨和对接活动推动气象服务从"基础支撑"迈向"经济引擎" [1] 开幕式与嘉宾观点 - 开幕式吸引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共1200余人参与 [2] -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谈哲敏强调推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5]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提出气象减灾应从"被动救援"转向"主动防控" [5] - 海南气候治疗和康养协会会长吴岩峻分享气象资源在热带农业和商业航天等领域的应用经验 [5] -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气象数据对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气象经济与行业融合 -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周原冰称气象为"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推动"气象+"新业态 [6] -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8.89亿千瓦(同比增25%),2025年5月新能源装机16.5亿千瓦超煤电 [6] -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发布全球天气风险产品,为大宗商品产业链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6] 展会活动与产业联动 - 博览会聚焦"链接"理念,融合应用场景、科研成果、资本资源和产业生态 [7] - 设立高校科技交流专区,联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7] - 引入投融资机构支持产业链前沿项目,促进人才、技术与资本融合 [7] - 举办20余场专题研讨,涵盖人工影响天气、低空经济气象保障等热门议题 [7] 未来展望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迎来成立十周年,未来将继续推动气象经济从"隐形引擎"发展为"显性支柱" [8]
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威胁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还不如说是奖励
搜狐财经· 2025-07-16 13:50
美国对俄关税政策 - 特朗普宣布对俄罗斯施加高达100%的关税 要求其在50天内达成结束战争的协议 否则将实施制裁 [1] - 该政策表面施压 实则给予俄罗斯50天宽限期 暗示其可在此期间自由行动 [1] - 特朗普曾威胁对俄贸易伙伴征收500%关税 但最终落地100% 显示政策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2] 俄罗斯经济与贸易现状 - 俄罗斯对美出口量自俄乌战争爆发后大幅下滑 处于1992年以来最低点 [1] - 2024年俄罗斯对美出口总额预计仅为31.2亿美元 低于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水平 [1] - 2024年俄罗斯对美出口比重低于0.5% 主要商品从石油、鱼类等转为化肥、铀、铂金和航天零件 [2]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 2020年俄罗斯对美主要出口商品为石油、鱼类、钻石和镍 [2] - 2024年转为出口美国短缺产品如化肥、铀 以及国际硬通货如铂金和航天零件 [2] 政策潜在影响 - 次级关税威胁将影响中国、印度、巴西及中亚、拉美国家 欧洲国家仍未完全停止进口俄罗斯商品 [2] - 特朗普政策善变 未来结果充满不确定性 [2]
发挥央企优势激发消费活力
经济日报· 2025-05-18 05:50
央企助力提振消费 - 央企在资源、技术、品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培育壮大内需增量市场,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1] - 消费领域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消费政策扎实推进,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1] 增强激励力度与财富增值 - 加大央企技能人才激励,构建"技能价值+创新贡献"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 [1] -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助力盘活资产资源 [1] - 提升上市公司投资回报,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讲好传统产业"第二增长曲线"和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增长点"故事 [1] - 适度提高现金分红比例及频次 [1] 新赛道就业与场景创新 - 培育先进制造就业空间,增加科技研发部门见习岗位,配合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需求 [2] - 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开展"订单式"定向培养 [2] - 创新住房消费供给模式,定向挖潜公积金群体住房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建立央企保障房项目库 [2] - 延伸汽车后市场服务链条,推出"以租代购"方案,拓展汽车改装服务,布局房车驿站综合体 [2] 低空经济与航天技术应用 - 扩充央企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加快低空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网络布局等全产业链资源整合 [2] - 推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航天技术商业转化,推广智慧农业、碳监测、灾害预警等场景应用 [2] 县域经济与银发消费 - 深化央企定点帮扶,推动消费帮扶转向品牌共建、订单农业等长效合作机制 [3] - 布局银发消费市场,整合央企存量土地、地产开发、医药医疗等资源,孵化"康养+"融合业态 [3] - 创新"文旅+"跨界消费,探索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融合 [3] 央企协同与政策保障 - 鼓励央企资源互联互通,支持构建央企"名品方阵" [3] - 完善资本协同机制,加大消费新业态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研究成立消费促进专项基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