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研发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迦南科技:部分募投项目延期至2026年6月
快讯· 2025-06-19 19:04
募投项目延期 - 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于2025年6月19日审议通过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议案 [1] - "制药配液系统生产中心建设项目"及"医药研发服务平台升级扩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5年6月延期至2026年6月 [1] - 延期未改变投资内容、总额及实施主体 [1]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截至2025年5月31日累计投入募集资金1.64亿元 [1] - 募集资金账户余额为1.09亿元 [1]
帮主郑重解读:沪指站上3400点,稀土永磁为何狂飙?
搜狐财经· 2025-06-11 19:40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站稳3400点 技术面心理关口突破显示市场信心回暖 [1] 稀土永磁板块 - 北矿科技三连板 中科磁业 宁波韵升等龙头股涨停 [3] - 政策面三重利好:工信部加强稀土开采监管 深圳出台改革创新政策 新能源车/风电需求爆发 [3] - 国家发改委文件显示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目标突破1000万辆 将大幅拉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 [3] - 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新赛道或带来10倍级需求增长 [3] 汽车零部件板块 - 泉峰汽车 迪生力等个股涨停 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加码 5月超500万辆车享受补贴 [3] -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38%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增长 [3] - 智能驾驶和线控底盘技术推动行业变革 中鼎股份 亚太股份等国内企业加速进口替代 [3] 大金融板块 - 南华期货 信达证券一度涨停 受益于降准释放长期资金 险资入市规模扩大 公募基金配置倾斜 [4] CRO行业 - 联化科技接近跌停 行业面临融资困难 初创公司研发订单取消 [4] - 行业价格战激烈 头部企业泰格医药毛利率跌破38% [4] - 行业洗牌可能带来市场份额集中机会 [4] 板块轮动特征 - 稀土永磁和汽车零部件属于政策+需求双驱动赛道 [4] - 大金融板块具有稳定大盘作用 [4] - CRO行业仍处于调整期 需等待政策拐点 [4]
A股上市公司并购潮涌 布局新赛道重构资本逻辑
证券日报· 2025-05-15 00:08
并购市场特征 - A股市场近期并购热潮涌动,十余家上市公司在5月13日至14日密集披露并购公告,反映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 [1] - 现金交易主导、加速布局新赛道成为本轮并购的显著特征,企业战略方向集中在科技自主创新、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及新兴赛道布局 [2] - 产业链整合是核心驱动力,企业通过横向整合扩大市场份额,纵向整合完善产业链 [3] 产业链整合案例 - 综艺股份拟通过现金增资或受让股份获取吉莱微控制权,进入功率半导体芯片领域,实现产业链延伸 [3] - 东山精密子公司DSG计划以1亿欧元收购法国GMD集团100%股权,优化债务结构并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 [3][4] - 云南铜业拟收购凉山矿业40%股份,增强上游资源掌控力,降低原材料供应风险 [4] - 阳光诺和拟收购江苏朗研生命科技100%股权,构建"CRO+医药工业"全产业链,打通研发到生产环节 [4] 战略分化趋势 - 部分企业通过并购聚焦核心主业,如综艺股份收购吉莱微补强集成电路业务,预计提升营收及净利润 [5] - 部分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如中国医药以3.02亿元现金收购金穗科技切入电商运营服务领域 [5] - 北京利尔出资2.5亿元增资上海阵量智能科技,切入AI芯片赛道,兼顾主业与新兴领域布局 [6] 现金交易优势 - 现金交易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如综艺股份、中国医药、北京利尔均采用现金收购或增资 [7] - 现金交易优势包括政策支持灵活性、企业流动性充裕、交易效率高及避免股权稀释风险 [7] 估值与合规问题 - 华峰化学终止60亿元关联并购,标的公司华峰合成树脂和华峰热塑股权增值率分别达506.96%和478.49%,因高溢价及合规争议未获股东大会通过 [8][9] - 并购需兼顾产业整合与市场预期,估值需与业绩匹配,监管对合规性审查趋严 [10]
中证沪港深医药研发服务主题指数报1344.91点,前十大权重包含药明合联等
金融界· 2025-04-21 18:01
文章核心观点 - 介绍中证沪港深医药研发服务主题指数的行情、编制、持仓、样本调整等情况 [1][2] 指数行情 - 4月21日上证指数低开高走,中证沪港深医药研发服务主题指数报1344.91点 [1] - 该指数近一个月下跌20.89%,近三个月上涨1.05%,年至今下跌2.89% [1] 指数编制 - 在内地与香港市场选取不超50家为制药企业提供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服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样本,反映内地与香港市场医药研发服务行业上市公司证券整体表现 [1] - 以2017年12月29日为基日,以1000.0点为基点 [1] 指数持仓 - 十大权重分别为药明生物(18.47%)、药明康德(13.28%)、康龙化成(7.16%)、泰格医药(7.0%)、凯莱英(4.79%)、金斯瑞生物科技(4.51%)、博瑞医药(3.5%)、普洛药业(2.44%)、九洲药业(2.21%)、药明合联(2.2%) [1] - 持仓市场板块中,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35.66%、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32.49%、香港证券交易所占比31.85% [1] - 持仓样本行业中,制药与生物科技服务占比86.14%、化学药占比11.95%、农用化工占比1.39%、生物药品占比0.52% [2] 样本调整 - 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一般固定不变 [2] - 特殊情况会临时调整指数,样本退市会剔除,样本公司发生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参照计算与维护细则处理,港股通范围变动导致样本不满足互联互通资格时指数相应调整 [2]
万邦医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发行公告
2023-09-12 20:34
发行价格与市盈率 - 本次发行价格为67.88元/股,对应2022年扣非后摊薄市盈率为52.60倍,高于行业均值76.21%,高于可比公司均值19.03%[18] - 中证指数发布的“M73研究和试验发展”最近一个月静态平均市盈率为29.85倍(截至2023年9月8日)[15] - 可比上市公司2022年扣非后平均静态市盈率为44.19倍[17] 发行数量与规模 - 本次公开发行新股1666.6667万股,发行股份占发行后公司股份总数的25.00%,发行后总股本为6666.6667万股[23][26] - 募投项目预计使用募集资金48398.00万元,按发行价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13133.34万元,扣除预计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102430.09万元[23] 业绩情况 - 2020 -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912.99万元、21,109.20万元和26,078.10万元,复合增长率36.91%;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4,927.17万元、7,253.19万元和8,602.65万元,复合增长率32.13%[18] - 2021年末公司技术人员占比86.84%,超同行业平均水平82.67%;2022年末技术人员285人,占比87.16%[20] 研发投入 - 2020 - 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778.31万元、1,034.74万元和1,596.66万元,复合增长率43.23%[20] 发行安排 - 2023年9月14日网下、网上申购,网下申购时间为9:30 - 15:00,网上申购时间为9:15 - 11:30、13:00 - 15:00[29][31] - 2023年9月18日网下投资者缴纳认购资金,网上投资者中签后确保同日终资金账户有足额认购资金[10][11] - 发行人和保荐人于2023年9月14日根据网上申购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回拨机制[10] 配售情况 - 本次网下发行提交有效报价投资者299家,管理配售对象7,055个,有效拟申购数量2,890,300万股,有效申购倍数2,425.43倍[21] - 初始战略配售数量为83.3333万股,占发行数量的5.00%,最终不向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定向配售,差额回拨至网下发行[7][8] - 网下发行部分10%股份限售6个月,90%股份无限售期;网上发行股票无流通限制及限售期[9][50] 询价情况 - 2023年9月8日初步询价截止,收到331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480个配售对象报价,报价区间48.84 - 89.00元/股,拟申购总量3,069,870万股,申购倍数为网下初始发行数量的2,576.11倍[54] - 剔除无效报价和最高报价后,参与询价投资者322家,配售对象7381个,剩余报价申购总量3032880万股,整体申购倍数为2545.07倍[58]
百花医药:发行人和会计师关于新疆百花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之二次反馈意见回复(2022年年度财务数据更新版)
2023-04-24 20:43
业绩总结 - 2018 - 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亏损67529.15万元、盈利3438.47万元、亏损31976.55万元、盈利5987.43万元[1] - 2019 - 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6201.77万元、8453.04万元、28135.30万元、34988.46万元[3] - 2019 - 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438.47万元、 - 31976.55万元、5982.71万元、 - 3475.50万元[3] - 2020年营业收入8453.04万元,远小于当期结转的营业成本22143.09万元[1] - 2020年CRO业务收入较2019年减少17592.11万元,降幅75.73%[17] - 2021年CRO业务收入较2020年增加19066.92万元[26][27] - 2022年CRO业务收入较2021年增加7688.47万元,但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下滑[27] 业务数据 - 2019 - 2022年临床前研究收入占比分别为56.73%、49.31%、56.72%、38.44%[15] - 2019 - 2022年CRO业务收入合计分别为23229.97万元、5637.86万元、24704.78万元、32393.25万元[16] - 2020年终止79个合同,合计减少收入11463.58万元,减少利润12058.32万元[17] - 2021年新增订单3.69亿元,药学研发新签合同2.21亿元,同比增长194.67%;临床研究新签合同1.48亿元,同比增长393.33%[29][30] - 截至2021年末,在手订单金额约8.3亿元[29][30] - 2021年医药研发合同总计22141.09万元,合同数量80个[32] 资产数据 - 2019 - 2022年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3693.25万元、18836.58万元、19404.78万元、14942.58万元[14] - 2019 - 2022年存货跌价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64.65万元、724.99万元、1104.16万元、4211.95万元[14] - 2021年底存货余额19404.78万元,在研项目占比99.67%;合同资产余额14554.33万元,全部为研发项目[1] - 2021年末和2022年末采用一贯方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021年末余额1993.80万元,2022年末余额6205.75万元[66] - 发行人管线项目总计458个,包括已签合同在研项目159个,未签合同自研项目299个[74] 人员与诉讼 - 2016年认定的14名核心技术人员,截至回复出具日7名在职[23] - 商务人员从2020年末的14人增加至2021年末的29人[29] - 2020年发生4起诉讼案件,公司损失较大[25]