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纤维
icon
搜索文档
福建:“借绿生金”,绿色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 2025-09-16 20:47
绿色金融支持产业发展 - 华峰华锦集团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实现业务高速增长 其再生纤维产业项目、产线改造和技术并购获得兴业银行莆田分行累计60余亿元授信[1] - 紫金矿业集团绿色矿山建设获得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近35亿元流贷支持 专项用于环境治理费用和矿山环保工程 并通过利率优惠和期限匹配降低融资成本[2] - 福建银行业绿色金融服务覆盖新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工业、绿色建筑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 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5] 绿色金融规模与产品体系 - 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绿色融资规模达2.43万亿元 绿色贷款规模达1.08万亿元 产品体系覆盖绿色信贷、债券、零售、资管、租赁、信托和基金等业务[5] - 福建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2.99% 增速高于各项贷款10.18个百分点 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372亿元支持750个绿色项目[5] 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 - 华峰华锦集团将废旧矿泉水瓶和纺织品转化为鞋服材料 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和再生材料应用[1] - 厦门国际银行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建立林地价值评估体系 推出林权抵押贷款创新产品 将农户林地资源量化为可融资资产[5] - 紫金山金铜矿通过环境治理实现矿区植被恢复和废渣场生态改造 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并配套光伏发电设施[2]
我国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近20年下降超65% 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9-11 10:02
行业循环经济转型进展 - 纺织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从2005年到2024年下降超过65% [1] -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量年均增长12% 再生纤维年使用量突破300万吨 [1] - 2024年棉花产量超600万吨 化纤产量近7000万吨 布产量超300亿米 废旧纺织品回收量达515万吨 [2] 政策目标与实施路径 - 国家设定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25% 再生纤维产量200万吨量化目标 [1][2] - 政策聚焦标准统一 数据共享 金融支持三大方向 完善回收体系与拓展再生纤维应用场景 [2] - 行业循环发展从自发探索进入政策驱动与市场响应协同新阶段 [2] 回收利用现状与挑战 - 2023年废旧纺织品回收量增速达15.7% 但回收总量相对行业规模仍不足 [2] - 仅约2%废旧纺织品用于工业回收 1%实现闭环循环 73%被焚烧处置 [3] - 涤纶和棉制品占比最高 涤棉混纺因组分复杂分离困难成为再生利用难点 [3] 技术创新与系统解决方案 - 主流处理以物理法为主 化学法回收受成本高和流程复杂限制未大规模产业化 [3] - 产品数字护照(DPP)作为数字化工具记录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 [3] - 需跨学科协同创新 从设计端提高产品可回收性和耐用性 实现科技与时尚双向赋能 [4] 未来发展方向 - 推动服装完全可回收且可多次回收 每次回收赋予新功能 [4] - 新能源新材料重塑产业架构 新设计新制造改写生产模式与形态 [4]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全链条颠覆性解决方案 [4]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盛泽“双骄”名列前十!
搜狐财经· 2025-08-29 23:44
榜单排名 - 恒力集团位列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及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1位 [1][5] - 盛虹控股集团位列202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9位及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第6位 [1][8] -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增至270.23亿元 [2] 恒力集团业务与战略 - 公司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并连续四年位居制造业榜首 [5] - 业务覆盖纺织、化纤、新材料、石化、炼化、化工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5] - 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协同推动技术突破与转型升级 [5] -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并聘请国际专家团队 [5] 盛虹控股集团业务与战略 - 公司形成石化炼化、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8] - 拥有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240万吨/年醇基多联产(全球单套最大)及70万吨/年丙烷产业链装置 [8] - 丙烯腈、光伏级EVA、超细纤维、再生纤维及高端印染产能全球第一 [8] - 牵头组建全国首个民营企业主导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建设新材料中试基地 [8]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 盛虹建成全球首条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 年回收利用360亿个废弃矿泉水瓶 [8] - 开发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制聚酯纤维产业链 每吨碳捕集纤维消耗364千克二氧化碳 [8] - 公司因可持续创新获国际纺联奖项 [8] 行业与区域影响 - 盛泽地区依托恒力与盛虹的龙头作用推进世界级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建设 [9] - 民营企业500强榜单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风向标 [2] - 两家企业跻身前十反映盛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2][9]
2025年中国旧衣服回收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判:资源浪费与产业升级双重压力下,精细化资源循环成破局关键[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3 09:35
行业概述 - 旧衣服回收是对不再穿着或不再需要的衣物进行系统性收集、分类、处理及再利用的环保行为 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节约生产新衣物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 [2] - 回收范围涵盖个人家庭的闲置衣物 以及服装店、工厂的库存积压或尾货 通过专业化处理使其重新进入经济循环或社会公益领域 [2] - 按用途分类主要分为二次穿着、再生利用和环保处理三大类 [2] 行业发展历程 - 探索阶段(1996年以前)以民间自发行为为主 回收渠道单一 主要通过个人赠送或二手市场交易 [4] - 社会捐助主导阶段(1996年至2008年)民政部门设立社会捐助站点 回收九成新以上的冬衣类服装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 2008年国内第一家持有废旧衣物分类、整理、调剂综合利用执照的企业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4] - 政策推动与市场探索阶段(2009年至2015年)环保意识提高 公益组织和企业尝试开展回收活动 2014年再生资源服务中心回收旧衣50余吨 但回收率仍较低 [4] - 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至2020年)H&M等服装品牌推动旧衣回收市场化 线上回收平台如飞蚂蚁出现 2018年深圳市发布《废旧织物回收及综合利用规范》提供技术标准 [5] - 规范化与多元化阶段(2021年至今)2021年提出《二手纺织服装流通技术规范》 2022年国家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明确2025年和2030年行业发展目标 2023年闲鱼等平台展示旧衣回收四大流向:出口转售、环保再生、山区捐赠、工艺再造 [5]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旧衣服丢弃量为9982万吨 同比增长23.89% 庞大的丢弃量意味着回收压力急剧增加 [1][9] - 回收体系尚不完善 回收渠道有限 导致大量旧衣服被直接填埋或焚烧 浪费资源且造成严重污染 [1][9] - 旧衣服成分复杂 包含棉、毛、化纤等多种材质 分拣和处理难度大 增加回收成本 [1][10] - 公众对旧衣服回收认知不足 参与度低 回收渠道拓展面临困难 [1][10] - 2025年1-5月中国旧衣服出口数量为50.99万吨 同比增长25.74% 出口金额为13.68亿元 同比下降49.38% [12] - 出口数量增长反映国内回收渠道不断完善 更多旧衣服进入回收体系并被整理出口 同时表明国际市场对旧衣服需求旺盛 尤其在非洲、东南亚等价格敏感地区 [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行业形成"技术驱动+模式创新"双轨竞争格局 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 但区域分化与政策依赖显著 [14] - 技术驱动型企业如普联环境通过AI智能分拣系统实现0.3秒/件的分类效率 年处理量达3万吨 浙江佳人依托化学法循环再生技术将混纺衣物转化为原生级聚酯切片 产品进入高端运动服供应链 [14] - 模式创新型企业如飞蚂蚁覆盖超500万用户 2024年回收量突破100万吨 通过"APP预约+上门回收"降低物流成本30% 爱博绿构建"点-站-中心"三级网络 结合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 [14] - 浙江佳人是全球化学法循环再生聚酯技术领军者 国内唯一实现"纺织品到纺织品"永久循环的企业 独创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组合工艺 将废旧涤纶衣物分解至分子级 重新聚合为高品质聚酯纤维 性能媲美原生材料 [18] - 浙江佳人2024年推出ECOSO低温染色改性聚酯纤维 提升染色效率并赋予吸湿速干功能 获苏美达纺织、亨斯曼战略合作 现有年处理废旧纺织品4万吨 年产3万吨再生产品 规划柯桥15万吨/年、杭州湾7万吨/年扩产项目 目标形成50万吨级产能 [18] - 飞蚂蚁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环保回收平台 以"环保+公益"理念推动旧衣回收产业化 首创"线上预约+免费上门回收"模式 覆盖全国300个城市 支持多品类回收 构建"回收-处理-再生产"全产业链 部分衣物用于公益捐赠 部分通过环保再生制成新产品 少量夏衣出口至非洲/东南亚 每回收1KG衣物减少5.35KG碳排放 [16][17]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驱动的高值化转型 国家"双碳"目标及《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25% 再生纤维产量达200万吨 [21] - "互联网+回收"模式普及 爱博绿等企业构建"点-站-中心"三级网络 通过AI识别材质实现精准分类 年处理量达3万吨 [21] - 环保加工领域物理拆解与化学法回收并行 国内化学法应用不足5% 浙江佳人实现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组合工艺 碳排放降低67% [21] - 生物炼厂技术如酶法糖化技术将涤棉纺织品转化为乙醇燃料 成本降低40% 技术突破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动行业向高值化发展 再生纤维用于高端运动服、汽车内饰等领域 部分企业通过碳积分额外增收1700万元/年 [21] - 消费端觉醒与模式创新 Z世代偏好可持续时尚 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用户量超5亿 Vinted、ThredUp等平台估值超百亿美元 [22] - 飞蚂蚁通过"以旧换新"模式将回收成本降低30% 爱博绿结合积分兑换提升用户粘性 单次社区活动回收量达613公斤 [23] - 社区回收模式兴起 如丰体社区"旧物置换+积分制"提升参与率 利润反哺公益 [23] - 生产商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品牌商承担回收责任 H&M、优衣库等通过门店回收自有品牌衣物 减少品控风险 [23] - 消费端觉醒推动行业从"B端为主"转向"C端驱动" 模式创新成为企业竞争关键 飞蚂蚁开发"善一集"助农电商平台和"焕+"环保再生品牌 爱博绿与顺丰合作降低物流成本 构建"回收+换新"模式 [23] - 全球化布局与政策适应性 非洲、东南亚为主要出口流向 但肯尼亚等国计划2030年禁二手衣进口 倒逼国内企业高值化转型 [24] - 企业通过建立跨境分拣中心、与东南亚共建工厂等方式降低物流成本与政策风险 如广州聚源美环保有限公司新增东南亚市场 出口额增长20% [24] - 国内再生纤维产能扩张 部分高价值旧衣不再出口 而是用于国内再生纤维生产 如浙江佳人年产3万吨再生产品 规划形成50万吨级产能 [18][24] - 欧盟实施最严纺织品EPR指令 要求生产商对纺织品全生命周期负责 打击非法出口废弃物行为 推动纤维到纤维的循环利用 [24] - 企业需通过"跨境合作+本地化再生"模式适应国际政策 如与瑞典、荷兰等国合作 提升环保标准与技术水平 [24]
一只十几元的烤鸭,是美国无法翻越的高山
新消费智库· 2025-06-11 20:46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优势 - 烤鸭产业链通过鸭绒、鸭舌等高附加值副产品实现成本分摊,使终端烤鸭价格低至20元以下,出厂批发价仅2至3元[8][9][10] - 甘蔗渣、玉米芯等农业副产品被转化为生物质发电燃料或木糖醇等工业原料,广西和山东形成全国领先的循环利用体系[15][18] - 地沟油处理能力显著提升,上海日均处置量达263吨(2013年的3.1倍),并用于生产生物质绿色甲醇和航空燃料[24][27] 规模效应与资源循环 - 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处理能力达4亿吨,超过县城以上生活垃圾清运总量3.11亿吨,出现数千万吨处理缺口[22] - 纺织业再生纤维技术领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推动消费前后再生棉生产,天富龙等企业布局差别化复合纤维回收[31][32] - 五金产业以废料为核心利润源,永康等地通过废料循环实现加工成本趋近于零[34] 跨行业协同创新 - 蜜雪冰城通过全产业链布局降低各环节成本1%,与君乐宝合作建养牛场以强化供应链[37] - 湖北潜江形成全球最大甲壳素产业基地,小龙虾虾壳利用率达100%,2024年发布全产业链标准化白皮书[38] - 挪威三文鱼副产品利用率不足10%,而中国移动式炭化炉可将林业残余物高效转化为生物炭[40] 技术驱动的效率突破 - 洛钼集团高压氧浸技术从铜矿中提取钼纯度达99.999%,满足核反应堆标准[31] - 电解铝副产品银拉低全球银价,伴生矿钼的分离技术形成中国独特优势[31] - 牧原生猪养殖成本降至12.5元/公斤,规模化养殖推动行业效率提升[37] 市场与政策协同效应 - 农村垃圾收集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推动废弃物资源化[22] - 新疆"牧光互补"模式结合绿色能源与大农业,形成差异化产业优势[35] - 统一大市场与激烈竞争催生技术创新,如蜜雪冰城低价策略倒逼供应链优化[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