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通

搜索文档
从“开门”到“定规”: “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答卷
搜狐财经· 2025-09-19 00:47
互联互通机制也取得显著进展。从沪港通起步,先后落地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类型从股票拓 展至债券、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和利率互换等资产类别,与此同时,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开通, QFII与RQFII制度完成并轨,跨境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值得一提的是,沪伦通机制已扩展至德国、瑞士 等欧洲主要金融市场,构建起横跨亚欧的资本市场纽带。 [ 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过去五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年均增 速达8%。 ] "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金融业开放已从"打开大门"升级为"重塑规则"。过去五年,负面清单不断压 缩,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 进,勾勒出制度型开放的清晰轨迹。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地缘与产业变局叠加的背景下,展望"十五五",中国金融开放如何再下一 城? "十四五"答卷: 标志性制度突破 过去五年,"十四五"规划下的中国金融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实现了从市场准入到规则对接的历史 性跨越。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扩容,标志着中国金融业 从"管道式开放"转向"制度型 ...
从“开门”到“定规”:“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全景答卷|“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8 20:57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约为3.4万亿元、占比达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 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 稳步扩大金融业制度型开放,首要前提是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度接轨。近年来,中国以《区域全面 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 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 在此基础上,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升级。《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颁布填补了衍生品市场的法律 空白,为外资参与利率、汇率、信用、商品衍生品提供清晰法律边界;同时,数据跨境、反洗钱及制裁 合规细则持续更新细。 "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国金融业开放已从"打开大门"升级为"重塑规则"。过去五年,负面清单不断压 缩,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 进,勾勒出制度型开放的清晰轨迹。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地缘与产业变局叠加的背景下,展 望"十五五",中国金融开放如何再下一城? "十四五"答卷:标志性制度突破 过去五年,"十四五"规划下的 ...
香港证监会梁仲贤:香港已跻身亚洲最大场外衍生品市场之列
智通财经网· 2025-09-18 19:15
他提到,亚洲在全球衍生产品市场中一直备受瞩目,其所占的市场份额正不断攀升,增长持续亮眼:根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的数据,亚洲在全球衍生产品市场的份额已由2021年的49%急升至2024年的 82%,三 年间合约成交量激增4.5倍至1692亿张。相比之下,其他两个主要地区的市场份额于同期有所下滑。亚 洲市场的表现优于其他地区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印度等一些新兴市场于近年高速发展,以及投资者以 衍生产品作对冲的需求日渐殷切。 梁仲贤还表示,作为首个针对衍生产品的互联互通机制,互换通的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海外投资 者对内地债券市场的投资稳步增加,于2023年5月开通的互换通利便投资者参与在岸人民币利率互换市 场。互换通提供了一个崭新渠道,让投资者可以在香港对冲内地债券持仓的风险。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17日,香港证监会市场监察部执行董事梁仲贤先生在2025年期货期权世界 (FOW)Trading Asia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说时称,经历数十载的蓬勃发展,香港的衍生产品市场不仅已成 为本地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亚洲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已跻身亚洲最大 的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之列,特别是在人民币外汇和利 ...
打造利率“定价锚” 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9-11 22:40
日均成交超10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突破1亿元 在热播剧《繁花》中,汪小姐因抓住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的机会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一情节,折 射出中国早期外汇市场化改革的缩影——在人民币汇率并轨和统一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的背景下,中国 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在外汇交易中心二楼的历史展厅里,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外汇交易中心的诞 生背景。 同年,外汇交易中心正式入驻外滩15号这栋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这里曾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的所在地。自1994年落户以来,外汇交易中心在承接历史的同时,开启了利率市 场化改革的进程,并逐渐成长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大型基础设施"。 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回忆道,成立初期,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有限,产品和服务单 一,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银行。而经过30年发展,如今中国银行间市场已跻身全球前列。 目前,外汇交易中心服务范围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0家机构,业务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 外汇市场及各类衍生品,人民币也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 在金融市场的脉搏跳动中,有一个数字牵动着所有资金交易员的神经——DR007。作为银行间市场7天 ...
打造利率“定价锚”,外滩15号见证30年金融变迁|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9-11 19:53
银行间市场规模与地位 - 银行间本外币市场2024年成交规模达2617万亿元 日均成交量超10.5万亿元 平均每秒交易金额逾1亿元 占中国主要金融要素市场交易的七成 [8]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达190万亿元 位居全球第二位 [10] - 服务范围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家机构 业务涵盖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品 [7] 市场基础设施发展 -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成立 从初期人工报价电话经纪发展为第四代交易系统 支持每秒撮合10万笔交易 全链路延迟仅毫秒级 [8] - 创设DR007等基准利率指标 成为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及衍生品定价锚点 [1] - 推出银银间回购定盘利率(FDR)和利率互换业务 塑造金融市场利率体系 [1] 对外开放机制创新 - 债券"北向通"2017年落地 境外机构可通过香港直接接入境内债券市场 截至7月末有834家境外机构通过该渠道入市 [10][17] - "互换通"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国际电子交易平台直接接入在岸利率互换市场 累计交易量超7万亿元 涉及82家境外投资者和20家境内报价商 [17] - 建立南向通、离岸回购等创新业务 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与风险对冲需求 [11] 境外机构参与情况 - 1171家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持有债券规模约4.23万亿元 [17] - 超1100家外资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23万亿元 [1][10] - 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交易货币 [7] 产品体系演进 - 1994年推出人民币外汇即期交易 2006年新增人民币外汇掉期 2011年推出人民币外汇期权 [13] - 2005年开展外币对即期交易 2007年扩展至外币对掉期 2019年新增外币对期权 [14] - 2015年推出外币拆借业务 2019年启动外币同业存款 2020年建立银企外汇交易服务平台 [14]
从交易量感受金融市场脉动
金融时报· 2025-09-11 10:05
"外汇交易中心始终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这是董忆伟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变革 亲历者最深刻的感悟。 日均成交量超10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这样一组数据,正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直观 体现。 9月9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上海外滩15号大楼,走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 称"外汇交易中心"),实地感受我国金融市场"大动脉"的跳动。现场,显示大屏实时跳动着本外币市场 交易信息,象征着交易规模的圆圈标识有大有小,一闪一闪,昭示着当下债券交易市场的活跃。 "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于1994年。当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 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 总裁董忆伟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外汇交易中心的职责又拓展 到了债券市场、货币市场。 "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银行间市场在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市场 开放程度的同时,始终保持了运行的平稳性,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董忆伟对记者说。 据董忆伟介绍,在成立初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 ...
活力中国调研行 | 从交易量感受金融市场脉动
金融时报· 2025-09-11 09:21
董忆伟进一步表示,在推进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开放过程中,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制度型开 放。近年来,外汇交易中心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境外机构接入渠道,陆续推出"债 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为满足境外机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需求,先后推出了"互换通"、离岸回 购等业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诸多符合海外市场投资习惯的机制和安排,交易时长和服务地区范围也 不断扩展。 二是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推动银行间市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银行间市 场,为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银行间市场产品体系完备、交易工具种类齐全、市场流动性好, 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开放又为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市场需求 和开放要求的推动下,银行间市场对标国际标准持续完善各项交易结算机制,拓展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 方向的新业务新产品,服务能力和市场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以科技实力强化安全保障。外汇交易中心的本外币交易系统经过多次升 级换代,目前已经实现了系统架构自主设计,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交易系统均为自主设计开发。外汇交 易中心扎实推进科技赋能、数字赋能,运用大数据 ...
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这里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动脉”
搜狐财经· 2025-09-10 17:06
在电视剧《繁花》中,汪小姐创立的明珠公司的第一个订单,在一夜之间由负转正,成为业界传奇。第 一桶金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原来,自1994年元旦开始,中国实施了首次重大外汇体制改革,也称"94汇 改"。 1994年1月1日,我国完成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 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入驻外滩15号的百年建筑。昨天上午,"活力中 国调研行"上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感受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新动能。 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市场存量债券约190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 88%。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立以来,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5%。2024年,银行间本 外币市场成交规模达到2617万亿元,对应日均成交量10.5万亿元,平均每秒交易超过1亿元,在我国主 要金融要素市场的占比在7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金融市场"大动脉"。 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多项银行间市场的开放措施,并且通过持续优化市场微观机 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多币种、多机制、一站式"的高效便捷投资渠道,用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不 断深化 ...
港交所 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6:40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1] - 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至少60%以上新股融资额来自医疗健康 新能源和TMT行业[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上市申请 含大量大湾区高科技企业[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推出沪港通 深港通 债券通 互换通等机制 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 -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提升内地市场国际化水平[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 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2] 金融科技合作创新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2] - 通过深圳技术子公司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供IT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且技术实力持续提升[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2] 绿色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2] - 未来将与大湾区更多金融机构探索两地碳市场合作机遇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2] -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2]
债券通再升级:架设跨境资本高效通途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债券通八周年发展成就 - 债券通开通8年已成为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首选渠道 吸引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1169家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1] - 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 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约12% [1] - 2024年债券通"北向通"总交易额达10.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5年1-5月成交额达4.6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05亿元 [2] 南向通机制优化 - 扩大境内投资者范围至券商、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非银机构 [2] - 当前南向通仅限41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和QDII/RQDII投资者 实行年度5000亿元等值人民币总额度和每日200亿元额度管理 [3] - 扩大投资者范围有利于非银机构构建跨市场、跨币种多元化投资组合 为香港债券市场引入增量资金 [3] 离岸回购业务升级 - 拓宽离岸回购应用场景 交易币种由人民币扩展至美元、欧元、港币等多币种 [4] - 取消对回购质押券的冻结以盘活质押券 简化债券账户开立等业务流程 [4] - 后续将择机推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 [4] 互换通机制完善 - 建立报价商动态管理机制 扩充互换通报价商队伍 调整每日交易净限额 [4] - 2025年5月推出30年期限利率互换合约和以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 [5] - 30年利率互换合约满足境外投资者多样化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提升持有人民币债券意愿 [5] 交易数据表现 - 2025年1-5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累计达成现券交易约7.9万亿元 [6] - 截至5月末北向互换通吸引82家境外机构入市 累计成交超12000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9万亿元 [6] - 境外投资者可使用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北向互换通抵押品 [6] 市场发展前景 - 新措施将满足内地与全球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 [7] - 香港将发展人民币固定收益市场 扩大离岸人民币产品生态 增强流动性和基础设施建设 [7] - 债券市场发展品种丰富及风险对冲机制完善将推动更多境外长期资金流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